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达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械制造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同时机械制造技术也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机械制造 发展现状 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机械制造业从产品研发、技术装备和加工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却不多。例如:海尔、TCL等企业的品牌虽然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去买空调时,导购会告诉你空调来自日本,再去买冰箱时,导购还是会告诉你冰箱也是来自日本。通过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机械制造比欧美发达国家落后了将近30多年。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它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潮流,必须将其放在战略首要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说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资带来的忧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技术和技术装备使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担忧。2006年4月,执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之牛耳的徐工集团与美国凯雷投资公司的并购计划基本敲定。美国凯雷亚洲投资公司以3.75亿美元收购了徐工集团下属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85%的股份。虽然6月份由于三一重工的介入使得控股过程出现波折,但这宣告我国很多经济学家所担心的“卡特彼勒通吃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计划暂告一段落。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军杀入国内机械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工电器、文化办公设备、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和工程机械等领域,这几个行业约占机械工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80%。
二、存在着许多技术问题
中国的机械制造业除了面临“外敌”之外,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黑洞”,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每年用于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作为窗口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57%的技术源自国外。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目前工业发达国家新产品贡献率为52%,我国仅为5.9%。在“核心技术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克隆产品较多。这样的结果除了自主创新能力削弱之外,还容易遭到侵权指控。即使出现了自行研制的技术,也很容易被指责为“剽窃”。整个工业制造设备的骨干都是外国产品,这暴露了我国工业化的虚弱性。
三、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
国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忽视了发展机械行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出现了偏差。
国有企业对创新人才的产权激励基本上没有实行。一方面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创新者的贡献没有得到产权确认。企业研发的技术和产品,要么被国家无偿拿走,要么被其他的企业无偿抄袭。
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的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总的说来,我国在机械制造领域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传统机械加工方式仍占主导位置。从整体上讲水平还较低,在先进制造系统与技术的研究上,尚处在跟踪阶段,创新不多,但在具体技术研究中,创新思想还是不少的。遗憾的是,为什么有些是我们首先提出或发明的东西很快被别人超过呢?其原因一是整体国力有差距,二是中试支持体系没有形成,一些可以申请专利的东西也没有钱去申请国际专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人首先提出或发明的东西在国外开花、结果。因而造成我国虽有不少好的学术成果,但整个工业还十分落后。我们应抓住机遇,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现代制造业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平,站在世界的前列,引领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2]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
[3]松浦寿幸,元桥一之,藤泽三宝子.机械制造业的全球化极其对生产率的影响,2007(4).
[4]武永利.机械制造技术新发展及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3(1).
[5]李平.范联进.李传章.郑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6]刘淼.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5).
[7]曾家驹.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8]郎咸平.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复苏的背后和萧条的亮点[M].东方出版社,2009(2).
关键词 机械制造 发展现状 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机械制造业从产品研发、技术装备和加工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却不多。例如:海尔、TCL等企业的品牌虽然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去买空调时,导购会告诉你空调来自日本,再去买冰箱时,导购还是会告诉你冰箱也是来自日本。通过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机械制造比欧美发达国家落后了将近30多年。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它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潮流,必须将其放在战略首要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说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资带来的忧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技术和技术装备使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担忧。2006年4月,执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之牛耳的徐工集团与美国凯雷投资公司的并购计划基本敲定。美国凯雷亚洲投资公司以3.75亿美元收购了徐工集团下属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85%的股份。虽然6月份由于三一重工的介入使得控股过程出现波折,但这宣告我国很多经济学家所担心的“卡特彼勒通吃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计划暂告一段落。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军杀入国内机械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工电器、文化办公设备、仪器仪表、通用机械和工程机械等领域,这几个行业约占机械工业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80%。
二、存在着许多技术问题
中国的机械制造业除了面临“外敌”之外,自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黑洞”,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每年用于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作为窗口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57%的技术源自国外。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目前工业发达国家新产品贡献率为52%,我国仅为5.9%。在“核心技术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克隆产品较多。这样的结果除了自主创新能力削弱之外,还容易遭到侵权指控。即使出现了自行研制的技术,也很容易被指责为“剽窃”。整个工业制造设备的骨干都是外国产品,这暴露了我国工业化的虚弱性。
三、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
国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忽视了发展机械行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都出现了偏差。
国有企业对创新人才的产权激励基本上没有实行。一方面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创新者的贡献没有得到产权确认。企业研发的技术和产品,要么被国家无偿拿走,要么被其他的企业无偿抄袭。
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的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总的说来,我国在机械制造领域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传统机械加工方式仍占主导位置。从整体上讲水平还较低,在先进制造系统与技术的研究上,尚处在跟踪阶段,创新不多,但在具体技术研究中,创新思想还是不少的。遗憾的是,为什么有些是我们首先提出或发明的东西很快被别人超过呢?其原因一是整体国力有差距,二是中试支持体系没有形成,一些可以申请专利的东西也没有钱去申请国际专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人首先提出或发明的东西在国外开花、结果。因而造成我国虽有不少好的学术成果,但整个工业还十分落后。我们应抓住机遇,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现代制造业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平,站在世界的前列,引领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2]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
[3]松浦寿幸,元桥一之,藤泽三宝子.机械制造业的全球化极其对生产率的影响,2007(4).
[4]武永利.机械制造技术新发展及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3(1).
[5]李平.范联进.李传章.郑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6]刘淼.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5).
[7]曾家驹.机械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8]郎咸平.郎咸平说:谁在拯救中国经济-复苏的背后和萧条的亮点[M].东方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