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新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散户,明确了一个投资者只能使用一个账户申购新股,防止少数机构利用合法的多个账户进行多账户申购,中签率向中小投资者倾斜。但对于想直接参与新购申购的普通投资者,资金实力确实有限,中签率极低。还有其他参与打新的渠道吗?
2007年活跃的新股发行引爆了银行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市场,而红筹股回归则为2008年新股发行早早奠定了红火的基调。高收益、无风险、起点低的特点让投资者尝到了甜头。
打新理财产品如何选
银行的打新理财产品参与度高,起点低,一般产品认购起点只需5万或10万元人民币即可,适合普通投资者。就以往各商业银行推出的新股申购产品,按期限和金额是否固定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投资金额和期限固定,中间无法增加减少本金,在到期时本金和收益一次性对付。这类产品期限固定,资金流动性差,很难灵活应对风险。二是创新型产品,打一只新股分配一次收益,不设定固定期限,投资者可以随时参与,也可随时撤出,申购新股的收益则是申购一次分配一次。
返还类产品更公平
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具有波段性,新股发行如果处于密集期,收益就会大幅提高,没有新股发行时,收益甚至可能为零。为了应对这一特性,以往的新股申购理财产品,每一只新股获得的收益往往采取均摊的方式,对长期持有产品的投资者来说,收益可能受损。而返还类产品则更能体现公平性,所有资金参与一只新股的申购后就分配收益,没有参与下一只新股的申购则不会享有下一只新股的收益,对所有投资者的资金而言,都是绝对公平的。
在业绩提取方面,由于新版产品采取打一只提取一只的方式,无论收益高低,对每只新股带来的收益银行方面均按一定比率提取业绩提成,累积提取的收益可能比传统产品要高。如6月23日交行率先推出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得利宝·新股连环打”,以新股申购为主,同时配置债券、票据、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固定收益类等投资品种,在获取一、二级市场差价的同时,提升对新股申购闲余资金的利用,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收益水平。
投资期限不宜过长
从投资期限来看,半年到一年期的产品比较合理,也能满足大部分普通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的需求。在较短时间内覆盖IPO开闸后的密集期,通过半年的投资运作,帮助投资者获得较好的收益回报。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产品资金赎回的问题,对每一只新股进行申购,资金要被划转冻结,解冻后银行对其进行清算处理,资金到账的时间可能较长,这一点投资者在购买产品之前需要向有关银行咨询。
注意各类费用
投资者应仔细看清产品说明书中是否规定认购费等固定费用,以及在产品产生正收益的情况下如何按照一定比例收取业绩提成。比如,当这一类产品收益达到一定程度时,银行会收取一定的提成。有的银行是6%,有的是7%,提成的比例通常是按超出部分的30%收取。假设一位投资者投资10万元,到期日该产品的实际收益为15%。如果银行规定,投资年化收益高出7%的部分按30%的比例收取浮动管理费,那么银行通过这只产品的“业绩提成”是10万×(15%-7%)×30%=2400元。
新股申购类产品的近忧远虑
2007年打新股理财产品凭借远高于银行其他类型理财产品的收益优势,成为投资者追捧的低风险理财产品。2008年特别是暂停IPO以后,新股申购类产品却遭遇了收益锐减的尴尬,风险逐渐显现。
警惕期限风险
境外市场新股跌破发行价屡见不鲜,如果A股市场在刚恢复IPO的短期内出现多只新股破发或上市高开后持续走弱,则不排除此类产品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有些产品参与网下申购后的中签新股,需要等3个月、6个月甚至9个月后才能上市流通卖出,但数月之后的股价难以预料,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导致网下申购中签的股价只能“听天由命”。有的银行则利用新股申购的资金空闲期,为投资者进行“闲时理财”,这样的补救方法投资者在2007~2008年的产品中经常可以见到,产品将闲置资金用于货币市场短期投资工具,在无新可打时获取比活期存款稍高的回报,但投资者所付出的是相对应的机会成本。如中信银行发行的新股申购5号(增强型),是一个以打新股为主的产品,在于无新可打时,产品会选择银行优质信贷资产来投资。据专家测算,一年中的新股申购空闲期大概在200天左右,年化收益在4%~6%。
因势而变是关键
作为曾经的打新主力,银行打新类产品一直是投资者间接参与打新的主要途径,但目前看来这一状况已经悄然改变。目前市场中大多数银行对打新产品的态度似乎显得比较冷淡,如工行、建行、招行及兴业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仍然以信托和债券型为主,对于刚刚恢复IPO的打新市场并没有急于入场参与,而是静观其变。截至6月底,只有交行的一只打新产品发行。
申银万国银行业研究员励雅敏指出,根据IPO新规,机构资金的申购规模被限制,意味着中小投资者的中签率将大大提高,而银行打新产品的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证监会的新规定意味着大量的银行打新资金派不上用场。在2007年的牛市中,打新产品的收益率可达百分之十几,甚至更高。IPO新规可能让打新股收益率骤降至3%,仅为此前收益率的1/5。
从7月初上市的三金药业和万马电缆两只股票来看,涨幅较大,上市首日收盘分别上涨了81.87%和125.48%,如果首日卖出中签的股票收益率相当可观。但投资者不能只考虑绝对收益,本次新规规定每个账户申购上限为新股发行量的1‰,如果发行的股票都是一些小盘股,发行量较小,而参加银行打新理财产品的资金规模都是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不可能拥有几百、几千个户头,势必会影响银行打新这类产品的中签率和收益率。
2007年活跃的新股发行引爆了银行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市场,而红筹股回归则为2008年新股发行早早奠定了红火的基调。高收益、无风险、起点低的特点让投资者尝到了甜头。
打新理财产品如何选
银行的打新理财产品参与度高,起点低,一般产品认购起点只需5万或10万元人民币即可,适合普通投资者。就以往各商业银行推出的新股申购产品,按期限和金额是否固定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投资金额和期限固定,中间无法增加减少本金,在到期时本金和收益一次性对付。这类产品期限固定,资金流动性差,很难灵活应对风险。二是创新型产品,打一只新股分配一次收益,不设定固定期限,投资者可以随时参与,也可随时撤出,申购新股的收益则是申购一次分配一次。
返还类产品更公平
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具有波段性,新股发行如果处于密集期,收益就会大幅提高,没有新股发行时,收益甚至可能为零。为了应对这一特性,以往的新股申购理财产品,每一只新股获得的收益往往采取均摊的方式,对长期持有产品的投资者来说,收益可能受损。而返还类产品则更能体现公平性,所有资金参与一只新股的申购后就分配收益,没有参与下一只新股的申购则不会享有下一只新股的收益,对所有投资者的资金而言,都是绝对公平的。
在业绩提取方面,由于新版产品采取打一只提取一只的方式,无论收益高低,对每只新股带来的收益银行方面均按一定比率提取业绩提成,累积提取的收益可能比传统产品要高。如6月23日交行率先推出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得利宝·新股连环打”,以新股申购为主,同时配置债券、票据、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固定收益类等投资品种,在获取一、二级市场差价的同时,提升对新股申购闲余资金的利用,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收益水平。
投资期限不宜过长
从投资期限来看,半年到一年期的产品比较合理,也能满足大部分普通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的需求。在较短时间内覆盖IPO开闸后的密集期,通过半年的投资运作,帮助投资者获得较好的收益回报。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产品资金赎回的问题,对每一只新股进行申购,资金要被划转冻结,解冻后银行对其进行清算处理,资金到账的时间可能较长,这一点投资者在购买产品之前需要向有关银行咨询。
注意各类费用
投资者应仔细看清产品说明书中是否规定认购费等固定费用,以及在产品产生正收益的情况下如何按照一定比例收取业绩提成。比如,当这一类产品收益达到一定程度时,银行会收取一定的提成。有的银行是6%,有的是7%,提成的比例通常是按超出部分的30%收取。假设一位投资者投资10万元,到期日该产品的实际收益为15%。如果银行规定,投资年化收益高出7%的部分按30%的比例收取浮动管理费,那么银行通过这只产品的“业绩提成”是10万×(15%-7%)×30%=2400元。
新股申购类产品的近忧远虑
2007年打新股理财产品凭借远高于银行其他类型理财产品的收益优势,成为投资者追捧的低风险理财产品。2008年特别是暂停IPO以后,新股申购类产品却遭遇了收益锐减的尴尬,风险逐渐显现。
警惕期限风险
境外市场新股跌破发行价屡见不鲜,如果A股市场在刚恢复IPO的短期内出现多只新股破发或上市高开后持续走弱,则不排除此类产品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有些产品参与网下申购后的中签新股,需要等3个月、6个月甚至9个月后才能上市流通卖出,但数月之后的股价难以预料,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导致网下申购中签的股价只能“听天由命”。有的银行则利用新股申购的资金空闲期,为投资者进行“闲时理财”,这样的补救方法投资者在2007~2008年的产品中经常可以见到,产品将闲置资金用于货币市场短期投资工具,在无新可打时获取比活期存款稍高的回报,但投资者所付出的是相对应的机会成本。如中信银行发行的新股申购5号(增强型),是一个以打新股为主的产品,在于无新可打时,产品会选择银行优质信贷资产来投资。据专家测算,一年中的新股申购空闲期大概在200天左右,年化收益在4%~6%。
因势而变是关键
作为曾经的打新主力,银行打新类产品一直是投资者间接参与打新的主要途径,但目前看来这一状况已经悄然改变。目前市场中大多数银行对打新产品的态度似乎显得比较冷淡,如工行、建行、招行及兴业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仍然以信托和债券型为主,对于刚刚恢复IPO的打新市场并没有急于入场参与,而是静观其变。截至6月底,只有交行的一只打新产品发行。
申银万国银行业研究员励雅敏指出,根据IPO新规,机构资金的申购规模被限制,意味着中小投资者的中签率将大大提高,而银行打新产品的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证监会的新规定意味着大量的银行打新资金派不上用场。在2007年的牛市中,打新产品的收益率可达百分之十几,甚至更高。IPO新规可能让打新股收益率骤降至3%,仅为此前收益率的1/5。
从7月初上市的三金药业和万马电缆两只股票来看,涨幅较大,上市首日收盘分别上涨了81.87%和125.48%,如果首日卖出中签的股票收益率相当可观。但投资者不能只考虑绝对收益,本次新规规定每个账户申购上限为新股发行量的1‰,如果发行的股票都是一些小盘股,发行量较小,而参加银行打新理财产品的资金规模都是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不可能拥有几百、几千个户头,势必会影响银行打新这类产品的中签率和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