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30年来“自然资源”主题的研究脉络——基于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的分析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文章对1991—2021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30年间以“自然资源”为主题发表的2563篇论文进行了梳理与解析.研究发现,其间发文量先后经历了3个起伏上升期和1个下降期,研究热度呈上升趋势,发文占比趋于稳定.纵向看,曾经出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资源诅咒”、资源型城市、能源资源与碳排放等研究热点.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分布于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与碳排放等主题层面.前期偏向于宏观、定性和规范分析,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资源政策和战略,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微观、定量和实证分析居于主导地位,结论更具针对性.发文内容呈现4个特点,即:前沿性,紧盯国际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领域的前沿问题;融合性,刊发的研究成果多具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安全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融合的视角,侧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学术性,注重理论创新、新方法使用以及所得出的全新结论;实践性,关注解决实际问题,文章主题都具有实践性.未来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跟进:紧盯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领域,基于全球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目标,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紧扣国家资源政策,精准聚焦和服务国家重大资源战略需求;关注资源问题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关注各类资源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结合以及两者之间的系统关联机制、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自然资源的资产化问题等相关研究成果.这就需要期刊去发现甚至去主动挖掘,向学术界展现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挖掘蓝碳资源的固碳增汇潜力,有助于完善国际气候治理体系,保证气候行动的生态完整性,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效益联动.我国亟需通过蓝碳市场的建设,推动蓝碳资源资本化进程,以解决蓝碳资源保护修复领域长期的资本误置和融资约束.为此,文章在生态资源资本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系统建设蓝碳市场的总体思路,为指导产权确权、技术创新、价值核算、交易机制、运营投资等核心制度安排提供理论支撑,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产品/服务类型的项目提供差异化的交易机制选择,为蓝碳市场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尽早形成我国
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及近年的研究文献,文章试图从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风险的角度出发,诠释气候变暖可能正在触发的全球多个气候临界点,解读国际社会采取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措施的由来,讨论不同系统或区域开展适应性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主要结论:①近百年来,特别是1970年代以来,全球持续快速升温变暖,而中国陆地和海洋的升温速率又高于全球平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风险.②2019年,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CO2浓度已达到410.5 mg/L,为工业化前(1750年)的148%,也是至少20
随着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逐渐深入,世界各国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了一系列国际性公约,在此过程中,“碳中和”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特别是《巴黎协定》和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促使碳中和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较快发展阶段,实现碳中和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这一过程也是孕育和创造新发展机遇的过程,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碳中和技术体系的构建需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分析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两端需求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立从低碳到零碳和负碳的技术体系布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成为政府和学者关心的热点与焦点话题.该研究以1991—2021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杂志发表的“生态环境”为主题的2580篇论文为样本,基于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对30年来该领域内的主题脉络和研究热点进行系统性梳理.研究发现,发文量大致呈现阶段式上升后波动下降的特征,2012年之后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年均“生态环境”类主题文章占当年发文量比重大致呈上升趋势;在关键词计量分析方面,相关研究覆盖面广、信息捕捉迅速,体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已经成为中国实现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因此评估该政策对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影响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该研究将2014年开始实施的湖北碳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估计和评价了湖北试点政策对该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同时,该研究也对中国现已开展的7个碳交易试点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北试点的政策效应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在政策实施初期试点政策并没有对湖北能源强度产生显著性影响.②2015—2017年试点政策显著地促进
碳市场是碳排放权市场和碳汇市场的总称.相对于“税率确定,总量不定”的碳税制度,碳市场具有“总量确定,价格不定”的特色,更有利于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碳市场具有总量控制为前提、边际成本差异性、经济主体理性选择等资源与环境市场的一般特征,还具有碳排放权与碳汇市场的结合、碳排放权和碳汇的交易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减碳节能减污一体化等特性.碳市场建设具有显著的生态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碳市场可以促进碳减排从而实现经济生态化,可以通过碳汇交易实现生态经济化,可以通过碳市场一体化促进城乡的共同富裕,可以通过碳市
可持续发展,在西方国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的环境保护运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历次联合国大会上的智慧和贡献.可持续发展,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等三大系统所构成;首先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避免发展夭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发展成果的积累,难以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但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不能竭泽而渔;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发展;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是过程,也是目标;永续发展已被确定为我国生态文明建
在中国碳排放配额总量既定的前提下,科学分配产能过剩行业在省域间的碳排放配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高碳排放配额的利用效率,倒逼产能过剩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该研究构建了适用于产能过剩行业的异质性非参数前沿模型(TH?ZSG?DEA).使用产能过剩代表性行业水泥行业的数据,将该模型应用于2025年和2030年中国31个省份水泥行业的碳排放配额分配,并进一步推导出地方CO2减排系数,结果表明:①各省水泥行业的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进行配额分配时需要考虑技术异质性因素;②系统效率的提升主要是由管理效率较低的省
采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0—2019年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相关数据,综合文献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方法,梳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科研成果,介绍中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发展变化,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结果表明:流域生态补偿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上升、平稳发展3个阶段;流域生态补偿相关研究作者较集中;当前研究热点话题为河长制、横向生态补偿、长江经济带和水污染防治等;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流域生态补偿理论基础、流域生态补偿途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流域生态补偿原则及流域生
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实现碳中和既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尤其是碳中和愿景下,关键矿产资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碳中和与关键矿产之间的纽带联动性将不断提升.碳中和作为新时代全球范围内一次新的能源革命,对关键矿产资源的需求剧增,维护关键矿产资源供给的安全稳定成为影响世界各国未来能源资源发展战略转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但由于关键矿产具有品位偏低、矿石类型复杂、经常性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