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已隔万水千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张雅娜,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总会第一副主席、汉口分会主席、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2020年,《普陀灵光》荣获首届青年文学家文学大奖赛散文组特别奖。文学爱好者,写作始终是驻于心底的一个梦。
  他站在我的面前,浅浅地微笑着。我定定地看着他,半晌无语。轮廓饱满、肚子微腆,俨然中年男子的他,我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怎么可能忘记?曾经刻在记忆深处的那张脸。
  青春岁月里,那曾是我最熟悉的风景,是我思念到隐隐作痛的深刻记忆。当他对我怔怔的眼神露出困惑的表情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嘴角不禁牵起一抹尴尬的笑。“明天大学同学聚会,我就回来了。今天特地来看看你。”他低头点燃一支烟,轻声解释着,以此来打破彼此的沉默。我的目光从他指间忽明忽暗的香烟移开,抬眼,碰到他凝视的眼眸。依然是那个熟悉的眼神,却恍若隔世般遥远。我扭转头,目光飘向别处,心下一叹,他眼里的我,想必亦不再如昨了。“无论时光怎样流逝,有些记忆永不会改变。”好似看穿我的心思般,他看着我说。仍是如此默契,只需一个眼神就能读懂我心里所想。我不禁低下头,湿了眼眶。
  想起当年,两地相隔,车马、邮件都很慢,一封信寄出要半个月才能收到回信,长期海上漂的他只有船靠岸后才能给我打电话。听到那远隔重洋的声声呼唤,我流着泪在电话里唱“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所爱隔山海,多少柔情,多少泪。想起那个飘雪的冬天,他乘坐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再转乘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一身雪花出现在我的面前,只为兑现和我一起过圣诞节的承诺。我还记得,久别重逢的我们紧紧地相拥,也记得打开精美的音乐盒,看到那散发着五颜六色光芒的圣诞树时,我内心的快乐与满足无以言表。也是那个冬天,大地冰雪覆盖。面对无法逾越的现实,年轻的我,夹在父母和他之间,无可奈何,所以情绪激动地在电话里冲他喊:“我们分手吧!”
  栀子花般的年华,我们爱得纯粹而简单。也因为年轻太任性,我们总是让深爱的人受伤,亦在自己心口留下了永远的痛,我终是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价。一个转身,如此在乎的两个人,再见已隔万水千山。思绪恍惚,如珠往事碎落一地。看着他吐出的烟雾一点点在风里飘散,我轻吁一口气:“好久不见,今天我尽地主之谊给你接风。”
  他摁灭烟,轻轻笑了:“走得匆忙,忘了带药,你陪我去趟药店吧。”稍顿片刻,他盯住我的眼睛说:“让你买单,那就不是我了。”那语气,那神情,一如当年。“怎么?你生病了吗?”我忍不住问。“没事。单位例行体检,查出了高血压、高血脂,得每天吃药。”他回答。我不可置信地看着他,实在无法将刚过40岁的他與这些老年病联系在一起。“熬夜,喝酒,应酬,漂泊。这就是我的生活。”他淡淡道来,仿佛说着别人的事。“能活到65岁,我就很满足了。”他轻笑,深深看了我一眼。
  看着眼前熟悉而陌生的他,我兀自唏嘘。曾经深爱的两个人,分开后,悲欢再无从知,终是活成了彼此生命里的陌路人,这该是爱情最大的悲哀吧。一股热气自眼底缓缓升腾,我深吸一口气,看着他的眼睛:“请你一定爱惜自己,我还想看到你将来满脸皱纹的样子呢。”
  他红了双眼,脸上浮起一丝微笑,苍凉而悠远:“你忘了吗?你说过,50岁以后你就不会再见我了。”他竟然还记得!是的,我曾说过不再见他,我要他永远记住我青春美好的样子。那晚的他照例点了一大桌菜,一个劲儿喝酒,说他这些年的成与苦。我静静地听,他幽幽地说。我们都没怎么动筷。
  那晚的月,皎洁如水,像极了18岁那年我们初遇的夜晚。我们在月下挥别。一条小路来来回回地送,月光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好长,直至再也不见……
其他文献
乡亲们称王小八为割麦王。  王小八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已有七个年头。他技术过硬,操作熟练,收割速度快,收割后的麦田异常干净,极少遗落麦穗。附近几个村子,干这一行的人也不少,没一个能超过他的。  “艺高人胆大。”老话说得没错!看着今年小麦大部分已经成熟,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王小八先是将自己那台威风凛凛的收割机精修了一番,又对外放出新招儿来—今年收割小麦实行三不收:一是在小麦没有自然倒伏的情况下,每亩有
期刊
一提起“老胡同”就让人倍感亲切,为什么呢?因为是它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勾起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  “六尺巷”的典故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这是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境内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地与吴宅相邻。吴氏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了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  张英家人见有理
期刊
时光总是匆匆,又是一年中秋时。父母不知增添了多少皱纹,多少白发。可口的月饼可以让我品尝到亲人相聚的甜蜜,但偶尔缺失的陪伴是孤单的、酸涩的,却也让我更懂得亲情的珍贵,让我尝到了故乡的甜美及温暖。同时,让我深刻地懂得珍惜身边人。如今,在萧瑟、冷清的中秋,让我点燃一把温暖的火,驱除秋的凉意。  记得离家的第一个中秋节,我因为愧疚,没有回家。  晚上,站在宿舍的阳台上,校园里一片寂静。似圆盘的月亮高高地挂
期刊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悠久的五月,在时间的大河里穿越奔流。经纬着人文,静观着沧桑,见证着辉煌,吹拂着天南地北的曙色。这多味的南风,撩起炊烟的缠绵,牵引出童年五彩的回忆。麦子,涵盖了童年所有的色彩。  清明忙种麦。一粒种子,从冬天的渴望中走出来了。清明时节,北方还是冷风剪剪、柳枝萧条,或雨雪霏霏呢。但是,有经验的农民是不会被这些“假象”迷惑的。他们,是时令最忠实的拥戴者和执行者。  其实,清明
期刊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了,说起中秋节,童年的中秋时光一下子涌现脑海,记忆犹新。  儿时并不知晓中秋节的含义,只是听大人们说,中秋要赏月,吃月饼。记得那时,大人们总要搬桌椅到院子中间,摆上瓜果和月饼,沏一壶绿茶,一边赏月,一边侃侃而谈。我们这些孩子自然坐不住,跑到院子外玩耍,东奔西跑,捉迷藏、过家家,玩得不亦乐乎。  月光虽淡淡的,却把大地照得清清楚楚,如同白日。月光流泻在院子的墙上,给墙壁涂上一层银
期刊
爱情就是这样,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刘洋今年二十九岁了还没结婚,爸妈那叫一个愁,不断地给他介绍对象、安排他相亲,无奈缘浅情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在微信加了一个网名叫含羞草的姑娘,两人每天通过聊天传递信息,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爱,只能用心默默聆听;情,只能用心牵念。一种爱,是心的默契;一种情,是心的守望。他仿佛听到这个文艺女青年心跳的声音,使自己孤独的心倍感温暖……  微
期刊
不知过了多久,飘荡在巷子里的清香突然没了踪迹。青石板上,是同伴光着脚丫踩过的痕迹;屋檐下是一群调皮孩子下雨忘记回家的身影……这是我记忆里,笼罩在云雾中的小江南,它有一个被人熟知的名字—文昌里。它从千百年前走来,悠悠岁月的芬芳中,走过漫漫的历史长河,孕育出无数的文人才子。  —题记  文昌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临川人的心中留下了城市的“根”与“脉”。古朴的文昌桥横跨抚河,岁岁年年唱着汤显祖笔下
期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今,我才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一个“离”字对于我来说像刀一样扎在了心口上,生疼!  月又圆了,可人缺了!中秋明月依旧亮闪闪地高悬在天幕上,而月下却少了一个赏月的人,那个人就是我的母亲!多了一個凝望月亮便生出思念的伤心人!这个中秋节,母亲缺席了!  往年这个时候,兄弟姐妹几家人齐聚父母身边,为母亲祝寿。母亲的生日恰巧就在中秋节这一天,我们就双喜临门,一起庆祝
期刊
车水马龙,汽笛喧嚣,红尘中一天的繁华,在一片火烧云的末端,慢慢沉静,夜幕徐徐而下,习习晚风撩起了我思乡的衣袂。仰望头顶淡蓝色的星空,温婉静谧,回想匆匆半世,皆如指间流沙。  唯有我的家乡、我的亲人总是如影随形……  记忆中,家乡有一个偌大的石头,那形状,那神韵,活脱脱一个大蛤蟆,坐在青山之下、清溪之上,眼睛骨碌碌地转着,审视着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路人。这地方也因此得名“蛤蟆神”。  蛤蟆神,是我上
期刊
江南的春天雨水就是多,这不,下了将近半个月的雨,空气都拎得出水来。今天太阳终于露脸了,我比往常起得早,谁知88岁的母亲比我起得更早。  母亲坐在客厅沙发上喝着白开水,见我起床了,脸上顿时扬起了笑意。她对我说:“天晴了,你得到菜园去看看,菜地里的草肯定长过菜苗了,要赶快除草。”  我家的菜园在离老屋不远的小山窝,几代人都在这块土地上劳作过。远的不说,母亲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就消耗在这菜园里。  过去,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