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enza周志文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52184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adenza这个词是意大利文,之前中文常译作“华彩奏”或“即兴奏”。但Cadenza这规矩原来自歌剧,歌剧是唱出来的,译成奏就有点不合理。莫扎特与贝多芬之后,常把这习惯用在器乐的协奏曲上,中国人认识Cadenza可能是先从器乐曲上来的,所以就把“唱”译成“奏”了。通常懂音乐的人不在乎译名是什么,需要表达时,就以外文Cadenza来叫它。
  Cadenza有歌剧与一般协奏曲的分别,先说歌剧。歌剧的作曲家为了表示对歌剧主演的尊敬与崇拜,为他们写好独唱部分后,会刻意留下一段空白,讓他们能够任意唱上一段,这独唱的部分就是Cadenza了。说起独唱,就是一个人唱,但歌剧独唱也往往是有器乐伴奏或人声伴唱的,而到了Cadenza的部分所有器乐与人声都要停下来,保持万籁俱寂、一声独响的状态,可知这是给主唱者有驰骋其独门技术的机会,能表演Cadenza是荣誉,配角或合唱者是没有这资格的。歌剧的主角多是女高音或男高音,所以谈起Cadenza几乎是男女高音的专属。
  大约最早是较自由的,规定不严,指挥眼尖,一看主角想要来段自由表演了,就停下乐团让他恣意一番,但后来表演事业越来越繁复,任意穿插容易出乱子,不得不稍作限制,规定一整部歌剧,不论分了几场几幕,主角唱Cadenza不能超过三次。有些作曲家在写总谱时都预留好了,哪里要表演Cadenza是有一定之规的,假如有三次的话,最后一次Cadenza有总结全剧的味道,所以最为重要。
  歌剧唱Cadenza一定在剧情最高潮的部分,高潮不可能多,所以Cadenza就难能可贵。Cadenza虽然有即兴表演的意味,但表演起来其实并不那么“即兴”,也是有不少规则在的。歌剧上的规则是主角在唱该幕最后一个咏叹调(aria)结束前,伴奏的乐团停下来,让主角尽量唱出乐曲进入终止式前的主要旋律与和弦的最精彩部分,Cadenza多数有声无词,也不能太长,主要是让主角驰骋音域与声技,主角表演完了,通常用一长串的颤音给指挥暗示,指挥就“重启”乐团与主角所唱结合,融成一条音乐的洪流,最后整个乐曲就结束了。歌剧主角在做长段颤音之前的卖弄音高的部分,也包括最终的颤音,有一术语叫它“花唱”或“花腔”(melisma)。
  后来这歌剧上的习惯被拉到一般协奏曲上了,器乐协奏曲要表现的不是歌唱的技术而是乐器演奏的技术,是要把乐器演奏得出神入化,等于是最高的“炫技”手段。不论歌剧的主演如何爱表现,歌剧里的Cadenza究竟还是短的,协奏曲里就可以拖得较长了,变化也多些。巴赫、亨德尔时代,器乐曲还不作兴有这习惯,最早把歌剧Cadenza“移植”到器乐上的大约是莫扎特吧。他为很多乐器写过协奏曲,弦乐器之外,还为铜管的小号、圆号(法国号),木管的单簧管、双簧管、巴松管都写过有名的协奏曲,既是协奏曲,也都有Cadenza的。
  莫扎特这人真是天才,又精力无限,他一共为钢琴写了二十七首协奏曲,光是数量就令人咋舌,其中编号较后、体制较大的十几首,在第一或第三快板的乐章都留下空白,让演奏的人可随兴发挥。他又担心演奏者才干不足,便特别写下一些Cadenza可供选用,大部分钢琴家演奏时不敢造次,习惯援用莫扎特写的,也有些作曲家对莫扎特所作不是很满意,便自己来创作,既然是Cadenza,当然可由演奏家来决定。莫扎特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贝多芬就为它写过Cadenza,演奏家往往也有自己专用的版本,譬如我收有奥地利女钢琴家海布勒(IngridHaebler,1929-)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其中的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号的Cadenza都是海布勒自己作的,而她演奏二十号时,用的却是贝多芬写的。
  Cadenza一般都放在协奏曲最后一乐章的最后一段,因为那是曲子真正结束的地方,但也有作曲家在快板的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各放一个,让乐曲形成两个高潮。这没有对错的问题,但不明就里的听众在听了第一个Cadenza之后都以为乐曲要结束了,兴奋得起立欢呼鼓掌,想不到指挥与独奏者不理他们,继续演奏,就造成尴尬的场面了。演出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常发生这样的事,一次帕尔曼(ItzhakPerlman,1945-)演奏这个曲子,刚把第一乐章的Cadenza奏完就全场轰然,整个音乐会好像要终场的样子,弄得小提琴家不断点头来安抚群众情绪,也算演奏会的奇观了。
  有的作曲家兼是演奏家,又喜欢“作怪”,往往把作品弄得难上加难,自己演奏虽游刃有余,却让别人无从下手,譬如帕格尼尼(NiccolòPaganini,1782-1840)就是。这位比贝多芬稍晚与柏辽兹同时的演奏家与作曲家,他的一生可算一大即兴曲,所以听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也不用找什么Cadenza了,因为他处处都在显示“华彩”。他常常拿着小提琴上台,想怎么拉就怎么拉,乐谱往往是后来凭记忆记成,成名后,舞台下面也有专门帮他“记”谱的人,有时所记不同,就形成相异的版本,拿去请教他,他推以不知何者正确,因为他早已忘了当时怎样演出的了。论到钢琴,李斯特的许多炫技成分的钢琴曲,首首都是华彩逼人之作,你听他十二首钢琴的《高级练习曲》,岂不都跟Cadenza一样艰深吗?不过李斯特也有不少不强调炫技又充满内省的作品,尤其在他晚年。
  十九世纪之后的作曲家通常都精通钢琴,但要写交响曲,有时得请教各种乐器的专家,尤其要写的是某种乐器的协奏曲,一定要得到极为内行的人协助才行。譬如贝多芬写的唯一一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就是献给当时维也纳剧团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手克莱门特(FranzClement,1780-1842)的。克莱门特当然对这首乐曲的写作提供了技术协助,这首曲子在初版时就附有两种不同的Cadenza,据说一为贝多芬写的,一为克莱门特写的。这首曲子太有名了,之后几乎所有的小提琴家都演出过,而重要的小提琴家多有自己的Cadenza版本。后来勃拉姆斯同样写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是D大调,请了当时有名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JosephJoachim,1831-1907)指导协助,这首曲子于一八七九年在莱比锡首演,就是勃拉姆斯指挥由约阿希姆担任小提琴独奏的,当然这首曲子的华彩奏部分,也是约阿希姆写的。约阿希姆不但帮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写了光辉灿烂的Cadenza,也为贝多芬的那首协奏曲写了极有名的Cadenza。
  历史上也有几个特别喜欢写Cadenza的大音乐家,如赖内克(CarlReinecke,1824-1910)、布索尼(FerruccioBusoni,1866-1924)等,小提琴名家克莱斯勒(FritzKreisler,1875-1962)也为许多小提琴协奏曲写过。现在有一个问题,在演奏协奏曲时如不演出Cadenza行吗?当然没规定非要有不可的,莫扎特之前的协奏曲并无这部分,但如作曲者专为Cadenza留了空白,有的还谱写了这部分,那就还是循例演出的好,否则会让人怀疑琴艺不精。有的作曲家,干脆把这段华彩独奏融入他的乐曲中间,如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舒曼的钢琴协奏曲,不经特别指出,听的人不知道这段是Cadenza呢。还有二十世纪的一些作曲家,也曾把Cadenza的部分当成独立的一个乐章,譬如沃尔顿(WilliamWalton,1902-1983)大提琴协奏曲与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演奏家想要跳过这部分不演出也不可能了。
  这种华彩又即兴的演出,在爵士乐中出现的机会是要比古典乐更多的,不过爵士乐无须特别标明吧,随便一个三重奏或四重奏,都留有器乐家大段独奏的部分,甚至主司节奏的低音提琴与鼓手,都有机会尽情表演他们的独门绝技。乐手要玩多久、用哪种方式来玩(用英文来说,演奏就是Play)都任由他,纯属默契,一切端看现场状况来决定,自由极了,也洒脱极了,说起即兴奏,这才算真正的即兴啊!
其他文献
《四六谈麈》是宋代谢伋创作的骈文评论名著。此书卷首题“灵石山药寮”,未明言作者。宋元明諸家书目,仅言书为谢伋撰,避而不谈“灵石山药寮”。清代几部目录要著提及此语,但不明其意。《四库全书总目》云:“卷首但题‘灵石山药寮’字,不著撰人。《书录解题》载为谢伋撰,考书中时自称伋,则其说是也。”《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善本书室藏书志》亦对“灵石山药寮”载而未释。  实际上,“灵石山药寮”即撰者,是谢伋自号。
期刊
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四日,时任美国总统吉拉德·福特(GeraldFord)发表电视讲话,启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全民流感疫苗接种计划。此计划旨在预防一种在美国本土显露端倪的新型猪流感病毒。预防医学专家和联邦政府官员预测,这种病毒可能在当年秋冬季大规模传播,并造成大量死亡。但是通过抢先进行全民疫苗接种,美国将建立起足够强大的免疫屏障,阻挡瘟疫之神的降临。这一计划可谓极具雄心。如此,美国需要在五个月时间内为两
期刊
二0一九年十二月,我们一行四人—王一丹、罗丰、李肖和我去到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考察遗址。陪同我们的是花剌子模州科学院考古所的巴赫拉姆·萨杜拉耶夫(Bakhram Sadullaev)和舒库赫(Shokhuh)。巴赫拉姆是资深考古学家,对花剌子模州的所有遗址都熟悉,而年轻小伙子舒库赫英语较好,可以做翻译。库姆布兹山丘(Khum buz Tepa)遗址位于北流的阿姆河西岸,北边不远处是阿姆河大桥,西
期刊
新媒体时代如今涌现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典藏里的中国》等“文物类”节目“邂逅”电视娱乐圈,影视明星 娱乐手段 文物背景,引起了文博界之外的阵阵反响,被称为是一种工业化的“文创产品设计”,是“网红式消遣”的绝佳方式。也有人批评将“文化富矿”变成了“贫血洼地”,因为这类节目留恋于演绎古人表演成分,文物本身的魅力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并无深刻挖掘,更没有对古
期刊
学术书评被称为学术风气的一面镜子、学术的守夜人、学界讯息和研究前沿的风向标、年轻学者介入学术的敲门砖、学术走向大众的必由之路。然而,如此重要的学术书评却不受人待见:很多学者既不擅长写书评,更不愿意写书评。早在二000年,史末就在《倡导学术书评》一文中分析,在学术领域中,书评就像一个在窗外探头探脑的野孩子,没有正式身份,没有正式名义,在时而尊重时而嘲弄的目光中,尴尬是与它最常伴随的情境。“野孩子也有
期刊
学习历史的历程,经常也是被历史教育的历程。  还记得一九九五年开始阅读丸山真男晚期几篇论文时的印象。记得读到“古层”这一概念时,心头涌起的那份疑惑。“古层”是他晚年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日本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在对外来思想的接受过程中,一直有沉积于最下层的“古层”存在。“古层”源于日本人的言语、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大的连贯性。依靠“古层”的力量,日本人在摄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又
期刊
一rn二○二○年五月,法国汉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Emmanuel édouard Chavannes,1865-1918)的《华北考古记》中译本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这是该社“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期刊
美国社会学家尼尔·波斯曼(NeilPostman)说:“技术改变不是加法,也不是减法,而是生态法。公元一千五百年,在印刷机发明五十年之后,我们拥有的不是一个多了印刷机的老欧洲,而是一个不同的欧洲。”(NeilPostman,Technopoly,VintageBooks,NewYork,1993,p.18.参考了何道宽先生的译文)互联网,以及相伴而来的移动互联网,都不是只让原来的社会增加某种功能的
期刊
二0二一年四月,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印象博物馆展出了百名文学艺术界名人的百件手迹原品,并结集为《中轴的红飘带——永恒信仰 文化复兴·百名文学艺术界中共党员手迹展》纪念册。册中收录了李何林先生写给《鲁迅研究》编辑部的一封回信,另刊出了信封及信笺照片。  李何林在信中说:  九月三十日信和《改版的话》均收到,对后者我无意见。  王德厚同志几次催我为改版后的一期,写一篇短文,说别的付(副)会长都约写了,我也
期刊
二0一九年五月,美国阿拉巴马州议会通过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反堕胎法案即《人类生命保护法》,该法令规定,无论女性是否成年,是否遭强暴或乱伦,孕妇都必须生下小孩。只有在孕妇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时,才能接受人工流产。违法的医疗人员最重将被处以九十九年徒刑。该法案一出,立刻反对声一片,抗议的女性身着《使女的故事》里的猩红色斗篷站在议会大楼外,仿佛在提醒人们,阿拉巴马州这样做,是要将美国推入小说中的国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