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的关键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的关键是进入学生思想。为此,要注重理论讲授有透彻性、针对性和大众化。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对于理论讲授的透彻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具备与教学相适应的理论素养,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的时效性,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中,而且可以增强教学本身的理论感和逻辑性,引领学生的理论思维。加强针对性,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理解实际、关注实际和理论本身的实际。理论讲授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这需要深入浅出和善于运用大众化语言。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入”;学生思想
  [中图分类号] A84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09)03-0108-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要把这一最新成果宣传普及到大学生中,必须抓好“三进入”即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思想的工作。进入思想是“三进入”的关键,也是“三进入”的难点,需要重点突破。党的十七大后,教育部已组织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进行了修订,在课堂教学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应在此基础上解决好理论体系进入学生思想这个关键,切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好学生头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学生思想,要注重理论讲授的透彻性
  
  理论讲授的透彻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也是彻底的理论,这种彻底性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抓住事物的根本”。[1]抓住事物的根本,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阐明事物发展的客观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在于它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因为具有彻底性,才能成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寻求解放和实现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要求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清晰透彻,否则就难以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甚至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态。它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指南。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的内在要求,同样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应当清晰透彻。
  目前,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理论讲授不够透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本体讲得不够透彻。其理论本体包括该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现实依据、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等基本点,这虽然在课堂教学中都涉及到,但讲得不够准确、全面、到位。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讲得不够透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现在讲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主要限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这个联系点上,缺乏全面深入具体的分析。十七大报告没有将毛泽东思想包括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这一原因解释得还不是非常深刻有力。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区别讲得不够透彻。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在当代影响广泛的三种错误思潮。对这三种思潮的起源、流变、实质、危害分析和揭示得不够,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这些错误思潮所主张的改革的根本区别阐述得不够清晰深刻,以致一些认识误区没有完全澄清。理论讲授不透彻,从宏观层面分析,主要是理论界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相对滞后。十七大召开后,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尽快进入课堂,而理论研究此时却刚刚起步,教学缺乏坚实而充分的研究支撑。这种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虽有所好转,可资借鉴的理论成果逐步多起来,但真正有深度、有力度并适用于教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这是影响“三进入”的一个重要宏观因素。从微观层面分析,就是教师个体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不够。有的缺乏研究的主动性,有的研究能力较弱,有的忙于教学无暇研究,造成教学在平面上推进而没有深度感。
  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对于理论讲授的透彻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具备与教学相适应的理论素养,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的时效性,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中,而且可以增强教学本身的理论感和逻辑性,引领学生的理论思维。笔者认为,教师的理论素养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素养两方面。基本理论素养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熟知和掌握程度,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掌握及运用,这是最基本的理论素养。理论思维素养指对问题进行理性层次的思维水平,主要是辩证逻辑思维,也包括形式逻辑思维。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除需要进行相关的进修培训外,主要靠教师自己修炼。现在一些教师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去找现成的材料,而不是自己去进行研究,这就等于失去一次从理论素养上提高自己的机会。当然,也不可能对遇到的所有问题都由自己去研究,但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自己去研究。只有持之以恒地勤奋钻研,理论素养才会逐步提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学生思想,要加强理论讲授的针对性
  
  理论讲授的针对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注重联系实际的理论,要求必须把一般原则与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说过:“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列宁指出,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时应使之正确地适应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3]毛泽东在讲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时,形象地描述这种针对性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虽然是针对革命和建设的全局来说的,但也适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和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进入学生思想,必须加强理论讲授的针对性:一是要针对学生理解实际。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阅历、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年龄大、年级高、阅历丰富的学生对讲授的理论层次要求相对要高一些,对问题的分析要更深入一些,理论上的一般化阐述不能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讲授要着重在理论深度上开掘;年龄小、年级低、阅历较浅的学生则对过于理论化的讲授不感兴趣,要求多结合具体事例、特别是他们关心的事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文科专业学生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对理论问题的关心程度和理解能力也不同,需要区分层次和专业;二是要针对学生关注实际。学生关注实际一般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方面的关注点通常是难于理解的一些问题,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概念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国家社会制度相比优越性究竟在哪里等;实践方面的关注点大多是社会热点或与学生自身有密切联系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某些领域腐败现象难以遏制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学生思想的瓶颈,是加强针对性教学的重点。三是要针对理论本身实际。所谓针对理论本身实际,是指理论本身在理解上的难易度。从总体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比较好理解的,其内容与时代和国情贴得近,其理论表达比较通俗易懂,这是讲授的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愈是看来容易理解的东西,要把它讲深讲透就愈难,这需要讲授者比授课对象具有更强的领会和理解能力。还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内容非常丰富,涵盖面很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对讲授者的知识水平提出很高要求。能否加强教学针对性,直接影响到理论的说服力和学生对理论的态度。延安时期,毛泽东曾以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为例说:“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的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对党的指示反而不重视。”[4]今天也是如此。针对性的问题不只是教学效果本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授的针对性,应把握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强化针对性意识。讲理论课一般注重系统性,这是必要的。缺乏系统性的理论课,会影响到学生对理论和知识的整体把握。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需要注重系统性,但注重系统性,更要重视针对性。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性有余,针对性不足。这里有认识方面的原因,以为理论本身的系统性要求讲授必须有系统性,而不重视针对性;也有把握针对性的能力问题,即是否善于有针对性地讲授。应当说,相对于系统性讲授来说,针对性讲授是一种更高的要求,需要讲授者有更多的研究性、创造性,因而难度也要大。有些针对性问题,不是从书本上就能找到答案的,需要自己进行研究,下较大的功夫。处理好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关系,既要转变思想观念,更要提高能力素质,还要舍得投入。二是要搞好调查研究。针对性所针对的问题有讲授者平时的观察积累,但更直接、更主要的是来自对讲授对象的调查。对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这个调查很重要,可以帮助你了解掌握许多第一手材料,直接听到学生的呼声,而且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互动。笔者通过近些年的调查感到确有收获,从中了解到不少问题:既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理解问题,也有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的问题;既有学生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有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既有对进校学习期望值的反映,也有对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调查中可以发现,有些是每届学生提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对改革开放形势的认识问题、对反腐败的信心问题等,说明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更需要加强教学中的针对性。调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课间随时交流等,都会有其收效。三是要在解读、澄清和引导上下功夫。所谓解读,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理、概念、观点等基本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解读既要准确,又要通俗,还要有条理性,便于记忆。所谓澄清,就是要澄清学生思想上的一些认识误区。如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本身,等等。这些误区反映了学生认识上的模糊性,需要有针对性地澄清。所谓引导,就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去认识问题。这需要结合一些具体问题如对反腐倡廉的认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唯物论辩证法教育,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性,树立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学生思想,要实现理论讲授的大众化
  
  理论讲授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学说,而不是少数人关在书斋里的学问。这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本质属性要求它在宣传上必须大众化。课堂讲授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重要方式,理所当然需要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理论本体上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而且在宣传讲授上同样具有大众化要求。这种大众化的基本含义就是通俗化,就是能够让大家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进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比较通俗易懂,但它毕竟是一种理论形态的东西,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和理论语言,需要从事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对它进行讲解,使其真正进入学生思想。
  实现理论讲授的大众化,关键是要能够深入浅出。现在学生对理论讲授的通俗化要求强烈,说明我们的理论讲授确实不够通俗。这方面原因,既有自己学习和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不善于浅出。笔者认为做到浅出,一是要做好减法。做减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涵盖面很广,应当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确定讲授的简易度,越是对低年级学生,讲得越应简明。简明不是简单,而是讲清要点,点到为止,而对不易理解的观点则应深入讲解。二是要以事喻理。理论是抽象的,如果能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就容易理解得多。三是要丰富信息。讲理论课不能就理论讲理论,限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量。有些理论课之所以干巴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信息量。丰富的信息可以加大讲课的知识含量,用以帮助对理论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涉及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应视教学内容加以融会。四是要增强趣味。趣味性多体现于运用形象思维的文艺作品中,因而其受众要比理论宣传多得多。理论不同于文艺,但不等于不要增强其趣味性。比如,讲课中恰如其分引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诗词散文等,使理论课增加一些文学色彩;结合教学内容观看影视片,或在课中插播录像;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使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等,都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理论讲授大众化需要运用大众化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进入学生思想,语言的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就十分重要。长期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容易形成一种理论化的语言模式,如比较愿意说一些概念、范畴,过于机械刻板,语言贫乏无味,缺少生活气息等,这直接影响到讲课效果。语言大众化需要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对文艺工作者说过:“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6]毛泽东所说的道理对于理论工作者同样也是适用的。学习群众语言,就要多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倾听、收集和积累鲜活的语言表达内容和方式,在讲授中多增加一些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转变单纯幼稚的“学生腔”和过于斯文的“学者腔”。当然,语言大众化并非流于粗俗,也不是要降低理论课品位。一方面,对群众语言应当选择和提炼,而不是简单模仿;另一方面,要善于把理论语言与群众语言有机融合,形成通俗化的理论表达。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一个既通俗易懂又具有理论层次的概括,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论表达。这就需要长期的实践和修炼,而其前提则是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教学的高度责任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人民出版社,1995(1):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人民出版社,1972(27):433.
  [3]列宁选集[C].人民出版社,1995(4):200.
  [4][5][6]毛泽东选集[C].人民出版社,1991(3):798-799,858,851.
  
  作者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
  
  责任编辑: 耿超锋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我国在经济面貌方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国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社会主义不可分割,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本文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作了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布局结构的不断调整,寄宿制学校与走读式学校并存,农村地区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寄宿制学校就读,他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学校,离开父母,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作
9月5日,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新中国六十年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本次会议由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主办,《经济学动态》、《教学与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协办,北京工商大学承办。来自首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主席白暴力教授主持开幕式,并重申首都经济学家论坛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研究经济理论、中国现实经济和世界经济发
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民族文化氛围相对浓厚.因受一些因素限制,少数民族地区当前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滞后的状况.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对维护
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蛋白9(Cas9)系统作为细菌对抗外源入侵DNA的防御机制已经被成功开发应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编辑,该系统具有高效准确且可以编辑任意DN
<正>党校是我们国家培养党员基层干部的重要基地,党员是国家政策、方针的重要执行者,也是人民做事做人的榜样。传统的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许多不足,对这些不足,要加以更
[摘要] 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高效流转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即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地价评估机制及加紧建设规范化的农村土地交易机构。二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配套机制,即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建立农业生产服务机构。三是从立法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即充分彰显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能、确立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及健全土地
在教育基础上,幼儿的好习惯是一种强化与巩固的过程,是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经教师和家长,同伴与同伴的互动而形成的,好习惯有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方面,大量的好习惯是有意培
新课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有成功也有不足,这些不足的出现使得数学课堂产生了低效教学,怎样转变现状使各节课均成为有效教学,这是我们一线教师注重的话题.本篇从有效教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