中欧环境和微生物科学家:共同担当起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

来源 :生物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y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科技合作是促进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环境保护和维护地球生态系统良好运行的目标下,最容易达成共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欧盟委员会2018年和2019年分别发布了在环境生物技术领域合作的项目指南,共同支持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和塑料降解微生物菌群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本专刊邀请了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合作框架内项目的设计思想、主要内容以及获得的进展,并收录了在环境生物修复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的论文23篇.
其他文献
目的:开发一种对α-玉米赤霉烯醇(α-zearalenol,α-ZOL)催化活性高的水解酶,以促进玉米赤霉烯酮的酶法完全脱毒,推动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在饲料业和畜牧业的应用.方法:在NCBI数据库中通过基因挖掘获得一个来源于Exophiala aquamarina CBS 119918的新型玉米赤霉烯酮水解酶EaZHD,基因全长792 bp.构建重组质粒pET46-Eazhd,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经Ni-NTA亲和层析和DEAE阴离子交换柱纯化后,利用HPLC测定残余底物浓度的方法来表征其酶学性质.结果
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因其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无标记、体积小、操作简单等特点而受到了很多关注,广泛应用于DNA、蛋白质、细胞、离子等生物识别物的检测.近年来,更有纳米材料和微电子技术在传感器设计中提高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朝着高灵敏、微型化、快速化以及多功能化的方向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发展.研究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工作原理,阐述近年来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探讨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克服各种缺陷的应对策略,为该传感器在未来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开发提供参
中欧环境生物技术合作研究重大项目废弃塑料的生物降解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与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EC)共同资助,旨在促使中欧科学家在“Microorganism communities for plastics biodegradation”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该项目的目标是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难以降解的石化塑料,利用微生物菌群的代谢能力降解为单体小分子并为微生物所用,从
中欧合作项目“面向有机污染物消除的\'微生物、植物、电\'多效耦合作用机制及低能耗型修复技术”是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欧盟共同资助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研究领域属于环境生物技术,研究团队包括5个中方单位和17个欧方单位,项目主要围绕新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和机制、低能耗生物修复技术开展研究工作.项目执行2年来,在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资源、弱电介入增效生物降解和强化电子传递、微生物3D打印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同时,项目团队还开展了有效的交流和实质性合作.未来,项目团队将克服新冠疫情影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在粮食安全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小麦基因组复杂和遗传转化困难,导致小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落后于其他谷类作物.2014年小麦基因组编辑取得了显著进展,进而促进了小麦生物技术的发展.综述了CRISPR/Cas9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研究进展,简单介绍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现、原理和优缺点,指出小麦基因编辑过程中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较粒子轰击法可降低转基因沉默频率,未来将成为基因编辑过程中主流的遗传转化方式;
2021年10月16日,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第三届生物经济助力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大会、2021年全国生物技术大会在山西省晋中市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高福,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谢红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杨焕明,一带一路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秘书处主任曹京华等出席会议.
期刊
多环芳烃是一种常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具有致癌、致突变等毒性而被广泛关注.其微生物降解过程通常由羟化起始,随后脱氢、开环、一步步去除支链,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Rieske非血红素铁环羟化酶(Rieske-type non-heme iron aromatic ring-hydroxylating oxygenases,RHOs,又称 aromatic ring-hydroxylating dioxygenases)或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负责将羟基加成到多环芳烃环上,将疏水性的多环芳烃转化为亲水性的衍生
伴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处理“白色污染”成为人们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而各种合成塑料因为应用广泛且很难降解成为其“主要元凶”.利用 自然界存在的或者是进化产生的微生物可降解合成塑料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策略.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和交流(中欧组织间合作研究NSFC-EU)项目“合成塑料降解转化微生物菌群”为基础,总结近年来筛选到的能够降解合成塑料,如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聚氯乙烯(Polyvi
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s,SAs)是一类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畜禽养殖的抗菌药物,但其在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可降解性较差,会通过人及畜禽粪便和尿液的排放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目前,污水处理厂中的好氧活性污泥(Aerobic activated sludge,AAS)被证实能够有效转化SAs.文中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总结了好氧活性污泥体系中SAs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对生物降解机理、主要的生物降解途径和影响降解效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梳理与回顾,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展望,以期为优化污水处理厂中SAs的生
产电微生物的胞外电子转移在能源、环境等诸多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作为模式产电微生物,其电催化系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黄素作为S.oneidensis重要的电子载体,其介导的胞外电子转移是电子传递过程中的一个限速步骤.然而自然环境中野生型S.oneidensis的黄素分泌量极低,对其工程改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严重阻碍了胞外电子的传递过程,这已成为限制其电子转移的主要瓶颈.基于S.oneidensis黄素介导的电子转移机制,系统地从黄素的合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