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法养心构建宁静精神家园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6s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内心也越来越浮躁,甚至产生一系列心理和精神问题。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学习中医养心知识,可滋养心灵,养心则养生。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惔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是调适情志。人的情志变化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客观反应,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情志变化是人主体活动的外在表现,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异常的情志变化,暴发性情志障碍可引发疾病。人不能无七情六欲,但要调控在适当生理范围之内。
  对于调节人的情志,《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作了较详细论述,提出了“十莫两勿”“十二少”“十二多”等。要求人们“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愁、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涓涓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因为“多思则神殆,多食则志散,多余则志昏,多事则行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气血妄行,丧生之本”。持续性情志失调,引起气血失和及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所以,“善摄生者,长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这是养心的关键。古人在情志调适方面,用“莫”“勿”“少”“多”等概括,认为人的七情六欲过极足以使人致病而折寿。凡情志抑郁,煩躁不安。患得患失,多愁善感者,容易导致气滞血瘀,暗耗阴液,损伤正气,感邪患病。所以,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良好的涵养,开阔的胸怀,从而达到心地宽广,情志畅达,顺乎自然,防病健身,延年益寿,这也是养心长寿的重要因素。
  以德养心
  “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更是养生的手段。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如参加义务劳动等,虽是小事,但也就实现了助人为乐,自己快乐。
  以仁养心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仁全如此,其心境必定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损害健康。所以应该做到心怀宽容,乐善好施。
  易性养心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人生在世,难保无忧,关键是毋使太过、勿令太久。中医“易性”的养心一法恰是“对症”良方。可以带孩子放放风筝,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踏青问柳,登山赏花,临溪戏水,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充满勃勃生机。也可以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来排除内心的悲愤、忧愁等不良情绪,达到内心平衡。
  哲理养心
  哲理养生,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总结与力行的“六然”“四看”堪可借鉴。“自处超然”,即超然达观;“处人蔼然”,即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即澄然明志;“失意泰然”,即不灰心丧志;“处事断然”,即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四看”是“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哲理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正确待人待己,做好本职工作,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内心平和的前提。
  素情养心
  要保持一颗单纯的心,想想看孩子们为什么容易得到快乐,因为他们单纯,能做到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就能拥有一份率真的快乐。凡事不要去想那么多,不要去计较那么多,把心沉下来,让整日奔波的你我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拥有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从事青少年国学教育近10年的时间,经常会发现,当父母看到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第一时间都会选择指责和抱怨,为什么我的孩子是这样?对于孩子,我们常以谩骂殴打来解决眼前的问题,事后懊恼当时的不冷静与暴力,陷入深深的自责。很多父母也都知道,唇枪铁拳对于年幼的孩
期刊
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一个明显事实。它如此明显,以至于并不需要多么敏锐的心灵,就感受到了。  主要表现:一、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尤其可悲的是,人们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对之施以哄笑,以无信仰自夸。二、情感生活的缩减。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三、文化生活的粗鄙。诉诸官能
期刊
儒学的界定  国学即国故之学,1904年(光绪三十年),刘师培等人组成了“国学保存会”,次年创办《国粹学报》,其宗旨为“研究国学,保存国粹”,所谓“国粹”即国之精粹、把千百年来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一概作为国之精华,马瀛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写道:“光绪中叶,海内学者,虑中国固有学术,因西学之侵入而式微也,群起而保存之,于是遂有‘国粹之名,容有不当’,批评刘师培等人顽固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之需要。”此
期刊
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与人打交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人渴求的。谁不希望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受人欢迎,良朋相伴,善言相随呢?然而现实却是,与人交往的道路崎岖不平。择友不慎,识人不明;这些遭遇都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心理脆弱一点的朋友便可能感慨:“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渐渐地,离初心越来越远,为了防止受伤,穿上厚重的铠甲、带上伪装的面具,怀揣着“逢人便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变得圆滑世故了。
期刊
中医泰斗李辅仁,1919年6月生,是中央領导人保健专家组成员,首届30位“国医大师”之一。如今已经98岁的李老,精神矍铄,说话底气十足,体重一直保持在70多公斤。健康的身体,正说明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养生秘笈。  李老常说:“养生之道没有什么诀窍,我的体会是精神最重要,坚定信念,随遇而安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他一生遇到的不顺利和波折太多了,中医百年坎坷,他经历大半,如果不是豁达的心态,恐怕早就没有今天了
期刊
“国学”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响亮的一个概念,指本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在我国,国学专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所涵盖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等。国学教育主要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教育,它已经成为席卷全国的一股教育热潮,正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的国学教育大致
期刊
茶与繁华无关,  伸手可摘。  考究我们的不只是品位,  还有认知。  历史上是怎么看待喝茶这件事?  唐之前的饮茶史,出身在寺院的陆羽耗费了很多时间去考证,但那些只言片语只能缝补出一个小章节,他只有腾出手脚,写了本充满汗水味的茶叶考察报告《茶经》。  不过,陆羽生在一个酒气冲天的唐代,很少有人成为他的同道。与他唱和最多的皎然,皎然曾大声宣称,“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可惜他们的影响力都有限,听
期刊
别的,不是我最渴望得到的,我要尼采的那一分用得不多而尚完整的温柔。  莎士比亚嘛,他全无所謂,随随便便就得了第一名。幸亏艺术上是没有第一名的。  过多的才华是一种病,害死了很多人。差点儿害死李白。  如果抽掉杜甫的作品,一部《全唐诗》会不会有塌下来的危险?  嵇康的才情、风骨、仪态,是典型吗?我听到“典型”二字,便恶心。  在我的印象中,有的人只写,不说话,例如大贤大德的居斯塔夫·福楼拜,永恒的单
期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作如是想的时候,就预示着他注定是一个被后来者铭记和称颂的先贤达人。  作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一代名臣,他是当得起“山高水长”这样四个字的。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虽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他从来没有因之沮丧过,气馁过;在人生路上也从来没有动摇过,放弃过。  范仲淹自小刻苦好学,异于常人。初谙世事时,范仲淹为了磨砺
期刊
月亮升起来,照亮现在和过去、眺望和梦想。  如果这月光照亮你,如果我们相距得足够近,你的影像映入我的眼帘,这就是:现实。  如果这月光照亮过你,如今我们相距已足够远,但你的影像仍飘留在茫茫宇宙,这就是:过去。  如果这北方的月光中只剩下我,但我的意识超越光速,我以心靈的目光向沉沉夜空追踪你南方的影像,这就是:眺望。  如果现实已成过去,如果过去永远现实,一个被忽略的欲望在没有地点的时间或在抹杀了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