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三学生不重视语文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与学生的心理认识有很大关系,总结这种心理特点并探讨其成因及应对策略对于高三语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很有意义。
关键词:高三学生 语文心理策略
教育心理学认为,心理素质是生命的精神载体,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它一切素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处于高考紧张备战时期的高三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往往存在淡薄意识,以致作为母语的学科语文居然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语文科成为了不少学生高考科目中的“短腿”,这与学生的特殊心理无疑有很大的关系,仔细探讨这个问题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还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经过认真搜集材料,求同存异,比较研究,发现总结了一些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探究应对策略。希望对高三语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学习起到一些作用。
一、特点
功利性强,急于求成。 处于激烈竞争中的高三学生往往以能否迅速提高成绩,提高成绩的速度来判定在学习的哪一方面花多少时间。而“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在于学生不断地积累和巩固。”1语文学科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特点又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过分功利的学习动机导致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违背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学生对语文淡薄意识明显。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着语文学科拉不开差距的思想不可能不对学生产生影响。有的学校指导思想也不正确把语文学科排在了高考科目的最后一位。高三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为紧张的一年,许多学生希望在这个短暂的时期考到最好的成绩,而语文学科本身的循序渐进性又不能象其他学科那样在短时间内增长特别多,反而让学生觉得即使不努力,也不会下降很快。
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意识。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老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做,不敢越雷池一步。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要逐一进行检查,学生才肯做。高中的学生依然没有忘记这种模式,即使背课文,也习惯于给老师背课文,这样他们才有信心背。高三的学生依然无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布鲁纳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以外,“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
二、形成原因
语文成绩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在高考这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取胜依然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目的,分数依然是一个硬性指标。高考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宽,而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在一年之内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实在是难上加难,而其它的科目努力起来却可以前进不少。老师所总结的那些做题方法和技巧也不象其他学科那样见效,而且还受理解能力的限制。不少学生语文学习成就感不强。有的学生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但考试时因为理解能力不够,还是无法得到高分。而那些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做的学生凭语感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分数。社会上长期以来流传“语文拉不开差距”在学生心理已经形成。个别学生甚至以为即使不在课堂上努力学习,作为中国人语感也不会差到哪里。
高三时考试频繁,而且形式单一,一套套形式大同小异的模拟题让学生感到没有高一、高二时那样赏读作品的乐趣。这样对于一些文学爱好者也渐渐感觉到高三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他们自由驰骋的天地,而是考试的训练场。
学生正常的阅读权利被限制或剥夺。古今中外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精华,学生大胆地阅读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可以拓展视野。少数学生限于小说阅读中不能自拔的反面势力让少数学生家长、老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把学生正常的课外阅读理解成闲书,进行没收,这样学生的一点点求知欲也被抹杀了。
过分追求有趣的学生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对武侠、故事会、读者等杂志较感兴趣,而对比较难懂的学术性文章、科技说明文不感兴趣。曾经有位学生提议如果课本编的象作文书那样适合学生理解就好了。
可见,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不只以趣味判定书的好坏,还要看它能否给自己实实在在的提高。
数理化的练习可以迅速地改变学习成绩,学生做对题后,往往会有成就感,而语文学习不是通过做练习来完成的,硬性作业少、软性作业多,硬性作业要天天检查、评比,软性作业效益是隐性的、长期的,所以他们投入的精力就少,甚至有些学生还认为,语文考试的成绩往往是不定性的因素更多,考得好与否,关键不在于复习、学习的情况,更在于临场的发挥与“运气”
三、应对策略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叶克斯--多德森(Yerkers Dodson)律向人们揭示了, 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学习效率也随之增加,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因地质宜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对其他科的影响。语文素养是基本素养,其重要性在于决定一个人的文化归宿、决定了一个人了解中国社会的能力3。让学生知道语文学科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动力。记得教高一时,有部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现代人要背诵古文。我给他们讲有个同学过五关斩六将即将赢得工作机会,但在适用期内因为把“沁园春”的“沁”读错了,就失去了工作机会。
其次,要让语文课上得精彩。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该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并且富有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了,比教师被迫学习效果要明显得多。教师的作文批语、课外谈话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再次,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体会主人翁的自豪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只要学生参与了,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最后,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总之,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学科的错误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分析他们轻视语文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语文作业研究》中国语文课程网
2.《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的诱导》中国语文课程网
3.《轻视语文折射教育目光短浅》大河网
关键词:高三学生 语文心理策略
教育心理学认为,心理素质是生命的精神载体,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它一切素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处于高考紧张备战时期的高三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往往存在淡薄意识,以致作为母语的学科语文居然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语文科成为了不少学生高考科目中的“短腿”,这与学生的特殊心理无疑有很大的关系,仔细探讨这个问题无论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还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经过认真搜集材料,求同存异,比较研究,发现总结了一些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探究应对策略。希望对高三语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学习起到一些作用。
一、特点
功利性强,急于求成。 处于激烈竞争中的高三学生往往以能否迅速提高成绩,提高成绩的速度来判定在学习的哪一方面花多少时间。而“语文学科知识的掌握在于学生不断地积累和巩固。”1语文学科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特点又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过分功利的学习动机导致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违背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学生对语文淡薄意识明显。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着语文学科拉不开差距的思想不可能不对学生产生影响。有的学校指导思想也不正确把语文学科排在了高考科目的最后一位。高三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为紧张的一年,许多学生希望在这个短暂的时期考到最好的成绩,而语文学科本身的循序渐进性又不能象其他学科那样在短时间内增长特别多,反而让学生觉得即使不努力,也不会下降很快。
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意识。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老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做,不敢越雷池一步。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要逐一进行检查,学生才肯做。高中的学生依然没有忘记这种模式,即使背课文,也习惯于给老师背课文,这样他们才有信心背。高三的学生依然无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布鲁纳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以外,“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
二、形成原因
语文成绩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在高考这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取胜依然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目的,分数依然是一个硬性指标。高考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宽,而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在一年之内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实在是难上加难,而其它的科目努力起来却可以前进不少。老师所总结的那些做题方法和技巧也不象其他学科那样见效,而且还受理解能力的限制。不少学生语文学习成就感不强。有的学生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但考试时因为理解能力不够,还是无法得到高分。而那些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做的学生凭语感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分数。社会上长期以来流传“语文拉不开差距”在学生心理已经形成。个别学生甚至以为即使不在课堂上努力学习,作为中国人语感也不会差到哪里。
高三时考试频繁,而且形式单一,一套套形式大同小异的模拟题让学生感到没有高一、高二时那样赏读作品的乐趣。这样对于一些文学爱好者也渐渐感觉到高三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他们自由驰骋的天地,而是考试的训练场。
学生正常的阅读权利被限制或剥夺。古今中外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精华,学生大胆地阅读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可以拓展视野。少数学生限于小说阅读中不能自拔的反面势力让少数学生家长、老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把学生正常的课外阅读理解成闲书,进行没收,这样学生的一点点求知欲也被抹杀了。
过分追求有趣的学生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对武侠、故事会、读者等杂志较感兴趣,而对比较难懂的学术性文章、科技说明文不感兴趣。曾经有位学生提议如果课本编的象作文书那样适合学生理解就好了。
可见,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不只以趣味判定书的好坏,还要看它能否给自己实实在在的提高。
数理化的练习可以迅速地改变学习成绩,学生做对题后,往往会有成就感,而语文学习不是通过做练习来完成的,硬性作业少、软性作业多,硬性作业要天天检查、评比,软性作业效益是隐性的、长期的,所以他们投入的精力就少,甚至有些学生还认为,语文考试的成绩往往是不定性的因素更多,考得好与否,关键不在于复习、学习的情况,更在于临场的发挥与“运气”
三、应对策略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叶克斯--多德森(Yerkers Dodson)律向人们揭示了, 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学习效率也随之增加,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因地质宜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应该从思想上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对其他科的影响。语文素养是基本素养,其重要性在于决定一个人的文化归宿、决定了一个人了解中国社会的能力3。让学生知道语文学科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动力。记得教高一时,有部分学生不明白为什么现代人要背诵古文。我给他们讲有个同学过五关斩六将即将赢得工作机会,但在适用期内因为把“沁园春”的“沁”读错了,就失去了工作机会。
其次,要让语文课上得精彩。每一堂语文课都是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应该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并且富有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了,比教师被迫学习效果要明显得多。教师的作文批语、课外谈话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再次,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体会主人翁的自豪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只要学生参与了,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最后,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总之,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学科的错误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分析他们轻视语文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语文作业研究》中国语文课程网
2.《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的诱导》中国语文课程网
3.《轻视语文折射教育目光短浅》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