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探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物作为一种不可逆的再生资源,文物收藏能够对整个人类历史社会早期物质文明和人类精神文明共同发展过程进行充分反映,其不仅需要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更需要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实用价值。作为考古文物保护的重要表现方式,考古文物发掘保护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现场考古文物保护发掘工作。本文主要对我国考古文物发掘中对于文物现场管理保护的重要作用、存在的一些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分别提出了几点文物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考古发掘;文物;现场保护;问题;作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103-02
  文物保护一直是考古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物市场上可能有较高的价值,但对史学而言却是无价的。
  然而,即便是在当今严格的保护下,文物的保护仍然存在许多风险,其中一个主要风险是场地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本文鉴于考古文物的保护重要性,在充分阐述文物保护对于考古保护行为的意义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对策建议和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其他考古保护工作人员,提供一些重要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
  一、考古文物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历史重要性和其在科学上的意义
  我国对文物考古鉴定的主要理论和科学研究大多是以文物考古鉴定为基础。而所谓忽视文物考古发掘,目前主要认为有两个问题:一是考古遗址供水不稳定,部分文物易发生水淹;二是一旦部分文物完全露出深层土壤表层,它们极有可能被暴雨淹没,造成这些文物的严重破坏,这都是由于文物发掘者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所造成的。虽然考古前必须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但这些人对挖掘机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透彻,实践经验不足,就会出现所谓的不穩定性,很容易直接对这些文物造成严重破坏。
  文物发掘是全人类的“遗产”,也是帮助后代了解祖先的最好方式。任何在人类考古发掘过程中出现的考古遗迹遭到破坏,可能意味着子孙后代将失去重新认识祖先的最佳机会。
  考古遗址的科学管理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如何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方法来保护考古文物和遗址。科研人员的实时现场维护,不仅是第一时间对文物进行处理,更是现场实时记录的需要。如前所述,我国考古研究中的文物发掘者不具备完善的科学知识,可能会在无意中破坏遗址,但也将考古研究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文物现场保存的历史信息,对以后的历史分析也应该有客观的参考价值,所以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实时记录。[1]
  二、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主要方法
  (一)出土文物埋葬环境调查。这项工作通常需要在考古之前定期进行。在事先确定考古发掘地点,并及时锁定好发掘地点的正确位置之后,有必要对发掘周围环境进行考古采样,然后再提供一套专业的考古设备进行考古分析。这些环境信息可能属于为数据保存的特定环境数据记录,并且在数据挖掘应用程序过程中,也可以对其进行连续的环境记录和数据分析。初步集中调查采用开挖初步调查,主要目的是提供数据作为后续挖掘分析结果的基础。例如,在中长期内可能会连续挖掘大量各种金属工件,并且挖掘环境酸碱温度、湿度、氧化硫含量等相关数据的分析记录,可以确保文物开挖后及时核对有关数据和信息,结合相关科学技术手段计算出出土年龄。在挖掘文物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围观者,不仅存在更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且这些参与者也参与其中,该站点可能被故意破坏。此时需要收集的数据,不一定完全具有客观参考价值,并且可能直接影响后续分析的最终结果。
  (二)调查出土文物的状况。由于土壤中存在腐蚀性物质和大量微生物,这些物质可能使文物极为脆弱。因此,文物在土壤中会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将与周围环境达到平衡,其结构将趋于稳定,不易被侵蚀。然而,文物在被挖掘之后,会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空气和土壤成分不同,氧气、湿度等因素会再次破坏文物的结构。例如木材长期接触土壤后,突然暴露在大气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脱皮。即使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结构也有可能倒塌,文物也会破碎。因此,对出土文物的调查和保护非常重要,考古单位也应首次采用封闭的方法,以免文物不适应环境。
  (三)对文物发掘现场进行抢救。文物抢救工作包括两个主要环节:一是要在第一时间对各类文物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收集记录,包括抢救文物需要的所有重要信息,例如文物特征、形态、艺术美学特性、历史文化特性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二是及时进行各类文物的抢救修复,所需要依靠的信息是前者的相关信息。现场文物抢救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文物第一第二方面的抢救工作,这也是后期文物修复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抢救记录文物过程中,必须注意保证文物信息的准确和全面,若发现文物的内部出现严重程度损坏,要将被严重损坏的各个重要部位完整进行收集,以利于提升文物修复的成功性。
  三、考古中文物现场保护的作用
  (一)发掘是考古文物发掘信息的搜集、获取、管理和保护的重要体现,考古文物发掘现场的管理和保护对促进其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考古中发掘出的珍贵文物本身必须具有更多重要信息,这些重要信息将极大地影响与文物收藏历史,科学和当代艺术研究价值有关历史资料的准确性。同时,有可能提供关于文化遗产的长期保存和保护的全面实时信息,例如天气、温度、湿度等。随后对保存的文物进行存储和管理。
  (二)有效避免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而保护文物所需的各种紧急救援和保护措施,这是非常有益的。文物埋藏在地下的过程中,长期处于平衡状态,埋葬深、无光、缺氧、湿度高,长期浸入水中或水温和湿度条件变化很小。自然环境因素没有重大变化,也不会造成地质破坏甚至严重破坏。为了防止地下考古文物发掘现场环境因素的突然变化,对文物造成严重破坏,必须充分选择安全应急措施,及时采取处理和抢救措施,对现场进行安全稳定的应急处理。对文物要保证其安全性和科学性,及时抢救。[2]   四、考古发掘文物现场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因素对文物的损害。气温湿度季节变化大。出土文物损坏时,最敏感的室内环境因素之一是室内温度和空气湿度,这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相对湿度的变化,将直接导致某些文物的热结构立即变化,并产生温度收缩和膨胀的效果。同时,如果环境温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则木材干燥且水分流失的氧化速度较快,这可能会导致污染,例如,某些文物的破裂、萎缩或污染等情况。对于某些文物而言,油漆表面会产生污染问题,例如,剥落文物的油漆涂层。
  (二)现行文物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文物考古研究所或简称考古研究所,在目前全国大部分重点省市都设立有专门设施,考古文物发掘与科学研究工作,是这些文物研究所的主要研究任务与基本职责。但在景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无法对景区勘察、设计、施工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规定相应的责任承担,这种特殊情况下,将直接导致景区考古文物发掘现场以及文物保护服务工作管理不到位等,多种情况的同时出现,进而严重影响了景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发展。
  五、考古发掘中文物现场保护的建议
  由于现场文物信息是不可持续的可再生资源,因此,作为一种临时性文物保护,现场文物加固保护可以最大限度地及时获取现有的文物保护信息资源,并且可以确保受保护文物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安全性。在使用考古文物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和加固时,应特别注意正确选择文物加固材料。
  在挖掘和加固遗址考古文物之前,应清理遗址附近的白土、可溶性硝酸盐和其他有害物质,以确保文物加固的效果不会对遗址造成任何不利影响。
  现场文物的原始主体无法更改,用于保护和加强现场历史文物的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抗渗透性和抗老化性。由于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是长期和临时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用于文物材料的安全性、可逆性和操作简便性,促进可逆的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3]
  由于文物的特殊性,可以准确地确定文物所在区域中挖掘层的含水量。使用净水或浸泡方法处理水分含量大于100的竹、木和有色器具,然后使用密封方法处理画廊中水分含量小于100的家具或器具。确保其原始温度和湿度,避免环境湿度快速变化,并减少对文物的破坏。出土后,文物很容易与氧气反应。同时,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其他物质会对文物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在考古发掘现场保护文物时,应防止这些文物与文物之间相互作用。挖掘后的气氛应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才能有效地确保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4]
  考古研究是一项复杂而专门的工作。它不仅需要考古领域的专家知识和经验,而且还需要大量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加强合作。由于专家的研究能力主要在于准确判断各种文物的历史性和价值,而现代科学被认为是保护各种文物的最佳途径。由于科学技术的薄弱,在勘探和发掘过程中,大量文物遭到了严重破坏。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考古学应积极寻求新的进展并采取合理的方法、渠道、完善的手段和方法,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从而通过考古更好地了解历史。
  参考文献:
  [1]姚永余.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理念与现状[J].大东方,2016,(3):82.
  [2]高建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初探[J].中国民族博览,2019,(02):234-235.
  [3]王丽梅.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6,(20):184.
  [4]段正丽.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15):259.
  作者簡介:
  王丽梅,女,汉族,内蒙古通辽人,中级职称,本科,研究方向:文博。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在梳理、描写东北方言四音节词的基础上,探讨东北方言四音节词的语音结构特点。从语音结构上看,认为语音轻音和儿化是东北方言四音节词语音和谐韵律的重要特征。富含丰富韵律美,让东北方言四音节词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充满活力和乐趣。  【关键词】东北方言;四音节词;韵律;特征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109-02
期刊
【摘要】新形势下,演员的演技就是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效果。戏曲表演不仅属于综合艺术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是语言表现的主要手段。使用潜台词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并表达对应的情感建设,达到“字里传情”的境界。对于潜台词来说,“字里传情”属于主要表现形式,也会让人感知到其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在潜台词中将语言和情感有效地结合起来,才可以将完美的剧情呈现到大家面前。因此,本文主要探究潜台词在
期刊
【摘要】在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的背景下,区域文化也逐渐被人所重视,象帽舞文化作为朝鲜族的代表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与发展的价值。为此,加强对朝鲜族象帽舞文化及保护利用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此展开研究,简单地阐述了象帽舞的内容,并就象帽舞保护及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期待可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有效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象帽舞; 保护; 利用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纵观历代书坛,以人品论书品者不乏其数。细究历代书论,“人品”并不是评判“书品”的唯一准则,书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书品优劣的评判标准与道德范畴上的人品优劣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必然联系。书法家的学问、修养、胸襟等其他因素无不影响着其书法艺术水平。“书品即人品”将两种不同范畴的审美概念画上等号,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书法艺术审美准则。本文通过对专业技法的实践和理论的思考,对人品与书品的关系进
期刊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创作和人性化设计已然成为艺术家们应该思考的中心问题。数字信息技术的优化、成熟,更换了艺术家的创作发展形式,突破了中国曾经的传统文明艺术形式。艺术设计创作的趋势即数字技术。从视觉艺术到人与人之间的视听互动,从虚构现实到互动媒体作品,数字技术为艺术家具备更多的创造力提供了基础。数字经济科技的出现与发展改变了舞台艺术方式进行创作,舞台演出的内容更为丰盛,是使社會历史舞
期刊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精神艺术,它的存在,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否。而中华民族文化中,舞蹈艺术也相当繁荣,尤其是少数民族舞蹈方面。毛古斯对于土家族舞蹈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它是土家族中独一无二的仪式性舞蹈。本文从研究毛古斯舞蹈的艺术特征为出发点,全面研究分析了毛古斯舞蹈的艺术特征,追溯了它的起源。  【关键词】毛古斯;舞蹈;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过去三十余年,传统媒体居强势地位,囿于传播方式的单向性,主持人往往以主导态势进行传播,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信息权威”的角色。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融媒体传播时代到来,这种格局正在发生巨变:微博、微信、直播平台、快手、抖音等新媒体构建起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体系,草根网民的话语权日益增加,主持人群体的主导地位弱化,因而主持风格和口语传播策略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众的审美不断做出调整。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大众传播时代下,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寻找适应时代潮流的报道风格以及报道内容,进而使媒体不断走向融合,并且在媒体建构现实的过程中寻求创新方式。而本文将运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针对流行于媒体社交平台当中的标签符号的应用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媒体融合;建构现实;标签符号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1
期刊
【摘要】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与锤炼,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播方式始终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社会的大环境不同,因此书法的传播形式也随之各有不同。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及发展进行研究,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为了推动书法艺术在当代的顺利传播,有必要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和发展进行简单了解,并在
期刊
【摘要】管窥西方20世纪音乐的发展历程,从勋伯格的无调性作品到20世纪50年代的“电子音乐”,无一不體现着20世纪流派纷杂、创作多元的音乐创作特点。本文从西方20世纪音乐发展历程出发,去探索和了解西方20世纪“新音乐”的发展与变革。  【关键词】西方20世纪;“新音乐”;发展变革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