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真胡适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huawu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职的时候胡适先生做完演讲,蒋介石上台讲话,他说,胡适宣扬的五四精神,专门讲科学与民主,这两个当然很重要,可我觉得不够,还必须加上伦理……没想到胡适又上台发言,把蒋介石的话痛批了一顿
  
  黄克武说:“在台湾,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大多经历过英雄崇拜的时代,最崇拜的是:梁启超、胡适、余英时。”很多年以前,当他被问:“你要做王永庆还是余英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现在,位于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适纪念馆,是他工作的地方。
  他说,今日台湾,胡适仿佛一个“过气的英雄”,他的纪念馆,迎来送往的除了台湾中小学生,多是内地去的学者。
  
  胡适与蒋介石彼此欣赏
  
  人物周刊:1930年胡适推荐给青年人的10本书里,有一本是John Morley的On Compromise(《论妥协》),他似乎对“妥协”这个概念情有独钟,他的一生是不是“妥协”的一生?
  
  人物周刊:韦莲司女士在对待与胡适先生这段情义上,表现出东方式的妇德,是不是也受了胡适先生的影响?
  黄克武:韦莲司一生都在保护胡适的清誉,是为他牺牲的女性中的一个。他们认识的时候胡适已经订了亲,当时他们确实是发乎情止乎礼,但精神层面上的交汇碰撞非常强烈,所以韦莲司说“在灵魂上已经结婚”。后来胡适回国遵母命与江冬秀完婚。直到他再去美国,1920-1930年间,两人才有肌肤之亲。但有了身体上的接触之后,两人精神上的沟通、对某些问题深入的讨论反而少了,这是男女之间很有意思的一种现象。胡适一生都在追求心灵深处、灵魂之上的碰触,后来他的男性朋友扮演了这种角色,像徐志摩。
  韦莲司出生望族,祖父是银行家,父亲是康奈尔大学考古生物学教授,她本人是一个非常有天分的画家。美国二三十年代的社交风气普遍比较保守,加上韦莲司生活在东岸,受清教传统影响,所以她为胡适所做的一切符合她的教养。
  胡适没什么艺术天分,音乐美术都不行,基本上他是个实事求是理性思维的人;韦莲司是艺术家,而且她有美国东岸好大学里的古典训练,这是最吸引胡适的。从1914年他们结识后,双方有50年的书信来往,其中谈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像中西文化的对比等,所以胡适说韦莲司是有思想力有视野有魄力有阅历的女子,还说在两人的通信中才能看到“真我的真相”。在胡适赴美的早期,韦莲司是带领他走进西方文化的关键人物,胡适的心灵成长,其中一部分就是伴随着韦莲司而展开的。可惜周质平只把胡适写给韦莲司的信翻译出来了,没把韦写给胡的译出来,所以缺了一半。
  韦莲司一生未嫁。胡适后来寄给她一张江冬秀与3个孩子的合影,1953年还带江冬秀到她家住了一个月,不知道她内心作何感想。1960年她离开美国,搬到加勒比海的小岛,直到1971年过世,86岁。1962年胡适过世后,她把每一封胡适写给她的信都用打字机重新打过,后来全部捐给胡适纪念馆。实际上她是在把关,很可能把一些信件或言辞删掉了,因为当时江冬秀还在世。
  人物周刊:在您看来,男权社会里这种浪漫故事中不幸的女性角色是否是注定的?
  黄克武:胡适有很多女朋友,就像江勇振书中所写的,3个月亮,好几个星星,都围绕着他这颗太阳。但有个基本模式,胡适在情感上放得不多、收得很快,一旦发现这些女子陷得太深、有点纠缠的时候,他马上打退堂鼓,这就是胡适,在情感上相当内敛,保守,在各种各样的文件中尽量隐藏,蒋介石说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是有道理的,他受这种旧道德的束缚相当大。
  胡适对韦莲司早期是心灵之交,可后期由于他有了其他的星星跟月亮,对韦莲司有点不太理睬,而韦莲司却处处为胡适着想。所以相对来说,胡适是个自私的男人,谦谦君子,胆子小,不是敢爱敢恨那种,只想到自己怎么在情场中全身而退。对胡适来说,他需要的不是韦莲司这样刻骨铭心,为他牺牲一切的情人,他追求的只是短暂的浪漫的爱情火花。
  我们能感受到,爱他的这些女性,都是无怨无悔的,她们对于情感的追求、热爱和尊重,都远远超过胡适。胡适也说过,这些女人把love放在生命中的第一位,我们男人,大丈夫是要做大事的,怎么能这样呢?
  人物周刊:你说过在他跟朋友的关系中,最有趣的是与徐志摩,为什么?
  黄克武:两人是很好的朋友,徐志摩会把他的日记拿给胡适看,然后胡适在上面做批注。徐志摩也很了解胡适,他说,凡是胡文章中有按语的地方都要好好考究,因为这些按语往往都是导引你往错误方向理解的,所以胡适说“知我者志摩”。后来徐志摩到欧洲去,还托胡适照顾陆小曼,曾经想让胡适带着陆小曼到欧洲去找他,没想到胡适和陆小曼之间也擦出了一些火花,欧洲没去,倒是留下了几封陆小曼写给胡适的情书,用英文写的。
  人物周刊:胡适是不是一个以事业为重,惯用理智战胜情感的人?
  黄克武:这其实是一个错觉,他一生冲昏头脑的时刻多得不得了。之所以这些年在胡适研究上打破了公私界限,就是希望把公领域和私领域结合在一起,私情和公义,其实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几年前在台北开过一个国际会议,叫“欲掩弥彰——中国历史上的私与情”,私领域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和表现,其实和公领域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譬如胡适对他和江冬秀的婚约的态度,跟他在公领域——国际关系和政治参与等等的行为准则是一致的,就是:理性、法治、井然有序。
  唐德刚先生有个比喻,说胡适先生的一生“就像金鱼缸里的金鱼,摇头摆尾大家都看得很一清二楚”,这话也对也不对,其实胡适私领域的部分是金鱼缸里看不到的,另有一方地盘。要“知人论事”,要看清楚作为思想史研究对象的胡适,这个疆界是必须打破的。
  
  在台湾胡适是一等一的英雄,
  鲁迅却没人注意
  
  人物周刊:胡适一生交游甚广,还有那么多弟子,你觉得他最贴心的是谁?
  黄克武:我觉得唐德刚是真正懂胡适的,也能体会江冬秀心情,那本《胡适口述自传》评点部分的精彩不亚于口述部分;如果要给胡适的仰慕者排排队,李敖一定是在前几名的,这样一个狂人,谁都骂,但从来没有说过胡适先生一个“不”字。
  
  但他的交际后来也带来相当多的局限,我总结了“四多”:一是客人太多。胡适家中就是聚会场所,礼拜天专门开放给他的学生朋友,就叫“胡适做礼拜”,谈学问谈生活;二是演讲太多。胡适是个非常琢磨演讲技巧的人,从美国开始就用英文演讲,每次都花很多时间准备。特别担任驻美大使期间,为了中国的宣传,做了好多演讲,占去了很多时间;三是参加宴会太多;四是兴趣太多:跟梁启超一样,他对人文世界的点点滴滴都感兴趣,比如他花了5年时间去考证《水经注》,《中国哲学史》的下半部分反而没有写成。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牟宗三跟胡适的辩论?
  黄克武:胡适是代表五四反传统的,他一生和保守派——不管是1930年代国民党的十教授,还是1957年发表宣言的新儒家,都做了相当多的辩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儒家的兴起,其实都是针对胡适提出的挑战。这么多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钱穆,心中都有胡适,他们都是以胡适所代表的五四运动当作对话的对象,来重新解释中国传统,由此可以看出胡适在中国近代思想演变上的重要意义。胡适一方面有破的意义:去除中国封建文化;另一方面对于新儒家的兴起,他也扮演了相当关键的角色。当然,新儒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它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的认识显然比胡适深刻很多,这也是胡适之后的哲学家,不管偏左还是偏右,都对胡适在哲学方面造诣有所不满的原因。
  近代中国文化的张力,不是五四运动,也不是反五四运动,而是两者之间的辩论和互动,这是中国文化在现代最重要的活力所在。
  人物周刊:相对于胡适在大陆的研究升温,鲁迅研究在台湾近些年是个什么境况?
  黄克武:还是不行。政治的影响蛮大的:在冷战的架构之下,胡适和鲁迅长期以来是相对的。在大陆鲁迅是第一号人物,胡适却是第一号战犯;在台湾胡适是一等一的英雄,鲁迅却没有太多人注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多少人读过鲁迅的东西,我一直到大学才开始偷偷看《阿Q正传》,两相对比很鲜明。
  除此之外,我觉得跟台湾文化的气氛有关,它是温和的,肯定传统的,而鲁迅的作品大多对中国传统中黑暗的部分作无情的批判,路子不一样。
  (除“胡适与蒋介石”外,本文其他图片均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适纪念馆授权)
  
  黄克武 1957年生。牛津大学东方系硕士,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胡适纪念馆主任。著有《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一个被放弃的选择》,以及有关严复、梁启超、明清文化史的学术论文几十篇。
其他文献
一位目睹了整个交流活动的上海市主要领导,很感慨地对身边人说:这些上海孩子啊,比起北方人啊,就是软!    被“选择”的学生    接到院党总支副书记谢静的电话,单颖文有些纳闷:有什么事不能在电话里说,还一定要到办公室去谈?  到了办公室,单颖文才知道,谢老师让她参加的这项“外事活动”不一般——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交流。  单是复旦新闻学院的团委书记,也是该院三年级研究生,平时兼本科生的辅导员,和党总支
5月28日尼泊尔走向共和。短暂的兴奋过后,这个国家恢复了原状:加德满都依然四处堆满垃圾,石油依然短缺,罢工照常进行,政客争吵不休,民生依然凋敝……见了面人们的话题依然是:今天有没有游行?今天有没有罢工?街上有没有的士?  这是一个自由主义泛滥的国度。用加德满都一个朋友的话说:尼泊尔是个自由主义的泥潭,是一盘自由主义的散沙。自从上世纪90年代尼泊尔实行多党政治,开放了言论和新闻自由,这个国家到处都是
历史是一面镜子,而不是一根绳子  杨锦麟    4月的台北,和宋楚瑜有关蒋经国的3个多小时的访谈,虽然还无法说是达到透视、释疑、解惑的目的,但作为一个跟随蒋经国14年,尤其是参与和见证了晚年蒋经国从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后期在历史大变局中究竟如何作出艰难抉择又如何艰难转身的宋楚瑜,他的观察、他的体会和他的访谈内容无疑是值得参考和重视的一份口述历史记录。  在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上,蒋经国是一个色彩斑
在香港,立法会选举在即,有意参选的前九广铁路公司主席田北辰,日前在出席电台节目时,坦承于1996年曾经“行差踏错”,与一名空中小姐有一段为期几个月的婚外情,但事件已经彻底地解决了,并已向家人详细交代。  田北辰通过无线电波向听众剖白,说当年面对很多压力,又以为家人不理解他。他说,他妻子是“外刚内柔”的人,平时很少夸奖自己,两人不时有吵嘴,但事后回想,妻子的意见对他有益。他多谢妻子原谅他当年一时行差
8月8日的夜晚,点燃鸟巢上方的奥运主火炬,让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瞩目的运动员。  让竞争对手略带一丝尴尬的是,尽管李宁穿着全套的阿迪达斯的运动服,但据反馈,仍有4成人士认为李宁公司才是奥运会的主赞助商。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是李宁,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体操王子”。在商场上,李宁同样是一名优秀的商人,他和他的家族擁有中国本土最大体育用品公司超过67%的股份。  当媒体们一再梳理这30年发生的故事时,
有关皮娜鲍什和迈克尔杰克逊    人物周刊:今年夏天,皮娜鲍什(Pina Bausch)和摩斯康宁汉(Merce Cunningham)两位舞蹈大师相继离世,您和他们之间有着深厚情谊,很想听听您的回忆与评价。  林怀民:他们让我了解,一个编舞家最大的考验,不是怎么成名,而是成名之后,还源源不断地拿出好东西。他们的生活,就是——(边敲桌子边强调)工作工作、工作、工作!此外,他们都是非常好的人,没有一
“Fixer”的传说  老冰 旅日作家    日本人相互之间的敬称是“桑”(さん)。除了自然人,法人之间的称呼也是这样,比如松下公司在提到索尼公司时肯定要在后面加一个“桑”字。奇怪的是,在政党之间也这样称呼,自民党在提到民主党时肯定说“民主党桑”。这种说法给外国人一种日本政坛特别不严肃的感觉,其实这也说明了日本人对于政治的一种看法:所谓政党,其实和公司一样,都是做买卖,没有那么多意识形态条条框框的
中国市场真正有票房影响力的艺人几乎没有,有票房影响力的导演就那么几个,资本很难“遍地开花”地去投资  易凯资本从2002年开始关注中国传媒娱乐行业,7年时间里,已成为传媒娱乐业内最知名的投资银行,被业内称为传媒娱乐业的“幕后推手”。    人物周刊:就你的观察,现在中国电影的“盘子”有多大?    王冉:电影市场一年就40多亿,规模不算大,随便一个市场都要比电影市场大。比如央视去年一年的广告加起来
鲍里斯约翰森  幽默家市长    “鲍市长”一点都不符合人们传统印象中的英国政治家形象,但他绝对有趣      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森(Boris Johnson)因为没有扣衬衣最上面的扣子,摆出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引发了中国网民如潮的批判。“鲍市长”的“扣子门”和那个在中国民众看来“杂乱无章,浑然不知所谓”的伦敦演出,恶化了中国民众对这位市长的印象。  的确
这样的书值得一版再版,因为一转眼孩子们又戴上了红领巾。有些书的再版速度如果低于教科书,社会的根基就开始摇晃。哈耶克的珍贵,不是他提供了一些被割裂在经济学、政治学乃至心理学中的智慧,而是说,他在一个二元论或多元化的哲学传统中,描绘出了一个整全的宇宙与社会的图画。在一种理性崇拜和国家崇拜的时代精神中,他的一切洞见,都建立在一个亘古常青的反思上,就是我们的无知如此重要。  在哈耶克之前,欧洲大概有两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