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虐童介入之路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estlove_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虐童介入之路
  合理地将孩子从不称职的父母手里“夺走”,这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一百多年前,美国开始审慎地在“保护家庭”和“保护孩子”之间寻找最优之道。
  1874年1月,纽约“地狱厨房”街区一栋廉价公寓楼里,十岁的玛丽·爱伦备受煎熬。
  她父母双亡,称一位C太太为妈妈。即便是冬天,她也没有鞋袜可穿。除晚上到院子里上厕所,她被禁止外出,也不得与其他孩子玩耍。而晚上的床,仅是铺在窗户下的一块地毯。妈妈习惯于几乎每天都要揍她一顿,打得她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一位公寓看门女子向教会工作人员艾塔·韦勒透露了玛丽的遭遇。致力于儿童救助的韦勒决心救玛丽于水火。这个一百多年前的“决心”改变了那些受到虐待的孩子们的命运。
  英国殖民时代和美国独立之后,美国法律继承了英国普通法,通常“没有专门条款保护儿童这个群体,一些殖民地法律授权法院,可将遭受虐待、忽视、贫困的儿童转移给别人,做学徒或者是合约童仆。这些孩子被要求顺从主人,主人则有义务满足他们的吃穿住等基本需求。”纽约阻止虐童协会现任档案和行政主管约瑟夫·格里森说。
  那个年代“法律很少适用于儿童保护,更没有专门针对儿童这个群体,制定专门的法律,提供特别的保护。”1820年至1870年间,美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爆发了内战,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内人口流动和外国移民流入。其间,纽约城人口增长了七倍,人口超过百万,其中有一半出生于海外。针对儿童的剥削和虐待,屡见不鲜。除极个别情况外,人们纵容了绝大多数虐童事件。
  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麦克乔治法学院教授约翰·迈尔斯认为,1875年之前,出于保护目的的干预介入确实存在,但仅为零星个案。
  1866年,亨利·贝高在纽约创立美国阻止虐待动物协会。出于保护动物,第一部反对残暴虐待行为的法律得以出台。人们很快意识到,既然动物都有权不被虐待,人类特别是儿童也应该享受这个权利。
  “纽约的孩子们正悲惨地急需支持……”1866年《纽约晚间电讯》如此写道。1867年,纽约另一份报纸称“不止是低等动物在遭受残暴虐待……”但管教孩子仍被视为家庭事务,任何人无权干涉。
  1874年,教会工作人员韦勒希望拯救可怜的玛丽,她咨询警察,警察拒绝调查;韦勒转向慈善机构,但后者没有介入家庭事务的权力。
  在遭到多方拒绝后,韦勒找到了亨利·贝高。贝高既非玛丽的家人亲戚,也非目击者或警方,同样没有介入的合理身份。他的法律顾问艾尔布里奇·葛瑞使用与“人身保护权”相关的“释放令”(这一令状允许个人请求法院命令他人释放其虐待或非法拘禁的人),使得玛丽得以出庭作证。
  “我不知道为什么挨打,妈妈打我时什么也不说。我不想回去跟妈妈一块住,因为她总是打我。”1874年4月9日,玛丽在法庭陈述。
  后来,玛丽被安置到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结婚生子、组建了自己的家庭,1956年92岁时去世。玛丽·爱伦案成为儿童保护干预的经典案例,并促成了首家儿童保护组织的诞生。
  救助玛丽的经历,让贝高和盖瑞意识到儿童保护机构缺位的现实,二人联合慈善家约翰·怀特,于1875年4月27日成立了世界上首家儿童保护机构——纽约阻止虐童协会(以下简称协会)。
  纽约市警方开始把虐童案件向协会通报,为此警局和协会之间还架设了电报专线。州和县检察长还授权协会代理法庭诉讼事宜。
  协会发起的第一起诉讼,是一个男子在公共场合鞭笞自己的儿子,被协会官员撞了个正着。最后,该名男子被捕、定罪,被监禁30天。
  成立八个月,协会收到数百起举报,起诉68起,救助了72个被虐待和忽视的孩子。
  在协会的推动下,1876年,《阻止并惩罚侵害儿童行为法案》得以出台,规定父母和其他监护人要为孩子提供充分衣食和健康关照,且要保证孩子免于危险和伤害的义务。这部法律还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授权法院可出于保护目的将孩子从父母处转移。法律同时也非常审慎地要求,只有认定孩子遭到严重伤害或面临死亡威胁时,才可将孩子强制转移。
  当时社会多方意见都不能认同这一理念。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家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养育孩子是私人事务,国家不得干涉。因此,警察一般都不愿执行此类法律。更紧迫的是,没有太多机构愿意接手那些被转移或被遗弃的孩子。19世纪时,被转移的儿童多被送到孤儿院,后来出现了把儿童安置到寄养家庭的做法。两者孰优孰劣的辩论,从1850年代一直持续到1920年代。慢慢地,人们认识到,孤儿院彻底剥夺了儿童的家庭生活,寄养家庭至少让儿童生活在一个家庭环境中,更接近一个正常的童年。最终,寄养家庭占了上风,孤儿院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到19世纪末,协会在纽约累计调查13万起举报,救助儿童37万人,为8.4万儿童提供了临时安置。1925年,协会成立50周年,当年他们共调查了近四千起举报,涉及儿童1.1万人,其中有15%被强制转移。
  转移安置这种激进的理念开始被更多人接受,并在全美和世界各地复制。1925年时,全美同类协会超过480家,世界各地则有53家。
  民间机构看似遍地开花,但力量仍然有限,要求公共机构承担起保护儿童职责的呼声愈来愈强烈。
  1909年,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召集首次白宫儿童会议。1912年,国会通过议案,成立儿童局,授权它“调查、报告任何涉及儿童福利和生命的事宜”。
  1962年,亨利·肯普发表《受虐儿童综合征》,引起《新闻周刊》、《时代》等全国性媒体的关注。而此前,仅是地方报纸报道一些恶性致死事件。
  那年,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修正案,首次将儿童保护纳入儿童福利范畴,并要求所有州在1975年7月1日前,建立起覆盖全州的保护服务体系。同年儿童局两次召集会议研究对策,建议立法要求医生向警方或儿童福利机构举报虐童案件。
  1974年,国会通过里程碑式的《儿童虐待预防与处理法》,成立国家儿童虐待和忽视中心,加强调查和举报。法律要求有义务举报虐童事件的人员逐渐扩大。虐童介入的加强,长期寄养儿童数量的激增,在1970年代末,引发了新一轮辩论。批评人士认为,近50万儿童安置在寄养家庭,远离父母亲情,更成问题。
  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麦克乔治法学院教授约翰·迈尔斯说,“转移儿童这种政策,自始至终、未来仍将是最有争议的话题。有时儿童保护服务处工作人员因为转移儿童而遭到批评,有时又因为把孩子留在危险的家里而遭到指责。”
  1980年,国会通过《收养辅助和儿童福利法》,要求州政府力避转移儿童;必须转移的,要努力实现家庭的最终团聚。每个寄养儿童,都必须有一套终极方案,要么回归父母,要么彻底剥夺父母抚养权。
  1997年,国会通过《收养和安全家庭法》,在“保全家庭”的基础上,把儿童安全置于最优先位置。当儿童被转移寄养后,法律要求必须制订严格的时间表,或者孩子回归父母,或者剥夺父母抚养权,使其成为合法收养对象。
其他文献
讲了一次实话之后,一个企业家的命运被改变了。  袁观富是一个县里的民营企业家,曾创办过带“红顶”的民营企业。他爱阅读爱思考,却因一时发言不慎得罪了人,没能把企业办下去。  他的经历并不出奇,但却很普遍,大概是中国诸多小企业经营中的常有之事。他们的经商准则是:不能得罪人,尤其是干部,否则就可能经历和袁观富类似的事情。  不妨听一听袁观富的自述,或许能了解更多的中国现实。  “为官一任,造福一生”  
期刊
颜小,1988年出生的武汉男孩,现拥有一个自己独立设计的服装品牌—山药。品牌的名字并没有太多特殊内涵,非要追根溯源,他也能马上说出一个“很接地气”的理由。湖北人在家爱做山药炖排骨,可他们家每次都只吃山药剩下排骨。“我喜欢把品牌文化和家族渊源扯上点关系”,颜小有一种首先说服自己的斩钉截铁的态度。    灵感是什么  厌倦了大商场里中规中矩的“批量货”,对街头小店“时鲜货”的品质又不甚满意,越来越多的
期刊
王红卫公益海报设计《魅力东方—敦煌》  第一次知道王红卫这个名字缘起一位朋友送给我一只寓意“马年如意”的有奖邮资信封,最亮眼的是上面的邮票,方寸之间一匹红马昂首奔跑,比例匀称、体格矫健,马鞍以铜钱纹装饰,并配以莲花纹、云勾子等吉祥纹样,充满东方韵味,但又有很强的现代装饰风格。  1989年,王红卫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至今,在视觉传达系一直从事字体、版面、书籍等设计
期刊
程淑美——“程氏花丝”的创始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大师作品《平安吉祥》。程淑美大师作品《如意观音》。  花丝镶嵌,又名“细金工艺”,是将金、银、铜抽成细丝,以堆叠编织等技法,点翠镶嵌,呈现金碧辉煌的效果。花丝镶嵌用料珍奇,工艺繁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实际在商周时期出土的金银器中就已有呈现,历史上为皇家御用之物,到明代万历年间达到最高水平,独领中国封建王朝宫廷技艺的制高点2000余年。  
期刊
设计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自人类诞生之初,设计便开始存在,并一直引领人类探索的步伐不断前行。数百万年前,当人以“人”的身份开始制造第一件工具时,在这种创造行为之前的构思即是“设计”;从东非坦桑尼亚的第一块石器,到北京周口店的兽牙海贝装饰品,再到西班牙阿尔塔米拉的野牛壁画,以及西安仰韶文化时期的各类盆罐壶钵,处处都闪现着先民创造性智慧的结晶;进入近现代以来,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工业化生产,
期刊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掌门的包豪斯学院,开启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大门。图为德绍时期(1926年)拍摄的教师合照,都是当时知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包豪斯的教学图表,格罗皮乌斯,1922年  “创世纪”的包豪斯  纵观中国各一线城市,总会发现不少玻璃幕墙摩天大楼的身影,里面有规范高效的办公空间、家具、灯具、方便的厨卫空间,这些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或多或少都带有包豪斯的理念与外观。  所谓“包豪斯”,首先
期刊
有一次,时任长沙大学党委书记的刘耘与另一位大学校长一起赴德国参加一场研讨会。这位校长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按德国标准,我们都是罪犯。刘耘仔细一想,的确是这么回事。  在体制内工作了33年后,刘耘在正厅级的位置上,选择了辞职。与一直萦绕于心的不安全感,挥手再见。  意气风发  按照正常的轨迹,教师将是南京师范学院专科毕业生刘耘毕业后的职业。1980年10月,正值毕业前夕。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
期刊
大理空气花园的两位主人,叫阿翔和阿纬。  认识几年,他们从来不谈理想,也很少谈论生活本身。你甚至可以理解他们其实是走一步看一步,只是每一步都走得细心且耐心。  包括他们的造园,也不在最初的计划之内。而且时至今日,对于空气花园所赢得的赞美,他们也有些纳闷:造一个园,美观舒适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他们初到大理,不为寻梦也不是寄托梦。是的,当他们还年少,他们到过大理爬过苍山,他们还在读书时就结伴行走
期刊
冯峰这个名字早有耳闻,是从一个业界颇有名的建筑师那听得,说是一个画画的,还写书,并谓之“很牛,他家特别牛!”“牛”字能从这位建筑师的嘴里说出来,实属不易。于是,2015年立春前日,我坐上了伸入北京“东半球”的6号线,目的地就是位于宋庄冯峰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出了6号线东夏园站,眼前一片萧瑟之景,有种恍惚的穿越感:灰色柏油马路占据视野三分之二,小区工地空荡无人,6车道马路上汽车松散飞过,若不是有地
期刊
以“冰雪北京 诚邀五环”为主题的2015北京新年倒计时活动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举办,鸟巢13000平米大屏幕上变换各种绚彩画面。  1947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为了区别“大众文化”,首次使用了“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一词,目的是揭露这一所谓的“文化”其实无异于毫无独创性的工业产品。而上世纪九十年代,英国政府在新的全球竞争格局之下,将原本在文化批判理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