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健康是人生与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观教育。本文从引导大学生理解健康新观念出发,着重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思想健康的有机统一关系,然后在行为上指导他们从自我做起,达到全面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新观念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习主席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序言的第一句话“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可见,全民健康是国家的奋斗目标之一,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新观念,意义不可小觑。健康是人生与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观教育。
一、 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观念也与时俱进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今天的健康新观念,就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思想健康四维的有机统一。
对大学生来说,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健康呢?应该拥有怎样的健康新观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理解:一是身体健康。即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化指标正常,没有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通俗的表达就是一个人能吃能睡,脸色红润,没病没痛,阴阳平衡。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即:智力正常。情绪健康: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意志健全: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人格完整: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自我评价正确,悦纳自己。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有知心朋友。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年龄特征。三是社会健康,或者说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即: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四是思想健康。即:有比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 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健康四要素的有机统一关系
健康的四要素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思想健康,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同时,它们在健康中的作用和地位又有所不同。
(一) 身体健康对于人来说是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是伴随一个人生命全过程的最重要的资本,有身体健康才有生命,才有一切。身体健康的四大决定因素:(1)内因,即父母遗传,占15%。(2)外界环境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共占17%。外因不被个人所控制。(3)医疗条件,占8%。(4)个人生活方式,占60%,个人生活方式是可控因素,所以身体健康的主动权大多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外因调控,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来增进身体健康。
(二) 人想要健康,心理健康是必需的,心理健康能够给人生理健康提供保证。身体和心理健康二者是互相联系的。生理健康会给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若是人得了疾病或者身体出现残疾,很容易心情不好,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心理健康也会给人生理健康造成影响,若是一个人长期处于抑郁或者紧张的情绪中,其身体内部的肌肉紧张度以及激素分泌都会产生变化,免疫系统会受到影响,很难在最佳状态中工作,人本身的抵抗力会受到很大影响,非常容易出现疾病。医学研究也发现,人身体出现疾病,很多时候都是心理疾病在身体上的表现,比如癌症和慢性病等。所以,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生理上的健康。所以,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有好心情,才能有好身体。
(三) 思想健康是健康深层次的因素,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思想健康是健康的统帅。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思想与心理的关系,既要懂得它们的区别,更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思想和心理存在明显区别:首先,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其反映在人们意识中,是思维活动产生的,能够通过态度、观点以及立场等直观的表现出来,能够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立场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和精神有关的问题,思想问题具有社会性、政治与道德倾向性、稳定性的特点。思想是反映的结果;心理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等感性认识过程,又包括思维、想象等理性认识过程,还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以感觉、记忆、思维等形式表现出来,心理是反映的過程。其次,思想是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心理则是人精神世界直观的表现。思想和心理会互相影响和作用,甚至会相互转化。第一,人思想和心理本质是一样的,其都是人精神世界的产物,都会反映客观世界,其产生于客观现实,属于人精神活动的一种,是人脑子机能活动产生的。第二,思想的形成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思想也是心理活动的结果,若是思想形成也会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一个思想健康的人,往往在精神面貌上表现得很阳光,心理也健康。第三、思想问题可以加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发展为思想问题。
(四) 社会健康,即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它能够从最高层次上反映出人体健康情况。若是不具备社会健康,其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降低,也会失去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特征,人的生活质量更是无从谈起。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思想健康都是社会健康的基础。只有人心理、生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健康,人才能够称为是一个健康完美的人。
三、 指导大学生从自我做起,全面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个体健康水平提高是生活质量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和学习的条件,也是体现我们民族兴旺、社会和谐、国家昌盛、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来指导大学生从自我做起,全面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
(一)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谓“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怎样生活,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的民族文化、经济、社会习惯、规范以及家庭影响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生活习惯和生活制度的总和。在我国,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过去的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病。医学工作者通过大量反复的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和行为不健康、不科学是最主要的发病原因。健康的生命首先取决于自己。大学生不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大学生活和学习相比于中学,有更多的自由和闲暇,这就需要更多的自我管理。这时年级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也包括各专业任课老师,作为师长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和指导他们从进大学的第一天,懂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他们的意义。更多的是结合实际给予一些具体的指导,如早上第一节课看见很多学生拿着早餐进教室,告知他们早餐营养的意义,急忙吃、胡乱吃、不吃早餐的害处,要学会合理膳食。有些学生上课瞌睡,精神不振,明显的睡眠不足,适时的讲讲该怎么培养规律起居、充足睡眠、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更要多督促这些互联网时代里长大的他们,少玩手机,多动身体,知道运动的意义 。总之,不要成为“年轻不养生,老了养医生”的代言人。
(二)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即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心理过渡阶段,这一过程中,难免有许多磕磕碰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所以,大学里的心理健康指导课就要给予大学生这方面的正确引导,教会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多与人健康交往,学会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等各种调控心理的方法和途径。
(三) 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如何,不仅关涉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关涉到自身的健康系统。思想素质最核心表现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三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也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使他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和光明。而大一时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开设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意义非同小可。
(四) 增強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得从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正如培根所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而良好行为习惯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大学生入校,学习《大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也要制定和遵守班规舍约,更要遵守道德规矩和法律规范,在长期遵守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快自身的社会化进程,这有助于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新观念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习主席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序言的第一句话“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可见,全民健康是国家的奋斗目标之一,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新观念,意义不可小觑。健康是人生与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观教育。
一、 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观念也与时俱进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今天的健康新观念,就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思想健康四维的有机统一。
对大学生来说,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健康呢?应该拥有怎样的健康新观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理解:一是身体健康。即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化指标正常,没有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通俗的表达就是一个人能吃能睡,脸色红润,没病没痛,阴阳平衡。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即:智力正常。情绪健康: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意志健全: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人格完整: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自我评价正确,悦纳自己。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有知心朋友。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年龄特征。三是社会健康,或者说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即: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四是思想健康。即:有比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二、 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健康四要素的有机统一关系
健康的四要素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思想健康,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同时,它们在健康中的作用和地位又有所不同。
(一) 身体健康对于人来说是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是伴随一个人生命全过程的最重要的资本,有身体健康才有生命,才有一切。身体健康的四大决定因素:(1)内因,即父母遗传,占15%。(2)外界环境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共占17%。外因不被个人所控制。(3)医疗条件,占8%。(4)个人生活方式,占60%,个人生活方式是可控因素,所以身体健康的主动权大多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外因调控,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来增进身体健康。
(二) 人想要健康,心理健康是必需的,心理健康能够给人生理健康提供保证。身体和心理健康二者是互相联系的。生理健康会给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若是人得了疾病或者身体出现残疾,很容易心情不好,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心理健康也会给人生理健康造成影响,若是一个人长期处于抑郁或者紧张的情绪中,其身体内部的肌肉紧张度以及激素分泌都会产生变化,免疫系统会受到影响,很难在最佳状态中工作,人本身的抵抗力会受到很大影响,非常容易出现疾病。医学研究也发现,人身体出现疾病,很多时候都是心理疾病在身体上的表现,比如癌症和慢性病等。所以,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生理上的健康。所以,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有好心情,才能有好身体。
(三) 思想健康是健康深层次的因素,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思想健康是健康的统帅。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思想与心理的关系,既要懂得它们的区别,更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思想和心理存在明显区别:首先,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其反映在人们意识中,是思维活动产生的,能够通过态度、观点以及立场等直观的表现出来,能够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立场等一系列深层次的和精神有关的问题,思想问题具有社会性、政治与道德倾向性、稳定性的特点。思想是反映的结果;心理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等感性认识过程,又包括思维、想象等理性认识过程,还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以感觉、记忆、思维等形式表现出来,心理是反映的過程。其次,思想是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心理则是人精神世界直观的表现。思想和心理会互相影响和作用,甚至会相互转化。第一,人思想和心理本质是一样的,其都是人精神世界的产物,都会反映客观世界,其产生于客观现实,属于人精神活动的一种,是人脑子机能活动产生的。第二,思想的形成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思想也是心理活动的结果,若是思想形成也会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一个思想健康的人,往往在精神面貌上表现得很阳光,心理也健康。第三、思想问题可以加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发展为思想问题。
(四) 社会健康,即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它能够从最高层次上反映出人体健康情况。若是不具备社会健康,其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降低,也会失去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特征,人的生活质量更是无从谈起。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思想健康都是社会健康的基础。只有人心理、生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健康,人才能够称为是一个健康完美的人。
三、 指导大学生从自我做起,全面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个体健康水平提高是生活质量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和学习的条件,也是体现我们民族兴旺、社会和谐、国家昌盛、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来指导大学生从自我做起,全面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
(一)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谓“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怎样生活,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的民族文化、经济、社会习惯、规范以及家庭影响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生活习惯和生活制度的总和。在我国,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过去的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病。医学工作者通过大量反复的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和行为不健康、不科学是最主要的发病原因。健康的生命首先取决于自己。大学生不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大学生活和学习相比于中学,有更多的自由和闲暇,这就需要更多的自我管理。这时年级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也包括各专业任课老师,作为师长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和指导他们从进大学的第一天,懂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他们的意义。更多的是结合实际给予一些具体的指导,如早上第一节课看见很多学生拿着早餐进教室,告知他们早餐营养的意义,急忙吃、胡乱吃、不吃早餐的害处,要学会合理膳食。有些学生上课瞌睡,精神不振,明显的睡眠不足,适时的讲讲该怎么培养规律起居、充足睡眠、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更要多督促这些互联网时代里长大的他们,少玩手机,多动身体,知道运动的意义 。总之,不要成为“年轻不养生,老了养医生”的代言人。
(二)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即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心理过渡阶段,这一过程中,难免有许多磕磕碰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所以,大学里的心理健康指导课就要给予大学生这方面的正确引导,教会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多与人健康交往,学会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等各种调控心理的方法和途径。
(三) 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如何,不仅关涉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关涉到自身的健康系统。思想素质最核心表现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三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为其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也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使他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和光明。而大一时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开设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意义非同小可。
(四) 增強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要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得从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正如培根所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而良好行为习惯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大学生入校,学习《大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也要制定和遵守班规舍约,更要遵守道德规矩和法律规范,在长期遵守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快自身的社会化进程,这有助于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