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原创者汪鸾翔二三事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fo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问西东”本是清华大学校歌歌词中的一句。当前,随着电影《无问西东》的热播,该歌词作者、清华大学教授汪鸾翔也成为万众瞩目的热点人物。笔者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和采访其长孙汪端伟先生,特撰写此文,纪念这位著名的文化精英。
  好学深思的举人
  汪鸾翔(1871—1962),祖籍浙江绍兴,是绍兴师爷的后代。乾隆年间,其曾祖父汪汝琅(汪崑林)带着妻妾高氏、苏氏和子女来到广西临桂(今桂林市)做幕僚,从此在此安家。其祖父汪运(汪剑峰)、父亲汪庆征(汪云臣)均为普通的书生,终生靠舌耕、做师爷谋生。
  1871年3月,汪鸾翔出生于临桂县城,祖母李氏和母亲徐氏都善于诗词,遗有诗集。他5岁时就由祖母和母亲授以唐诗三百首和毛诗。
  汪家虽然是书香门第,但家境不算富裕。有一年,汪鸾翔的父亲到北京参加拔贡选拔考试,没钱做盘缠,只好把家里的房子卖了,但这次代价高昂的考试却依然未成功。汪庆征从此只好放弃仕途,靠舌耕谋生。后去云南做师爷,于1895年逝世于半路上,当时他才50多岁,由24岁的汪鸾翔把其遗体运回家安葬。
  1885年,14岁的汪鸾翔考中秀才,但其父汪庆征不鼓励他学做八股文章走仕途之路,而是带着他赴广东游学。
  1889年12月,汪鸾翔以广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张之洞创办的广州广雅书院(今中山大学)。他在此学习的两年多时间内,阅读范围广泛,思考缜密,思想敏锐,态度理性,不论读中国经典还是读西学书籍,都能观察入微,提出深刻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且在每个问题中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当时才21岁的他,在十九世纪80年代的学术界,已经算得上是一位难得的青年才俊了。
  为此,他深得书院前后山长(校长)梁鼎芬、朱一新的赏识,同时,他和同门师兄弟康有为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1897年后,汪鸾翔在武昌常参与张之洞、梁鼎芬等人的雅集,有诗、书、画的往来。1904年,34岁的汪鸾翔在武昌文普通学堂、湖北方言学堂等各学堂教授物理、化学、博物等课程。是时梁鼎芬先生为张之洞的重要幕僚,主管湖北学政。梁鼎芬写过一首诗送给他,即《一篑亭春望·广雅书院》。
  1911年后,汪鸾翔在北京与梁鼎芬来往也很密切,他对梁鼎芬一直以师礼事之。
  朱一新(1846—1894),浙江义乌毛店镇朱店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登进士,历官内阁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为官正义刚直,爱国忧民,直言遭贬。后致意执教,任广东肇庆端溪书院主讲,1890年至1894年,任广州广雅书院山长,后在1894年8月病逝于该书院。在广雅书院历任院长中,朱一新任期最长,督教甚严,于院中学风士习影响极大,为广雅书院历史上一位关键人物。
  朱一新的著述颇丰,对经学尤有研究,为清末著名学者、汉宋调和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1891年,汪鸾翔以广西第四名的成绩考中举人。1892年进京参加会试未中,留在国子监南学学习,他在此学习了六年,攻習国学、西学等科。
  投身维新运动
  张之洞在武昌,大举兴办实业和新学堂,1897年秋,他欲编写《劝学篇》,遂电召汪鸾翔到武昌为其收集资料,帮助编纂该书。
  汪鸾翔抵达武昌的时间是该年9月19日。同时协助编写《劝学篇》的还有周家禄。周家禄(1846—1909),江苏海门人,优贡生。曾客吴长庆、张之洞幕,工诗文。
  汪鸾翔初到湖北参加编写《劝学篇》时年仅27岁,而周家禄已51岁,或许在辅助编纂《劝学篇》方面,周家禄经验更为丰富。但从另一方面看:所以召汪鸾翔来辅助编写《劝学篇》,是因为他在广雅书院和国子监南学学习时就自学了各科西学,对西学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对编写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题思想的《劝学篇》很有裨益。此外,《劝学篇》的最后成书,时在1898年春,而周家禄在1897年冬就离开了武昌。因此,如果说汪鸾翔在辅助编写《劝学篇》的过程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汪、周两人采集资料的准备工作用了三个月,在戊戌(1898年)春,由张之洞闭门7天,完成了全书的编订。
  张之洞所以电召汪鸾翔协助编写《劝学篇》是有其渊源的。1888年张之洞在广州创立广雅书院,汪鸾翔以广西第一名被录取,初次入学就面见了张之洞,得到张之洞的青睐。当时的书院山长梁鼎芬也非常看重这个学生。当张之洞准备编写《劝学篇》时,梁鼎芬是张之洞的重要幕僚,所以很可能是由梁的推荐,汪鸾翔才得以被电召到武昌参与《劝学篇》编写的。
  《劝学篇》充分地反映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汪鸾翔深受其影响,这些思想在清华校歌中都有所体现。
  在协助张之洞编写《劝学篇》过程中,他还和张之洞的幕僚、湖北浠水人陈曾寿(1878—1949)交好,陈曾寿后任伪满洲国管理内廷事务的“内廷局”的局长。
  早年汪鸾翔就在广州和康有为为广雅书院的同窗,聆听过其维新宣传,1898年春,他又在北京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召开的宣传维新的会议,并参加了鼓吹维新变法的组织——保国会(强国会),积极参加维新活动。
  维新变法失败后,他目睹了谭嗣同等六君子的慷慨就义,也目睹了刑场上观众的麻木不仁。他痛心地感到救国要从教育国民、开启民智开始。
  成为董必武的老师
  戊戌变法失败后,为了对民众进行启蒙,开通民智,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汪鸾翔再赴武昌,在文普通中学堂、方言学堂、师范学堂、农业学堂、工艺学堂及湖南旅鄂中学堂任博物理化教员。当时能教授科学课程的国人还很少,汪鸾翔是先驱者之一。从现在留存的资料看,他当时还编写过一本《动物学讲义》,还编写过物理和化学课程的书。
  1905年,19岁的湖北黄安县秀才董必武(董用威)来到省城武昌,考入省立文普通中学堂(今武汉三十一中),1910年他从该校毕业,获得“拔贡”功名。   汪鸾翔在武昌任教10年(1897—1907),其中他在湖北省立文普通中学任教期间,成为董必武的老师,为两人建国后的来往埋下了伏笔。
  梁实秋的国学老师
  1907年,汪鸾翔再次入京,先后任北京第一师范学堂物理化学教员、保定市顺天高等学堂教务长。其中在1910年前后,40余岁的他在清政府学部任审定科行走(七品小京官)。
  民国成立后,汪鸾翔鉴于归国留学人员渐多,科学教学人才济济,而国学反倒受到忽视,于是又改为教授国文。他历任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河北优级师范学堂地理学教员,清华大学、河北大学、民国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北京国立美术学院等校中国画及中国美术史教授。
  其中,1917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堂(现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任教。1918年9月,他到清华学校任教,直至1928年离校,前后在清华任教10年之久。
  1941年12月后,他因年届70岁而赋闲家居。
  汪鸾翔还是著名文学家、清华大学校友梁实秋的老师。据他回忆,其国文老师当中,举人进士不乏其人,他们满腹诗书自不待言,不过传授多少给学生则是另一个问题。清华不重国文,把它当成选修课,课都排在下午,毕业时成绩不计。汪鸾翔有些口吃,以广西的口音结结巴巴地说:“有人说,国……国文没……没趣味,国……国文怎能没……没有趣味,趣味就在其中啦!”当时梁实秋听了当做笑话,后来他体会到国文的趣味之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真是只好说是“在其中”了。
  梁实秋在清华曾经和同学成立了一个专门练习书法的戏墨社。他们每天大清早起床,吃完早点点名之前,作半小时多的写字练习。梁实秋专门学习汉朝的隶书,临摹张迁的作品。他谦虚地认为,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张迁的作品相比,仅略有形似而已。
  梁实秋和戏墨社的同学,请长髯飘拂的汪鸾翔做指导老师,几次送作业给其过目,汪鸾翔对他们多有嘉勉。
  溥仪家的理化老师
  汪鸾翔除了是董必武、梁实秋早年的老师外,他还是溥仪家的老师。为了谋生,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担任过溥仪家的理化老师,历时7年左右。
  1928年,58岁的汪鸾翔从清华大学退休了,当时退休是没有退休工资的,为了谋生,他继续在各个学校舌耕。1934年9月,他经以前的老友陈曾寿的介绍,去了东北新京(今长春市)伪满洲国皇宫,为溥仪家族的子弟们教书,溥仪也经常向他请教。
  正如前文所述,陈曾寿曾经是张之洞的幕僚,也担任过末代皇后婉容的教师,当时任伪满洲国管理内廷事务的“内廷局”局长。
  他在东北教书期间,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即1938年,他的妻子纪清繁不幸病逝了,享年57岁。1941年12月,70岁的他因为年迈体衰,回到北京家里。
  当时汪鸾翔主要在溥仪皇宫内所办的皇家私塾(留日预备学校)任教。该私塾的学生有:溥佐(载瀛子)、溥俭(载澜子)、毓岱(恭亲王溥伟子)、毓嵒(恭亲王溥伟子)、毓嶦(恭亲王溥伟子)、毓嵣(其高祖父為道光皇帝)、溥偀(清末度支部尚书载泽子)、毓慈(庄王府溥绍的次子)、毓恩(庄王府溥绍的三子)、毓岷(溥修子)等人。
  该学校学习的内容有:一是“掌故”即《东华录》《圣武记》《开国方略》;二是数学;三是理化;四是日语。后添英语课,1941年太平战争爆发后,宫内流行“打倒英美”的口号,英语便停课了。
  汪鸾翔在该校上物理、化学课。毓嵣认为汪鸾翔很博学,“汪老师是个十全的人才,什么画画、写字、作诗,不但中国的老玩意儿都会,新的东西也会。”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这样写道:“补习数理化的老师叫汪鸾翔,是位博学多才的人。书、画都拿得起来,水彩、油彩不怵,新学样样通。不过给我补课的课本,不管是数理化还是别的科,都是木刻、线装的课本,是汪老师在光绪年间教书时自己编的教材。”
  撰写清华校歌歌词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最终于1924年采用了清华学校高等科国文教员汪鸾翔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清华大学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一的夫人张慧珍(张慧真)女士谱曲。
  清华校友、哲学家贺麟认为该校歌“实儒家学说之结晶,可以表示中国文化的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成清华教育宗旨。且校歌措词,也颇得体”,他还提到中文校歌被清华同学们所欣赏。
  清华大学教授陈新宇认为,该歌词具有三大特征:其一,格局宏大,眼光独到。该新校歌以学术救国为清华己任,并结合清华特点与世界潮流,提出“融合东西文化”的目标定位,对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持一种兼容并蓄、平等视之的立场。其二,用典雅致,寄望殷殷。“大同”出自《礼记》,寄寓极乐世界理想;“自强”、“行健”出自《周易》,契合校训;“春风化雨”出自《孟子》,以孔孟教学期许师生之间情感融洽。其三,理念先进,意义隽永。以“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揽括科学、文学和哲学各类学科,寓意并行不悖,任人选择,体现自由教育之风;以“器识为先,文艺其从”教诲学生注重内在德性修养,切勿只恃外在技艺和小聪明,造成本末倒置。以上种种理念,对于今天努力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政者,苦恼于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教育者,或许不无启发意义。
  汪鸾翔还撰写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一文,发表在1925年10月的《清华周刊》上。他说其之所以写下“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那是因为:“地有东西之分,文有竖横之别,然而好美、恶丑、好善、恶恶,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见众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风俗习惯上之差别耳。本性既同一,则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换灌输。而况乎文与行交修,德与言并重,东圣西圣,固有若合符节者哉?吾人一旦观其会通,且身负介绍之任,其有无穷之乐也。”
  学识渊博
  汪鸾翔学识渊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高的造诣,涉猎面甚广。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对王庆铃与2011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达标赛女子全能运动员前8名成绩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探寻其弱点,并提出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的相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党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
上海市照明学会技术委员会于1995年6月7日在科学会堂举行了“国产荧光灯电子镇流器现状及分析”学术报告会。 报告人系国家电光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沈明阳主任和郑永强
文章采用微芯片电泳的方法实现了氧化型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快速高效分离,快速准确测定了人血清中氧化型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发展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检测样品中谷胱甘肽的分析方
重庆文理学院的夏明字教授,是作家型学者,也可以说是学者型作家。同时,他长期以来还是重庆文理学院文科学报的主编.所以他是个集学者、作家和编辑于一身的文化人。一身而三任焉,这
2016年是"七五"普法的开局之年,为深入开展档案法治宣传活动,营造档案法治宣传氛围,促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按照河北省档案局《"七五"普法规划》和石家庄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
本研究建立了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样中苯胺类化合物的方法,水样前处理使用PCX固相萃取小柱吸附苯胺类化合物,以甲醇溶剂洗脱,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录像反馈教学法应用于排球选项课教学中进行研究,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测量、专业技术的测试进行分析得知:排球选项课教学中,运用
火电厂运行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压力。近几年,我国在火电厂内采用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用于降低排放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含量,改善排放烟气的污染
(主持人):这是一件保存在河北省档案馆的《关于建立武工队特区的决定》的珍贵档案(图一),其中详细记述着在抗日战争历史中,充满传奇色彩的敌后抗日武工队的特区建立,详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