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下电气工程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lovec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根据武汉工业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改革探索,初步建立“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基于这个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几年的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课程;电气工程
  作者简介:谢妍(1973-),女,湖北荆门人,武汉工业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毛哲(1957-),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工业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湖北 武汉 4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品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项目和湖北省精品课程(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建设项目支持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40-02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应用需求和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环节。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科技迅猛发展提出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了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上,高等学校必须把教学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搞好课程体系改革,努力使教学质量能充分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
  电气工程专业一般下设有5个专业方向,分别为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个专业方向的研究领域自成一体,各有所长,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也有一些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展了电气信息监测技术、脉冲功率和等离子体等新兴专业研究方向,使得电气工程专业方向更加齐备完善。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中国高等学校人才教育培养定位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他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发展潜力大,学校教育主要为他们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或做更深层的专业研究打好理论基础;第二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他们的理论基础较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各种技术或管理工作;第三类是培养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他们的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专业能力较强,属于岗位人才。对这三类培养目标,重点大学主要定位于培养第一类人才,一般本科院校主要定位于培养第二类人才,高职高专主要定位于培养第三类人才。
  根据武汉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一般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计划,明确表明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基于这个目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构建“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条件下,明确给出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从事电机电气及其控制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电气设备制造及试验分析,以及在电子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
  我院从2004年湖北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开始,2005年在全校率先试行了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2007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级品牌专业立项建设,2009年贯彻落实学校第七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并在进一步完善中。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随着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针对目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生源基础相对较弱,但思维活跃、开拓精神和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在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广泛调研同类院校经验的基础上,自2005级开始,试点实行按电气信息专业大类招生。前两年学生不分专业,统一平台课程(通识基础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培养;后两年,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兴趣、学习成绩和就业形势等条件再分专业,并通过专业课模块(主要是选修课)自主确定专业方向。2005级开始实施平台课程方案,2007年、2009年分别修订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平台+模块”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相关理论与实践环节学时学分分布表见表1、2。
  三、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创新的关键。作为一种职业意识,教师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创新实践代表着当代教育的本质。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角度来看,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除了引入高科研能力人才,培养高教学水平教师,还要强调工程实践经验的获取。我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学科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高科研能力和高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近几年,我院教师积极参与横纵向科研项目,发表相关的科研论文100多篇,教师总体的参研率达80% 以上。通过多年的科研实践,教师的科研水平大大提高,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探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尤为重要。理想的实践环节应有更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学科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在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创造出适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条件显得尤为重要。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体现在:(1)在实验和实践项目中引入综合性、创新性项目;(2)强化毕业设计的工程训练性;(3)开放创新实验室,提供学生更好的创新平台等等。
  3.促进科技活动发展
  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单片机设计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使实践教学与工程应用创新有效结合。同时学院也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组织电子协会开展活动,开展焊接大赛等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并对拔尖人才作重点培养,让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建设,或直接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或独立承担小型的科研课题,巩固拓展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产品开发能力,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应用创新能力。
  四、结论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强调要使学生具有更扎实的基础理论、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完善,提高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此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参加湖北省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和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均取得较佳成绩,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比较能干,能很快适应自己的岗位。
  
  参考文献:
  [1]杨兆华,苏彩红,王飞.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2):37-39.
  [2]张凤阁,马少华,刘光伟.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2):8-9.
  [3]李海鹏,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5-98.
  [4]巫付专,王晓雷,付邦胜.电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6):46-47.
  (责任编辑:熊怡)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目标、内容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文章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特点、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考核制度、教材及师资队伍的调研与分析,试图解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实现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朝阳(1982-),男,湖南衡阳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系,讲师,
期刊
摘要:“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是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要突出解决的一个亮点问题。首先介绍了“钱学森之问”产生的背景及内容,进而阐述了社会各界以及钱老自己对该问题的回答,最后结合回答,立足工科大学实际,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提出对工科大学的启示。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创新型人才;工科大学  作者简介:韩永强(1973-),男,满
期刊
摘要:现代信息网络的冲击使得大学生处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接受的是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在高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角色定位、语言范式、师生关系等不一致而产生多元理解与认同的差异,笔者提出了化解高校课堂文化冲突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课堂文化;冲突;价值  作者简介:阴洪杰(1987-),女,山东泰安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孟晓梅(1987-),女,山东临沂人,新疆师范大
期刊
摘要: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下对“电工电子技术”这门工科课程的任务要求,提出了结合不同专业做出相适应的课程调整改革思路,实施切实可行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等,力争增强学生面向工程的软件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电工电子电路设计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实验能力和小系统设计调试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
期刊
摘要:CAD/CAE技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强调建立机械系统整体概念、提前布置设计内容、合理分配设计任务、分组合作进行,使采用CAD/CAE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得以实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保证了课程设计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改革;CAD/CAE技术  作者简介:张中利(1969-),男,山东兖州人,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党玉功(1979-),男
期刊
摘要:对“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中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法,以更好地改进计算机操作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问题;动画制作  作者简介:白晨希(1980-),女,回族,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计算中心,讲师;史蕊(1981-),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计算中心,讲师。(河南  开封47500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摘要:美、英、德、澳都已建立起制度化的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机制,其模式已趋于固化和成熟,并在专业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简要地介绍了美、英、德、澳四国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各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各国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模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外;校企合作;工程人才;启示   作者简介:杨林(1986-),男,江西上饶人,中国计量学院质
期刊
摘要:分析了当前生产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从机制、定位、组织方式、师资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和经验做法,对进一步完善公司系统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体系,特别是省公司层面培训的开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产技能;培训;师资;实训基地  作者简介:罗松(1977-),男,福建闽侯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教培管理部主任,讲师;刘婷(1980-),女,福建南平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期刊
摘要:新员工的职业导向通常有着如下的特点:职业导向不同于社会化、心理契约、培训以及现实工作预览。一般来说,有三个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经常被用来创造一个框架借以设计和研究新员工的职业导向,这三个学术研究领域包括压力解除的理论和方法、态度转化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现实工作预览的理论和方法。新进人员导向的未来研究应该以这个常见的框架设计规律为方向,有必要的情况下也不妨自由地借用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关键
期刊
摘要:温州电力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变电运行工作的特点,积极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和培训系统平台,大力开展变电运行实践式培训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变电运行专业技能培训平台,创建变电运行新培训模式。  关键词:培训;创新;变电运行;探索;建设  作者简介:黄逢朴(1975-),男,浙江温州人,温州电力局变电工区,工程师;施正钗(1975-),男,浙江温州人,温州电力局变电工区,高级工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