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水江市,这是一个典型的内陆重工业小城,地处湖南中部的山沟中……
数不清的烟囱和群山,在一片灰雾笼罩中,并肩构成城市的天际线。
冷钢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曾经辉煌
冷钢曾有过辉煌。
从1958年建厂开始,国家向这个坐落在山沟里的“二线”工厂累计投资近8000万元,形成了年生产30万吨铁的生产能力。
在计划经济年代,冷钢最得意的头衔就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生铁产地”。
不过,20世纪90年代初是冷钢兴衰的分水岭。
1999年的冷钢已经是仓库无产品、料厂无原料、账上无资金的“三无”企业,企业当年亏损1.2亿元,并负有8亿元的历史债务,负债率高达242%。有人嘲讽这是个在财务上已经不存在的企业。
曹革新——冷钢现任规划企管部部长,他亲历了冷钢由盛而衰的历史。
当时,国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曹革新向《经济》表示,当时的冷钢仍然迷恋于卖方市场的计划经济,职工等要靠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领导干部经营管理粗放,企业产品种类单一。
冷钢错失市场机遇的同时,也将自己推向了生存的绝地。
债务越滚越大,亏损不断扩大,生产难以为继,职工没钱养家糊口——当所有的矛盾集中爆发时,冷钢职工“攻打”电力局的一幕终于上演——
1999年10月,因为拖欠电费,冷水江钢铁总厂(以下简称冷钢)从28日到30日遭到连续三天停电,高炉停止工作。这对于当时严重亏损的冷钢来说,无异于屋漏偏逢连夜雨。
11月4日,已经六个多月没有领到工资的职工再也按奈不住心中的愤怒,他们砸烂了电力局的办公室,轰动一时。
此时的冷钢成了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愿意接手。
破产难题
陈代富受命于危难之际。
1999年,陈代富已经从冷钢调到长沙某国企担任“一把手”三个多月,之前他在冷钢工作连续三十多年,从1992年后就一直担任副厂长职务。
鉴于冷钢形势危急,湖南冶金总公司领导找到陈谈话,想让他暂时先回冷钢,稳定职工情绪,把破产一事处理完之后再调回长沙。陈同意再下冷钢,却拒绝了领导为其在省城“留一个位置”的打算。当年10月11日,陈代富正式走马上任。
国企破产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据了解,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的都是政策性破产,与依法破产不同,国有企业破产时全部资产首先用于安置失业和下岗职工,而不是清偿银行债务。破产成本最终都由国家财政来“埋单”,这是国家支持国企改革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进程加快,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今后无法、也不应该再继续承担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新《破产法》将于今年6月正式实施,要求对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时间、范围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冷钢破产未逢其时。
陈代富表示,冷钢破产后的高达8亿元的债务、超过5000名的下岗职工安置问题让湖南省政府着实犯难。于是,从1999年到2007年,冷钢的破产程序走了8年,至今尚未了断。
企业破产可以一拖再拖。但是半年多没有领到一分钱工资的职工,他们生活却难以维续。
陈代富重回冷钢,破产只是他拯救冷钢计划的一部分。如何让这个已经存在了半世纪的钢铁厂能够“移花接木”获得新生,如何让5000多名职工不再为生计苦恼,这才是陈的最终心愿。
然而,在政策性破产无法顺利实施时,冷钢如何获得新生?
搭建新平台
“冷钢不能再等再靠了!进入2000年,钢铁需求不断升温,冷钢要有一个能融资的新平台,以尽快扩大再生产。”陈代富说。
陈向记者坦言,在老平台上,既不可能从银行贷款,又难以打开市场销路,必须大胆改制。
2002年,陈四处奔走募集资金,成立了冷钢首家股份制企业——冷水江博长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博长公司)。
这就是他要搭建的新平台。
据陈介绍,博长公司是由冷水江钢铁总厂工会职工持股会、冷水江华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广发贸易公司等3个法人单位和42名自然人股东发起成立的一家有限责任公司。
陈给新平台的主营定位是以生产轧钢,螺纹钢加工为主业、兼营物流和冶金产品贸易。公司的注册资本6061万元、总资产8亿元,其中职工占有83.37%的股份,由冷水江钢铁总厂工会职工持股会代表职工控股。
邓志华——冷钢行车车间副主任,回想起当时的入股情形至今仍心有余悸。
“企业欠了一屁股债,都要倒闭了,谁敢入股啊,那不等于把钱往水里丢!”
可是看着身边的同事都“把钱往水里丢”,他也冒险以一元一股的价格购买了一万股。邓向记者介绍到,当时冷钢职工手头都很拮据,有的吃饭都成问题,但大部分职工都从牙逢里扣出了几千块钱入股。
“职工手上的股票就是对陈总的信任投票。”冷钢宣传部长张包全这样解释。
陈终究没有辜负职工的期望。
邓志华一万元的股本金投入早在2005年就已经全部收回,现在每年差不多可以有2000元到3000元的分红收入,这相当他现在一个月的工资。
而在之前的1996年,企业严重亏损,他被迫“回家休息”,其间一月领取不到200元的基本生活费,靠妻子的杂货店过活。
再次发力
2003年,陈代富再次发力。
陈引入沿海资金,成立了冷水江博大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大公司)。博大公司由冷水江钢铁总厂、冷水江博长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沪宝轧钢厂、广东华美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振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五方共同出资组建而成,其中博长公司占有34%股份,相对控股。
现在的冷钢的钢铁全部产自博大公司,主打产品为螺纹钢。博大的成立使冷钢告别了长期有铁无钢的历史。
曹革新回忆,从1992年10月28日总厂决定上马20万吨钢项目,直到1999年5月8日才炼出第一炉钢铁。当年冷钢的钢铁产量是2.47万吨。这就是博大公司的基础。
此后,从2002年到2005年,博长公司先后建起两座450立方米和一座530立方米的高炉,2006年钢产量达到了190万吨。陈介绍,2007年5月950毫米薄板项目即将投产,届时博长公司的产品种类更加齐全,产品档次也将有所提高。
据陈代富介绍,博大的下一步目标是在2007年再上100万吨钢项目,确保2007年年产300万吨钢的目标实现。
2006年,博长公司与上海沪宝轧钢厂合资成立了冷水江博强铆螺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强公司),新建了投资总额为7000万元、年产60万吨铆螺钢工程。与此同时,原博长公司的一轧厂和二轧厂已经全部划拨到博强公司。
此时的博长公司已经不再是一个专营钢铁制造的工厂了,而是控股博大公司和博强公司的企业集团运营总部。
陈代富搭建的新平台还在不断扩大。
在冷水江经济开发区,由湖南冷水江博长钢铁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天宝紧固件有限公司、湖南冷水江华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亚洲第一大紧固件项目工厂即将在今年底投产。
当地媒体评论说,该项目意味着冷水江的钢铁产业实现了从铁到钢、从钢到材、由材深加工成制品的跨越。
下一步
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后,冷钢只剩下一块挂在厂内行政楼大门旁的招牌。
冷钢破产一事虽然难产了八年,可是在这八年之间,一个新的钢铁企业已经在旧冷钢的废墟上快速成长。
2002年博长公司成立之后,冷钢厂内的落后小高炉都一一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崭新的厂房和高耸的大型高炉。
厂内在靠近行政楼附近,甚至还建了一个小广场,彩色瓷砖铺地,绿树成荫,与不远处的烟囱林立、浓烟漫天的厂区形成天地之别。
邓志华说,1992年他刚到冷钢时,到处都是破旧的厂房,厂内水泥路都不多见。轰鸣的机器声,漫天飞舞的灰尘编织着他对冷钢的全部记忆。
1999年后,随着百万吨钢的工程的上马,这个他为之工作了十五年的老厂逐渐摆脱了老态龙钟的形象。
不过,这仍然装不下陈代富的炼钢梦想!
冷钢整个厂区占地不到1000亩地,其中一半是职工居住区。在原来年产22万吨铁、2.47吨钢厂地上,2006年生产了190万吨钢、185万吨铁和近200万吨的材,而等到今年100万吨钢工程建成投产后,现有厂区所能容纳的产能将接近饱和。
要想实现陈的目标——2010年实现产能500万吨、产值150亿元,下一步至关重要。
陈代富透露,目前正与广西一家钢厂洽谈并购事项,但一切仍然充满变数。
数不清的烟囱和群山,在一片灰雾笼罩中,并肩构成城市的天际线。
冷钢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曾经辉煌
冷钢曾有过辉煌。
从1958年建厂开始,国家向这个坐落在山沟里的“二线”工厂累计投资近8000万元,形成了年生产30万吨铁的生产能力。
在计划经济年代,冷钢最得意的头衔就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生铁产地”。
不过,20世纪90年代初是冷钢兴衰的分水岭。
1999年的冷钢已经是仓库无产品、料厂无原料、账上无资金的“三无”企业,企业当年亏损1.2亿元,并负有8亿元的历史债务,负债率高达242%。有人嘲讽这是个在财务上已经不存在的企业。
曹革新——冷钢现任规划企管部部长,他亲历了冷钢由盛而衰的历史。
当时,国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曹革新向《经济》表示,当时的冷钢仍然迷恋于卖方市场的计划经济,职工等要靠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领导干部经营管理粗放,企业产品种类单一。
冷钢错失市场机遇的同时,也将自己推向了生存的绝地。
债务越滚越大,亏损不断扩大,生产难以为继,职工没钱养家糊口——当所有的矛盾集中爆发时,冷钢职工“攻打”电力局的一幕终于上演——
1999年10月,因为拖欠电费,冷水江钢铁总厂(以下简称冷钢)从28日到30日遭到连续三天停电,高炉停止工作。这对于当时严重亏损的冷钢来说,无异于屋漏偏逢连夜雨。
11月4日,已经六个多月没有领到工资的职工再也按奈不住心中的愤怒,他们砸烂了电力局的办公室,轰动一时。
此时的冷钢成了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愿意接手。
破产难题
陈代富受命于危难之际。
1999年,陈代富已经从冷钢调到长沙某国企担任“一把手”三个多月,之前他在冷钢工作连续三十多年,从1992年后就一直担任副厂长职务。
鉴于冷钢形势危急,湖南冶金总公司领导找到陈谈话,想让他暂时先回冷钢,稳定职工情绪,把破产一事处理完之后再调回长沙。陈同意再下冷钢,却拒绝了领导为其在省城“留一个位置”的打算。当年10月11日,陈代富正式走马上任。
国企破产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据了解,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的都是政策性破产,与依法破产不同,国有企业破产时全部资产首先用于安置失业和下岗职工,而不是清偿银行债务。破产成本最终都由国家财政来“埋单”,这是国家支持国企改革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进程加快,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今后无法、也不应该再继续承担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新《破产法》将于今年6月正式实施,要求对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时间、范围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冷钢破产未逢其时。
陈代富表示,冷钢破产后的高达8亿元的债务、超过5000名的下岗职工安置问题让湖南省政府着实犯难。于是,从1999年到2007年,冷钢的破产程序走了8年,至今尚未了断。
企业破产可以一拖再拖。但是半年多没有领到一分钱工资的职工,他们生活却难以维续。
陈代富重回冷钢,破产只是他拯救冷钢计划的一部分。如何让这个已经存在了半世纪的钢铁厂能够“移花接木”获得新生,如何让5000多名职工不再为生计苦恼,这才是陈的最终心愿。
然而,在政策性破产无法顺利实施时,冷钢如何获得新生?
搭建新平台
“冷钢不能再等再靠了!进入2000年,钢铁需求不断升温,冷钢要有一个能融资的新平台,以尽快扩大再生产。”陈代富说。
陈向记者坦言,在老平台上,既不可能从银行贷款,又难以打开市场销路,必须大胆改制。
2002年,陈四处奔走募集资金,成立了冷钢首家股份制企业——冷水江博长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博长公司)。
这就是他要搭建的新平台。
据陈介绍,博长公司是由冷水江钢铁总厂工会职工持股会、冷水江华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广发贸易公司等3个法人单位和42名自然人股东发起成立的一家有限责任公司。
陈给新平台的主营定位是以生产轧钢,螺纹钢加工为主业、兼营物流和冶金产品贸易。公司的注册资本6061万元、总资产8亿元,其中职工占有83.37%的股份,由冷水江钢铁总厂工会职工持股会代表职工控股。
邓志华——冷钢行车车间副主任,回想起当时的入股情形至今仍心有余悸。
“企业欠了一屁股债,都要倒闭了,谁敢入股啊,那不等于把钱往水里丢!”
可是看着身边的同事都“把钱往水里丢”,他也冒险以一元一股的价格购买了一万股。邓向记者介绍到,当时冷钢职工手头都很拮据,有的吃饭都成问题,但大部分职工都从牙逢里扣出了几千块钱入股。
“职工手上的股票就是对陈总的信任投票。”冷钢宣传部长张包全这样解释。
陈终究没有辜负职工的期望。
邓志华一万元的股本金投入早在2005年就已经全部收回,现在每年差不多可以有2000元到3000元的分红收入,这相当他现在一个月的工资。
而在之前的1996年,企业严重亏损,他被迫“回家休息”,其间一月领取不到200元的基本生活费,靠妻子的杂货店过活。
再次发力
2003年,陈代富再次发力。
陈引入沿海资金,成立了冷水江博大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大公司)。博大公司由冷水江钢铁总厂、冷水江博长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沪宝轧钢厂、广东华美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振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五方共同出资组建而成,其中博长公司占有34%股份,相对控股。
现在的冷钢的钢铁全部产自博大公司,主打产品为螺纹钢。博大的成立使冷钢告别了长期有铁无钢的历史。
曹革新回忆,从1992年10月28日总厂决定上马20万吨钢项目,直到1999年5月8日才炼出第一炉钢铁。当年冷钢的钢铁产量是2.47万吨。这就是博大公司的基础。
此后,从2002年到2005年,博长公司先后建起两座450立方米和一座530立方米的高炉,2006年钢产量达到了190万吨。陈介绍,2007年5月950毫米薄板项目即将投产,届时博长公司的产品种类更加齐全,产品档次也将有所提高。
据陈代富介绍,博大的下一步目标是在2007年再上100万吨钢项目,确保2007年年产300万吨钢的目标实现。
2006年,博长公司与上海沪宝轧钢厂合资成立了冷水江博强铆螺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强公司),新建了投资总额为7000万元、年产60万吨铆螺钢工程。与此同时,原博长公司的一轧厂和二轧厂已经全部划拨到博强公司。
此时的博长公司已经不再是一个专营钢铁制造的工厂了,而是控股博大公司和博强公司的企业集团运营总部。
陈代富搭建的新平台还在不断扩大。
在冷水江经济开发区,由湖南冷水江博长钢铁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天宝紧固件有限公司、湖南冷水江华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亚洲第一大紧固件项目工厂即将在今年底投产。
当地媒体评论说,该项目意味着冷水江的钢铁产业实现了从铁到钢、从钢到材、由材深加工成制品的跨越。
下一步
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后,冷钢只剩下一块挂在厂内行政楼大门旁的招牌。
冷钢破产一事虽然难产了八年,可是在这八年之间,一个新的钢铁企业已经在旧冷钢的废墟上快速成长。
2002年博长公司成立之后,冷钢厂内的落后小高炉都一一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崭新的厂房和高耸的大型高炉。
厂内在靠近行政楼附近,甚至还建了一个小广场,彩色瓷砖铺地,绿树成荫,与不远处的烟囱林立、浓烟漫天的厂区形成天地之别。
邓志华说,1992年他刚到冷钢时,到处都是破旧的厂房,厂内水泥路都不多见。轰鸣的机器声,漫天飞舞的灰尘编织着他对冷钢的全部记忆。
1999年后,随着百万吨钢的工程的上马,这个他为之工作了十五年的老厂逐渐摆脱了老态龙钟的形象。
不过,这仍然装不下陈代富的炼钢梦想!
冷钢整个厂区占地不到1000亩地,其中一半是职工居住区。在原来年产22万吨铁、2.47吨钢厂地上,2006年生产了190万吨钢、185万吨铁和近200万吨的材,而等到今年100万吨钢工程建成投产后,现有厂区所能容纳的产能将接近饱和。
要想实现陈的目标——2010年实现产能500万吨、产值150亿元,下一步至关重要。
陈代富透露,目前正与广西一家钢厂洽谈并购事项,但一切仍然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