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多年过去了,曾经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老兵们也进入了耄耋之年。硝烟尽管散去,但是他们的战斗故事将会铭刻在民族记忆当中……
曾宪高:不死的敢死队队长
1921年,安徽霍邱县的一户官宦人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唤作曾宪高。如果没有战争,或许他会按照父亲的愿望成为一个教书先生。
命运终究是命运,谁也敌不过。师范刚毕业的曾宪高就碰到了“七?七”事变。而恰巧此时,黄埔军校正在招收第16期学员,从小就爱舞刀弄剑的他瞒着家人偷偷报名参加了考试。家人在得知他被录取之后暴跳如雷,关了他三天三夜的小黑屋。后来他又设法逃了出去,当夜带着录取通知书乘火车来到了铜梁。因为前线兵源紧张,曾宪高仅仅训练了三个月就被投送到了淞沪战场。部队到达上海就立马修筑工事。不久,日军从海上登陆,国军将士奋起反击。由于日军攻势太猛,国军转入被动防御阶段。看着前线将士不断后撤,曾宪高痛心疾首,主动请缨敢死队。然而在他之前已经有两位敢死队队长殉职。面对死亡,他义无反顾抄起了手中的武器。因为头脑活络且擅长刀法,营长就任命他为敢死队队长,专门负责夜间袭扰日军。敢死队任务不简单,经常要和装备先进的日军零距离接触。曾宪高完全顾不了这些,担任队长的当天夜里就组织了大刀队杀往敌营。由于准备不充分,潜伏在丛林里的大刀队被敌营的哨兵发现了。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曾宪高没有细想,一下子从草垛子里蹿了出来。刀起头落,日本兵刚要扣动扳机的手指软了下来,大刀队化险为夷。
有一次,曾宪高执行任务后返回途中正巧遇到了日军的辎重部队。由于事发突然,双方都没有反应过来,还是曾宪高率先打了第一枪。拼到最后,弹药都打完了,双方就进入了白刃战。曾宪高从腰中拔出铮亮的大砍刀,领着弟兄们冲上前去,嘴里还嚷着:干死小日本!日本兵也不示弱,端着刺刀就冲了过来,大刀队一下子被打蒙了。眼看着大刀队快要败了,曾宪高赶忙示意大刀队后撤,而后又组织起了第二波攻势。双方你来我往,拼得最厉害的还是曾宪高。他的对手是个少佐,少佐矮胖身材但是刀法却十分了得,几个回合下来,曾宪高吃了不少亏,他的左臂被刺伤,肚子上也被踹了一脚。眼看被踹飞在地的曾宪高快要被扑过来的少佐刺中心脏,曾宪高顺手扬起一把沙子,少佐大叫一声失去了方向。曾宪高趁机纵身一跃,一个饿虎扑食的动作,少佐成了刀下鬼。众日本兵看着少佐的尸体,纷纷停止了抵抗。
张志廉:“小五台”的生死劫
“小五台”,真名叫张志廉,山西五台人,14岁入伍,在八路军总部通信营担任勤务员。他干活利索,深得首长们的赞赏,在得知他是五台人时便亲切地叫他“小五台”。
1942年,侵华日军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在华北发动“五一大扫荡”,冀中地区八路军处于日军严密监视之下,抗日活动空间被急剧压缩。为了拓展抗日空间,减小人员伤亡,冀中区党委决定将主力部队由内线向外线转移,试图跳出日军的包围圈,同时大幅精简黨政军机关人员,把精简下来的人员分散隐蔽到可靠的农村,组织群众参加反“扫荡”。当时19岁的“小五台”还在参加训练班,副参谋长张学思一直在教室外踱着步,一副心神不安的样子。“小五台”凑上前去,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张学思说上头交代了一个任务,要他组织一些精干的战士去把冀中的机关人员转移到冀西农村去。他严肃地问“小五台”愿不愿意去,“小五台”没有多想就应承了下来。
第二天,天刚拂晓,“小五台”就跟着出发了。借着芦苇荡和夜色的掩护,“小五台”躲过了日军的探照灯,穿过了白洋淀。下了白洋淀离冀中还有一段距离,需要经过铁路和防守严密的日军交通壕,张学思一路叮嘱战士们要注意隐蔽。“小五台”一路上猫着腰连大气都不敢出,张学思见状忍俊不禁,急忙给“小五台”做思想工作。听了副参谋长的话,“小五台”紧张的神态顿时镇定了许多。天刚蒙蒙亮,日军碉堡里的探照灯还在放肆地晃动着。要去冀中就必须经过平汉铁路,然而该路段又被日本兵严密监视着,要通过铁路,需要十分小心。张学思又一遍提醒队员们,如果探照灯要照过来就卧倒。“小五台”心里记得牢牢的,走得更小心了。突然,一束灯光冷不丁地照了过来,“小五台”眼疾手快,向大家轻喊了一声“卧倒”,大家应声卧倒。“小五台”趴在草地上,看着身边草地上的一窝麻雀猛地窜了出来,几十米开外的碉堡探出了一挺歪把子机枪,枪管在朦胧的光线里让人胆寒。“小五台”头刚埋下去,突然不远处响了一枪,“小五台”正纳闷,眼睛却被一股往下流的血遮盖了视线,副参谋长立刻匍匐了过来。原来日本兵朝鸟群开了一枪,子弹却擦到了“小五台”的额头,尔后探照灯就打到别处去了。“小五台,你头流血了!”看到这场景,张学思赶紧掏出随身携带的纱布,严严实实地在他头上缠了几层。“小五台”起初还坚持不缠纱布,因为缠了纱布就意味着要放弃任务,可是接踵而来的疼痛和眩晕,不得不让“小五台”松了嘴。张学思意识到“小五台”需要得到后方的紧急救治,任务不得不取消。
伤好之后,“小五台”继续在通信营工作,并随着部队继续南征北战。新中国成立后,他拾起了老本行,为新中国的通信技术奉献了光和热。
王悦:流亡者的狂欢夜
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王悦已经流亡了14年了,对于两岁就离开故土的她来说,太想回家乡去看一看了。
1945年8月,一个太阳快要落山的黄昏,滨海军区正在举行英模大会,王悦负责舞蹈表演。她已经参加过很多次演出了,1941年东北抗联111师成立后,她就进了宣传队。
如果不是因为那一份电报,或许那天对于王悦来讲实在是无足轻重。正在后台化妆的王悦看见一个战士拿着一份电报急匆匆地闯了进来,神色十分紧张。正在主持会议的宣传部长连忙赶到后台,战士把电报递给了部长。部长小心翼翼打开文件袋,是新华社的消息。战士定了定神,也悄悄地把头凑了过去,想看个究竟。王悦按捺不住兴冲冲地贴上去看,一看不得了,整个后台都炸开锅了。部长压住激动的声音对大家说:“不要讲,谁也不准讲,谁讲我就处理谁,这个电报要给首长读。”部长一刻也不敢怠慢,立刻飞奔到主席台把电报递给了军区首长。台下的正纳闷部长为何做出如此出格的举动,都鸦雀无声。首长看完电报,清了清嗓子:“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首长用最大的音量喊着,底下还是鸦雀无声。“日本鬼子投降了!”首长又大声喊了一遍。霎时,全场都站了起来,一个个高兴地跳着蹦着。在后台化妆的人也都跑了出来,跟着大家一起叫着唱着。当时是晚上,为了把这个胜利的消息传达给大家,宣传队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一路唱着《长城谣》,一路敲着鼓。惊醒的村民听到消息后,也都跟着宣传队唱着。宣传队越来越壮大,到最后有几千村民参与胜利游行。王悦当时是宣传队墙报组组长,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组织队员每人写了一篇胜利的感想,第二天清早就贴满了村头。
宣传队一回来,王悦就打好背包跑向政委房间,急切地说:“我要回家。”政委看着她的行装十分诧异,反问道:“你怎么回家?”王悦说:“鬼子都投降了,还不能回家么。”政委哈哈大笑,鬼子投降了,但革命任务还没完成,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王悦回到了宣传队,队长严厉批评她无组织、无纪律,让她做了检讨。后来王悦跟着宣传队,从沂蒙山区到大别山区,把党的声音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
曾宪高:不死的敢死队队长
1921年,安徽霍邱县的一户官宦人家出生了一个男孩,唤作曾宪高。如果没有战争,或许他会按照父亲的愿望成为一个教书先生。
命运终究是命运,谁也敌不过。师范刚毕业的曾宪高就碰到了“七?七”事变。而恰巧此时,黄埔军校正在招收第16期学员,从小就爱舞刀弄剑的他瞒着家人偷偷报名参加了考试。家人在得知他被录取之后暴跳如雷,关了他三天三夜的小黑屋。后来他又设法逃了出去,当夜带着录取通知书乘火车来到了铜梁。因为前线兵源紧张,曾宪高仅仅训练了三个月就被投送到了淞沪战场。部队到达上海就立马修筑工事。不久,日军从海上登陆,国军将士奋起反击。由于日军攻势太猛,国军转入被动防御阶段。看着前线将士不断后撤,曾宪高痛心疾首,主动请缨敢死队。然而在他之前已经有两位敢死队队长殉职。面对死亡,他义无反顾抄起了手中的武器。因为头脑活络且擅长刀法,营长就任命他为敢死队队长,专门负责夜间袭扰日军。敢死队任务不简单,经常要和装备先进的日军零距离接触。曾宪高完全顾不了这些,担任队长的当天夜里就组织了大刀队杀往敌营。由于准备不充分,潜伏在丛林里的大刀队被敌营的哨兵发现了。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曾宪高没有细想,一下子从草垛子里蹿了出来。刀起头落,日本兵刚要扣动扳机的手指软了下来,大刀队化险为夷。
有一次,曾宪高执行任务后返回途中正巧遇到了日军的辎重部队。由于事发突然,双方都没有反应过来,还是曾宪高率先打了第一枪。拼到最后,弹药都打完了,双方就进入了白刃战。曾宪高从腰中拔出铮亮的大砍刀,领着弟兄们冲上前去,嘴里还嚷着:干死小日本!日本兵也不示弱,端着刺刀就冲了过来,大刀队一下子被打蒙了。眼看着大刀队快要败了,曾宪高赶忙示意大刀队后撤,而后又组织起了第二波攻势。双方你来我往,拼得最厉害的还是曾宪高。他的对手是个少佐,少佐矮胖身材但是刀法却十分了得,几个回合下来,曾宪高吃了不少亏,他的左臂被刺伤,肚子上也被踹了一脚。眼看被踹飞在地的曾宪高快要被扑过来的少佐刺中心脏,曾宪高顺手扬起一把沙子,少佐大叫一声失去了方向。曾宪高趁机纵身一跃,一个饿虎扑食的动作,少佐成了刀下鬼。众日本兵看着少佐的尸体,纷纷停止了抵抗。
张志廉:“小五台”的生死劫
“小五台”,真名叫张志廉,山西五台人,14岁入伍,在八路军总部通信营担任勤务员。他干活利索,深得首长们的赞赏,在得知他是五台人时便亲切地叫他“小五台”。
1942年,侵华日军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在华北发动“五一大扫荡”,冀中地区八路军处于日军严密监视之下,抗日活动空间被急剧压缩。为了拓展抗日空间,减小人员伤亡,冀中区党委决定将主力部队由内线向外线转移,试图跳出日军的包围圈,同时大幅精简黨政军机关人员,把精简下来的人员分散隐蔽到可靠的农村,组织群众参加反“扫荡”。当时19岁的“小五台”还在参加训练班,副参谋长张学思一直在教室外踱着步,一副心神不安的样子。“小五台”凑上前去,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张学思说上头交代了一个任务,要他组织一些精干的战士去把冀中的机关人员转移到冀西农村去。他严肃地问“小五台”愿不愿意去,“小五台”没有多想就应承了下来。
第二天,天刚拂晓,“小五台”就跟着出发了。借着芦苇荡和夜色的掩护,“小五台”躲过了日军的探照灯,穿过了白洋淀。下了白洋淀离冀中还有一段距离,需要经过铁路和防守严密的日军交通壕,张学思一路叮嘱战士们要注意隐蔽。“小五台”一路上猫着腰连大气都不敢出,张学思见状忍俊不禁,急忙给“小五台”做思想工作。听了副参谋长的话,“小五台”紧张的神态顿时镇定了许多。天刚蒙蒙亮,日军碉堡里的探照灯还在放肆地晃动着。要去冀中就必须经过平汉铁路,然而该路段又被日本兵严密监视着,要通过铁路,需要十分小心。张学思又一遍提醒队员们,如果探照灯要照过来就卧倒。“小五台”心里记得牢牢的,走得更小心了。突然,一束灯光冷不丁地照了过来,“小五台”眼疾手快,向大家轻喊了一声“卧倒”,大家应声卧倒。“小五台”趴在草地上,看着身边草地上的一窝麻雀猛地窜了出来,几十米开外的碉堡探出了一挺歪把子机枪,枪管在朦胧的光线里让人胆寒。“小五台”头刚埋下去,突然不远处响了一枪,“小五台”正纳闷,眼睛却被一股往下流的血遮盖了视线,副参谋长立刻匍匐了过来。原来日本兵朝鸟群开了一枪,子弹却擦到了“小五台”的额头,尔后探照灯就打到别处去了。“小五台,你头流血了!”看到这场景,张学思赶紧掏出随身携带的纱布,严严实实地在他头上缠了几层。“小五台”起初还坚持不缠纱布,因为缠了纱布就意味着要放弃任务,可是接踵而来的疼痛和眩晕,不得不让“小五台”松了嘴。张学思意识到“小五台”需要得到后方的紧急救治,任务不得不取消。
伤好之后,“小五台”继续在通信营工作,并随着部队继续南征北战。新中国成立后,他拾起了老本行,为新中国的通信技术奉献了光和热。
王悦:流亡者的狂欢夜
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王悦已经流亡了14年了,对于两岁就离开故土的她来说,太想回家乡去看一看了。
1945年8月,一个太阳快要落山的黄昏,滨海军区正在举行英模大会,王悦负责舞蹈表演。她已经参加过很多次演出了,1941年东北抗联111师成立后,她就进了宣传队。
如果不是因为那一份电报,或许那天对于王悦来讲实在是无足轻重。正在后台化妆的王悦看见一个战士拿着一份电报急匆匆地闯了进来,神色十分紧张。正在主持会议的宣传部长连忙赶到后台,战士把电报递给了部长。部长小心翼翼打开文件袋,是新华社的消息。战士定了定神,也悄悄地把头凑了过去,想看个究竟。王悦按捺不住兴冲冲地贴上去看,一看不得了,整个后台都炸开锅了。部长压住激动的声音对大家说:“不要讲,谁也不准讲,谁讲我就处理谁,这个电报要给首长读。”部长一刻也不敢怠慢,立刻飞奔到主席台把电报递给了军区首长。台下的正纳闷部长为何做出如此出格的举动,都鸦雀无声。首长看完电报,清了清嗓子:“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首长用最大的音量喊着,底下还是鸦雀无声。“日本鬼子投降了!”首长又大声喊了一遍。霎时,全场都站了起来,一个个高兴地跳着蹦着。在后台化妆的人也都跑了出来,跟着大家一起叫着唱着。当时是晚上,为了把这个胜利的消息传达给大家,宣传队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一路唱着《长城谣》,一路敲着鼓。惊醒的村民听到消息后,也都跟着宣传队唱着。宣传队越来越壮大,到最后有几千村民参与胜利游行。王悦当时是宣传队墙报组组长,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组织队员每人写了一篇胜利的感想,第二天清早就贴满了村头。
宣传队一回来,王悦就打好背包跑向政委房间,急切地说:“我要回家。”政委看着她的行装十分诧异,反问道:“你怎么回家?”王悦说:“鬼子都投降了,还不能回家么。”政委哈哈大笑,鬼子投降了,但革命任务还没完成,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王悦回到了宣传队,队长严厉批评她无组织、无纪律,让她做了检讨。后来王悦跟着宣传队,从沂蒙山区到大别山区,把党的声音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