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一幅旧时代文化梦遗的地图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1cy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毕飞宇的《平原》把城市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不同的生活情景交织融合显影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呈现出人性的复杂性,构成一幅那个时代完整的乡村“青春之歌”。这是中国农耕文明田园交响曲最后的乐章,是一幅旧时代文化梦遗的地图。它的历史厚重感和对未来的辐射力不是一般长篇小说可以比拟的。作为填补苏北平原在长篇小说史上“史诗性”作品空白的力作,显然是被以往的文学评论所忽视了。《平原》经过十六年的文学史的历史淘洗,仍具有“保鲜度”。这种明珠暗投的阐释现象,往往会给文学史的第一次筛选留下无尽的遗憾,只有靠评论家在作品的汪洋大海中进行二次打捞,才能重新发现它的价值和意义。作品生命力的发掘应该是每一个文学治史者复核校勘的工作。
  关键词:毕飞宇;《平原》;“文化梦遗”;小说“保鲜度”
  题外的话
  在每一个人的阅读史中,各个时间段所体味出的阅读感受是不同的。
  十六年前当我拿到那本土黄色的旧版《平原》的时候,一口气就读完了这部让我激动、让我沉思的小说,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书里存载着的文化梦遗,同样也是我永生难忘的青少年时期的乡村梦遗。
  《平原》与1979年以来两种“知青题材”小说的构思有了不同的视角,这就是把城市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不同的生活情景交织融合显影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呈现出人性的复杂性,构成的是一幅那个年代完整的乡村“青春之歌”。端方与吴蔓玲的命运交集,是时代的使然,在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奥威尔式的主题内涵,是阿Q时代的呐喊与彷徨,是敲着“铁皮鼓”的侏儒奥斯卡的诡异行为……超越故事叙事的表层,我们看到了它的内核中充满了隐喻的张力,如今重读,它的历史张力竟然在进一步放大膨胀,于我来说,这才是长篇小说入史通行证上的那枚钢印。
  这篇重评《平原》的正标题是十六年前撰写评论时的一个大致构思,初读时并没有考虑到此作的“保鲜度”,经过十六年的文学史长篇小说的历史淘洗,当再次重读钩沉后,便逐渐清晰地意识到长篇小说如果不经过历史检验,就会被文学史叠加出来的浩瀚作品二次淹没淘汰。尤其是在时代的大变局中,当我们回眸百年文学史的时候,在堆积如山的长篇小说仓库里,能有多少部作品还真正地活着呢?反之,又有哪些极少数作品是因特殊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而被忽略了的呢?其生命力的发掘应该是每一个文学治史者复核校勘的工作。
  当年我刚刚拿到《平原》这部散发着墨香的书,正要提笔写评论的时候,恰恰正是我被强行履新“生产队长”(南大中文系老系主任陈白尘先生将系主任戏称为“生产队长”)之时,于是我就草草地拟定了一篇评论的大纲,便搁置了长篇评论的撰写。当年我是这样写的:
  在文学创作并不景气的新世纪里,在商业化炒作甚嚣尘上的文化氛围中,我们很难看到一篇十分优秀的长篇小说。《平原》的问世,无疑使我们看到了长篇小说的前途和希望。
  很久没有如此痛快淋漓地一口气读完一部长篇了,而且是废寝忘食。是什么样的魅力在吸引着我呢?反思又反思,为什么人们不再爱读长篇小说了呢?仅仅就是生活节奏加快以后进入读图的结果吗?!也许,正是我们的创作者在这个时代里只注重所谓的叙述技巧,而恰恰忽略了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最基本的创作元素——故事、情节、细节。而《平原》的巨大魅力就在于它用常识回答了长篇小说创作的真理!
  《平原》有紧张、曲折的,甚至是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这是衡量长篇有无血肉的唯一标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比《玉米》系列更有小说的意味,这是因为它的长度和容量就决定了包容了更多的故事性和更大的冲突性。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人物的命运而展开的:无论是描写爱情婚姻,或是政治事件;无论是描写人性兽行,或是乡土风情,那故事情节的充盈与丰满,始终是吸引读者视线的磁场。
  当然,细节描写的精彩更是一切小说最能勾魂摄魄的重要元素。而《平原》中的许许多多带着生活质感的,甚至是夸张变形的细节描写成为它直逼人心的成功之处。端方与三丫的野合;轰轰烈烈的群殴;甚至女支书吴蔓玲与狗的性暧昧……那漫溢在整个小说中的精彩细节才是长篇小说最大的看点,它往往成为读者记忆长篇小说的永恒符码!
  如果恩格斯的名言“在典型环境中再现典型性格”更适用于长篇小说的创作原理的话,那么,《平原》就是以此来构筑了一个王家庄的典型环境: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作品把我们带入的是那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代——那是一个充满了能量而无处宣泄的时代,而作者却用一个当年回乡知青的视角来进行冷峻而幽默的叙述,这就与现代性思维构成了极大的反差和落差,其反讽的喜剧效果便跃然纸上了。同时,人物的命運与时代风云交织在一起,更为长篇小说的张力增添了无穷的内涵。而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我们看到的是,风景画、风情画、风俗画的描写力透纸背,为70年代的中国乡土平添了一幅平原水乡的迷人风景线。
  《平原》是近年来中国乡土历史小说创作的新经验!
  ——读《平原》札记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判断力批判》中,为了阐述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康德首次引入“类比”思维,借助于反思判断力的提出,以及情感能力的主观性特征,将“类比”从单纯的修辞性话语提升为一种原则高度的运作方式。这可以说是康德为了统一整个批判体系而在审美情感领域中的一次大胆尝试,美学也因此具有了一种独特意义。  关键词:康德;判断力;类比;主观性;情感  在康德最初对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计划中,他并未考虑到《判断力批判》的写
2021年高考理綜化学模拟题六参考答案
2020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题与2019年相比,在继续保持“新颖、灵活、扎实”特色的同时,适度变化,既与江苏省课程改革的要求相适应,也与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一体四层四翼”的命题要求相适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渗透学科价值,发挥育人功能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也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终结性考试,因此高考试卷要体现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学科本质,彰显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202
12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让一个年仅12岁的汶川女孩目睹了来自全国各地对灾区人民的无私援助,如今的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与同事们一起来到武汉,奋战在抗疫一线。  每天清晨7点,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年轻护士佘沙一天的工作开始了。她跑上跑下,给各个病区核对分发药品和设备,工作仔细而迅速。1996年出生的她,是四川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里最年轻的一位护士,同时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汶川女孩。2008年“5·
从这一期起,《当代文坛》推出新的栏目: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  这题目容易引起的联想是,我们是不是要重提中国文学在各个地方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是不是“深描”各个区域的文学发展以完整中国文学的整体版图?  肯定不是这样。就像我们在反复提炼这一学术命题之时对自己的警戒和提醒:作为一位现代四川文学的研究者,我需要再重复一次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四川形象、巴蜀形象或者成都形象吗?这当然不是我们的学术目标!如果
沪苏通长江大桥 全长11072米,主塔高330米,约100层楼房高,为世界上建成的最高公铁两用斜拉桥主塔。大桥上层为6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为100公里;下层为4线铁路,其中两线沪通铁路设计时速为200公里,两线通苏嘉城际铁路为客运专线,设计时速为250公里。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也是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桥。  江苏南通,尽管与上海一江之隔,但到上海却很不方便:走铁路,需绕道南
突然就碰见了它,留住我的,是它身上  一道道陈旧的伤痕  我踩着它走过的脚印,想尽量找到  那个年代生活的感觉  这里没有咖啡馆,小吃店,茶肆  没有汽车,电脑,只有几棵老榆树投下的  阴影,把村子遮去半邊  我绕着磨道又走了几圈  始终理解不了几千年它转动的理由  没有人打听我是谁,来自哪里  大山只管向我兜售鸟鸣,清风,朴实  我没有讨价还价,我知道  衣服里的银行卡,现金,存单  买不走这里
郑金鹏就任4个多月时间里,通过抓班子、带队伍、正风气、抓建设,使晒鼓坪村村貌民情焕然一新。  正确认识村党支部作用。做到目中有人,口中有德,心中有爱,行中有善,肩上有责。  主动作为担当大任。带好队伍筑牢阵地,全面谋划科学规划,用好政策资源、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三张牌”。  注重集体经济发展。认真研判村情和资源禀赋所在,制订科学的分配机制,只有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换来的胜利果实,才能激发全村群众的参与
中学阶段力学实验器材主要有:打点计时器和斜面小车,气垫导轨和光电门,轻弹簧和橡皮筋,小球和滑块等。为了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高考实验命题创新思路,将实验操作、数据处理与相关主干知识点有机结合,创新了实验题的考查角度和命题情景,提高了高考题的区分度,达到了既考查物理实验探究,又考查知识综合运用的双重目的。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力学实验题的分析,可归纳出力学创新实验
武稚,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曾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大奖、安徽省政府文学奖、鲁藜诗歌奖、《安徽文学》奖、曹植诗歌奖等奖项。出版散文集《看见即热爱》《心底的光》,诗集《我在寻找一种瓷》《在光里奔跑》《另一个城》。现居合肥。  大 寒  天气干冷,五点半不到,我在办公室还盯着电脑,杨推门进来,说,晚上去老地方喝酒,都在。也只有“都在”的几个还会惦记着我。他并未顾忌办公室里还有其他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