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个普通教师的2011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gui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教师,本名于金辉,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教师
  
  推荐理由
  再回首,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走
  
  2011年已和我挥手告别。趁着她还没有离我远去,趁着那些刻骨铭心感触还没有被时间风化,让我抓住她的衣襟,一起再唱一曲怀旧的老歌。
  1月似乎总是要在各种忙碌中度过,似乎学校里面的一月不是一年的开始而是一年的冲刺阶段。通常高中都是在农历小年后放假的,但就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足以让你恨自己没有三头六臂。期末考试、阅卷、准备家长通知书、家长会、放假会等琐碎繁重的工作会让你窒息。不过,当送走家长会最后一个与你交流的家长时,你会觉得自己是这么能干,竟然顺顺利利地活到了放寒假。
  2月是一个喜庆的月份,从2月3日春节假期开始,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小小的屋子里到处是你的亲人,挤挤的却让你心里暖暖的。
  3月一直往返于各个部门之间,办理去芬兰教授汉语言文化课程的手续。出国前准备最多的还是关于赴芬兰课程,内容包括语言、地理、文化、饮食、宗教等8个方面。为了课程的顺利开展,我着实恶补了一段时间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并精心准备了相应课程的演示课件。
  4月可谓终身难忘的一个月,从4月9日独自背上行囊只身一人前往北京乘飞机开始,就注定了这将是一次非同一般的旅程。在芬兰整整呆了21天,听课30余节,授课17节,真正感受到了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眼看着芬兰的学生享受着免费的午餐,免费的教育,享受着校园生活,而我的学生却要学海无涯苦作舟,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5月回到济南,时差还没倒过来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芬兰友好学校访问,来访的学生都是在芬兰跟我学习中国文化的,这大大缓解了我对芬兰朋友的思念。同时,有机会让我芬兰的学生在中国实践学过的中国文化知识,令我非常欣慰。一周的访问很快就结束了,分别时我们相拥而泣,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啊!
  6月我才算真正重新适应了工作,我曾跟芬兰的朋友开玩笑说我是从未来回到了过去,反差之大促使我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随笔《芬兰教育揭秘》在朋友的帮助修改之下成稿,得到教育局外事处的赞赏,推荐我到教育电视台做专访。最终我选择了放弃这个被专访的机会,因为心中压抑着太多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如果让我去赞颂目前素质教育取得的成就我是说不出来的。
  7月轰轰烈烈的竞岗应聘开始了,有感于芬兰之行,有感于对教育的全新认识,我不知深浅地参加了竞岗活动。可惜,由于自身不够优秀,终名落孙山。至此之后,心态却是愈加平和,深深地反思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心态,让我受益匪浅。生活也回到了正常的轨迹上,读书、品茶使生活目标也愈加清晰。
  8月济南的夏天闷热得像一个大蒸锅,所有的气体都是潮湿的蒸汽。在我的一位良师益友的邀请下,一家人逃离火炉直奔日照。这是我心仪已久的一次旅行,在挚友的照顾下,一切都那么顺利,令我这个身在异乡的过客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9月开学后正式升入高三继续担任英语备课组长工作。依然如机器般地运转着,但心中对知识的渴望却越来越强烈。文章《芬兰教育揭秘》被正式发表在《教师博览》原创版第九期,拿着三百多块的稿费令我激动不已。因为从小不善文字的我居然会有文字发表在杂志上,这是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情。
  10月继续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鼓励着我的学生在千军万马中冲往独木桥,同时开始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能让所有的孩子享受学习,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以“苦”作舟?自己似乎越来越“愤青”了,越来越想去为学生们做点什么。我曾经苦恼过,也曾经想放弃过,但最后还是决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我的学生学会思考。一次英语阅读理解里面讲美国校园生活,我不失时机地问他们“什么样的学校才称得上一所好学校”。又如前几日,一篇阅读理解里在讲十年如一日地活着,我却建议大家每一天都要活得有价值有创新有意义,万不可“十年如一日”地活着。渐渐地找到了自己作良师的感觉,也更喜欢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
  11月的关键词应该是“读书”吧!在拜读了很多博友的文章后,我终于重新找到了阅读的乐趣,也找到了阅读的兴趣。本月读的第一本书是来自哈尔滨贾书建校长的赠书《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读他的文字深受启发,仿佛在与一位哲人对话,仿佛在与思考者探讨。吴非的《致青年教师》、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教师》、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雷玲的《教师的幸福资本》,以及《陶行知文集》都令我大开眼界。在阅读中我不但学习了前辈的经验智慧,而且找到了心灵的港湾。
  12月是我30年来思考最多、动笔最多的一个月。除了继续在校内更新儿子的童言趣事之外,还在1 1教育论坛发表博文10篇。记录生活的點滴,记录自己教学上的思考,我相信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虽心若止水,却思绪澎湃。我曾经和办公室的同事开玩笑说我现在的状态是要把父亲当作天底下最大的事业来做。无论学习乒乓球、剪纸,还是开始读书写作都是为了给小家伙作一个榜样。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儿子的乐感,狠下心来给他买了一架钢琴,自此家里空气中总是飘浮着快乐的音符。正如《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所言:”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我也曾调侃,一个人一定要会点体育运动,懂得一点艺术,生活才会有滋味。同事笑我理想主义,但我觉得这只是教育的最低要求而已。
  2011年就这样离我而去了,她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点亮了我心中的灯塔;她唤醒了我那沉睡的心灵。我感谢过去的2011,她拉开了我教育生涯的序幕,她让我走过千山万水,经历世态万千,她让我以平和的心态去迎接更精彩的人生。正如我在一条微博写得那样:“30岁,收拾行囊,教育路上再出发!”■
  
其他文献
2006年暑期的骨干教师培训中,北京市教育学院张维善教授的讲座“物理教师的素质”在我的心底产生了共鸣。他谈到:“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要以学生掌握科学的完整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物理教师要争取学生全面发展与创造优异成绩的双赢。”这为我指明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开启了我的新课改之路,在众多物理课中最难忘的是《电磁感应现象》一课。    ■课
2008年管乐团新年专场演出结束后,我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看着儿子吹着小号,缓缓地从幕后走向舞台的正中,领奏《友谊地久天长》,我不禁热泪盈眶,我知道他的心中同样充满着对二小的无限留恋,以及对管乐团的依依不舍之情。转眼间,我的儿子刘天昊已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度过了五年半的幸福时光,再过半年,他将告别给予他幸福和快乐的实验二小,告别给予他自信和让他魂牵梦系的二小管乐团……”  一封邮件,把我的思绪
校外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北京市第一家校外教育机构至今的50多年中,人们对校外教育的认识不断提升,从“学生的第二课堂”到“学校教育活动的补充”再到“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加凸显出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作为北京市校外教育的窗口,东城区少年宫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笃定、从容的态度,在不断丰富校外教育内涵的同时,表达着对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个性化理解,走在了首都校外教育的发
石景山区实验小学的课程建设,涉及学校教育、教学两大体系,将学校方方面面的教育资源统合起来形成系统,形成合力,以校本课程为主线,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以主题节日活动为平台,以扬长教育为内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扬长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结构   我校课程建设结构,以三级课程整合和文化节日建设为支撑点,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点,以可持续发展为提升点。   课程整合:抓重点学科,利用地方资源,开展专
初读《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张文质家庭教育演讲录》,无比羡慕那个小名“豆豆”的孩子,她何其有幸,适逢一个懂得爱孩子、懂得教育孩子的好父亲、好家庭。读这样的书,心绪常常飘摇,恍惚回到童年,忧伤、悲哀、哀恸——各种纷繁复杂的感受纷至沓来。  童年的痛,是一生的毒!13岁到20岁,我所有的日记里,都是可怕的字眼。隔三岔五出现的“死亡日记”,让今时今日的我每每回首,总是心疼那个青春岁月里的女孩子。  不恰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总会有一些课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在当时,教师本人还意识不到印象深刻的原因所在。只有再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职业发展阶段后,当自己的教学在实践和理论上日臻成熟,“蓦然回首”时,才能悟出“印象深刻”的原因。而我想,留在记忆深处的一定是那些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  十多年前,我上过这样一节课,至今记忆犹新。    ■ 课前慎思:想要告诉学生什么?  当年,我从北京市教研部受领了一
读过很多励志书,最喜欢的要数《哈佛家训》。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令我折服;一次次富有哲理的透彻分析,令我重燃斗志;一句句温暖友善的话语,使我纠结的内心归于平静……《哈佛家训》像老师,给我谆谆教导,《哈佛家训》像朋友,和我倾心交谈;《哈佛家训》是甘泉,滋润心扉,《哈佛家训》是良药,苦口婆心。它重新燃起了我对幸福、对人生、对事业的更多思考,它让我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你今天早晨起来身
人们常说“助人者自助”,在参与志愿服务以来,我深刻地感受到这句话的意义。在生活中,我们是平凡的,但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是平凡而不平庸的,因为我们有梦想,我们有快乐,我们有追求,在参与志愿活动中体味人生百态,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在鞭策着自己,努力做到更好。因为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的关爱,需要我们的帮助。组织、策划、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让我感触很多。在志愿服务这片天地里,我们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近几年,京城普教战线悄然刮起一股风——各级各类的“名室”,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德育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纷纷挂牌,闪亮登场。  “名室”在招纳成员时,都有着不同的严格标准。据说,能挤进工作室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有几个硬件支撑,如年龄、学历、职称、成绩等,还要经过层层推荐以及行政领导的刚性干预,最后,由名室的掌门人“钦定”,有的校长或教师,为了成为工作室中的一员,
细数当代中国刷在墙上且深入人心的教育标语,“三个面向”必定位列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恢宏视野,不仅为教育管理决策者、教育工作者指引了方向,即便是对学习者,尤其是对恢复高考后的读书人而言,它也无异于催促奋进的黄钟大吕。  在2013年国庆节前夕,时值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发表30周年,人们通过纪念活动来感怀伟人的远见卓识。  “‘三个面向’题词,阐明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