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出文本的“这一个”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s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有其特质,文有其特点。就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道理一样,每一个文本都有着与其他文本不同的“这一个”。正是“这一个”,决定着文本的生命,决定着文本的价值。如果我们忽视文本的独特性,就会让文本失去应有的价值而淹没在浩瀚的书海之中。为此,我们只有基于每个文本的“这一个”,才能给学生创造出许多的“这一个”。
  一、从背景入手,捋出文本的情感源泉
  总的来说,目前被选入教材的文本基本上都是作者苦心经营的杰作。作者在创作这些文本时,或基于一定的背景,或出于特定的心境……这些背景、心境往往成为我们理解文本的关键。如果我们教者不能遵从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意图,不能还原作者创作时真实情境,那么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与作者创作的初衷产生背离。为此,我们解读、教授文本时,应从创作背景入手、从作者心境出发,捋出作者创作文本的情感基点,为学生敞亮一片世界。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表达了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极度喜悦、欣喜若狂的心情。诗中的“喜欲狂”无疑就成了这首诗的文眼。然而,当我们进行教学时,却发现学生根本无法感受作者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而“喜欲狂”,原因是学生无法知晓作者创作此诗的背景和心境。于是,我从作者创作此诗的背景入手,帮助学生剖析杜甫创作此诗时的真实心境:在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诗人一方面饱受战乱之苦,颠沛流离,其间还被叛军所俘,侥幸脱险,险象环生;一方面诗人又有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胸怀,目睹了这场战乱给国家和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慨叹。就在家苦、国难之际,他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喜极而泣。为学生剖析出这首诗厚重的历史背景,捋出诗人“喜欲狂”背后的辛酸苦难,就是帮助学生梳理出诗人的情感之根,就是抓住了文本独特的“这一个”。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首诗才会被学生真正读懂,才会让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深处,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二、从人物入手,捋出文本的写作意图
  借物喻人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法。正因为它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常常要引导学生学习。然而,在教学时,很多教师过多地关注“物”的特点,而淡化“人”的特质,从而让“物”无法“喻”到人。为此,我们在教学这些文本时,有必要从人物入手,帮助学生分析 “人”的重要、人的独特气质,从而真正地感知借物喻人的真实意图。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此文以樟树为线索,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外形、生长特点以及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可贵,作者以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来表达对宋庆龄的敬仰。如果我们按照文本的脉络进行教学时,就会发现学生根本无法进入作者所指向的“人”,无法领略文本表达的真实意图。于是,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引导学生走近伟人,通过搜集、交流、整理、呈现的方式感受宋庆龄的为人和她为新中国成立所作的贡献;接着引导学生走近樟树,通过阅读、归纳、概括等手段感知樟树的特点;最后走近文学,通过对人与物进行对比与思考,找出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找出文本写作的特色,找出人与树的联系……这样,我从人物入手,层层捋出人与物的相似点、共通点,捋出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捋出文本的写作特点,为学生捋出一片敞亮的世界。
  三、从语言入手,捋出文本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文化体系会有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反之也亦然。目前,被选入教材中的文本,有古代的,有近代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这些不同的内容就决定着文本有不同的语言体系和风格。如果我们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青红皂白,就会让学生无法感受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此,我们可以从语言入手,帮助学生捋出文本背后的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敞亮一片语言天空。
  例如,《鞋匠的儿子》这一文本,讲述了林肯刚上任时,由于出身卑微,在参议院演讲遭到参议员们的恶意羞辱,他以一段演讲将“嘲笑”化为“掌声”。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林肯的几段语言来体会林肯的宽容、仁爱、谦逊、真诚、平等……然而这样的教学,学生因无法真正理解林肯这段具有文化内涵的演讲而流于形式。为此,在教学时,我从语言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参议员与林肯之间的话语含义,从而剥离出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如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林肯却说:“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已经去世了,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
  针对参议员的“羞辱”,林肯却看成是“忠告”,并说“非常感谢”, 表现出林肯宽容大度;当参议员说“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林肯却说“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林肯以对方的话头为由,巧妙阐释了自己认同的“职业平等、人生平等”的美国平等文化,从而让对方无力回击。
  总之,每个文本都有其独特的“这一个”。我们只有基于文本,尊重文本,才能发挥文本的独特作用,才能敞亮学生的语言天空。
  (责编韦雄)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和默读应该是两种同等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普遍重视朗读,而对默读倍加冷落,具体表现为:时间基本不足、时机或有不对、要求时犯不明、感受经常不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或许课标要求的简单与模糊是一个重要方面吧。  [关键词]阅读教学 默读 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01  照理
构建了基于开环控制策略的方形域喷灌系统,以喷头转速一致为评价指标,采用逐级计算方法对管路进行水力计算,以优化方形域喷头组合喷灌配置模式。试验研究了单喷头的水力性能,
现在的小学生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是来自升学。他们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的重复练习,长此以往,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更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造成课堂枯燥乏味  目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新课时主要是通过问题来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来帮助学生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使中国种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在外国种业进入国门、企业逐渐市场化的时期
针对动态水环境容量特点,结合水体污染负荷控制要求,探讨满足不同水质管理目标的水容量总量计算的水文条件设计方法。研究借鉴国内外容量总量计算设计水文条件确定原则,针对
留守是一种社会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同样也有“留守”的问题。所谓留守,一般是指被迫孤立坚守。语文课堂教学中“留守”问题的产生,大多是教师意识问题造成的。这主要表现在不主动寻求支援,不愿意走出“围城”,结果当然是思想上的故步自封,教法上难有突破,学生学习陷入被动。虽然实施新课改已经多年,但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留有传统教学的影子,即使运用新教法,但操作不到位,依然难以跳出“留守”的窠臼,难以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农药中毒、感染蚕病及上蔟环境不良的影响,引起不结茧蚕,给蚕农造成经济损失。对发生不结茧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和技术处理措施。
在多数食用菌生产、菌种培养基配方中都用到石灰,一般先买生石灰,加少量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料中加入的石灰宜用新生的熟石灰,不用建筑用熟石灰,是因为建筑用的石灰中含杂质较多。
研究了城市再生水资源项目的投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权衡各方面影响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再生水资源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择符合投资需求的评
文本有着自身较为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在使用教材上,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能“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科学地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重组等。  一、微风起兮水增波  “教师的工作基本上属于表演业,他要用戏剧和故事说演的方式,将知识和智能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