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立足于文本语言,引领学生关注表达情感的符号,关注富有特色的字词,关注特殊语句的样式,关注精彩典范的段落,关注独具匠心的布局,让学生全方位地在语言的世界里认识、感知、揣摩,从而实实在在地学会言语表达。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形式 言语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准解读教材,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言语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教师们可从以下几点去关注。
一、关注表达情感的符号
我们都知道,逗号表示一个句子中间的停顿,句号一般是用在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但逗号、句号的作用可不止这些。我们来看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有这样的一句: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引导学生发现“哗,哗,哗”之间用了逗号,并体会“哗,哗,哗”之间用了逗号以后,把雨下得很大很大,写出来了。没有逗号,就是“哗哗哗”,虽然也是表示雨很大,但还是加了逗号表示下的雨更大。
再如,人教版五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句子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之间不用顿号,也不用逗号,而是用上了3个句号,表达出了“我”在等待父亲回来的时候,觉得时间特别漫长,写出了“我”巴不得父亲快点回来,希望早点得到父亲的赞赏的急切心情。小小的标点符号,除了表示停顿,还能表达情感。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
二、关注富有特色的字词
众所周知,字词是表情达意的。这里,我想说的是一些看起来不起眼,容易被我们老师忽视的字词,也颇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品味。《最大的“书”》里有这样两段话:“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叔叔说:“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如果把这两段话的最后一字“呀”“哩”去掉,讀读“它们都是字。”“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就不能把地质勘探队员觉得“岩石书”上也是有字、有图画的,走进大自然是很有趣的味道写出来了。
三、关注特殊语句的样式
人教版二(上)《找春天》开头这样写: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通过朗读这两个“春天来了”,然后与一个“春天来了”比较,学生肯定能感悟到两个“春天来了”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春天来了的喜悦之情。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在说话或写作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效果十分明显,好多学生在写话的时候都用到了。
再如,人教版五(上)《慈母情深》中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将“我的母亲”放在每个动作的后面,既整齐匀称又有节奏感。课堂中,教师展示另外一个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学生不仅体会到“反复”的表达方法,还能体会到“我的母亲”是那么地辛苦,“我的母亲”为了全家而如此不辞劳苦地工作着;这样的表达方式更突出了作者对母亲情感的真情流露。
类似上述这样“特别”的语句样式,还在许多篇课文中出现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如此“特别”的语句样式“咬文嚼字”。若是能在领悟基础上,再设计运用表达技巧的小练笔,就更能让学生习得语言,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关注精彩典范的段落
文章中藏着许多精彩典范的段落。为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应该尽量去发现。比如,《颐和园》第4自然段: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个自然段写得有条有理,又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得很具体。通过本段教学,怎样让学生有这样的体会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
首先,学习“把景物写得有条理”,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写了哪些景物,把景物圈出来,并进行交流。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好“登上万寿山”所见到的景色。学生通过读课文,一定会发现作者站在佛香阁前面,先写向下看到的景物——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再写正前面看到的景物——昆明湖,然后写向东看到的景物——城楼、白塔。
其次,学习“把景物特点写具体”。让学生再读课文,读后比一比。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把景物特点写具体”。可以用形容词把景物写具体,如葱郁的树丛、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可以从感觉角度把景物写具体,如“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里的“滑”字,好像是写湖水的动,有波痕,但有了后面的“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恰好反衬出了湖水很静;可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事物写具体“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不但写出了湖面的静,还让湖水绿得更有美感了。
五、关注独具匠心的布局
文章的布局,是为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进行精心安排的,它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那些独具匠心的文章布局,不但能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还能更好地为学生在今后习作中的布局谋篇提供多种蓝本。
比如,人教版五下《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布局独具匠心。老汉和小伙子之间的关系,文章的前半部分一直没有捅破,直到文章结尾才点明:“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让读者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老太太不单失去了丈夫,还失去了儿子。读者不禁为这悲烈的结局而痛心的同时,更被老支书“为了保护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保护儿子,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崇高品质,深深震撼。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改变文章的叙述顺序来进行理解;然后再与原文加以比较,从中感受文章的独特布局所带来的悬念和感染效果;最后,模仿文章小小说的布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尽可能地做到精准解读教材,从揣摩词句入手,思考布局谋篇,关注标点符号。只有准确把握文本中的教学点,才能确定课堂中的训练点。然后优化训练方法,设计训练程序。这样,把言语训练与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相结合,做到以点带面,步步深化,从而使学生得到有效的言语训练,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实实在在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李华炬.借助文本表达形式 发展言语表达能力[J].新教师,2014,(11).
[4]成云菲.立足文本语言 提升言语表达能力[J].课外语文,2016,(08).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形式 言语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准解读教材,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言语训练,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教师们可从以下几点去关注。
一、关注表达情感的符号
我们都知道,逗号表示一个句子中间的停顿,句号一般是用在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但逗号、句号的作用可不止这些。我们来看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有这样的一句: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引导学生发现“哗,哗,哗”之间用了逗号,并体会“哗,哗,哗”之间用了逗号以后,把雨下得很大很大,写出来了。没有逗号,就是“哗哗哗”,虽然也是表示雨很大,但还是加了逗号表示下的雨更大。
再如,人教版五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句子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之间不用顿号,也不用逗号,而是用上了3个句号,表达出了“我”在等待父亲回来的时候,觉得时间特别漫长,写出了“我”巴不得父亲快点回来,希望早点得到父亲的赞赏的急切心情。小小的标点符号,除了表示停顿,还能表达情感。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
二、关注富有特色的字词
众所周知,字词是表情达意的。这里,我想说的是一些看起来不起眼,容易被我们老师忽视的字词,也颇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品味。《最大的“书”》里有这样两段话:“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叔叔说:“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如果把这两段话的最后一字“呀”“哩”去掉,讀读“它们都是字。”“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就不能把地质勘探队员觉得“岩石书”上也是有字、有图画的,走进大自然是很有趣的味道写出来了。
三、关注特殊语句的样式
人教版二(上)《找春天》开头这样写: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通过朗读这两个“春天来了”,然后与一个“春天来了”比较,学生肯定能感悟到两个“春天来了”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春天来了的喜悦之情。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在说话或写作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效果十分明显,好多学生在写话的时候都用到了。
再如,人教版五(上)《慈母情深》中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话将“我的母亲”放在每个动作的后面,既整齐匀称又有节奏感。课堂中,教师展示另外一个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学生不仅体会到“反复”的表达方法,还能体会到“我的母亲”是那么地辛苦,“我的母亲”为了全家而如此不辞劳苦地工作着;这样的表达方式更突出了作者对母亲情感的真情流露。
类似上述这样“特别”的语句样式,还在许多篇课文中出现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如此“特别”的语句样式“咬文嚼字”。若是能在领悟基础上,再设计运用表达技巧的小练笔,就更能让学生习得语言,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关注精彩典范的段落
文章中藏着许多精彩典范的段落。为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应该尽量去发现。比如,《颐和园》第4自然段: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个自然段写得有条有理,又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得很具体。通过本段教学,怎样让学生有这样的体会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
首先,学习“把景物写得有条理”,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写了哪些景物,把景物圈出来,并进行交流。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好“登上万寿山”所见到的景色。学生通过读课文,一定会发现作者站在佛香阁前面,先写向下看到的景物——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再写正前面看到的景物——昆明湖,然后写向东看到的景物——城楼、白塔。
其次,学习“把景物特点写具体”。让学生再读课文,读后比一比。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把景物特点写具体”。可以用形容词把景物写具体,如葱郁的树丛、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可以从感觉角度把景物写具体,如“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里的“滑”字,好像是写湖水的动,有波痕,但有了后面的“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恰好反衬出了湖水很静;可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事物写具体“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不但写出了湖面的静,还让湖水绿得更有美感了。
五、关注独具匠心的布局
文章的布局,是为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进行精心安排的,它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那些独具匠心的文章布局,不但能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还能更好地为学生在今后习作中的布局谋篇提供多种蓝本。
比如,人教版五下《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布局独具匠心。老汉和小伙子之间的关系,文章的前半部分一直没有捅破,直到文章结尾才点明:“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让读者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老太太不单失去了丈夫,还失去了儿子。读者不禁为这悲烈的结局而痛心的同时,更被老支书“为了保护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保护儿子,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崇高品质,深深震撼。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改变文章的叙述顺序来进行理解;然后再与原文加以比较,从中感受文章的独特布局所带来的悬念和感染效果;最后,模仿文章小小说的布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尽可能地做到精准解读教材,从揣摩词句入手,思考布局谋篇,关注标点符号。只有准确把握文本中的教学点,才能确定课堂中的训练点。然后优化训练方法,设计训练程序。这样,把言语训练与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相结合,做到以点带面,步步深化,从而使学生得到有效的言语训练,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实实在在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李华炬.借助文本表达形式 发展言语表达能力[J].新教师,2014,(11).
[4]成云菲.立足文本语言 提升言语表达能力[J].课外语文,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