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现代初中生是充满个性的一代,他们崇尚自由,喜欢独立思考,并且不喜欢从众,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引入正好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自主探究是基础
小组合作,不仅要讲究“合”,还要讲究“分”,在“分”的基础上追求“合”。所谓“分”,既包括分组,也包括分工,“分”是自主探究的基础,自主探究是小组合作的基础。首先,教师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分成若干组。根据“头脑风暴法”的实践原理,每个小组5~6人时最具有创造力,因此每个小组的人数最好控制在5~6人,并且选出小组长。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建议采用轮换制来指定小组长,即按照一定的顺序,每个组员轮流当班长。分好小组之后,针对特定的教学任务,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要对组员进行“分工”,开始的时候,由于组员之间的了解程度还不够,可以采用“投标”的方式来分配任务,即小组长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将教学任务划分成若干模块(有几个成员就划分成几个模块),然后每个组员自行选择任务模块。分配完任务之后,就是学生们自主探究的过程了,每个学生可以自行决定自己采用何种方式完成任务,鉴于刚开始操作时有些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教师可以提前提供一些学法指导,例如“收集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们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调查问卷以及询问有关人士等方式收集有用信息。在学法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将任务完成得更好。
二、小组交流是重点
小组交流是学生们自主探究结果的分享,也是小组合作过程的重点。由于小组交流只是学生们的内部交流,来自教师方面的约束较少,因此学生们更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学生们也可能因此聊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这样的话小组交流的作用就难以发挥了。为了将问题引向积极的一面,教师必须注意调控课堂气氛和进度。小组交流的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以内,较复杂的问题也不要超过10分钟,因为学生们经过自主探究环节,对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够解决的问题一般都解决得差不多了,而无法解决的,交流时间再长也收效甚微,如果把过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聊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况且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让每一分钟的价值最大化。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情绪和氛围都会受到其他小组的影响,例如其他小组讨论很激烈的话,那么这个小组也会想要打破沉默;反之,整个课堂会渐渐沉默下去,直至鸦雀无声。教师可以树立一些正面典型,例如通过表扬小组交流过程表现出色的小组,那么其他小组就会以这个小组为标杆,向他们看齐。
三、班级展示是关键
小组交流是自主探究的成果展示,班级展示是小组交流的成果展示,小组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堂展示是否成功。班级展示的形式有很多种,每个小组可以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其他成员在台下补充,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甚至可以采用第一个小组派代表或全组向全班展示、其他小组作出补充的方式,这些展示形式各有优势,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采用最后一种方式比较合适,节约时间;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宜采用前两种形式,但第一种形式较之于后者节约时间,而第二种形式较之于前者更为活泼。因为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班级意见比较容易统一,不必每个小组都展示一遍;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每个小组甚至同一个小组内的若干成员都有可能会产生分歧,如果有分歧,全班一起讨论,尤其是数学教师这个最大的“智囊团”的加入,可以迅速地去伪存真,使分歧趋于统一,不仅能得出正确答案,还能了解哪些同学和小组存在认知误区、误区在哪,有利于对症下药。从这个角度来说,班级展示不仅是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查漏补缺、获取真知的有效手段。
四、组内互评是亮点
课堂评价是小组合作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而组内互评则是课堂评价的一大亮点。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手段和范围比较狭窄,就连评价者的范围都很局限。新课标实施以来,评价者的范围扩大了许多,不仅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来说,组内互评具有重大意义。小组合作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这个过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难以捕捉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表现,而小组成员之间相处的时间较多,相互之间的了解也要比教师多,以组内互评为评价方式,不仅更加客观、实在,而且其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此外,组内互评还要扩大范围、增加手段,评价手段除了课后作业,还可以添加口头评价、手势评价、书面评价等,例如对同学说“你真棒!”或者打一个“OK”的手势,或者分小红星等;评价的范围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要增加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
一、自主探究是基础
小组合作,不仅要讲究“合”,还要讲究“分”,在“分”的基础上追求“合”。所谓“分”,既包括分组,也包括分工,“分”是自主探究的基础,自主探究是小组合作的基础。首先,教师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分成若干组。根据“头脑风暴法”的实践原理,每个小组5~6人时最具有创造力,因此每个小组的人数最好控制在5~6人,并且选出小组长。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建议采用轮换制来指定小组长,即按照一定的顺序,每个组员轮流当班长。分好小组之后,针对特定的教学任务,每个小组的小组长要对组员进行“分工”,开始的时候,由于组员之间的了解程度还不够,可以采用“投标”的方式来分配任务,即小组长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将教学任务划分成若干模块(有几个成员就划分成几个模块),然后每个组员自行选择任务模块。分配完任务之后,就是学生们自主探究的过程了,每个学生可以自行决定自己采用何种方式完成任务,鉴于刚开始操作时有些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教师可以提前提供一些学法指导,例如“收集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们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调查问卷以及询问有关人士等方式收集有用信息。在学法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将任务完成得更好。
二、小组交流是重点
小组交流是学生们自主探究结果的分享,也是小组合作过程的重点。由于小组交流只是学生们的内部交流,来自教师方面的约束较少,因此学生们更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学生们也可能因此聊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这样的话小组交流的作用就难以发挥了。为了将问题引向积极的一面,教师必须注意调控课堂气氛和进度。小组交流的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以内,较复杂的问题也不要超过10分钟,因为学生们经过自主探究环节,对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够解决的问题一般都解决得差不多了,而无法解决的,交流时间再长也收效甚微,如果把过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聊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况且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让每一分钟的价值最大化。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情绪和氛围都会受到其他小组的影响,例如其他小组讨论很激烈的话,那么这个小组也会想要打破沉默;反之,整个课堂会渐渐沉默下去,直至鸦雀无声。教师可以树立一些正面典型,例如通过表扬小组交流过程表现出色的小组,那么其他小组就会以这个小组为标杆,向他们看齐。
三、班级展示是关键
小组交流是自主探究的成果展示,班级展示是小组交流的成果展示,小组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堂展示是否成功。班级展示的形式有很多种,每个小组可以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其他成员在台下补充,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甚至可以采用第一个小组派代表或全组向全班展示、其他小组作出补充的方式,这些展示形式各有优势,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采用最后一种方式比较合适,节约时间;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宜采用前两种形式,但第一种形式较之于后者节约时间,而第二种形式较之于前者更为活泼。因为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班级意见比较容易统一,不必每个小组都展示一遍;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每个小组甚至同一个小组内的若干成员都有可能会产生分歧,如果有分歧,全班一起讨论,尤其是数学教师这个最大的“智囊团”的加入,可以迅速地去伪存真,使分歧趋于统一,不仅能得出正确答案,还能了解哪些同学和小组存在认知误区、误区在哪,有利于对症下药。从这个角度来说,班级展示不仅是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查漏补缺、获取真知的有效手段。
四、组内互评是亮点
课堂评价是小组合作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而组内互评则是课堂评价的一大亮点。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手段和范围比较狭窄,就连评价者的范围都很局限。新课标实施以来,评价者的范围扩大了许多,不仅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来说,组内互评具有重大意义。小组合作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这个过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难以捕捉到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表现,而小组成员之间相处的时间较多,相互之间的了解也要比教师多,以组内互评为评价方式,不仅更加客观、实在,而且其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此外,组内互评还要扩大范围、增加手段,评价手段除了课后作业,还可以添加口头评价、手势评价、书面评价等,例如对同学说“你真棒!”或者打一个“OK”的手势,或者分小红星等;评价的范围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要增加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