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对比细读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puco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出发,在教材选择上,编者有意选取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尤其是通过借助不同的文体来表现作者不同的思想内容,在文本中突出人文价值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文本为了进行情感渗透,在写作方法的选取上采用对比的形式,如《酸的和甜的》一文通过小兔子、小松鼠与小猴子在“是否吃掉树上的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的不同态度对比,突出猴子的聪明与才智,表达“做什么事都要勇于尝试,才能获得成功”这个主题思想;而在《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这两篇课文中,也都可以看到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使学生在对比中明白要“善于发现别人长处”、“遇事要多动脑筋”的深刻内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为了提高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的解读,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对比式写作手法的特点,选择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促使教学取得最大实效。
  现以人教版二年级第三册第七单元“爱护地球”为例,谈谈自己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是如何从解读教材入手,针对文本对比式写作方法的特点,采用对比细读的教学方法,来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的。
  教材解读:
  1.本单元在写作的内容上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即能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入手,选取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且适合他们阅读的内容,如童话故事、小说等,文字比较浅显易懂,富有童心和童趣,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德育价值。整个主题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要去爱护小动物,去保护环境,使地球更加美丽!总之,这个单元的教育主题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
  2.本单元在写作手法上采用比较式的写法,这一点尤为凸显。文中所描写的主角都是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人,与之相对比的人物或是年龄相仿的孩子,或是成人。为了凸显环保主题教育,突出主角的美好心灵,作者有意借助对比式的写法,通过人物之间言行的对比,使学生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引发思考,从而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相融相依,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法确定: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对比细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的语言、结构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感悟语言的魅力后,对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应紧密依据教材对比的写法,有意识地抓住作者的思维轨迹来进行教学,在比较阅读中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品味语言,更主动地去建构文本意义,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体会文本的意蕴。
  教学提炼:
  一、 抓言行细读比较,揣摩人物的内心
  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不仅仅要注意拎出文本的主角,更主要的是以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段来安排教学,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将文本拉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线,调动学生的情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人物言行的对比及内心情感的对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尝试与文本的对话,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梳理文中隐藏的情感暗线,引领学生走进人物世界,受到情感的熏陶,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如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这课中,许多教师往往只关注到小男孩这个事件的主体,在教学中,大多是拎出与小男孩有关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却对文中隐藏的线索,即“我”最初对小鱼不在乎的态度及后来“我”可能会有什么表现简单带过甚至只字不提,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看到小男孩的表现,而无法从小男孩的情感与“我”最初的情感“谁在乎呢?”所形成强烈的反差中去进一步反思“我”面对小男孩捡鱼的举动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表现,去进一步反思人类为什么会对小动物有如此种种漠视等行为,而使得教育贴上生硬的标签,这势必使文本情感内涵的渗透受到削弱,同时也违背了编者的意图。
  基于这些考虑,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了“我”和小男孩的言行进行对比,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对小男孩捡鱼的做法最初是什么态度,后来“我”又会有什么转变呢?从小男孩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发呢?在这样的比较中引领学生在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文本中,体会文本的情感内涵。学生从文本中了解到:“我”刚开始是看了小男孩的举动后,才会忍不住走过去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这体现了刚开始我对小男孩举动的不理解,衬托出小男孩对水洼里小鱼的在乎,教师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说说“小男孩在与作者对话时始终是头也不抬地回答,一边回答一边捡鱼,从这里看出什么?你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呢”。学生纷纷说道:“他内心为小鱼的安全着急。”“他觉得时间就是生命,一刻也不能耽搁!”……这样,学生体会到小男孩救鱼时的专注与执着、小男孩救鱼时态度的坚决,对文中小男孩的行为肃然起敬。可以想象,当教师再让学生续编课文:后来,“我”会怎么做?学生都一致认为:“我”的心灵在小男孩的影响下受到震撼,最后肯定会加入小男孩捡鱼的行列,也会弯腰捡鱼把小鱼送回大海的怀抱。就是在人物言行的细读对比中,让学生更加明晰文本的情感线索,更进一步揣摩到人物的内心,而“保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思想也悄然植入学生心灵。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模仿人物的神态、动作,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二、 抓画面细读比较,体会情感的变化
  教材中的图画往往是文本的补充与升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画面,引导学生借助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与作者共同思考,从而真切地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
  如《清澈的湖水》一课中,景色美与行为美的和谐是本文的主题。课文中出现的画面是小洁与爸爸、妈妈泛舟河面上,欣赏两岸美景的情景。教师先是引导学生看画面展开大胆想象:两岸的风景是如何美丽?河水怎样?河面上小鱼怎样?此时,小丽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小男孩扔香蕉皮后,湖面满是皱纹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学生纷纷谈到:镜子般的湖水被破坏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再也看不到蓝天、白云、变幻的山峦,水中可爱的鱼儿也被吓跑了……学生从原来的美景到后面美景不见了等画面的形象对比中,再细读文本,从而读懂小洁为什么会产生对小男孩行为的不满与对美丽大自然的企盼之情。课的结尾,有的学生还怀着美好的心愿赋予这些破坏环境的人知错就改的行为,他们不禁这样想象到:当小洁走出公园又见到小男孩时,小男孩为自己刚才的行为脸红了,他走到小丽面前,向小丽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也要用实际行动爱护大自然。可见,教师通过抓住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再引导学生回文细读小男孩的行为与小洁的行为,使学生能体会人物内心的不同感受,明晰人物情感的不同变化,如此一来,就有效地避免了文本拓展的苍白性,使得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也如种子一样在学生心中扎根。
  三、 抓细节细读比较,品悟人物的品质
  文本的细节描写往往是作者精细加工、独具匠心之所在,也是文本的点睛之笔,最能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但这些细节的描写也是学生阅读时的一个“盲点”或是一个困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文本的细节描写,运用合理的方法,巧妙地引领学生细读,使学生在细读文本时,对人物的品读经历一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从而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进而建构起学生自己的心灵空间,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在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就要抓住文中的关键点与情感点,引领学生在比较式细读中,在涵泳语言中亲近文本,让学生不仅真切地感知文本内涵,还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与作者对话,感受作者于字里行间中流露的情感。
  如在《父亲和鸟》一课中,父亲爱鸟、知鸟的举动与“我”对鸟的一无所知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紧扣文中的“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和“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味,没有闻到鸟的气味。”而“父亲突然站定……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喃喃,声音很轻”等细节描写来展开教学,因为这些细节描写无不刻画了一位知鸟、爱鸟的父亲形象。教学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品味,学生从这些细节的对比中体会到“我”对鸟的不了解,更体会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鸟味,就知道林中有不少鸟,读懂了父亲和鸟关系的不同寻常,更读懂了父亲与鸟亲似一家人的情感。因为教学时教师于对比中突出文本的主体——父亲,凸显父亲的爱鸟情感,帮助学生体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父亲是一位知鸟、爱鸟的人。于是,学生在课末对文中意味深长的这句话——“因为我高兴爸爸不是一个猎人。”的品读中知道了在爸爸的教育中“我”也有了爱鸟的情怀。最后,教师指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把课堂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练习,让学生回答:“当你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会怎么做呢?”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心中也已经涌动着对小动物的那份爱与责任。
  运用对比细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张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走进美丽的大自然,走进神奇的动物世界,更加懂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真正内涵,本单元的情感内涵也得到较好的渗透。
其他文献
案例一:  小林是A校的一位年青教师,因为喜欢上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玩到深夜,因此影响到第二天早晨的起床时间。于是,小林早晨迟到的次数就多了些。A校长得知此事后很生气,想教训一下这位年青教师。某天早晨。A校长亲自站在校门口“守株待兔”。果不其然,上班时间过了将近五分钟,小林老师才急匆匆地赶来,手里还拎着刚买的热气腾腾的包子。A校长看着小林老师那慌慌张张的样子,顿时脸就青了。紧接着就是一顿“狂风暴雨
小学文言文怎么教?与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有何不同?参加“国培计划”之前笔者从未思考过这类问题,一是因为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课文数量极少,且均出现在高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因为用字词串讲、从读到悟来教文言文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但在国培班专家们的指导下,在小组学员的反复研磨中,笔者对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有了全新的理解。  新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没有作具体规定,但仔细研读不难发现诵读是关键,3、4学段要求
一、 本末倒置式  在个别农村中小学学校,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不重视备课工作,甚至认为备课是一种负担,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不得不做的一种工作。于是先拿着课本去上课,上完课之后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文字”的抄写,把教案集上的东西原原本本地或偷工减料地“搬”到学校统一发放的教案簿上,应对学校领导走马观花式的检查。而真正在课堂上用到的“备课”,是教师在课前用心去阅
前不久,笔者随“扬州大学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一行参观考察了台北市健康国小,听了台湾陈纯纯老师上的一节二年级国语课,感触颇多。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台湾国语课的话,那我想,用“难看”来形容,恐怕是最恰切的了。  “难看”之一:安静  在大陆观课,尤其每逢大型的公开课,那真是一场精神、文化的盛宴。上课的老师和学生被安排在高高的舞台上,老师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大声地说,充满激情地读,这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十多年来,邯郸市邯山区渚河路小学(以下简称渚小)一直在努力探索教师有效评价体系。渚小在校本行动纲领中明确提出: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教师有效的评价考核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
孙云晓先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可似乎我们的社会要么崇尚“虎爸”“狼妈”,要么只提“赏识”却不提“惩罚”。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若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惩罚,就等于放任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这不符合为人师者的道德标准;若进行惩罚,又怕被扣上“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帽子,为此背负责任,因此教师只能纠结着偷偷地罚。  一、 在雷池的边缘行走  “你这是变相体罚,知道吗?你在众人面前
“基本活动经验”是课标修订稿新增的两个“基本”之一,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那么,如何有效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笔者以为,不论是经验的生成,还是积累的进化,都需要以“过程性”为保障。这里所说的“过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周期性,数学活动经验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为周期,并非一两节课或一两次活动就可以积聚;二是阶段性,数学活动经验也应像知识体系学习般螺旋上升,需要建构活动经验。笔者结合“等积变形”问题的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小说、童话、寓言和科学文艺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其中不乏许多名篇佳作。儿童文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更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大餐。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不充分理解它的文化内涵,不潜心发掘它的文化意蕴,语文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体现。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少年儿童时期的人文素质培育,主要得益于民
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  【摘要】对于“诗意作文”,漯河市高级中学是这样理解的:“诗意”不仅是作者的个性展现,能引读者入“有我之境”,还应妙语生辉,引读者察“境界全出”。一篇好的作文,不仅引人思考,而且以情动人。“诗意作文”既是对生活的再现、对岁月的留痕、对人性的聚焦、对心灵的解剖,又是对文字的舞动、对视觉的美化、对韵味的张扬。  【关键词】诗意;聚材;技巧;完善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
【摘要】新时期的教育不再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是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说理”课堂是一种新型课堂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不断“说”的过程中思考,逐渐培养清晰的思维能力,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文章就如何构建高效的“说理”课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说理”课堂  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