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途径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还可以帮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在人们的数学学习中更是贯穿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学生的各科学习,也为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 数学 数感 培养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简单地说,数感就是人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它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的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就是一数学素养。
  1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数感的原因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明确把数感做为数学学习内容提出来。《标准》中有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了首要的位置,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数感的建立,目的在于学会数学地思考。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信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和解释。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方法理解的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2 数学教学中培养数感的途径
  2.1 创设情境,感知数有何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数感需要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发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在于日常生活中。
  2.1.1 走近生活,感知数的存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在他们所学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2.1.2 定量体验,建构数的大小关系。教学中可以创设问题“为什么要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不同表示长度的单位?”让学生发挥想象。假如长度单位只有一个“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用厘米表示,需要一人多长时间测量完?假如长度单位只有一个“千米”,那么一支铅笔的长度用千米表示,怎样测出精确值?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来表示的必要性。这样的活动,学生对数的表示方法有了实际意义,这也是《课标》提倡的一种数学素养。
  2.2 构建平台,感知数的何处。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的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
  2.2.1 操作中建立数感。小学生好奇、好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引力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中应更多地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过程,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理解当堂概念形成的过程,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2.2.2 交流中形成数感。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所以,语言对思维的发展和强化数感有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我要求学生看刻度来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700毫升水,倒在一起是多少毫升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答案:有的说1升700毫升;有的说1.7升;有的说1700毫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讨论验证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相同的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这样学生就在整数与小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2.2.3 直观中内化数感。“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数学实践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应用。本文的“数形结合”意指学生数感培养的一种策略,就是在数与运算的教学中,借助于直观形象的图形表征展开教学。将抽象的运算意义和算理等形象化、简单化、给人以直观感,为数与运算的教学搭建思维的桥梁,拓宽学生对运算教学的理解,从而内化数感。算理教学与图形表征相结合。算理教学与一定的图形表征相结合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融合,能形象地揭示运算原理,拓宽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方法多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尽的。一个成功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发现、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人。小学生有较强的数感,会对将来更好的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会使学生在数学王国中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其他文献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着重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句话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也就是健全人格的培养。  然而,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似乎不那么令人乐观。记得医学界的一位朋友有一次向我诉苦:“我的女儿每次作文都能得高分,可文章的內容几乎都是编
期刊
中学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阵地,利用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
期刊
【摘 要】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非常必要。  【关键词】 语文 预习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课堂的“前奏曲”,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1 预习的意义  预
期刊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而德国教育家茅斯多惠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唤醒和鼓励。小学生活波好动,爱玩爱跳、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这就是孩子们的天性。而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小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因此,要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人文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探索,过分追求“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等迎合应试教育的做法将逐步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探究性地学习。  1 创设情境,为发展探索思维提供可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
期刊
中学历史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理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历史教学才能叫做有效的历史教学。实施有效的历史教学要注重几个方面:让学生明白历史表述、历史解释和历史事实本身的区别,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拓展历史知识,补充不同的观点和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激励和评价。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  1 调动历史课堂教学中
期刊
【摘 要】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低,学生能力提高缓慢,特别是写作能力提高迟缓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横眉冷对作文题,俯首咬破铅笔头”的现象仍然存在。作文教学是困扰广大师生的难点。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教师应做大量的工作。  【关键词】 写作兴趣 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低,学生能力提高缓慢,特别是写作能力提高迟缓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横眉冷对作文题,俯首咬破铅笔头
期刊
提到德育渗透,它实际上是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每时每刻都在践行的工作,不分学科,不分学年。中学课程的许多课程都具有德育功能,只是有的德育功能更直接更易于操作,比如历史学科。这一学科天生就具有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化作用,又不同于政治学科的板起面孔来归纳总结,其丰富的史实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1 以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德育渗透  1.1 爱国主义情感的渗
期刊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很多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最典型的就是班班通技术和设备的普及。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运用新设备新技术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多老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实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