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辉 风雨不负音乐人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f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许俊辉先生,艺韻管弦乐协会主席,香港国际音乐节筹委会主席,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勳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赛委会主席,香港家长会会董,香港自强基金会理事,香港音乐教育学院行政总监,裘锦秋中学(葵涌)校董会(2010-2016)校董,香港华罗庚金盃少年数学邀请赛协会顾问,葵涌及青衣区文艺协进会筹募,美国粤港澳海外联谊会(香港联络处)执行会长,香港乐团总监,香港钢琴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品钢琴比赛筹委会主席,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等。


  琴技虽好,非天成。少年走上小提琴演奏大厅,因意外退出舞台,遂为孩子开展教学、创办工厂做好琴。梦想虽大,唯耕耘。辗转多年,他成了一名“音乐人”,创办大型音乐盛事,推动香港文化事业发展。路途虽艰,守初心。见证香港艺术氛围变化,他仍以赤子之心,一步一腳印,执著为文艺界洒甘霖。
  一切为了孩子
  宛转悠扬的琴音,像童年时萦绕耳边的鸟鸣,令人畅想,令人神往,令人忍不住去爱一场。


  7岁时,小提琴走进了许俊辉先生的生活。那时学习小提琴並非一件易事,更不是因为喜欢,而是迫於父亲给的压力。他告诉自己男子汉要一诺千金,既已选择了,因此无论学习的过程再不喜欢也要坚持。在一日一日琴声的陪伴下,他渐渐对这个陌生的乐器产生了感情。
  十几年的努力,换来了日益精进的琴技。一个灯光温煦的夜晚,许俊辉先生年仅八岁便第一次站上演奏大厅的舞台,心情无比激动。从此,他不断登上大大小小的舞台,演绎属於自己的精彩。


  登台的机会多了,许俊辉先生知道了何为“投入”。从一开始的刻意追求琴技,到後来的从技艺中脱离出来,渐渐追求舞台上的一种投入、一种与音乐共存的感觉,许俊辉先生经历着一场嬗变。他说这样演奏出来的曲子,才能融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才有灵魂和生命力。
  不幸的是,许俊辉先生的左手在意外中摔伤了筋,他不得不放棄那个见证他努力与成长的舞台,演奏生涯从此画上句号。对於心中怀揣着音乐梦想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心情无比失落。


  走下舞台,走上小提琴教学的道路,成了许俊辉先生唯一合适的选择。在教孩子们练琴的过程中,他发现琴的好坏对孩子的艺术发展影响非常大。这些孩子学习的琴产自国内外的工厂,其中有许多琴达不到合格标凖。深入小提琴学习多年的他,早已认识到小提琴是关乎手指的运动,琴弦之间的间隔过宽或过窄,都会导致孩子们手指变形,日子久了更难以纠正。
  许俊辉先生开始亲自为学生挑琴。每有发现不合格的琴,他都会请商家拿回工厂加以改造,但常常沟通未果。为了让孩子们拥有高品质的乐器,许俊辉先生开办了一家工厂,走上自主製造小提琴的道路。
  在许俊辉先生的观念里,凡事都需专注。一边教学一边开工厂,虽然收入可观,但毕竟无法专心做好一件事,甚至会耽误学生。2003年,不满28岁的他停掉了所有课程,创办工厂。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开办工厂那一年,SARS席捲中国,年初刚刚建好的工厂年底就倒闭了。


  工厂倒闭後,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来。许俊辉先生在经济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受挫的心甚至不知如何说服自己渡过人生这道难越的坎。
  从小提琴演奏家到小提琴教师,到一名真正的“音乐人”,许俊辉先生重整人生方向,专注从事起音乐艺术交流与推广工作。以前在香港,小提琴领域没有像样的乐团,也没有正式的演出和比赛。1997年起,他发起创立艺韻管弦乐协会,搭建平台让小提琴爱好者学习、切磋琴技,各种演出和比赛在他的筹划下,也如雨後春笋般在香港冒了出来。
  为音乐,一直走下去
  那一根根弦发出的美妙声音,响遍整个音乐厅,令人如痴如醉。如果努力的汗水,终挥洒成这样宜人的甘霖,那这条路,他还会一直走下去。


  2017年8月20日晚,備受香港音乐界瞩目的盛事——“第四屆香港国际音乐节2017”在香港举行开幕礼。当晚灯光璀璨、群英汇聚一堂,全球150个国家及地区超过4000人的音乐技术较量即将启幕。
  作为香港国际音乐节筹委会主席、活动总发起人,许俊辉先生看到眼前的一幕,心里倍感安慰。他说,香港国际音乐节自2013年举办首屆至今,参加人数从3000多人增至今年的近8万人,这个数字对他无疑是莫大的鼓舞。


  提及创办香港国际音乐节的初衷,许俊辉先生坦言,也是为了孩子。常年在音乐领域耕耘,他发现,艺术看似客观,但其实是主观思维特别强的一项门类,观者的品味、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对演奏者的评判标凖便不一样。“这就导致社会上举办的许多音乐大赛难以做到公平公正,长此以往,对培养优秀音乐人才很不利。”许俊辉先生说,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让小提琴爱好者们的演奏才华得到真正的认可,成为他迫不及待想做的一件事。
  经过近两年的筹划,首屆香港国际音乐节终於呈现在全球音乐人眼前,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融合古典、流行、现代、中西及各类型音乐文化活动的大型音乐盛事,透过举办音乐营、遊学团、比赛、音乐会、大师班、座谈会及研讨会等不同类型的活动,推动香港和内地的音乐文化和艺术发展。


  “搭建这个平台,唯一的想法就是打造音乐大赛的规格和标凖。”许俊辉先生说,这样一个大型音乐盛事,少有其他经费来源,活动的所有支出都由自己、协会和一些好友支撑。儘管要出钱出力,但他仍乐在其中,因为在他心中,搭建平台是一个比较客观、比较易发现並培养优秀音乐人才的途径。
  经过多年摸索,香港国际音乐节已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评分体系。首先在统一评委思想上,许俊辉先生做了很多努力。他担心在活动年复一年地举办下,自己和整个团队会经受不住一些考验和压力而变了初衷,於是思索出一些方法,对活动筹委会加以监控,因而形成了三种力量互相监督制约的评选方式。
  活动筹委会作为整个活动的策划者和把控者,对大赛规则的制定有着決定权。他们结合专家意见,制定了一套硬性评分标凖,如统一规定怎样的台风应给予高分等,在具体规则上给评委们提供一些方向和规范。大赛的第二股力量是艺术委员会和评委团,评委团既对大赛结果有着決定权,但也受艺术委员会的监察和筹委会的管理。与其他许多大赛不同的是,该赛事的评委直到开赛前一天才由抽签決定分配到哪个组别,这样就可以保证大赛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由各区承办单位推选的老师、领队和学生家长等组成监察委员是大赛第三股力量,筹委会和评委团同样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如此就能保证三股力量相互制约,从而杜绝一方独裁的现象。


  在近乎严苛的制度下,大赛的含金量自然受到关注。据许俊辉先生介绍,香港国际音乐节由海内外多所一流音乐学院联合承办,证书均获合办大学联合认可。联合全球多所权威音乐学院签发证书,是目前香港的音乐赛事中所没有的。“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团体,他们有着独立的思想,联合签发证书就意味着各学校要相互承认、认可对方,这是非常难的一步。”许俊辉先生说。
  香港国际音乐节的另一特点是将专业和业餘的音乐爱好者集中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赛,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在第二、第三屆的音乐节中,均由业餘选手获得全场总冠军,这让许俊辉先生更坚信,艺术並非一定要界定专业与不专业,学习艺术重在天分和後天的努力及正确配合,加上舞台上的临场发挥能力也很重要。為让这些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许俊辉先生还利用自己的资源,将他们送到海外参加一些短期课程、高规格的演出和更高规格的比赛。令人振奋的是,香港一个女孩在俄罗斯高规格的一场赛事中获得金奖,打破了香港和内地有史以来在同一赛事中从未拿过此等级别金奖的纪录。


  除了鼓励选手们进行交流外,许俊辉先生还致力於搭建平台,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人、不同音乐学院的教授们都齐聚香港多天,让大家有充足的时间认识对方和相互交流。“因往往一场活动结束後,这种联繫的纽带就断开了。就好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一圈涟漪马上又回归平靜了。我希望这种交流是延续的、是永恒的,如此才能将整个音乐圈拉动起来,要这样就必须先令选手们成为朋友。”许俊辉先生言。
  一颗赤子之心一道无悔腳印
  一把精良的小提琴,无需演奏,只是靜靜地躺在那里,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她的优雅气质。每一把琴的製成,都需要十年的沉淀,如同他的音乐路,一走就是几十年。


  扎根香港的香港国际音乐节每年都会如期而至,为香港文化艺术发展默默吐露着一份芬芳。除此之外,许俊辉先生每年还带领团队入驻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约120平方米的展位佈展、接待客户等事宜每次都得投入至少40万元资金,但在这场大规模音乐盛会中,许俊辉先生不曾缺席。不辞辛苦地参加这场展会,许俊辉先生也想借助这个平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进行交流,促进情感联繫,亦希望将自己总结出来的新理念和新想法在展会上推出,以更好地为香港音乐事业做贡献。
  在香港音乐的氛围下浸染几十年之长,许俊辉先生深刻体会到香港艺术环境的变化,並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和寄望。他言,香港的音乐业态大体分流行乐和古典乐两种。80年代,香港流行乐在东南亚乐坛处於领先地位,当年湧现出许冠傑、谭詠麟、邓丽君、梅艳芳、张国荣、Beyond和四大天王等傑出代表。岁月轮转,他们那些经无数次传唱的歌曲人们怎麽也不会忘记。可是,十年、二十年後的今天,这样的现象卻不复存在,外界不禁传出“香港是文化沙漠”的声音。“香港不是文化沙漠,香港是座有沉淀、有音乐土壤的城市。我和许许多多音乐人一样,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希望通过一己努力,让香港流行乐重新发光。”许俊辉先生语气坚定有力。
  “随着香港社会的发展,西方的古典音乐和国家的民族音乐也慢慢渗入,並慢慢得到了好的发展。”谈及古典及民族音乐,许俊辉先生同样自豪不已。他说,香港古典音乐和国家的民族音乐之所以能得到快速发展,离不开回归之後,香港政府出台政策、成立基金发展艺术文化的创举。“遗憾的是,因种种因素,如今我们的音乐也得不到很大程度的推动。”许俊辉先生说,音乐是他一生的挚爱,因此会一直关心它的发展,並做出努力。
  後 记
  执著耕耘数十载,风雨不负音乐人。笔者未想到,一个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文化人,在家中也是明理慈父。对於两个孩子,他只希望他们踏踏实实做好人,只会为他们获得校园德育奖而骄傲,卻从不要求孩子要做父母的继承人,要走一样的音乐路。他说,多一点尊重和互动,就能走进孩子的世界,那个从3岁一直讲到11岁的同一个故事,同一只小鸟,让他与孩子之间多了一些连接,他不只一次说,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其他文献
【人物简介】  梁伯进先生,祖籍广东江门,现任澳门广府人(珠玑)联谊会会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人才发展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体育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七届人大代表、澳粤发展创思中心大会执行主席、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後裔海外联谊会执行会长,获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社会服务奖章,以及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贡献奖章。  梁伯进先生生於1940年,青年时为著名运动员,曾在1958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三人
期刊
【人物简介】  陈连松先生,港澳华侨青年协会创办人之一兼任协会会长,福建省宁德市政协委员,福建省港区政协委员联谊会理事,兼任香港宁德市同乡会常务副监事长,香港华人总会会员等。  陈连松先生,虽身处偌大的金融都市香港,他有如同每一个匆忙於工作、生活的一面,卻也有为承载其梦想的港澳华侨青年协会的诞生而奔波操持的一面。他与常人一样,一天24小时,生活、工作以及个人信仰如何平衡时时横亘於眼前,但他饱满的热
期刊
第十届“深商风云人物”评选结果12月7日下午揭晓,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被评为“2017影响中国的深商领袖”。柔宇科技董事长刘自鸿、周大生珠寶董事长周崇文、立业集团董事长林立、土巴兔创始人王国彬、兆驰股份董事长顾伟、高新奇董事长许瑞洪、波顿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明凡、西湖股份董事长李美莲、维业装饰董事长张汉清、飞荣达科技董事长马飞被评为“第十届深商风云人物”。  据了解,第十届“深商风云人物”
期刊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姜增伟在出席中新经贸与投资合作论坛受专访时说,“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是中国迄今为国际社会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倡议。  姜增偉指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更向所有夥伴开放
期刊
趙锡成被誉为“旅美华人船王”。由他创建的福茂集团是享有盛名的船舶公司。他的个人传记《逆风无畏》12月13日在北京发佈,讲述了“一位上海市郊贫寒子弟跨越两个世纪、又跨越两个半球而成真的创业梦”,“这个梦孕育於东方的中国的土地,施展於西方的美利坚的发达空间”。  赵锡成坦言,我们早年在学校读书时,希望国家能夠“强起来”,然而那时日本的欺侮,国内的纷爭,不堪回首。现在看到中国安定下来,越来越进步,他感到
期刊
【人物简介】  刘耀霞女士,笔名滕兰,香港知名书画家。香港女子书画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香港分会、香港书法家协会、惠风书画研究会会员。大学毕业於西安美术学院,曾担任大学书法客座教授、老幹部大学书法讲师、女子书画院副院长、书画联谊会副会长等职。1992年获全国临摹大赛二等奖,1994-1998多次入选省展,在2006年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四届妇女书法篆刻大展,2013年荣获香港学界书法大赛教
期刊
英国下议院议员斯蒂芬·蒂姆斯12月7日在英国议会提出一项动议,呼籲上、下议院所有议员签名支持为一战华工立碑。立碑计划也获得了英国负责信仰和社区事务的内阁部长伯恩勳爵的支持。同一天,立碑运动发起者之一的陈德梁在伦敦举行新闻发佈会,宣佈这块纪念碑将於明年9月6日在伦敦东部纽汉区皇家艾伯特码头落成。  前後12年担任英国地方议员,2009年成为英国首位华人市长,现为英女王代表在红桥区的副官……出生於中國
期刊
据马来西亚《中国报》报道,英国权威科学期刊《自然》当地时间12月17日发佈2017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其中有两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包括中国大陆科学家潘建伟和台裔美籍科学家刘如谦。  “在中国,人们称他‘量子之父’。”这是《自然》期刊对潘建伟的第一句介绍。依託中国发射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潘建伟团队今年实现多项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技術突破,如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
期刊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著名華裔小提琴家侯以嘉,在伦敦录製的新专辑近日在美国、英国和德国同步发行。这次她的主打曲目是中国传统歌曲《梁祝》,为她伴奏的是英国爱乐乐团。这对已有70年历史的皇家爱乐乐团及中国音乐家都未有过。  侯以嘉说,她之前跟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合作过贝多芬的曲目,那一次他和指挥家约翰尼尔森一拍即合,也有了这一次合作《梁祝》的缘分。“他们能加入‘人性’在任何乐章里。”这也是他们都想要赋予音乐
期刊
【人物简介】  杨梦茹女士,笔名梦如、印象,香港女诗人。1986年开始以笔名梦如写诗,在世界各地的华文刊物发表作品500餘首,出版著作有诗集《季节的错误》《穿越》,散文集《她穿行於清醒的迷茫》。其中《季节的错误》获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最佳诗集”奖。梦如是8 0年代唯一入选“中国当代文学家辞典”的香港女诗人。2017年,停笔19年後,她以新笔名“印象”,跨入其写作人生的第二篇章。  且看一首短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