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l19800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创新是当今世界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我国教育创新提出了紧迫的时代课题。在江泽民教育论述中,科教兴国和教育创新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主题得到充分重视。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论述,对于推进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他文献
大众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个性平等,它要求改变高等教育价值观系统,在人才观上接纳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在知识观上接受个性建构原则,在知识价值观上以价值理性养成作为根本目标。
校园文化是一定学校中反映其教育关系和教学关系的观念形态的总和。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推进先进文化的建设。本文总结了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经验,并论述了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我国大学德育面临种种挑战。本文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感受源和道德感受渠道作了分析,并提出大学德育应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对中西方道德教育传统的考察分析,确立了“学生自主选择与教育者适度灌输和积极引导有机结合”为我国培养学生道德能力的基本原则,通过实验性研究和实践,总结出“认知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外在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等具体途径和方法。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制高点,苏州市在通过以点带面、滚动前进的方式普及上网教学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前期探索。系统优化、整体推进是苏州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策略和原则;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是出发点和归缩,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开发网上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工作方向,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育是手段,不是目的,关键在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促进上网教学和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逐步构建一个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几度演变,总体上满足了社会不断发展及科技进步对普通高中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并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体现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的个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生活信息化、学习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高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的社会压力,在制定新的课程方案时,就需要基于传统,并在发展中求创新。
2003年11月3日至4日在挪威特隆赫姆(Trondeim)召开了“第二届教育服务贸易论坛”国际会议。这次论坛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挪威教育部共同举办,来自OECD、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国际组织的官员,OECD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教育与贸易官员,一些非政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