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时代的旅行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tian2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满洲里,当时的学校图书馆没有任何关于满洲里的信息,只有地理书里有些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介绍。吃什么?住哪里?怎么玩?什么都不知道,两眼一抹黑就上路了。无知者无畏,到了当地撒开了由着好奇心引导自己,那是当年最好的旅行体验。
  1998年,第一次出境旅行,第一次接触到 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第一次发现有了旅行指南书,目的地变得更加清晰,你出了门,不用再去茫然地碰运气,左边是家本地人最爱的大众餐馆,右边是安静私密的情侣餐厅。从此之后的很多年里,Lonely Planet都一直伴在我身边,即使不一定用,可有了它,我心里会无比踏实。就算走得再远,我也相信这本指南能带我回家。我如此喜欢这本书以至于后来加入了这个公司,把它带进中国,一做就是七年。
  2011年,我终于离开了Lonely Planet加入了穷游网,而同一个时候,我们也正在见证旅行信息这个行业的巨大变革。从没有一个时代,获取信息像今天如此的容易,成本是如此的低,互联网让每个目的地都不再遥远。
  前些日子去google总部拜访,大厅里赫然是三块大屏幕连起来的巨大环形屏幕,环形中央是个操控台,轻松摆弄操控杆,google earth会带你到任何地方。输入北京,整个眼前就是紫禁城,3D效果,变幻角度可以清楚看到西山。如果你愿意,去任何地方之前,你都可以用google earth去看看那里的情况,那个心仪的餐馆是否像资料上说得那样躲在巴黎的陋巷却又人潮汹涌,站在哪个山丘才能拍到哪些伏尔塔瓦河上的桥,朋友推荐的酒店是否真的能俯瞰整个安达曼海?如果你有时间,你甚至可以把所有街道都看一遍,到了当地就如同故地重游。
  至于去哪里,传统的媒介依然有用,电视、电影、杂志、报纸、书籍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很多的心动往往都是源于你看到的某张照片,某个杂志上的文章,某段电影的片段。关于如何去,这些实用信息最快捷的来源还是网络,网上的信息多如牛毛。如今已经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你不发愁没有信息,发愁的或许是如何在众多的垃圾中找到你想要的那些信息。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菜鸟来说,如何鉴别信息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都经历过从无数的攻略帖子中去伪存真的过程。有鉴于此,有些网站会动用编辑力量来筛选信息以减少用户选择的难度。在这些电子版的指南中,王婆卖瓜,我还是得说穷游锦囊算是一款真正用心为旅行者制作的产品,尽管有不足,但毕竟还是站在切实帮助旅行者的角度上,也在努力改进中。
  有了这些指导,入了门,你会发现很多有用的信息源或者功能网站,由此你会发现互联网的力量如此巨大,足不出户,你就可以安排好这次旅行大部分的行程。
  机票?skyscanner能让你对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国际机票价格变动了如指掌。
  酒店?想住客栈,有 hostelword ;想住酒店,有Booking.com, agoda.com,priceline, expedia;度假村或者奢华精品酒店,有mrandmrssmith 或者国产的赞那度。
  火车票?欧美自不用说,就是大家眼里混乱不堪的印度,只要用Cleartrip,你可以轻松搞定未来几个月的印度火车票。
  而且,如今不仅网络发达,手机移动端的兴起也使旅行者在路上的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收集信息和预订,不再是只在行前才会发生的事情。在路上,你一样可以制订计划,改变计划,预订。分享旅行,也不再是只有回来后通过论坛发帖才可以做。在路上,有无线网络的地方,你就可以发微博用微信分享你的旅程。
  上个月我和同事去了一次美国。之前我们没有订酒店,没有租车,没有安排任何事情。
  在首都机场,上飞机前,打开手机app,大概花了十多分钟在目的地美国菲尼克斯机场租了辆车,算是最后一分钟预订,价格还颇为不错,二十多美元一天。十几个小时后我们在菲尼克斯机场,用Priceline的app进行最后一分钟的酒店预订。使用Priceline的反向定价name your price, 你可以对一个酒店进行标价。这更像是一个游戏,你知道酒店的星级和大致描述,但你不知道具体是哪个酒店,你知道一个参考价,但你不知道能砍到什么程度。我们选择了一个大概参考价150美元左右的五星级度假村。第一次出价,想了想,选择了70美元。结果成交!运气固然很好,但终难摆脱winner’s curse。如果出60元呢?不管如何,这个价格已经让人非常满意。到了酒店,想看看晚上有什么活动,用手机打开stubhub,发现当晚就有菲尼克斯太阳队和丹佛掘金的比赛,票价?六美元!!毫不犹豫拿下,然后晚上就可以有NBA的比赛看了。而且,六美元,不到40元人民币。
  到了美国,想吃什么总是令人发愁,出门望去,满地的连锁垃圾食品。不过现在 有了YELP的app,美国版的大众点评,或者更确切的,大众点评就是中国的YELP。手机定位,然后找找周围是否有你喜欢的餐厅。点出坐标,用手机的google地图或者高德地图就可以轻松驱车前往。
  说到开车,10年前,在美国,我们都是手捧一大本地图导航,我本人也一直为自己看地图导航的能力而自豪,那个时候,你如果不会看地图,在路上真的会很迷惑。如今,有了GPS,地图盲也可以开车,跟着它的指示就好了。甚至你不用单独买GPS,到了当地买个上网卡,然后你的智能手机就能帮助你导航。
  除了预订,导航,当然还有分享。如今有了wifi,我在南极的船上也可以把我的感动和那些天堂般的美景第一时间用iphone拍下来,通过微博分享给大家。而微信的语音,视频和短信让大洋彼岸的亲朋好友都似乎近在眼前。
  从第一次出国旅行开始,15年来,旅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容易,移动互联网让你随时能够和世界联通,和朋友联系,随时connected。智能手机的app可以让你随时找到你想要的服务。
  旅行,尤其是出境旅行,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容易。
  可是,今天的行者,就一定比当年的快乐吗?
  容易和快乐,这也许就是两件事。当你在google earth上把每一条街道都熟记于心的时候,也许你就失去了那种发现的惊喜;当你通过手机app去订餐馆的时候,也许你就不会去和客栈的老板咨询他最爱的当地餐厅;当你使用各种软件,不用说一句话就能完成自己旅程的时候,你也许就失去了和当地人询问交流的乐趣。
  其实,无论有了怎样便捷的技术手段,真正难忘的体验往往产生在你和当地产生联系的时刻,是人和人交流的时刻。
  无论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是那些方便的app,还是那些指南书,它们都只是工具,旅行的主人,始终都是你自己。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真正吸引我们走出门的东西,始终,一直都是我们的好奇心。
其他文献
赤脚跑对于身体的影响    首先,赤脚跑对于脚底板的影响,刚开始练赤脚跑的人,可能最直观的第一感受就是脚底板被生硬的地面拍得生疼同样,跑完之后,留在脚底板的黑色印记恐怕也是惟一能被别人确认的赤脚跑的证据、这直接成就了赤脚跑对脚底板的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脚底板在长时旬的摩擦锻炼后会起一层薄薄的茧,对脚比较爱惜的人可能要绕道了,二是脚底板会起泡甚至磨破,而这时候再继续跑可能会造成脚底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所
眼看着挂在墙上的日历身材越来越瘦,2018年已仅剩一个月的余额,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有一些从年初就一直计划着,可眼见到了年底也一直没能实现的计劃?也许想要去攀登一座更高海拔的山峰,也许想要去到一个美丽而陌生的地方徒步穿越,又或者你的日程表上还有一个未曾有机会去参加的越野赛事……中国户外的脚步,这几年一直在不疾不徐地向前迈进。在2018年,奥运10年之后,冬奥即将来临,关于时间,永远在流逝。  如果
什么是长距离?  “长距离”是个相对的说法。对有些人来说,长距离意味着花两周时间才能徒步走完的路。还有些人把环球跋涉叫做长距离。我的长距离徒步包括3500公里的阿帕拉契亚小径和804公里的布鲁斯之路(Bruce Trail)。不管你的长距离徒步到底有多长,所需要做的计划和准备工作都是一样一样的。  但,那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做的计划都是一样的。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和生猛的家伙)经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徒步
铺前:穿越时空的骑行  海口到文昌的铺前,大约50公里。这一条路骑行路况不错,沿途路边都是笔挺的行道树,风景很不错。  铺前是一个渔港,最值得看的则是胜利街—镇上最漂亮的那条骑楼老街。它始建于1895年,三百多米长,蜿蜒成弧状长弓。在这条街上,出过将军,也出过南洋巨富,每一座骑楼都华美而苍老,充满故事。走到老街的尽头,会突然跳出一大片海来,与此同时一股超级浓烈的鱼腥味扑面而来。  东南亚地区骑楼很
走扁带Slackline 最早是攀岩者在露营地打发时间的游戏,他们在两棵树之间用一些攀登用的简单装备,把攀岩常用的扁带固定拉紧,然后站在扁带上保持平衡,甚至行走、转身,用以提高平衡能力。  现在,走扁带已经发展成一项完全独立于攀岩以外的户外极限运动,被无数的攀岩和非攀岩者所热爱,并逐步形成了两种运动形式。  一种就是比较安全、简单、有趣的“技巧性扁带”(也称花式扁带),另一种就是高难度的极限高空扁
攻击姿态和中性姿态  在山地车骑行过程中,始终有两种姿态在不断切换,那就是攻击姿态和中性姿态。攻击姿态顾名思义,即骑行的姿态感觉像要发起“攻击”的姿态,其实这也是一个预备姿态。在骑山地车时做技术动作,比如过弯、飞跃等动作时,都需要有一个起始姿态,这就是攻击姿态。这个姿态处于一个准备的状态,为车手做接下来的技术动作起到一个良好的“预备式”状态,有利于发力和保持平衡。  保持攻击姿态是需要耗费体力的,
从审视影片的角度来说,林超贤当然不能以一种完全的专业的角度来诠释这部其实需要很多艺术的影片,电影院里即便是试映场次,绝大部分的观众也是因为彭于晏、窦骁这些鲜肉的颜值而来的年轻帅小伙和心爱的姑娘,能吸收一些公路赛的术语和知识回家已属万幸,没有基础受众的体育电影如若过于专业恐怕连这一部分观众也会失去,这成为了《破风》无法回避的硬伤,高不成,低不就,但以商业电影的角度来看,这未必不好。  既然名为《破风
“Don’t Die Wondering Live Your Dreams!” 冰岛是年近五十的Hans Rey “遗愿清单”上的一大梦想之地,他的车轮从未停止。这一次和Hans一同前往的是DH世界冠军英国人Steve Peat。他们经过六天的骑行,由北向南横穿冰岛腹地。经过雪原、火山,面对暴雨、极昼,带来了一次疯狂而震慑人心的旅程。  一份近20年的期盼  遥远而荒凉的冰岛,这个接近北极圈的欧洲
最近这两年,在越野跑和登山圈有个名叫“FKT”的概念突然火了起来。无论是越野跑大神、人称K天王的基利安·霍尔内特(Kilian Jornet)的生命巅峰(Summit of My Life)计划,还是今年在珠峰意外离世的“瑞士机器”乌里·斯特克(Ueli Steck),近些年都在不断刷新着各种FKT的纪录。而在国内,2016年李少壮的哈巴雪山FKT,今年珊瑚的慕士塔格FKT也都在网络上引起热议。那
基本信息:2016,加拿大,片长27分钟  制片人:Malcolm Sangster  类型:滑雪、文化  制作过《Into the Mind》《All I Can》和《The Fine Line》的Sherpas Cinema影业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有关滑雪的出色短片《西伯利亚大穿越》,制作团队随着加拿大登山滑雪运动员Callum Pettit、美国自由式滑雪女运动员Ingrid Backs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