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言审美摭谈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hoeni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文字是一种美的艺术,品读语言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从“鉴赏中培养审美眼光”,“引导中激发审美情趣”,“情境中强化审美体验”,“析悟中收获审美愉悦”四个维度例谈了借助教材文本开展审美阅读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言;审美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训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美学理念和美学方法,借助教材文本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感受、体验、鉴赏美,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不断塑造审美人格的过程。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的结晶,品读语言文字就是享受美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精心挑选的美文,其中蕴含的审美意象如珠玑般散落其间。这些文质优美的文本为学生的语言审美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生字、词、语法,更要学会品读语言文字,领悟文本中所蕴含的深邃美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学习,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的独特魅力,进而获得审美能力,体验到文字的美丽。在语言审美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能体会语文学科独特的价值与魅力所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
  一、鉴赏中培养审美眼光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择丰富多彩,兼顾到审美的诸多的方向。有表现自然环境美的,如《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等;有展现人物形象美的,如《闪光的金子》、《番茄太阳》等;有表现生活美的,如《爱如茉莉》、《爱之链》等。不仅如此,教材中的文本往往不是单一地展现诸如自然美、人物美、社会美,而是将自身情感和表达意通过语言糅合渗透在一起,成为一种审美对象。如文本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大义的民族气节,对爱情忠贞的情怀,与朋友肝胆相照的义气,对亲人炽热的思念以及对山川人物的赞美等等。教师要善于并主动去引导学生领略文本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引导学生将身心浸润在文本之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契合。在审美体验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促进小学生的审美人格的形成。
  二、引导中激發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炼的语言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教师既是语言艺术的传播者,又是艺术语言的运用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其教学语言应别具一格,努力呈现生动形象之美,情感丰富之美,机智风趣之美,哲思理性之美,人文关怀之美,用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形成教学磁场,抓住学生躁动的心,使课堂洋溢着语言的艺术美。
  引导学生审美性地朗读是语言审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教材中很多的文本形式和语言上都具作者所独有的语言特质。审美性地朗读就是要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形式进行审美性理解,把握其特点,与作者产生情感与认识上的共鸣,进而实现对文本思想内容及其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审美性理解。学生只有感悟到了作品美好的情味,才能加深对作品意义的深入领悟。而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审美性朗读既是加深理解感悟的手段,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教者用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分不同的景物对象进行研究审美朗读。“在这首诗中,你读到了哪些景物?这里的哪个景物能拨动你心底的那根弦,勾起你的思绪?
  诗中雨中多愁、雨中多诗。请你来读。
  此时此刻,离别在即,劝了一杯酒又一杯,为什么呢?只有不舍吗?请你来读。
  柳像懂得人的情思,轻轻飘拂在人的心扉,让人百感交集,让人依依不舍。请你来读。
  春雨后,驿站旁,柳树下,友人即将远行,诗人手持美酒依依惜别。我们一起读。”学生在教师唯美的语言引导下进入了朗诵的状态。
  如《白鹭》一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这样进行小结:“白鹭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外形的精巧,‘钓鱼’时的静立,站立时的悠悠,飞翔的优雅,给人生无限的遐想,让我们欣赏了再欣赏,总觉得不够。啊,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面对这情景,让我们从心底来赞美它,用我们动情的朗读来将这份美传递给更多的人。”在老师充满感染力的语言启发下,学生的朗读有了感情的积淀,就更容易进入充满情感的朗读状态中。
  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中表现壮阔、火烈表演场面的语段时,我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并用笔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将体会与理解写在文本的旁边;然后在指名读、评议、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理解再边感悟边读,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强化;接下来,教师范读,让学生观摩教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情境中,充分体会安塞腰鼓惊心动魄之美。
  三、情境中强化审美体验
  教材文本中蕴含的形象是生活元素的积累,在生活中是具体可感的,是作家借助独特的具有魅力的语言塑造出来的。在教学中,只有师生共同努力,还原作品的生活原景,身临其境,感悟文本作品,才可能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采用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形式作为教学手段,以情动情,助力课堂,尽可能地创造语文教学的完美境界,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完美对话。在情境的创设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借助画面、音乐,再现美的情景画面,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媒介。如教者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就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季节,不同水势下的黄果树瀑布的画面,再截取了相关的视频中的黄果树瀑布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感受到黄果树瀑布非凡的气势,给学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
  又如在教学《春》时,教者选取了万物生长的慢镜头视频,然后再展示一幅幅莺歌燕舞、百花争艳的景象,让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紧接着,教者用充满怀激情的语言进行引导:“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语言来描绘春天,歌颂春天,想一想,你有哪些诗人描写过春天呢?”学生在教者的引导下调动起了生活的积累,最后教者又因势利导,切入文本教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天的。”这堂课在教学的一开始就在情境的创设入进行了审美的体验,进而带着这种良好的审美状态进入文本的学习,学生的身心与状态均显得愉悦、自主。   四、析悟中收获审美愉悦
  对文本语言的析与悟是进行语言审美训练的关键。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中生动鲜明的形象、表现的意境、生动准确的语言、巧妙构思等的分析,使学生在情感愉悦中获得审美体验、获取语言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素养,为学生进一步鉴赏美、评价美,甚至创造美打下基础。
  语文课的学习要有强烈的语言文字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文本中那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传神之笔,要让学生反复揣摩,深入领会,对文本中精彩的片断、优美的文辞要引导学生去涵咏,背诵、体悟、模仿。在教学杜牧诗《山行》时,教者发现学生对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于”两个词的理解还不到位。于是教者结合诗文的前两句,这样引导学生:秋日的山林中,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在山路的顶端白云缭绕,那里还住着几处山里人家。我为什么会突然停下车来呢?学生发现“停车”与“枫林”有关系,诗因為被眼前这满山的枫林晚景迷住了,才会停下车来欣赏。于是教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枫林晚景到底是如何的美不胜收呢?学生们自由讨论,发挥着想象,寻找着答案,原来这如火般的枫林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艳。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坐、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感受到了枫林如火的红,还感受到了枫叶耐寒的特点,还读出了诗人对枫叶想说没说出来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析悟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大胆地进行合情合理的个性化理解,从而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中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对文本中的语言美、景色美以及人物美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能力,但是怎样透过文字去发现深层的人性美、情感美,形成自己个性的审美能力则需要教师予以引导和鼓励。如《虎门销烟》一文中有“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一句。通常情况下,学生都会认为,今天是1839年6月3日,是值得纪念的虎门销烟的日子,所以显得“分外壮丽”。但教者就跳出了常规的思维方式,引学生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进行个性化的思考。教者提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再想想,为什么要加这句环境描写呢?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中细细体悟:这样的描写其实还是一种衬托,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衬托出中国人在这样的日子里显现扬眉吐气的精神状态,也从侧面反映出林则徐禁烟之举的不易,这件事对国人的影响等诸多的意义。教者在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更深层次的含义,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写作技法的巧妙运用,还让学生感受到情感渲染的独特作用,收获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语言审美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濡染与浸润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教师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将审美训练弥散于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久而久之,不但能够提高学生朗读、分析、理解、感悟等诸多语文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写作能力,让学生的阅读变得内涵更丰富,情趣更丰满,为学生的审美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从作文训练的角度来看,作文训练既要有全篇训练,也要有语段训练;既要有命题训练,也要有自由写作训练,更要有时事评论训练。微写作课程的开设,是对写作教学创新发展的探索。微写作,是以微作文的方式勾连语文教学的各个知识点,构建以表达为中心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有给材料的,有自由写作的,有讀写结合的,写说结合的,通过全面训练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  关键词:微感受;微点评;微作文;复合式训练  我们研
期刊
摘要:奥斯汀认为:说话就是在做一件事,强调了语言的施事功能。语言中存在大量与言语有关的动词,即施为动词。它用来描述自己说话的真正意图,这意图也是一个行为完成的过程。本文将要探讨带请字的句式,以期全面分析言语行为请求句式。  关键词:言语行为;请字句;施为句式  一、“请+V”句式  1.形式分析  “请+V”的请求句是汉语最基础的请求句表达方式,说话人直截了当地向听话人陈述言语意图,直接用“请”字
期刊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在命题上要展现智慧,创造一个具体真实有任务驱动的语境,有意识地扩大文体范围,重点关注书面作文、口头作文、网络作文的特点。在写作时要智慧地表达,写作前,注重话题的审视,主体与受体的选择;写作中,借助写作清单进行自我修改;写作后,采取自我修正、合作互评、群体探究的评改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智慧;命题;写作;评改  对待作文教学,洪劬颉老师主张“智慧地表达自己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重度智障学生的比例逐渐上升,生源的变化加大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不知不觉改变着培智学校办学的目标,培智学校课堂教学生活化、让智障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生活逐渐成为了培智教育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智障儿童;小学:微课;语文教学  智障儿童的智力低下,具有学习速度慢,效果差,注意力集中困难,缺乏计划性和学习兴趣、综合与应用能力薄弱等学习特征。智障儿童表现出的这些特征,让我们教育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及功近利、随心所欲、成果虚化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结合第四学段的要求提出解决策略——进行当堂作文训练。从当堂作文“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当堂作文;训练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透过上述文字
期刊
摘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将本地民俗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既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又可以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途径: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关键词:本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途径  我国的地方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开展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师生共评等活动,发现不足,互相学习。笔者把合作学习方式运用到作文批改中,把作文批改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学生才是作文批改的主体,并以这个为笔者个人研究的小课题进行实施。  关键词:作文评改;评改方式;互改作文  作为学生,学习语文,也许最痛苦的事情是“写作文”;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改作文”。
期刊
摘要:文言文承载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学习文言文可以鉴古知今,陶冶中学生修养,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有利于其将来成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笔者结合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文言文教学特点,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保证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探究了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微課是当前一种较为新型的语文教学方式,随着近些年来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如此已经受到了许多教育人员的重视,在实际语文教学的层面上也受到越来越多重视。本文概述了小学智障儿童语文教学与微课之间的内涵牵引,分析得到了微课在小学智障儿童语文教学中所展示出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微课应用策略,旨在为提高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微课;小学智障儿童;应用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时期(3-6岁),是人一生中运用语言工具促进言语能力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口头言语表达能力是这一时期掌握语言工具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由幼儿对所使用语言的语音掌握、词汇积累和语法运用的综合体现。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对小班幼儿言语表达培养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