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本文试图探讨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如何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态环保意识;培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实验稿)》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实验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生态环保意识的界定
在全人类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者和统治者”,认为可以为所欲为地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和能源,肆无忌惮地捕杀野生动物、砍伐森林。相对其他生物来说,人类是强者,我们要爱护弱者;对大自然而言,我们却显渺小而微不足道。人类毫无顾忌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人类终将灭绝。因此,当前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道德意识。
生态道德蕴涵的内容极其宽泛,包括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生态理念在《21世纪议程》中,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行为被界定为三条:(1)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过健康和健全的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持续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3)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这三条生态道德行为标准不但规范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而且也是中小学教育必须培养的道德行为素质。生物学科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生物学科教育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可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策略
1、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现行中学教材中涉及到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多,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找到结合点,把生态道德教育自然地融于其中,渗于其内,从而受到双重的教育效果。例如,讲完“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提出:如何理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和大树底下好乘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出: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而表明,一棵树,能感觉到它给人类带来如此的好处,那么一片森林呢?这里有一组数据,一棵生长了50年的大树,砍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约合300美元,而这棵树因为它制造O2消牦CO2,保护臭氧层、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而创造的经济效益约合30万美元,从中可感受到森林在环保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国的现实却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的过度砍伐,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病虫害侵袭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原因,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的衰竭。我国森林的覆盖率仅13。9%,远低于世界30。6%的平均水平,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并积极参加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公益活动中去。
教师也可以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2、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法制教育培养
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比较稳定和滞后,而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每时每日都在发生着目新月异的变化。为了引起学生对环境热点问题的关注,可以适时地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比如在人类遭受“SARS”病毒威胁的日子,在“禽流感”传播的惊恐时刻,在“H1N1”到处流窜的危急关头,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开展讲座,学生们一定会环保意识铭记在心,对破坏环境,滥用抗生素的可怕后果认识深刻。也可结合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开展讲座,让学生学会从生态整体的角度思考自身行为,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仅仅采用道德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用强有力的法律做保证,在生物教材中也列举了许多与生态保护有关的法律,比如我国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园法》、《渔业法》等,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法制意识。
3、通过开展环保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渗透生态环保教育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以外,还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符合环保的要求,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如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结合“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有益于环保的活动,如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用电、用纸,不乱扔废电池,为了拒绝“白色污染”,倡导学生使用环保饭盒,少用塑料袋、一次性筛子、饭盒等,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在家乡附近进行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在全班进行集体交流;结合校园绿化设计,每年的3~4月份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植树活动等,组织生物兴趣小组,成员通过“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鱼生活的影响”、“废电池浸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洗衣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等探究性实验,在全班进行集体交流。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环境对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环保行动的重要性,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长期性,从而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
生物教师是现代生态道德观念的主要传播者,应正确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过程中,参加无土栽培的同学发现在温室里的蚊子很多,环境较恶劣。有些同学提出驱蚊可以喷洒农药或者用各种杀蚊剂。这建议一提出便遭到反驳,这有违环保,不妥。后经分析,最后提出了温室中可使用活动的窗子来改善环境,而驱除蚊子则采用食物链的知识,抓几条壁虎回来,让壁虎把蚊子吃光,这样做既环保又经济实惠。至此,同学们心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烈的环保意识,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去保护环境。
总之,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随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让学生们谨记: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规律办事,才能使自然界赐予人类的宝贵财产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人类才能持续拥有这唯一美好的家园——地球。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生态环保意识;培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实验稿)》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实验教材中各单元的内容,尤其注意突出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对生物圈的影响,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生态环保意识的界定
在全人类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者和统治者”,认为可以为所欲为地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和能源,肆无忌惮地捕杀野生动物、砍伐森林。相对其他生物来说,人类是强者,我们要爱护弱者;对大自然而言,我们却显渺小而微不足道。人类毫无顾忌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人类终将灭绝。因此,当前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道德意识。
生态道德蕴涵的内容极其宽泛,包括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生态理念在《21世纪议程》中,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行为被界定为三条:(1)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过健康和健全的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持续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3)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这三条生态道德行为标准不但规范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而且也是中小学教育必须培养的道德行为素质。生物学科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生物学科教育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可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策略
1、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现行中学教材中涉及到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多,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找到结合点,把生态道德教育自然地融于其中,渗于其内,从而受到双重的教育效果。例如,讲完“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提出:如何理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和大树底下好乘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出:是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而表明,一棵树,能感觉到它给人类带来如此的好处,那么一片森林呢?这里有一组数据,一棵生长了50年的大树,砍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约合300美元,而这棵树因为它制造O2消牦CO2,保护臭氧层、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而创造的经济效益约合30万美元,从中可感受到森林在环保中的巨大作用。而我国的现实却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的过度砍伐,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病虫害侵袭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原因,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的衰竭。我国森林的覆盖率仅13。9%,远低于世界30。6%的平均水平,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并积极参加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公益活动中去。
教师也可以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2、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法制教育培养
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比较稳定和滞后,而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每时每日都在发生着目新月异的变化。为了引起学生对环境热点问题的关注,可以适时地对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比如在人类遭受“SARS”病毒威胁的日子,在“禽流感”传播的惊恐时刻,在“H1N1”到处流窜的危急关头,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开展讲座,学生们一定会环保意识铭记在心,对破坏环境,滥用抗生素的可怕后果认识深刻。也可结合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开展讲座,让学生学会从生态整体的角度思考自身行为,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仅仅采用道德约束是不够的,还必须用强有力的法律做保证,在生物教材中也列举了许多与生态保护有关的法律,比如我国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园法》、《渔业法》等,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法制意识。
3、通过开展环保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渗透生态环保教育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以外,还可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符合环保的要求,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如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结合“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征文、辩论等活动,以达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开展有益于环保的活动,如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用电、用纸,不乱扔废电池,为了拒绝“白色污染”,倡导学生使用环保饭盒,少用塑料袋、一次性筛子、饭盒等,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在家乡附近进行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在全班进行集体交流;结合校园绿化设计,每年的3~4月份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植树活动等,组织生物兴趣小组,成员通过“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鱼生活的影响”、“废电池浸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洗衣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等探究性实验,在全班进行集体交流。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环境对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环保行动的重要性,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长期性,从而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
生物教师是现代生态道德观念的主要传播者,应正确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过程中,参加无土栽培的同学发现在温室里的蚊子很多,环境较恶劣。有些同学提出驱蚊可以喷洒农药或者用各种杀蚊剂。这建议一提出便遭到反驳,这有违环保,不妥。后经分析,最后提出了温室中可使用活动的窗子来改善环境,而驱除蚊子则采用食物链的知识,抓几条壁虎回来,让壁虎把蚊子吃光,这样做既环保又经济实惠。至此,同学们心中已经形成了较强烈的环保意识,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去保护环境。
总之,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随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让学生们谨记: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规律办事,才能使自然界赐予人类的宝贵财产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人类才能持续拥有这唯一美好的家园——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