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的“豆剧”
我叫王豆豆,家里的独生子。有了这张“王牌”,爸妈对我有求必应。令我稍有不快的是,姑妈家的萁萁来了。她和我是“豆萁”?别逗了,我们简直是冤家。每次到我家,她都要和我争看电视,这是我最不能忍受的。要知道,每天电影频道的电影,可是我的“豆剧”时间。和我抢电视,等我家还有一台电视吧。
我一把抓过遥控器,把音量调到最大,任凭哭闹声、斥责声响彻云端,独自乐呵呵地享受着我的时间。
2 辅导风波
今天,章老师骑着他那辆除了铃铛不响什么都响的自行车,径直来我家告状了。呵,别以为你是老师,理在我这儿呢,我才不怕!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章老师为了“共同提高,一起小康”,实施了“1 1”策略,就是由一个成绩好的,带一个成绩落后的,这样大家互帮互助,最后达到成绩上“共同富裕”。
章老师开始把班上最“阿斗”的李大雷分给我,你看那李大雷,鼻涕常挂,口水常流。平时我就看他不顺眼,现在要我辅导他,没门!像我这样的学习委员,怎么也得辅导个成绩中上等的吧?章老师还是比较照顾我情绪,又连着给我换了三个,但是,我都没有满意,还跟同学闹了别扭,这不,章老师就不请自来了。
3 马儿不走
我跟爸爸关系最好,从小到大,我俩玩的最多的就是骑大马。大马?当然是我爸爸了!放学回家,顺顺利利地写完了作业,突然想起了,好久没有骑大马了。呵,虽然现在我长大了,不能再骑在爸爸身上了,但爬到爸爸背上让他背我转一圈总是可以的吧。
于是,爸爸刚下班回来,放下公文包,我就“唬”地一下,“猴”上了他的背,“爸爸,我们骑大马吧!”爸爸愣了愣,本想把我甩开,经不住我再三哀求,他还是站在原地,背着我转了一圈,然后,把我放下。怎么了?爸爸成了老马?怎么连走都走不动了……
妈妈的话
我必须承认,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我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我总是尽量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我认为,让他吃饱、穿暖,免受我小时所受的苦难,是我对他最大的关心。我想,孩子肯定能快乐的度过他的童年,有个阳光的一生。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的想法错了。豆豆变成了一个非常自私的孩子。他似乎想支配这个世界:霸占着电视,不愿意辅导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甚至在他爸爸非常劳累的情况下,都不能替爸爸考虑一点。我该怎么办呢?这孩子现在完全生活在“我”世界中,丝毫没有“你”的概念,怎么能把他改变为无私、慷慨,为他人着想呢?我去问问博士吧。
博士观点
孩子自私是过分关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一切以满足自己为主。自私的产生有两个源泉:一是天生的利己倾向,这种倾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但仍需父母正确引导;第二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榜样。
密歇根大学的一个教授研究得出结论:高度关注孩子要什么的父母使用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出现不顾及别人感受,自私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身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检讨自己的行为方式,对孩子有没有不好的影响。然后,我们就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了。
游戏。你焦躁不安地坐在椅子上,孩子却在放学后的两个多小时才到家。等孩子到家了,你千万不能火冒三丈地冲过去,一阵拳打脚踢,而应该冷静地和孩子做个游戏。
让你的孩子坐在你刚才坐的那把椅子上,让他不停地看那个时钟,再看门和电话,要他体会那种坐立不安的感觉。然后告诉孩子,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打个电话回来。
也可以做一些角色小游戏,在游戏中有“自私的人”,孩子或者父母扮演都可以,夸大自私行为的后果,让孩子引起重视。
及时的提醒和讨论。当孩子表现出自私时,立即的强烈的责备打骂反而不好,给于一定的提醒和讨论效果更好。讨论要在轻松愉快而又严肃正式的场合下进行,要让孩子了解自私的后果,要求他在以后的行为中加以改正。
培养换位思考的思维模式,减少自私行为的发生。常用的方法是:1)描述别人的情绪反应;2)想象别人的感受;3)经常问“其他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
强调无私的行为。孩子渐渐有所改变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强化。比如:“当你给林林苹果的时候,你看到林林笑了吗?”“谢谢你给李大雷的学习帮助,我们都知道,你学习好,而且又是个无私的孩子。”
在未来的24小时,为了培养孩子无私、考虑他人的品格,你打算采取什么措施呢?
改变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至少需要21天,在这21天里,你怎么打算的呢?
第一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的态度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我叫王豆豆,家里的独生子。有了这张“王牌”,爸妈对我有求必应。令我稍有不快的是,姑妈家的萁萁来了。她和我是“豆萁”?别逗了,我们简直是冤家。每次到我家,她都要和我争看电视,这是我最不能忍受的。要知道,每天电影频道的电影,可是我的“豆剧”时间。和我抢电视,等我家还有一台电视吧。
我一把抓过遥控器,把音量调到最大,任凭哭闹声、斥责声响彻云端,独自乐呵呵地享受着我的时间。
2 辅导风波
今天,章老师骑着他那辆除了铃铛不响什么都响的自行车,径直来我家告状了。呵,别以为你是老师,理在我这儿呢,我才不怕!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章老师为了“共同提高,一起小康”,实施了“1 1”策略,就是由一个成绩好的,带一个成绩落后的,这样大家互帮互助,最后达到成绩上“共同富裕”。
章老师开始把班上最“阿斗”的李大雷分给我,你看那李大雷,鼻涕常挂,口水常流。平时我就看他不顺眼,现在要我辅导他,没门!像我这样的学习委员,怎么也得辅导个成绩中上等的吧?章老师还是比较照顾我情绪,又连着给我换了三个,但是,我都没有满意,还跟同学闹了别扭,这不,章老师就不请自来了。
3 马儿不走
我跟爸爸关系最好,从小到大,我俩玩的最多的就是骑大马。大马?当然是我爸爸了!放学回家,顺顺利利地写完了作业,突然想起了,好久没有骑大马了。呵,虽然现在我长大了,不能再骑在爸爸身上了,但爬到爸爸背上让他背我转一圈总是可以的吧。
于是,爸爸刚下班回来,放下公文包,我就“唬”地一下,“猴”上了他的背,“爸爸,我们骑大马吧!”爸爸愣了愣,本想把我甩开,经不住我再三哀求,他还是站在原地,背着我转了一圈,然后,把我放下。怎么了?爸爸成了老马?怎么连走都走不动了……
妈妈的话
我必须承认,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我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我总是尽量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我认为,让他吃饱、穿暖,免受我小时所受的苦难,是我对他最大的关心。我想,孩子肯定能快乐的度过他的童年,有个阳光的一生。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的想法错了。豆豆变成了一个非常自私的孩子。他似乎想支配这个世界:霸占着电视,不愿意辅导比自己成绩差的同学,甚至在他爸爸非常劳累的情况下,都不能替爸爸考虑一点。我该怎么办呢?这孩子现在完全生活在“我”世界中,丝毫没有“你”的概念,怎么能把他改变为无私、慷慨,为他人着想呢?我去问问博士吧。
博士观点
孩子自私是过分关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一切以满足自己为主。自私的产生有两个源泉:一是天生的利己倾向,这种倾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但仍需父母正确引导;第二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榜样。
密歇根大学的一个教授研究得出结论:高度关注孩子要什么的父母使用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出现不顾及别人感受,自私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身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检讨自己的行为方式,对孩子有没有不好的影响。然后,我们就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了。
游戏。你焦躁不安地坐在椅子上,孩子却在放学后的两个多小时才到家。等孩子到家了,你千万不能火冒三丈地冲过去,一阵拳打脚踢,而应该冷静地和孩子做个游戏。
让你的孩子坐在你刚才坐的那把椅子上,让他不停地看那个时钟,再看门和电话,要他体会那种坐立不安的感觉。然后告诉孩子,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打个电话回来。
也可以做一些角色小游戏,在游戏中有“自私的人”,孩子或者父母扮演都可以,夸大自私行为的后果,让孩子引起重视。
及时的提醒和讨论。当孩子表现出自私时,立即的强烈的责备打骂反而不好,给于一定的提醒和讨论效果更好。讨论要在轻松愉快而又严肃正式的场合下进行,要让孩子了解自私的后果,要求他在以后的行为中加以改正。
培养换位思考的思维模式,减少自私行为的发生。常用的方法是:1)描述别人的情绪反应;2)想象别人的感受;3)经常问“其他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
强调无私的行为。孩子渐渐有所改变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强化。比如:“当你给林林苹果的时候,你看到林林笑了吗?”“谢谢你给李大雷的学习帮助,我们都知道,你学习好,而且又是个无私的孩子。”
在未来的24小时,为了培养孩子无私、考虑他人的品格,你打算采取什么措施呢?
改变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至少需要21天,在这21天里,你怎么打算的呢?
第一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的态度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还需要做哪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