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观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课程改革是高校体育改革的核心。文章从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以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理论探讨为基本方法,分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针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体系、课程范式、学科课程结构、课程与教材评价制度等五个方面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构建符合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体育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王琨(1978-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西安710128)张德智(1978-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李烨(1982-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西安710055)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3-0119-02
  
  当前,全面重点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标志着高等教育将面临一项深刻的变革。作为高校全面发展教育课程一个重要方面的体育课程,如何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培养社会需要的千百万高级人才的质量,更好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现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就是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与学生主体的体育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符合学生主体要求的学校体育才有生命力。因此,了解现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1.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的需求。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是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最旺盛、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并辅之以合理的作息制度、营养卫生,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改善心理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勇敢、顽强、进取的精神。
  2.培养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识的需求。大学体育传授体育锻炼方法、技能和体育文化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大学体育教育以健身教育和健身方法为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形成体育专长以及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3.竞技体育的需求。大学体育的任务之一是对体育基础较好并有一定专向运动才能的大学生,进行专门的运动训练,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使其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培养竞争意识,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因此,要在体育教育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意识是体育本身所给予的,这种超前的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体育不断深化改革,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内容、课程组织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校体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体系和体育思想观念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诸多观点,主要有“体质教育”“三基”“全面教育”“体育能力”“竞技体育”“成功体育”“终身体育”等。以上观点,一方面反映了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良好的学术研究气氛,对深化体育课程教学颇有裨益,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我们知道,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目标不明确就会使得广大教师在工作中难以适从,必然会引起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上的混乱。现今一些高校体育工作者仍把运动竞技看成体育,并把竞技作为体育的最高层次,把竞技成绩作为体育的最高追求,用竞技的指导思想代替体育指导思想,用竞技的规律原则、方法搞体育,甚至孤立地看待高校体育,把高校体育作为运动竞技的组成部分,而使高校体育丧失其在高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2.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结构单一,内容陈旧。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保健体育课等四种类型,注重了大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单一课型对大学生身体发展的不足。但在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上,仍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造成竞技课程内容过多,不能充分反映大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因此,传统体育课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体育锻炼方式、方法以及竞赛方法与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相脱节,已无法满足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以及现代社会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的要求。
  3.高校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竞技化。目前,我国高校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是以运动竞技项目为主,以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动作范例为标准构成体系内容,片面强调运动技术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作用,而使体育课程的实施背离了体育的根本。不少体育教师把带队训练、比赛、做裁判作为体育的根本,忽视对大学生的身体教育,忽视全体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竞争”而忽略“合作”,强调“竞争”而忽略“平等”,强调“成功”而忽略“挫折”,用“竞赛”达标成绩代替体育课教学质量水平,给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贯彻素质教育带来一定危机。
  4.体育课程评价内容体系范围狭窄。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太薄弱、不科学。一方面评价方法和结果不能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程度,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各校考评制度和内容方法不完全统一,随意性大。因此,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的重点和优先任务。建立与大学体育课程目的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既注重过程评价也注重效果评价,既要按固定标准和原则进行静态评价,又要按教学改革的实际进行动态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健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大学体育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三、素质教育观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变革。首先是体育思想观念上的改革。认真分析高校体育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客观地理清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过程,更好地继承优良的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中将传统的“精英体育”更新为大众化的体育身心素质教育观,用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价值来统摄大学体育课程编制,使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形式、课程实施管理评价等方面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作为一名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者必须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不断改进体育方法论,消除传统的偏见,以新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发展为基础,重新认识和解决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那种各执一端的狭隘、偏激的传统观点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进一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和研究体育教学,积极探讨制约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各种因素,使体育教学理论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
  2.以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观构建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传统的体育思想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这就是如何通过科学的体育教育,开发和发展大学生身心素质,为素质教育服务,以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武装大学生,使他们身心获得充分发展,各种能力得到提高,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目前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上还有简单化、绝对化的现象,体育过程中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虽然要以一定的运动形式来体现,需要通过一定手段来使之发展,但绝不能仅追求手段而忽略目的,单一地强调动作技术的结构、技术的细节、运动技术系统性,而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身心素质,使其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以适应我国现代化生产的发展、生产方式、劳动条件的性质和内容。
  3.坚持“三自主”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三自主”教学即“学生可自主选择体育老师、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它实行的是开放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三自主”的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对树立新的课程观念,调整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为核心,以培养终身锻炼为目标,适应终身化、健康化、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尊重学生选择,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中生动的学习氛围,推进素质教育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高校体育课程从单一学科结构向多学科综合课程结构转变。现代社会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物化条件,而且也给人类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更新和改造。随着人们对体育本质认识的提高,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代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高等学校体育为适应高校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合格人才的身心素质的发展,必须构建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新的课程体系,由传统的单一性的运动技术教育,由单一的体育教学结构向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综合性多学科结构转变。从21世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体育卫生保健娱乐健美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出发,以体育课程为主体,组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内容相互连接,相互配合,连环式的体育课程群体。
  5.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与教材评价制度,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的任务。在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上,紧密围绕按照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来设计高校体育课程效果的指标体系、质量标准与考核方法体系,从单一的运动技术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在继续完善大学生体育课程教材评价的外部和终结性评价的同时,着重加强内部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研究,实现评价的导向功能。另外,大力开展教材评价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包含“教材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组织和教材的呈现与表达的大学体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在体育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中,更加体现全面性、动态性、简约性、过程性和内部的结构性。
  
  四、结束语
  
  在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学校体育应抓住转轨的良好契机,探索体育教学课程的新规律,明确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积极设计课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践和总结,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真正认识和懂得体育的价值并产生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杨敏.课程设置创新与学校体育评价目标的重新定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6).
  [2]戚业国.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框架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0(1).
  [3]王延奇.论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4]蔡菊英.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4).
  [5]吕达.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0(2).
  [6]郑兵.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9).
  [7]彭怀祖.高等教育大众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石[J].江苏高教,2000(2).
其他文献
【莫斯科华人报】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部长安德烈·富尔先科在接受《俄罗斯报》采访时说,政府有可能采取行政手段关闭约100所高校,因为目前很多高校面临招生不足问题。
5月CERNET2主干线路平均可用率99.85%。5月主干网流量相比4月有所回升,但与2019年同期相比仍不高。5月入流量均值为13.74Gbps,相比4月增加了6.48%,与2019年同期相比减少了58.
西北工业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在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网络教学和网络视频会议方面,已经拥有很多项目的成功实践经验和一支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疫情之下,为保证教学计划和
王利明1960年2月出生于湖北仙桃。1981年毕业于湖北财经学院,1984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0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晋
疫情的发展情况仍时有反复,通过网络开展教学和办公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常态。学校要逐步适应疫情下的网络教学和工作状态,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业务迁移到网络上开展,除了做好网络保障,同时也要做好网络及信息的安全防护工作。因大部分高校仍然处于未开学状态,网络攻击事件数量处于低位。近期没有特别需要关注的蠕虫木马病毒。
歌风乡位于白河县西南部的白石河上游。1984年以来,乡党委、乡政府坚持不懈抓绿化,大力发展林特生产。在荒山上大做文章。坚持易人不易事,始终抓住绿化这个根本,把育苗造林任
为了获得磁感应成像(MIT)三维正问题的解,基于ANSYS软件建立三维磁感应成像测量系统模型,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求解.为了验证有限元方法可靠性,建立了Griffiths系统模型,在这一模型基础上进行了相应仿真试验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及Griffiths的试验结果一致,证明所提方法适用于求解磁感应成像测量系统三维正问题,为进一步研究MIT反问题及更复杂测量系统的设计提供基础.
未来高校的信息化力量一定是朝着更靠近学校业务发展主线、更靠近师生公共服务、更靠近教学科研单位的需求方向发展,这可能就是变革与创新的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快速
对于“人才高消费”一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是指企业过分强调高学历,并且盲目按照高学历标准来选择人才的一种现象。人才“高消费”实际上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  人才“高消费”事件今年屡屡见诸报端,其因何在?难道我们国家已经发展到人才过剩的时候了吗?显然不是。事实上,我国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7%。而一些发达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已远远高于这个比例。如美国占60%,日本、韩国分别占
自70年代初飞机播种造林在陕南试验成功以来,陕西飞播造林便以星星之火,燃遍秦巴山区。20多年来,共在汉江、嘉陵江、丹江源头地区的20多个县(市)飞播造林1200多万亩,成林成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