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悬梁刺股”是古人刻苦学习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只有刻苦才能成功。然而,在如今这个效率第一的时代,刻苦并不是追求效率最大化的最佳途径,学习成才贵在得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贵在得法;学习成才
在担任班主任的这几年里,经常会有学生找我谈心,倾诉苦恼,寻求帮助。他们常常抱怨,付出总与收获不成正比,有时候,很长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并没有换来成功的喜悦。他们迷茫、困惑,甚至急躁,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指点。今天,我将近几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一、转变观念,业贵于精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念——业贵于精。学习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累,很多学生会觉得累,是因为他们始终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知道埋头苦读,延长学习时间而不注重学习方法。往往导致学生身心疲惫,叫苦不迭,成绩却没有多大起色。尤其是很多学生进入初三,就将自己深深地埋在题海中。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在与我交流时谈到,他们的孩子几乎每周都要去新华书店,买回这样那样的复习资料,然后拼命地看拼命地做,但考试成绩始终不见有提高。我也曾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劝诫这些学生说,资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可他们始终坚信的是:看完各种不同版本的复习资料,全面掌握各种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总不会有错。
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看到其他同学买了新资料,自己也想买一本,害怕有原题或者与中考类似的题目出现在这本资料中;看到其他同学做了很多题,而自己却做得很少,担心自己因为题练得少而在中考中丢分失误。但是请大家仔细想想,一方面我们每天的时间都很有限,另一方面中考也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不同版本的复习资料成千上万,我们能做完吗?
对于辅导资料的选择而言,我的原则就是少而精。每所学校都发了复习资料,这些资料对学生来说已经足够了。如果要另选资料,也应该选择有针对性的,比如说针对自己的弱科或者某科的薄弱环节来进行补善,切勿将自己深埋于题海中。
还有不少学生,在进入初三后,认为反正都是复习,又没新课,便自作主张,开始另起炉灶。当时,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男生,上课就自己做题,从不听老师的课。很多学生都羡慕他,但是在我看来,这种做法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作为从业多年的教师,我们时刻都在思考学习、研究中考,有着极其丰富的应试经验。特别是对于一些成绩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而言,更应该紧跟老师的步伐,保持正确的方向。自主复习的学生们常常抓不住重点,看似忙碌充实,其实既浪费了时间,也疲倦了身心,常常事倍功半。
二、 加强沟通,重视教材
此外,与老师的交流沟通也十分的重要。与老师保持沟通,弥补课堂上遗漏或不清楚的知识点。很多时候,沟通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记得曾经有个凭“直觉”做选择题的学生和我聊天,她说她的20道题最多对六个,经常全错,这让她很苦恼。但是在平常的观察中,我发现她是个特别认真的小姑娘,做题的时候也像别的学生一样勾勾画画。后来,我发现了问题,她之所以会做错,不是说上课没有听讲或者做作业不认真,而是因为课后没有联系课上的知识点对教材进行复习巩固,看教材的时间少了,对知识的掌握模棱两可,从而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听完我的经验后,小姑娘觉得挺有道理,我又让她自己归纳选择题的出题思路,后来她的成绩进步很大,20个选择题经常对十八个、十九个。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不仅是沟通的重要性,还有一些考试经验。考试虽然考得很细,但也很简单,出题者常常拿某个概念来做文章,只要对概念有了充分而全面的理解,你会发现选择题并不困难。比如2013年绍兴市中考卷中涉及到的对“君主立宪制奠定法律基础、辛亥革命细节以及宪法相关知识点”等的考查。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总之,历史与社会的选择题很多时候考查的其实就是细心,以及对知识的熟悉程度。
三、 有的放矢,优化策略
另外,我们还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策略。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科优势、各科知识薄弱点以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复习,才能在中考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每个老师都会在考试前嘱咐学生,考试时要先做自己会做的题,将可以拿到的分数拿到手,对于稍有难度的题,例如历史与社会考试中的材料题,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这些题的出题点常常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情况,从历史和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此类题经常是压轴题,分值很重。很多学生面对这种题目往往手足无措,最后连基本分都没有拿到。同时也有人会尽全力地解出其中的小问,将材料的每一句话与教材内容一一对应,得出答案。这种看起来很笨的方法,最后反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选择题的最后几道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很多学生会直接放弃,在我看来,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并不是我“大方”,而是因为我知道有舍才有得,与其在一道选择题上浪费时间,倒不如认真检查已经答好的题目,做到万无一失。很多难题是用来考察尖子生,用来加强区分度的,而大部分的学生都处于中等水平。所以大多数学生只需要夯实基础,解出中等难度的题目就能在中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如果你用了很多时间做出了一道难题,而前面的基础题却因为时间不够、基础不牢做错了许多,这样岂不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吗?
其实,每个科目都是如此,难题占的比例并不大,80%左右的还是基础性的题目,都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对于学生来说,不要小瞧这些基础题,如果每科都能保证拿到70%以上的分数的话,我想考上高中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总而言之,有策略、有效率的学习是这个时代倡导的学习方式,一味地努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成功。只有转变古板观念,重精不重多;加强交流沟通,重视教材;有的放矢,优化策略,才能获得成功。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贵在得法;学习成才
在担任班主任的这几年里,经常会有学生找我谈心,倾诉苦恼,寻求帮助。他们常常抱怨,付出总与收获不成正比,有时候,很长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并没有换来成功的喜悦。他们迷茫、困惑,甚至急躁,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指点。今天,我将近几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一、转变观念,业贵于精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念——业贵于精。学习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累,很多学生会觉得累,是因为他们始终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知道埋头苦读,延长学习时间而不注重学习方法。往往导致学生身心疲惫,叫苦不迭,成绩却没有多大起色。尤其是很多学生进入初三,就将自己深深地埋在题海中。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在与我交流时谈到,他们的孩子几乎每周都要去新华书店,买回这样那样的复习资料,然后拼命地看拼命地做,但考试成绩始终不见有提高。我也曾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劝诫这些学生说,资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可他们始终坚信的是:看完各种不同版本的复习资料,全面掌握各种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总不会有错。
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看到其他同学买了新资料,自己也想买一本,害怕有原题或者与中考类似的题目出现在这本资料中;看到其他同学做了很多题,而自己却做得很少,担心自己因为题练得少而在中考中丢分失误。但是请大家仔细想想,一方面我们每天的时间都很有限,另一方面中考也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不同版本的复习资料成千上万,我们能做完吗?
对于辅导资料的选择而言,我的原则就是少而精。每所学校都发了复习资料,这些资料对学生来说已经足够了。如果要另选资料,也应该选择有针对性的,比如说针对自己的弱科或者某科的薄弱环节来进行补善,切勿将自己深埋于题海中。
还有不少学生,在进入初三后,认为反正都是复习,又没新课,便自作主张,开始另起炉灶。当时,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男生,上课就自己做题,从不听老师的课。很多学生都羡慕他,但是在我看来,这种做法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作为从业多年的教师,我们时刻都在思考学习、研究中考,有着极其丰富的应试经验。特别是对于一些成绩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而言,更应该紧跟老师的步伐,保持正确的方向。自主复习的学生们常常抓不住重点,看似忙碌充实,其实既浪费了时间,也疲倦了身心,常常事倍功半。
二、 加强沟通,重视教材
此外,与老师的交流沟通也十分的重要。与老师保持沟通,弥补课堂上遗漏或不清楚的知识点。很多时候,沟通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记得曾经有个凭“直觉”做选择题的学生和我聊天,她说她的20道题最多对六个,经常全错,这让她很苦恼。但是在平常的观察中,我发现她是个特别认真的小姑娘,做题的时候也像别的学生一样勾勾画画。后来,我发现了问题,她之所以会做错,不是说上课没有听讲或者做作业不认真,而是因为课后没有联系课上的知识点对教材进行复习巩固,看教材的时间少了,对知识的掌握模棱两可,从而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听完我的经验后,小姑娘觉得挺有道理,我又让她自己归纳选择题的出题思路,后来她的成绩进步很大,20个选择题经常对十八个、十九个。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不仅是沟通的重要性,还有一些考试经验。考试虽然考得很细,但也很简单,出题者常常拿某个概念来做文章,只要对概念有了充分而全面的理解,你会发现选择题并不困难。比如2013年绍兴市中考卷中涉及到的对“君主立宪制奠定法律基础、辛亥革命细节以及宪法相关知识点”等的考查。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总之,历史与社会的选择题很多时候考查的其实就是细心,以及对知识的熟悉程度。
三、 有的放矢,优化策略
另外,我们还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策略。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科优势、各科知识薄弱点以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复习,才能在中考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每个老师都会在考试前嘱咐学生,考试时要先做自己会做的题,将可以拿到的分数拿到手,对于稍有难度的题,例如历史与社会考试中的材料题,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这些题的出题点常常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情况,从历史和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此类题经常是压轴题,分值很重。很多学生面对这种题目往往手足无措,最后连基本分都没有拿到。同时也有人会尽全力地解出其中的小问,将材料的每一句话与教材内容一一对应,得出答案。这种看起来很笨的方法,最后反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选择题的最后几道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很多学生会直接放弃,在我看来,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并不是我“大方”,而是因为我知道有舍才有得,与其在一道选择题上浪费时间,倒不如认真检查已经答好的题目,做到万无一失。很多难题是用来考察尖子生,用来加强区分度的,而大部分的学生都处于中等水平。所以大多数学生只需要夯实基础,解出中等难度的题目就能在中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如果你用了很多时间做出了一道难题,而前面的基础题却因为时间不够、基础不牢做错了许多,这样岂不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吗?
其实,每个科目都是如此,难题占的比例并不大,80%左右的还是基础性的题目,都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对于学生来说,不要小瞧这些基础题,如果每科都能保证拿到70%以上的分数的话,我想考上高中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总而言之,有策略、有效率的学习是这个时代倡导的学习方式,一味地努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成功。只有转变古板观念,重精不重多;加强交流沟通,重视教材;有的放矢,优化策略,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