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业救国、实业报国、实业强国,是以张謇为代表的近现代中国民营企业家永远不变的初心和恒远不渝的家国情怀,他们身处非常之世,志存高远,兴办企业,振兴国货,发展教育,修建道路,扶孤恤贫……一腔爱国情怀,一片桑梓情深。在历史和时代的交汇点,百年中国民营企业家展现了厚德、崇文、实业、创新的新时代中国民营企业家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实业“大咖”,做有立场、有思想、有情怀、有坚守、有匠心的新时代中国民营企业家,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积蓄新动能、作出新贡献。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让张謇深刻地意识到,必须要依靠发展实业来“救治”国家。作为一个对自己的国家满腔热血的人,张謇迫切想要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做官的那些年,他注意到清政府每年都会花许多钱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棉布,便萌生出兴办纱厂、进军纺织行业的想法。张謇亲临各地,深入考察,认真思考,眼光紧盯当时比较开放繁荣、经济发展较好的上海。他最终决定在上海建立纱厂,初定纱厂性质是商办。1895年,潘华茂、郭勋、樊棻与通海花布商刘桂馨、陈维镛、沈敬夫和张謇集议集股规银60万两,每股100两,共6000股,官利年息8厘,创办通州纱丝厂。同年12月8日,由张謇咨呈两江总督转奏立案,明确商办性质。张謇当时并没有太多的钱财,所以他决定去融资,分通沪两地进行集股。张謇决定创办纱厂的消息无意中流传出去。没想到的是,很多人都表示非常支持他创办纱厂,张之洞甚至亲自接见他,这极大地鼓舞了张謇,给予他很大的动力。然而,这个消息也被李鸿章派系听到了。张謇当初在朝堂上曾公开指责李鸿章,以李鸿章为首的党派对张謇十分恼怒和憎恨。李鸿章是盛宣怀的靠山,而盛宣怀为了讨好李鸿章,就暗地里打乱张謇的计划,到处使绊子,对他发难,甚至跟上海的权贵们打好了招呼,让他们不要和张謇扯上关系,拒绝一切形式的合作,以致张謇在上海处处碰壁,融资毫无结果。没有钱,纱厂自然是无法开设的。融资过程长达一年之久,颇费周折,最终却只招得三四万两,杯水车薪,与拟集股60万两的计划差距悬殊。张謇又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上海流连多日、一无所获、饱受打击、无可奈何的张謇,最终探听到一个好消息,令他欣喜若狂,那就是求助官府“有戏”。原来就在五年前,盛宣怀曾挪用清政府80万两白银,从外国人手中购买了纺织机。这个盛宣怀虽然把纺纱机买来了,但是他并没有使用过,而是把它们搁置在上海的库房中“睡大觉”。
听到这个消息后,张謇精神振奋,立即动身,马不停蹄,亲自去查看了这批纺纱机,感觉十分满意,便马上向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寻求帮助。在刘坤一和张之洞的共同努力下,朝廷把这批已经锈蚀的纺纱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入股,均分给了张謇和盛宣怀,各得20400锭,25万两,作为官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但官方并不派员参与厂务。这批纺纱机就像是普罗米修斯给人间带来的火种一样,成为纱厂的救命稻草。纱厂机器问题虽然得以解决,但纱厂的日常运作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货需要钱,给聘请的工人发工资也需要钱……对张謇来说,资金的短缺,就像是压在孙悟空身上的五指大山一样,纱厂舉步维艰、难以为继,他愁眉不展、寝食难安。
危难时刻,张謇的好友王怀咏,变卖祖传铺位,又拿出自己夫人的私房钱,左拼右凑,最终筹集十万两白银,交到张謇手上,以帮助张謇渡过难关、圆“纱厂梦”。这笔钱如久旱甘露,救了大生纱厂,这才有大生后来的发展壮大。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历尽艰辛、磨难和坎坷,辛酸自不必说。若是没有留存的官机,若是没有自己好友的鼎力相助,他纵然有满腔热忱和凌云壮志,也是回天无力,难以取得成功。
大生纱厂后改称大生一厂。1903年,增纱锭4.08万枚,又以盈余添购2.6万枚纱锭开设大生二厂,1907年投产。1915年增设布厂,同时在海门筹设第三厂。1921年又设立大生副厂。不久分别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后因经营规模过大、军阀混战及天灾而出现亏损,以致资金周转不灵。1922年以后被银团监管。1923年在南通城南建成大生副厂。四厂共有资本708.4万两,纺纱机160360锭,织布机1342台;产品以20支以下的棉纱和白棉布为主。1925年,江浙财团接办大生各厂。1935年大生第二纺织公司倒闭。1952年,大生第一、第三纺织公司转为公私合营,1966年改为国营。大生纱厂是张謇最早创办的企业,也是近代南通第一家现代工厂。
大生纱厂的成功,不仅带动了南通相关产业的起步,也为该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是南通地区早期现代化发展的基石。2018年1月27日,大生纱厂(大生纱厂陈列室)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11月,大生纱厂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任关山层叠,道阻且长,长江奔流入海,昼夜不歇。走近张謇,能真切地感受到先驱者筹办大生纱厂那段筚路蓝缕的征程和饱经苦难的辉煌,深刻重温两个甲子中民营企业家栉风沐雨的奋斗史和家国情,我们当永远铭记张謇这位近代民族工商业先驱实业报国的伟大功绩。
张?謇
字季直,号啬庵,清末状元,1853年出生于当时海门直隶厅常乐镇,兄弟五人,在家排行第四,故海门民间称他为“四先生”,其早年入淮军将领吴长庆幕。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辞职经商,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和中国民族工商业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