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举行科学会议讨论个人政治心理学问题

来源 :国外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8151171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据苏联《心理学杂志》1984年第5期报道,苏联在乌法召开的全苏“政治、政治意识及个人的自我意识”科学会议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提出了有关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效率的建议。一些报告和发言分析了苏联人的政治意识现状,指出苏联人的政治修养还未充分形成,其构成也不平衡。达维多维奇的报告谈到了近些年经济问题高于一切的宣传,没有在转变人的心
其他文献
<正> 据日本《国际问题》月刊1985年2月号报道,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最近出版了国立东京大学基础学部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国内委员、国际政治史和中国政治学研究家卫藤沈吉编著的《现代中国的政治结构》。报道中说,“本书是这样一部划时代的论文集,它试图从历史的观点出发,
9月24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授予山西省汾阳市为“中国焊接空心钢球网架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政协委员、协会会长郝际平,协会副秘书长、建筑钢结构分会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重工)是国内较早开展钢结构设计和制造的单位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为客户提供钢结构深化设计、加工制作等服务。发展至今,业务范围涵盖钢
<正> 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马克恩主义者最近关于资产阶级国家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问题.葛兰西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决定论,他着重强调阶级斗争在政治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资产阶级控制文化及意识形态工具的西方,强调这一
<正> “国际科学交流是科学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1982年,第1页)心理学在体现这一论断方面做得怎么样呢?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心理学界一直有着一种倾向,那就是专注于这门学科在本国范围内的发展,无视或忽视国外心理学的发展。不过,这种情形已开始改变,越来越注意世界心理学的这种趋势,似乎很可能在加速。同目前健在的一代和上一代的心理学教师、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相比,现在这一代的心理学学生无疑更加关心世界心理学。半个世纪以来,相对忽视世界心理学一直是美国心理学的特点,现在
<正> 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在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掀起一股空前未有的所谓“来自上面”的阶级斗争浪潮。这种情况的出现,部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矛盾在其制度本身危机新阶段的发展过程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下加深了。另一方面,保守力量之所以也能动员起来,主要是由于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和政治情绪和行为在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现状维护者采取的策略,遵循着以下三个主要原则:(一)试图强行实施一种旨在公开捍卫和竭力维护私人资本家利益的新经济政策;(二)力求重新划分资本主义国家作用的范围,将其目标放在限制
<正> 一有一件事值得我们注意,现在有几本研究弗洛伊德的著作,企图把他的思想列入包括马克思的理论著作在内的智力宝库。其中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也许是保罗·理科欧的《弗洛伊德和哲学:论“解释”》一书。理科欧在该书第一章中(标题是“弗洛伊德的地位”)把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同另外两个现代思想家马克思和尼采的理论观点放在一起。理科欧认为,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之间的联系基础,正如弗洛伊德和尼采之间的联系基础一
<正> 英国《经济事务》杂志1985年10/11月号介绍了波兰著名的经济学家J.罗斯托夫斯基对一些国家经济改革的看法,罗斯托夫斯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主要有三个思想流派.第一是主张强化纪律的中央计划派.这一派的主要成员是党的官僚阶层.苏联已故领袖安德罗波夫是该派的突出代表.强化纪律派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出现的生产增长速度下降,资源浪费等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工人懒散和企业经理办事不力.因此他们主张对无故旷工的工人和没有完成计划指标的企业实行严厉制裁.这一派也赞成
下面发表的两篇书评文章,评介了王作民同志《美国万花筒》一书中提到的两本书:《繁荣到此结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和《左派研究院——美国校园里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两本书中,前一本分析了七十年代美国经济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揭示了美国经济从战后的繁荣走向七十年代的表落的原因;后一本书则介绍了七十年代以后大学校园里马克思主义学术研完盛行的原因,指出,日益增多的青年学生由于对传统的指导思想产生一种幻灭感,纷纷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和探索.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美国人,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的
<正> 科学并不是万能的,科学的威力不能说是绝对的。甚至科学未来的发展,亦将不得不在一系列人的精神世界之谜面前止步。科学无力去解开这些谜,解谜只有借助其他途径,其一就是借助于艺术。有史以来,众多的学术流派都曾试图揭开这一神秘的帷幕,揭示科学和艺术的特点以及二者屡屡对立的原因究竟何在,二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