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亲子园中的重要参与者,家长的角色定位影响到早期教育的效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揭示了家长在亲子园中的角色定位现状,深入分析了影响家长角色定位的因素,并对亲子园引导家长合理定位角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亲子园;家长角色;归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54-03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亲子园在我国各大城市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亲子园为婴幼儿教育提供了有利资源和有效场所,逐渐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和全面发展,即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亲子园作为开展亲子教育的有效场所,是协调家长、教师与幼儿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家长在亲子教育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婴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现有的亲子教育研究,主要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亲子教育的效果,而对亲子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家长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对于家长角色问题的研究更少。本研究拟通过调查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知,反映亲子教育的特点,了解亲子园的教育效果,从而提升亲子教育的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重庆市与四川省三所亲子园,分别为公办园的园中园、连锁亲子园和私立亲子园。以婴幼儿(0岁~3岁)的带养群体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婴幼儿的父母、祖辈和保姆。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问卷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了解婴幼儿的家庭情况以及婴幼儿与家长在亲子园的基本信息;二是以多选形式了解家长对自身权利及义务的认识;三是采用单选形式了解家长对自身角色的主观认识;四是采用开放式问题的形式请家长对家长角色进行客观评价。本研究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0份。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此外,还对部分家长进行了访谈,并观察家长在亲子园中的角色行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亲子园中家长的角色定位
1 家长的亲子教育动机偏向功利性
调查显示,家长普遍认为让孩子接受教育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有93.4%的家长认为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阅读书籍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这说明婴幼儿家长普遍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并且希望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有56.7%的家长认为只有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今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反映出家长倾向于将孩子的教育看作一种投资,现在的高投资是为了将来的高回报。另外,在与家长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比较看重亲子园的强化技能训练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将亲子园看作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提升的跳板以及获得高收益的投资途径。我们知道,亲子教育应该是在亲子活动中通过科学的指导,建立良性的亲子互动模式,从而促进孩子的长远发展。而家长却将目光集中在短期利益上,忽视了亲子教育的初衷,这种功利性的偏差势必妨碍亲子教育效果和幼儿的成长。
2 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度偏低
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是亲子活动开展的基本方式。调查显示,有74.3%的家长能够认识到参与亲子教育活动的重要性,65.7%的家长认为自身在活动中的参与对孩子有着重大影响。家长认为:“在活动中,如果没有我们的指导,孩子做事情就没有方向”“老师的专业指导可以为我们解惑,我们和孩子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同学习、相互促进。”这说明,家长已经认识到自身在亲子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参与的意愿也很强烈。但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仅有37.1%的家长会与孩子一起参与到亲子活动中,还有62.9%的家长则游离于活动之外,只是保证孩子安全或者与其他家长聊天,在活动中的参与行为并不明显。亲子教育是以引导家长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家长的积极参与是教育效果达成的根本保证。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家长的游离行为不仅会影响活动的氛围,而且也不利于其自身获得亲子教育的知识与经验,从而影响亲子教育的有效性。
3 亲师关系中家长自主性缺乏
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家园联系,亲子园中的亲师关系是最为紧密的,在这种新型关系中,家长的自主性发挥有助于亲子教育的开展。在与教师的关系的上,有72.8%的家长认为自己与教师是合作关系,共同对孩子的教育负责。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家长们在课后询问教师的积极性较高,表现出参与合作的意愿,但家长询问的内容多是围绕孩子的衣食住行,而不是针对当天教育活动或是如何在家庭中延伸亲子教育。调查显示,有78.6%的家长从未对亲子园提过建议,65.7%的家长对课程的设置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仅有少部分家长有参与课程设置的意愿。由此可见,家长虽然对亲子教育活动态度都很积极,但常常将亲子教育等同于养育看待,这种观念上的错位使得家长表现出对孩子生活细节的积极关注和对个性心理发展的忽视。他们对真正涉及亲子教育核心的课程设置参与度很低,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缺乏自我意识。
(二)家长角色定位的原因分析
1 功利性宣传强化了家长的错误观念
据调查,家长对亲子教育的认可度高达90%,但这种认可度是建立在对功利性目的满足基础上的,而非出于对亲子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家长本着“三岁看老”“不输在起跑线上”等功利性目的将孩子送到亲子园,常常将成长中的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对自身的责任认识不足或刻意逃避。亲子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亲子教育理念进行宣传的过程,只有理念得以贯彻,家长才可能全面配合,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开展,教育目的才能最终实现。然而,现实中亲子园往往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课程和幼儿身上,忽略了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的责任,有时甚至被家长同化。
2 陪同家长更换频繁,难以深度参与
亲子教育课程通常需要家长全程陪同,而课程时间又多安排在父母的工作日,因此,由祖辈或者其他亲属来替班陪同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了亲子园中陪同家长流动性较大的情形。家长的频繁更换一方面破坏了亲子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家长的参与性,另一方面由于替班的祖辈与父母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也影响了亲子教育的效果。通过访谈可以发现,祖辈希望孩子在活动中样样优先优秀,不落后于其他孩子,还会包办或代劳孩子的事情;而父母则更倾向于为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环境,让孩子自己动手。两辈家长之间理念与水平的不同,直接导致参与的方式与深度也不同。另外,由于陪同家长的沟通存在障碍,还造成了课程衔接断裂,亲子教育理念无法彻底贯穿,幼儿在亲子园学到的知识经验,无法落实到家庭的日常教育中。
3 课程模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亲子课程主要是针对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大肌肉动作、精细动作以及社会行为五个方面进行训练。为了便于课程的实施,多数亲子园的课程会将音乐、数学、绘画、手工、语言、体育等五个方面的训练整合在一起。在与家长的访谈中我们得知,单一的课程模式难以引起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致使家长仅将参与亲子课当成一种责任和义务。亲子园在课程开发上资源投入不足的状况,影响了家长主动参与的力度。另外,有的亲子园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使得教师在与家长和幼儿进行沟通、交流方面缺乏精力。因此,亲子教育机构虽然需要盈利,但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应更注重对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建议
对于家长角色定位中的存在问题,从亲子园的角度出发,应树立科学的亲子教育理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激励家长的参与,并提升自身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一)注重理念宣传,融入教学活动
亲子园应以家长与孩子的组合为单位,通过亲子游戏、亲子运动会、亲子联欢会等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让家长在亲子活动中直观体会科学亲子教育的观念和特点。在活动材料的选择方面,亲子园应选择区别于幼儿园、学前班等机构的材料,为家长提供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的材料和活动。另外,在家长产生疑惑时,教师需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在为家长解疑的过程中宣传亲子教育的理念。
(二)加强家园沟通,促进家长参与
亲子园应把家长看作相互学习的对象,及时了解家长对亲子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和需求情况。考虑到家长流动的问题,亲子园可建议家长指定一名主要照顾者,并请替班家长将当天所学内容积极与主要照顾者进行沟通、交流。
(三)提供信息平台,建立家园对话
通过建立网站、QQ群、家长沙龙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在亲子园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以及家长与家长之间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让家长能够自由发表意见与建议,也让亲子园能够及时了解到家长的想法,从而促进亲子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拓展课程开发,增加课程新颖性
亲子园应合理分配资源用于课程研发,在不偏离亲子教育理论的前提下,根据家长反映的热点及难点问题研发课程,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这种汇聚了家长思想的课程,有助于激励家长积极地参与到整个亲子教育的过程中来。
关键词 亲子园;家长角色;归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54-03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亲子园在我国各大城市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亲子园为婴幼儿教育提供了有利资源和有效场所,逐渐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和全面发展,即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亲子园作为开展亲子教育的有效场所,是协调家长、教师与幼儿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家长在亲子教育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婴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现有的亲子教育研究,主要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亲子教育的效果,而对亲子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家长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对于家长角色问题的研究更少。本研究拟通过调查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知,反映亲子教育的特点,了解亲子园的教育效果,从而提升亲子教育的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重庆市与四川省三所亲子园,分别为公办园的园中园、连锁亲子园和私立亲子园。以婴幼儿(0岁~3岁)的带养群体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婴幼儿的父母、祖辈和保姆。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问卷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了解婴幼儿的家庭情况以及婴幼儿与家长在亲子园的基本信息;二是以多选形式了解家长对自身权利及义务的认识;三是采用单选形式了解家长对自身角色的主观认识;四是采用开放式问题的形式请家长对家长角色进行客观评价。本研究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0份。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此外,还对部分家长进行了访谈,并观察家长在亲子园中的角色行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亲子园中家长的角色定位
1 家长的亲子教育动机偏向功利性
调查显示,家长普遍认为让孩子接受教育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有93.4%的家长认为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阅读书籍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这说明婴幼儿家长普遍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并且希望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有56.7%的家长认为只有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今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反映出家长倾向于将孩子的教育看作一种投资,现在的高投资是为了将来的高回报。另外,在与家长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比较看重亲子园的强化技能训练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将亲子园看作让孩子在起跑线上提升的跳板以及获得高收益的投资途径。我们知道,亲子教育应该是在亲子活动中通过科学的指导,建立良性的亲子互动模式,从而促进孩子的长远发展。而家长却将目光集中在短期利益上,忽视了亲子教育的初衷,这种功利性的偏差势必妨碍亲子教育效果和幼儿的成长。
2 亲子活动中家长参与度偏低
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是亲子活动开展的基本方式。调查显示,有74.3%的家长能够认识到参与亲子教育活动的重要性,65.7%的家长认为自身在活动中的参与对孩子有着重大影响。家长认为:“在活动中,如果没有我们的指导,孩子做事情就没有方向”“老师的专业指导可以为我们解惑,我们和孩子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同学习、相互促进。”这说明,家长已经认识到自身在亲子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参与的意愿也很强烈。但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仅有37.1%的家长会与孩子一起参与到亲子活动中,还有62.9%的家长则游离于活动之外,只是保证孩子安全或者与其他家长聊天,在活动中的参与行为并不明显。亲子教育是以引导家长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家长的积极参与是教育效果达成的根本保证。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家长的游离行为不仅会影响活动的氛围,而且也不利于其自身获得亲子教育的知识与经验,从而影响亲子教育的有效性。
3 亲师关系中家长自主性缺乏
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家园联系,亲子园中的亲师关系是最为紧密的,在这种新型关系中,家长的自主性发挥有助于亲子教育的开展。在与教师的关系的上,有72.8%的家长认为自己与教师是合作关系,共同对孩子的教育负责。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家长们在课后询问教师的积极性较高,表现出参与合作的意愿,但家长询问的内容多是围绕孩子的衣食住行,而不是针对当天教育活动或是如何在家庭中延伸亲子教育。调查显示,有78.6%的家长从未对亲子园提过建议,65.7%的家长对课程的设置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仅有少部分家长有参与课程设置的意愿。由此可见,家长虽然对亲子教育活动态度都很积极,但常常将亲子教育等同于养育看待,这种观念上的错位使得家长表现出对孩子生活细节的积极关注和对个性心理发展的忽视。他们对真正涉及亲子教育核心的课程设置参与度很低,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缺乏自我意识。
(二)家长角色定位的原因分析
1 功利性宣传强化了家长的错误观念
据调查,家长对亲子教育的认可度高达90%,但这种认可度是建立在对功利性目的满足基础上的,而非出于对亲子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家长本着“三岁看老”“不输在起跑线上”等功利性目的将孩子送到亲子园,常常将成长中的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对自身的责任认识不足或刻意逃避。亲子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亲子教育理念进行宣传的过程,只有理念得以贯彻,家长才可能全面配合,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开展,教育目的才能最终实现。然而,现实中亲子园往往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课程和幼儿身上,忽略了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的责任,有时甚至被家长同化。
2 陪同家长更换频繁,难以深度参与
亲子教育课程通常需要家长全程陪同,而课程时间又多安排在父母的工作日,因此,由祖辈或者其他亲属来替班陪同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了亲子园中陪同家长流动性较大的情形。家长的频繁更换一方面破坏了亲子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家长的参与性,另一方面由于替班的祖辈与父母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也影响了亲子教育的效果。通过访谈可以发现,祖辈希望孩子在活动中样样优先优秀,不落后于其他孩子,还会包办或代劳孩子的事情;而父母则更倾向于为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环境,让孩子自己动手。两辈家长之间理念与水平的不同,直接导致参与的方式与深度也不同。另外,由于陪同家长的沟通存在障碍,还造成了课程衔接断裂,亲子教育理念无法彻底贯穿,幼儿在亲子园学到的知识经验,无法落实到家庭的日常教育中。
3 课程模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亲子课程主要是针对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大肌肉动作、精细动作以及社会行为五个方面进行训练。为了便于课程的实施,多数亲子园的课程会将音乐、数学、绘画、手工、语言、体育等五个方面的训练整合在一起。在与家长的访谈中我们得知,单一的课程模式难以引起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致使家长仅将参与亲子课当成一种责任和义务。亲子园在课程开发上资源投入不足的状况,影响了家长主动参与的力度。另外,有的亲子园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使得教师在与家长和幼儿进行沟通、交流方面缺乏精力。因此,亲子教育机构虽然需要盈利,但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应更注重对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建议
对于家长角色定位中的存在问题,从亲子园的角度出发,应树立科学的亲子教育理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激励家长的参与,并提升自身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
(一)注重理念宣传,融入教学活动
亲子园应以家长与孩子的组合为单位,通过亲子游戏、亲子运动会、亲子联欢会等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让家长在亲子活动中直观体会科学亲子教育的观念和特点。在活动材料的选择方面,亲子园应选择区别于幼儿园、学前班等机构的材料,为家长提供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的材料和活动。另外,在家长产生疑惑时,教师需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在为家长解疑的过程中宣传亲子教育的理念。
(二)加强家园沟通,促进家长参与
亲子园应把家长看作相互学习的对象,及时了解家长对亲子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和需求情况。考虑到家长流动的问题,亲子园可建议家长指定一名主要照顾者,并请替班家长将当天所学内容积极与主要照顾者进行沟通、交流。
(三)提供信息平台,建立家园对话
通过建立网站、QQ群、家长沙龙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在亲子园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以及家长与家长之间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让家长能够自由发表意见与建议,也让亲子园能够及时了解到家长的想法,从而促进亲子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拓展课程开发,增加课程新颖性
亲子园应合理分配资源用于课程研发,在不偏离亲子教育理论的前提下,根据家长反映的热点及难点问题研发课程,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这种汇聚了家长思想的课程,有助于激励家长积极地参与到整个亲子教育的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