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特色文化资源 大力拓展文化市场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aohuoz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迪庆州大力发展具有藏区特色、迪庆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拓展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强保障 抓政策配套
  州委、州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共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排每年1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投入。通过兼并重组,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促进文化产业布局结构优化。另外,建立多元融资渠道,形成了有利于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投融资格局。同时,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
  顺机制 抓深化改革
  首先强化党对宣传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阵地建设,重视传承和发展藏区民族文化,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全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其次,扶持发展一批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整合优化一批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一批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完善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一批高水准的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精品,培养一支有较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营销人才队伍,提高文化产品的内在质量和科技含量,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创收由原来财政统筹50%改为取消统筹,全额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州文化创意产业在改革中寻求突破,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促融合 抓文化旅游
  一是推动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含量。二是开发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旅游新产品,把香格里拉打造成全球知名旅游度假胜地。三是打造香格里拉特色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做大做强香格里拉品牌,形成系列特色旅游产品。成功推出以普达措国家公园、白水台为主的生态游,以虎跳峡、澜沧江大峡谷、哈巴雪山、蓝月山谷为主的探险游,以塔城滇金丝猴、纳帕海国际湿地为主的科考游,以松赞林寺、梅里雪山为主的朝圣游,以巴拉格宗大峡谷、独克宗古城为主的休闲度假游五大文化旅游产品。




  重特色 抓文化产品
  一是做大制陶工艺。尼西土陶的品种不断得到开发,已经达到了109种,包括生活用品、民族工艺品和宗教用具三大类。二是做强木制品工艺。德钦县奔子栏镇等地生产木碗、糌粑盒等木制品历史悠久,供不应求。三是做优金属工艺。迪庆州金属工艺产品包括服装饰品、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工艺品四大类,远销尼泊尔、印度等国家。享誉国内外的藏族名刀“卡卓刀”等年产值上亿元。四是做精藏医藏药。全州共有藏药生产机构3家,制定并颁布了《迪庆藏药标准》,共获得了82个品种的制剂批准文号。同时,先后编写出版了《藏医精要》等藏医药专著。五是做特民族服饰产业。


  出精品 抓演艺产业
  一是认真组织实施“艺术精品工程”。创作了民俗舞蹈《香格里拉》等剧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进一步挖掘演艺业的民族文化元素,对传统剧种剧目进行开拓性创新,打造演艺品牌。三是引導社会力量参与演艺业。


  建平台 抓招商推介
  实施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搭建特色文化产品“走出去”平台,拓宽“走出去”的渠道。支持州内文化企业通过“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会”“上海文博会”“旅交会”“广交会”等展销平台,积极开展宣传、营销、招商活动,营销模式更为多样,企业和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企业产品招商推介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迪庆州文产办 供稿)

其他文献
西双版纳牢固树立“大文化”发展理念,全面实施“民族文化名州战略”,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探索“文化+旅游+商业”模式的产业发展路子,将区位优势和富集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价值,推进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打造四大文化品牌和两区构建文旅产业新形态  坚持文化产业立足西双版纳、走出西双版纳的基本思路,以“文旅商”模式打造四大文化品牌。  以野象谷、望天树等旅游景区
期刊
德宏州委、州政府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壮大规模、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珠宝文化产业、红木文化产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业、民族演艺业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德宏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珠宝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德宏珠宝文化产业通过科学规划、创新模式,珠宝文化产业稳步发展。目前,来自国内外的珠宝商已达8
期刊
近年来,文山州始终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民族文化强州战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切实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制定规划绘蓝图  編制发布了《文山州“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石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世界三七之乡·中国宝石之都”战略定位,提出了“一园两带五产业”的发展
期刊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产品、新业态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楚雄州文化产业迎难而上、积极作为,深入实施融合发展和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战略,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全州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29亿元,同比增长8.2%,居全省第8位。有42家省联网直报文化企业,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00余个、从业人员1万余人,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产业发展体系,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
期刊
保山以“五大文化品牌”建设为契机,主打永子、珠宝、根雕、布艺、陶艺等文化创意品牌,推动保山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瞩目成效。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1.46亿元,其中,隆阳区完成6.16亿元、施甸县完成0.72亿元、腾冲市完成18.68亿元、龙陵县完成4.9亿元、昌宁县完成1亿元,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GDP占比达5.1%,同比增长20.1%。  产业规划促发展  2016年,保山市制定了《保山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实施文化“珍珠链”工程的有关要求,坚持文化与经济扶贫对接、与旅游融合、与产业并举,精心打造示范点,做到典型引路、示范效应,切实推进文化“珍珠链”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舞台艺术蓬勃发展  普洱市县联动创作出了《天赐普洱》《佤部落》等精彩剧目,《阿佤人民唱新歌》先后到老挝、缅甸等国家演出。在上海举办了“天赐普洱·世界茶源”2015年普洱文化宣传推介暨
期刊
云南的土壤中蕴藏丰富优质的铜矿原料及各种有色金属矿料,公元前1000多年,能工巧匠们就开始创造和传承金属工艺,或炼金银以饰地位财富、或铸铜锡以奉庙堂之高,抑或敲铜铁以飨柴米油盐。云南金属工艺传承至今,发展出了形制多样、技艺超群的工艺品类型。  言及云南金属工艺的历史悠久,必然要从青铜与锡器说起。从古滇国文明到今天,青铜见证了云南两千多年的金属工艺的绝妙精致与兴衰成败,历经岁月,青铜工艺走下古国文明
期刊
过去五年,对怒江文化产业而言是打基础、积后劲的五年。  制定出台了《怒江州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政策、资金、招商引资、市场培育等方面初步建起综合性支撑保障体系,为怒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完成了怒江特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任务;大力发展碧玺、兰银等特色文化产业;以怒江大峡谷品牌为载体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民族歌舞、节庆产业;建设了一批美丽宜居乡村和特色旅游小城镇
期刊
临沧市抓住有利机遇、抓牢关键环节,按照“有规划、有园区、有企业、有项目、有品牌、有人才”的目标,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产业稳健发展、节庆品牌更加响亮,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制定了《临沧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将临沧日报、临沧广播电视台、临沧新闻网等市级媒体进行优化整合,组建国有独资企业性质的临沧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市文化、体育、广电、新闻
期刊
铜与云南的缘分难割难舍,追溯久远,据今天的科学数据分析,殷商王朝青铜器的原料就是产自今天的会泽、东川、巧家一带的金沙江边,这一发现使会泽产铜的历史追溯到了3200 年前的商朝晚期。  斑铜是云南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斑铜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合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艳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