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8月,以“两岸君亲,双海双赢”为主题的第三届琦君文化节在温州瓯海举行。这场文化盛会有第三届两岸琦君文学奖征文颁奖典礼,有“故园情深,文化同根”琦君文化讲座,有“浙台民俗大观园”、琦君纪念馆开馆以及以“文化同根青春共享”为主题的两岸青少年交流,还有“文化盛会,幸福共享”结对交流等活动。
从温州瓯海泽雅走向彼岸的琦君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瓯海泽雅,是著名台湾女作家。“崎云山水秀,庙后乡情亲”。这是琦君2001年10月回乡在老家庙后寻根探亲时的题词,深情表达了琦君那份对家乡的拳拳之爱,对乡亲的浓浓之情。
这次来自台湾的30余名学生代表慕名来到琦君的出生地——瓯海区西部山区的泽雅庙后村探访。庙后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虽历尽岁月沧桑,如今潘家故宅依然存留在青葱的山水间,这是琦君的根脉所在。琦君12岁随伯父离开温州到杭州就读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1943年,琦君从杭州回到故乡,任教于永嘉县中,两年后再次离开故园。后来琦君去了台湾,在司法部工作,后期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从事文学创作。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是琦君的侄子。
整整57年,琦君女士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直到2001年,头发花白的琦君女士终于回到了阔别半个多世纪的故乡寻根探亲,她抚摸着潘家故宅的古门台,有多少关于故乡的往事,在心中悠悠泛起,亲人的爱,乡亲的情,童年的乐,这里的点点滴滴都是琦君文学灵感的源泉。
“琦君纪念馆”迎来台湾学子
在庙后村有琦君散文中写到的庙后小学。庙后小学由琦君的伯父潘鉴宗于1920年创办,当时叫“鉴宗小学”。当年其伯父慷慨解囊,自己办学,让贫穷百姓子女免费入校读书。这次,由瓯海区发动社会各界捐资筹建、总投资200万元的“琦君纪念馆”,在原庙后小学举行开馆仪式,琦君的儿媳妇陈丽娜女士和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位来宾参加。陈丽娜女士还现场捐赠了琦君20件个人档案文献。今年暑假,来自台湾的学生代表走进“琦君纪念馆”,专注地观瞻“琦君纪念馆”中的图照文物与陈设。
“琦君纪念馆”占地1000余平方米,由原庙后小学改建而成。改建后,恢复旧时模样。现在正厅的琦君石像,其背景是琦君的文章《乡思》,两边布置着琦君及其父亲、伯父生平,另有书籍、文物等陈列。纪念馆外山坪建有凉亭、走廊,琦君夫妇之墓安于此处。该纪念馆全面展现了琦君人生历程、生活背景、家族史等,纪念馆与琦君生活了12年的童年故园——瞿溪原潘家老宅、瓯海三溪中学内的“琦君文学馆”彼此呼应。
原来,琦君为“琦君文学馆”倾注了很大心力,她亲自参与了材料的收集和对旧宅的修缮筹划。2001年10月18日,琦君以她84岁的高龄,带着50多年对乡情的眷念,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瞿溪,回到她童年生活的故园,亲自为“琦君文学馆”开馆揭幕。2006年6月7日,琦君永远地走了,她留下了充满乡情的篇章,她把这些芬芳的文字留给世界,留给了故乡。
台湾掀起琦君研究热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最近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2013年8月20日,台湾文学馆典藏组组长(研究员)许惠玟女士在温州作了“琦君文学之典藏及其接受史”的文化讲座,让人们全面了解了琦君在台湾的创作成就和深远影响。
琦君创作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有11本,散文、小说类作品44本。她曾在台湾获得“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台湾“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散文奖、台湾儿童读物金鼎奖等奖项。琦君大部分文物由台湾文学馆典藏部收藏。琦君的著作在台湾一版再版,曾创下散文作品57次重印的纪录。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评说琦君“在现今包括中国在内的华文界甚具影响力”,“我想,琦君有好多篇散文,是应该传世的”。白先勇则说,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丽风情。
许惠玟说,琦君文学在台湾得到普及,还在于琦君作品向下扎根,有多篇作品入选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由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拍成的电视剧《橘子红了》,向海内外传播,可谓家喻户晓。琦君的作品入选台湾中小学教科书的有《一对金手镯》《妈妈的手》《桂花雨》《月光饼》《遥远的友情》《髻》《算盘》等,还有部分入选当地高职的教科书,如《宝松师傅》《晨》等。2006年琦君逝世后,台湾掀起琦君研究热。据统计,从1997年出现第一本研究琦君的学位论文集开始,至2012年止,研究琦君的论文集达32本。从丰硕的研究成果可见琦君在台湾文坛的广泛而深远影响。
今年10月,台湾文学馆还将举办琦君文学、文物展,推介琦君作品,全面呈现琦君的创作历程、艺术风格和丰硕成果。
琦君笔下的乡思与东瓯民俗
故乡的民情风俗,是琦君笔下异彩纷呈的风景线,也是瑰丽的东瓯生活风情画卷,作品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初东瓯商贸名镇瞿溪丰富多彩的百姓生活。旧日,古镇瞿溪有正月初七迎灯和十五元宵节舞龙的习俗。琦君在《灯景旧情怀》里写的就是正月迎灯庙会和元宵节的盛况。
琦君笔下的东瓯民俗风情,真像纪实大片一样,有近景和远景,场面开阔有气势,原汁原味地描绘了东瓯古老的民俗风情。她在作品《故乡的婚礼》中再现温州旧日婚庆习俗。《小仙童》中描述了温州端午节水上闹台阁的情景。琦君的笔下还有中秋节的“月光饼”,以及祭拜“月光菩萨”风俗。琦君就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度过“爽兮爽”的童年。
琦君是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成为散文大家的。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十分真挚热烈的感情、对故乡山水和童年生活诗一样的回忆。她写得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正如她在《烟愁》后记中写的:“每回写到我的父母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 ”“匆匆过去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鸭鱼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琦君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会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在《家乡味》《故乡的江心寺》《水是故乡甜》《何时归看浙江潮》等许多篇章里都充盈着这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思。在《乡思》里,作者写得更恳切:“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日里想,梦里想,“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她多么盼望海天连成一片,山水连成一线,能回到故乡“享受壮阔的山水田园之美,呼吸芳香静谧的空气。我渴望那一天。 ”这种对故乡炽热的思念,正是作家热爱祖国的真诚表现。这里抒发的不只是她个人的心愿。那梦,那渴望,正是许许多多去台人士梦萦魂牵的心愿。
琦君文化节架起两岸文化金桥
两岸琦君文学奖颁奖典礼是每届琦君文化节的重头戏。琦君文学奖征文活动从2001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从开始仅限瓯海区域内的中学生征文活动,到2010年扩大到面向温州和高雄两地中学生征文,今年又进一步延伸到面向高雄、台南和嘉义三个县的中学生,并增设了成人奖,以“我与故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吸引3000多名两岸学子参加。
今年,瓯海区民主党派还把琦君文化作为重要调研课题,并把琦君描写故乡的文字结集出版,书籍分送给全区4万多中小学生,让琦君充满花香的文字润泽学生的心灵。2011年,瓯海区政府着手琦君文化资源的挖掘,打造“琦君故里”文化主题公园。
今年温州青年油画家麦浪因感动于琦君的故园情怀,特意创作了十几幅琦君故园的美术作品,以感念琦君那充满故园深情的文字润泽人心。这次 “‘故园’油画展”展出时一下子吸引了众人眼球。
琦君文化节还进一步促进了海峡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作为第三届琦君文化节经贸活动的重头戏——为期三天的瓯海、台湾农副产品博览会让所有的参展商赚足人气。还有两岸结对活动,瓯海区风景旅游协会与台湾区观光旅游总会、丽岙街道花卉专业经济协会与台湾嘉义县新港乡农会花卉产销班、梧田街道新明瓯社区与台湾嘉义县六脚乡正义村铁支路社区等6对友好结对合作单位进行了签约仪式。瓯台两岸间的经贸、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由此深入开展起来。
从温州瓯海泽雅走向彼岸的琦君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瓯海泽雅,是著名台湾女作家。“崎云山水秀,庙后乡情亲”。这是琦君2001年10月回乡在老家庙后寻根探亲时的题词,深情表达了琦君那份对家乡的拳拳之爱,对乡亲的浓浓之情。
这次来自台湾的30余名学生代表慕名来到琦君的出生地——瓯海区西部山区的泽雅庙后村探访。庙后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虽历尽岁月沧桑,如今潘家故宅依然存留在青葱的山水间,这是琦君的根脉所在。琦君12岁随伯父离开温州到杭州就读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1943年,琦君从杭州回到故乡,任教于永嘉县中,两年后再次离开故园。后来琦君去了台湾,在司法部工作,后期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从事文学创作。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是琦君的侄子。
整整57年,琦君女士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直到2001年,头发花白的琦君女士终于回到了阔别半个多世纪的故乡寻根探亲,她抚摸着潘家故宅的古门台,有多少关于故乡的往事,在心中悠悠泛起,亲人的爱,乡亲的情,童年的乐,这里的点点滴滴都是琦君文学灵感的源泉。
“琦君纪念馆”迎来台湾学子
在庙后村有琦君散文中写到的庙后小学。庙后小学由琦君的伯父潘鉴宗于1920年创办,当时叫“鉴宗小学”。当年其伯父慷慨解囊,自己办学,让贫穷百姓子女免费入校读书。这次,由瓯海区发动社会各界捐资筹建、总投资200万元的“琦君纪念馆”,在原庙后小学举行开馆仪式,琦君的儿媳妇陈丽娜女士和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位来宾参加。陈丽娜女士还现场捐赠了琦君20件个人档案文献。今年暑假,来自台湾的学生代表走进“琦君纪念馆”,专注地观瞻“琦君纪念馆”中的图照文物与陈设。
“琦君纪念馆”占地1000余平方米,由原庙后小学改建而成。改建后,恢复旧时模样。现在正厅的琦君石像,其背景是琦君的文章《乡思》,两边布置着琦君及其父亲、伯父生平,另有书籍、文物等陈列。纪念馆外山坪建有凉亭、走廊,琦君夫妇之墓安于此处。该纪念馆全面展现了琦君人生历程、生活背景、家族史等,纪念馆与琦君生活了12年的童年故园——瞿溪原潘家老宅、瓯海三溪中学内的“琦君文学馆”彼此呼应。
原来,琦君为“琦君文学馆”倾注了很大心力,她亲自参与了材料的收集和对旧宅的修缮筹划。2001年10月18日,琦君以她84岁的高龄,带着50多年对乡情的眷念,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瞿溪,回到她童年生活的故园,亲自为“琦君文学馆”开馆揭幕。2006年6月7日,琦君永远地走了,她留下了充满乡情的篇章,她把这些芬芳的文字留给世界,留给了故乡。
台湾掀起琦君研究热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最近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2013年8月20日,台湾文学馆典藏组组长(研究员)许惠玟女士在温州作了“琦君文学之典藏及其接受史”的文化讲座,让人们全面了解了琦君在台湾的创作成就和深远影响。
琦君创作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有11本,散文、小说类作品44本。她曾在台湾获得“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台湾“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散文奖、台湾儿童读物金鼎奖等奖项。琦君大部分文物由台湾文学馆典藏部收藏。琦君的著作在台湾一版再版,曾创下散文作品57次重印的纪录。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评说琦君“在现今包括中国在内的华文界甚具影响力”,“我想,琦君有好多篇散文,是应该传世的”。白先勇则说,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丽风情。
许惠玟说,琦君文学在台湾得到普及,还在于琦君作品向下扎根,有多篇作品入选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由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拍成的电视剧《橘子红了》,向海内外传播,可谓家喻户晓。琦君的作品入选台湾中小学教科书的有《一对金手镯》《妈妈的手》《桂花雨》《月光饼》《遥远的友情》《髻》《算盘》等,还有部分入选当地高职的教科书,如《宝松师傅》《晨》等。2006年琦君逝世后,台湾掀起琦君研究热。据统计,从1997年出现第一本研究琦君的学位论文集开始,至2012年止,研究琦君的论文集达32本。从丰硕的研究成果可见琦君在台湾文坛的广泛而深远影响。
今年10月,台湾文学馆还将举办琦君文学、文物展,推介琦君作品,全面呈现琦君的创作历程、艺术风格和丰硕成果。
琦君笔下的乡思与东瓯民俗
故乡的民情风俗,是琦君笔下异彩纷呈的风景线,也是瑰丽的东瓯生活风情画卷,作品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初东瓯商贸名镇瞿溪丰富多彩的百姓生活。旧日,古镇瞿溪有正月初七迎灯和十五元宵节舞龙的习俗。琦君在《灯景旧情怀》里写的就是正月迎灯庙会和元宵节的盛况。
琦君笔下的东瓯民俗风情,真像纪实大片一样,有近景和远景,场面开阔有气势,原汁原味地描绘了东瓯古老的民俗风情。她在作品《故乡的婚礼》中再现温州旧日婚庆习俗。《小仙童》中描述了温州端午节水上闹台阁的情景。琦君的笔下还有中秋节的“月光饼”,以及祭拜“月光菩萨”风俗。琦君就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度过“爽兮爽”的童年。
琦君是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成为散文大家的。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十分真挚热烈的感情、对故乡山水和童年生活诗一样的回忆。她写得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正如她在《烟愁》后记中写的:“每回写到我的父母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 ”“匆匆过去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鸭鱼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琦君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会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在《家乡味》《故乡的江心寺》《水是故乡甜》《何时归看浙江潮》等许多篇章里都充盈着这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思。在《乡思》里,作者写得更恳切:“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日里想,梦里想,“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她多么盼望海天连成一片,山水连成一线,能回到故乡“享受壮阔的山水田园之美,呼吸芳香静谧的空气。我渴望那一天。 ”这种对故乡炽热的思念,正是作家热爱祖国的真诚表现。这里抒发的不只是她个人的心愿。那梦,那渴望,正是许许多多去台人士梦萦魂牵的心愿。
琦君文化节架起两岸文化金桥
两岸琦君文学奖颁奖典礼是每届琦君文化节的重头戏。琦君文学奖征文活动从2001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从开始仅限瓯海区域内的中学生征文活动,到2010年扩大到面向温州和高雄两地中学生征文,今年又进一步延伸到面向高雄、台南和嘉义三个县的中学生,并增设了成人奖,以“我与故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吸引3000多名两岸学子参加。
今年,瓯海区民主党派还把琦君文化作为重要调研课题,并把琦君描写故乡的文字结集出版,书籍分送给全区4万多中小学生,让琦君充满花香的文字润泽学生的心灵。2011年,瓯海区政府着手琦君文化资源的挖掘,打造“琦君故里”文化主题公园。
今年温州青年油画家麦浪因感动于琦君的故园情怀,特意创作了十几幅琦君故园的美术作品,以感念琦君那充满故园深情的文字润泽人心。这次 “‘故园’油画展”展出时一下子吸引了众人眼球。
琦君文化节还进一步促进了海峡两岸间的文化交流。作为第三届琦君文化节经贸活动的重头戏——为期三天的瓯海、台湾农副产品博览会让所有的参展商赚足人气。还有两岸结对活动,瓯海区风景旅游协会与台湾区观光旅游总会、丽岙街道花卉专业经济协会与台湾嘉义县新港乡农会花卉产销班、梧田街道新明瓯社区与台湾嘉义县六脚乡正义村铁支路社区等6对友好结对合作单位进行了签约仪式。瓯台两岸间的经贸、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由此深入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