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的秩序生产能力——从计划性与自发性秩序的关系切入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层社会构成了个人的生活世界来源,同时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基层社会的秩序生产问题,回应的是中央与地方、宏观与微观、国家与社会的连接问题。对于中国而言,基层自身具备生产出秩序的能力、持续生产出秩序,就能够有效降低国家的基层治理成本,成为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有序的基层秩序来自计划性秩序与自发性秩序的有机融合。基层社会的秩序生产能力就是促进自发性秩序与计划性秩序相融合并最终产出基层秩序样态的能力。从当下的实践来看,影响这种秩序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决定着秩序生产能力的整体格局;第二,秩序资源在基层的配置及整合影响着秩序生产能力的发挥程度;第三,自发性秩序和计划性秩序相互连接和作用的机制决定着秩序的生长渠道。而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核心就是要充分体现法治的包容性和整合性功能,即法治既要融入计划性秩序中,也要能够融入自发性秩序中,并具备调节两者之问关系的能力。
其他文献
当今时代是一个技术飞速创新发展的时代,包括教育在内的主要社会领域都在强大的技术潮流推动下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但相对而言,体现教育基本认识的教育基本理论领域并未对技术给予切实的关注,关于教育实践的基本理论研究整体上表现出技术的缺位现象。技术化是教育实践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技术的基本含义是实现特定目的的确定性手段,技术成分存在于包括教育实践在内的一切人类实践之中。教育实践需要通过技术化的方式实现对方法的升级和对资源条件的优化,并由此在技术创生和优化中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师生对生命发展的寻求。在教育实践的技术化发
公共人是公共领域的行动者,是基于公共立场,参与公共生活,开展公共交往,谋求公共福祉,具有公共品格的社会人。走进公共领域,参与公共生活,开展公共交往,做一个自由行动者,是公共人生成的行动逻辑。公共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对于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培育公共人,需要确立公共生活的理念,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在教育中开展行动与言说,以道德教育提升公共品格,积极参与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公共活动,做公共领域的行动者。
传统乡土伦理赋予乡土生活的规则、价值与意义,促成绵延几千年乡土生活的诗意栖居,其现代境遇中的式微是其"通达"天下的普遍性精神受阻,源自于中间伦理实体的中断。乡土社区教育作为植根乡土的教育共同体,可助推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在伦理建构过程中实现融合与逻辑自洽。其伦理使命在于敦促所有相关因素立足乡土本身,反思乡土文化传统并结合新时代特点对优秀伦理资源进行整合及现代诠释。同时,架构起城乡伦理通路,吸纳新的富有时代生命力的伦理特质和伦理精神,使乡土伦理具有一定程度的通达性与普遍性,完成乡土伦理新时代下的形塑。
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的新型高等教育始于延安时期陕北公学作为其中典型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方针,以实际行动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就历史使命而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开展以解放思想、服务革命事业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为建立统一战线、实现民族解放培养人才;就培养目标而言,注重培养造就以科学理论武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革命者和以专业素质育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教育者;就基本途径而言,加强以军事理论和时事政策为引领的干部教育
拔尖人才培养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也将其提升到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高度。当前,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发展趋势体现在从注重天赋智商到成功智能,从注重天才儿童范式到天资发展范式和区分教学范式,从注重同质性培养课程向异质性课程转变,从注重外在设定目标转变到内外目标协同发展,从注重一元智能到多元智能、领域专属到领域通用与领域专属并存,从注重单因素研究到多维立体因素模型研究等方面。社会学理论及更具包容性的智能概念、文化多元定义和心理学理论的进展、教育学系列实证研究的结论及对多维天赋结构的理解、科学技术本身的快速推
在美国教育史上,康茨因为提出了"康茨问题"而闻名于世。然而,人们往往只是重视这个问题本身,却相对忽视了康茨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康茨主张美国应充分发挥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保存植根于希伯来—基督教传统的美国价值。康茨强调美国教育应守护和扩展美国的自由传统。由此可以看出,康茨是一个典型的保守主义者。然而,"康茨问题"给人留下了"激进"的印象。实际上,从深层看,康茨的"激进",是一种基于保守主义者的悲观和恐惧的壮胆和奋进。康茨曾提倡"计划经济",主张"民主的集体主义",这是一
自2009年上海学生参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以来,我国学生在历届"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成绩表现在国内外媒体以及教育研究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反响。通过对我国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高绩效国家学生表现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学生高水平人数多,数学、科学素养遥遥领先,但同时存在着知识记忆与应用高于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校内外学习时间长、课业负担重、幸福指数偏低、成长型思维水平偏低、职业准备不足、城乡校际不均等问题。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绩为依据审视我国的教育改革发现,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治理校外
在充斥着竞速的全球化时代,自主、弹性的学术生活节奏受到很大影响,大学教师的情感焦虑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症候。研究从时间政治的视角对此现象进行剖析,结果发现,时间不仅仅是外在于教师的客观存在,或由教师有效管理的客观存在,更是与教师在事件中相遇、纠缠、共同作用的存在。它通过关联教师的过往经验与未来期望,为当下行为定位,从而重塑教师的专业身份。时间政治的本质是国内外学术环境中各种竞争性制度的相互传导,因此在国家明确破除"五唯"的政策背景下,教育界要回归教育本质、遵循规律办学、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发挥管理制度的发展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是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在带来"就业创造"的同时,也会形成"职业替代",对劳动力知识结构提出跨界融合的复合型要求。推进职业教育转型以适应和引领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须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职业教育赋能,实现教育模式智能化;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建设,实现人才培养复合化;完善全生命周期智慧教育体系,实现学习终身化;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一体化;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治理法治化;深化职
基于高等学校学生发展调查数据,对贫困大学生学业成就和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机制,以及院校异质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校园服务与支持、辅导员交流和奖助制度等因素,既可以直接同时也可以通过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学术融入和社会融入等行为来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成就和道德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存在院校差异性,如校园服务与支持等对"985工程"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奖助制度等经济资助因素对"211工程"院校贫困大学生影响更大,而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疏导如辅导员交流等措施对一般院校贫困大学生影响更大。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