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马茹花又做梦了,梦醒后泪湿衾枕。梦里,马茹花穿一身洁白婚纱,被众人簇拥着走出家门。一条大车路白光光的伸向远方,路上停着一排迎亲车队。新郎就在她身边,是她大学时期的同学张亮。张亮是省城人,穿一身帅气的黑色西装,健美的身材高大英挺。
阳春三月,丽日高照,马茹坡上,马茹花正在盛开,黄蜡蜡的花朵开得漫山遍野、香气四溢。坡下,那条大河耀着金鳞,巨蟒般舒卷着身躯朝前涌动。
从现在起我就要离开娘家到省城去生活了,娘呀,就叫闺女再看你一眼吧。马茹花回过头,瞅见娘孤零零一个人站在高高的岭坡上,娘的身后是自家的窑院,没有院墙遮挡的窑院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清晰地印着四孔窑洞的影子。岭坡上粗砺砺的风刮得娘站立不住,娘伸出一只手抓住沟沿边的一棵小槐树,看去娘像是拄了根拐棍。泪水顿时糊住马茹花的眼睛,眼前一片波涛汹涌,她什么都看不见了……
就在她要跨入婚车的刹那间,一阵撕心裂肺的呼喊声从岭坡上传来:“马茹花,你不能走,你是我媳妇。马茹花你记得吧,我是石墩,我是石墩呀……”随着喊声,一个身材敦敦实实的长发青年从岭坡上飞奔而下……
这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在那个注定要打进来的电话来到之前,马茹花正躺在被窝里,她一边回味着梦里的情景一边无声地哭泣,凌乱的长发从头顶披散开来,遮住她的脸,她也不去管它,任凭眼泪打湿秀发。
回味梦境,心“怦怦”跳动,最近她频频梦见出嫁,可是出嫁的场面上,总有那个石墩。
石墩是老家东原乡上那个老石匠的儿子,从小学一直伴随她到职业高中毕业的小石匠。
马茹花想不明白,她结婚的场面上为什么会有石墩出现,这预示着什么?
曙色悄然镀上窗棂并漫过窗帘,室内光线朦胧而清冷,外面传来嘈杂声音。
她坐起身靠在床头,从床头柜上抽出张纸巾擦干眼泪,那个电话终于过来了。她猜是张亮的电话,想着张亮有一星期没来看她了,就赌气不接,任由电话音乐铃声响个不停。
一开始艺考,在这里进行短期考前舞蹈培训的各地学生们就作了鸟兽散,临时拼凑来的老师们在分到丰厚的培训费后也都迫不及待地各奔东西了,偌大的艺培中心只留下她孤零零一个人守着冷寂的日子。
自从各大院校纷纷设立艺术专业以来,各地高中学艺术的学生就多了起来,学艺术的学生多起来,各类艺术培训机构也就多起来:明星、春笋、丑小鸭、蓓蕾等培训广告满天飞。
马茹花供职的这所舞蹈培训中心叫作“丑小鸭舞蹈培训中心”,马茹花已经在这里做了三年了。三年,她这只丑小鸭也没有变成白天鹅,还只是个雇用的小临时工,每天领着学生们在把杆上练习身韵:一哒哒,二哒哒,三哒哒……没完没了周而复始。
马茹花住的临时搭建的小屋没有暖气,取暖仅靠一台“嗡嗡”不休的电暖气,她睡下后就把它关掉了,这会儿她也懒得开,任由屋子里硬硬的寒冷,一会儿,当她把手焐到脸上时,两只手竟然冻成了两坨冰块儿。
寒冷使她清醒过来,她的思绪渐渐回到现实中,她慢慢停止哭泣,开始考虑眼前亟待处理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也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她要向张亮言明,他们的事情不能再拖,从大二开始,他們已经谈了五年多了,当时因为没有毕业,她这个“丑媳妇”一直没见过公婆,现在她毕业都三年了,还是没有见过公婆,不知道张亮跟他那在省政府当干部的爹妈咋讲的,人家爹妈同不同意儿子娶她这个农村媳妇。这事情她不止一次问过张亮,每次张亮都是含糊其辞支支吾吾。
第二件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马上就要过年了,张亮是不是可以随她回一趟家,娘最近老是逼她回去,电话里絮絮叨叨说石墩咋好咋好,这些年咋帮她家。问她有啥意见,要是没意见,就赶紧回来订婚,腊月里定了,正月里就能嫁了。怪不得梦里老梦见石墩,原来是娘在作祟。婚姻是终身大事,尽管她承认这些年石墩帮了她们家不少,但也只能是对不起了。所以,最好是张亮跟她回去一次,堵住娘的嘴,也断了石墩的念想。
第三件事情当然也很重要,那就是她看中了“丽人时装城”里的一件中长款羽绒衣,她试过几次,宽窄长短都合适,她就是拿不准颜色,是紫的穿上好看还是白的穿上好看。她想叫张亮陪她去一趟商场,帮她拿个主意,“女为悦己者容”嘛!
把三件事情想好了,马茹花的心情也随之好起来,她准备起床梳洗打扮一番就给张亮打电话,好俩人一起出去。偏偏这时候电话又来了,她随手抓起枕头边的手机,来不及看来电显示,就把电话捂到了耳朵上:“喂,张亮……”只一声她就闭了嘴,那头像扔过来一排手榴弹,把她一下炸晕了:“马茹花,我是石墩,你听出来了吗?刚才你咋不接电话?你娘把腿摔断了,现在在县骨科医院做手术,你赶紧回来。”没等马茹花反应过来,那边就把电话挂了,看来是急着哩。
刚刚停止哭泣的马茹花愣怔了一会儿,等她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时,一寻思,不对,刚才那个电话是石墩打来的,石墩贼心不死,平时说话口气又大,没准是石墩哄她哩,想叫她回去哩。她忽然多了个心眼儿,就哆哆嗦嗦犹犹豫豫拨通了娘的电话。
老家里除了她六十岁的老娘和一个七岁的侄女儿马小倩会说话,她的哑巴哥哥和哑巴嫂子自然不会说话,那么接电话除了娘就是马小倩。电话接通了,是马小倩接的。马小倩在电话里学着大人的口气对她说:“姑姑你快回来,奶奶她不好哩。”“不好哩”是老家话,意思是人害病了。
她问奶奶醒着吗?叫奶奶接电话。一阵踢踢踏踏的声音迟迟艾艾传过来,隐隐还夹杂着哥嫂着急惊诧的“哇啦”声,过了好一阵,话才从那头传过来,竟还是马小倩:“奶奶她不接电话。”“奶奶咋说?”马小倩忽然哭哭啼啼地说:“奶奶说她没闺女,她闺女早死啦。”说完这句话,马小倩“哇”一声哭开了。吓得她心惊肉跳。
半晌,她才慢慢把电话从耳边取下来,她已经听不清那头在说什么了。几年来,每次和老家通电话,那头要么是死活不接,要么是接了却又说不成话,你说你的他说他的,总是自说自话,还有那些扎人心窝的话就像早年间妇女纳鞋底那样一针接一针攮过来,人家哪里疼它往哪里扎,每次通完电话,她的心口窝就会疼上很长一阵子,而后突然喘一口气,人才活过来。 她起身下地,拉开窗帘,冬日灰淡的光线从结了窗花的玻璃上反射进来,叫人感到丝丝寒意……
二
一进入腊月人心就活起来,总觉得日子里短缺点儿啥,总想补点儿啥,可是手脚不闲忙来忙去,一天下来日子还是照旧,没多个啥也没少个啥,倒是把人累乏了。
腊八这一天,乡上有会。东原乡一年有两个会,一个是麦前的四月八会,一个是年前的腊八会,这两个会是方圆几十里最大的会,年年都赶。
孙女儿马小倩自打断奶就跟奶奶睡,这会儿,奶奶起来了,她也起来了。这个小人精,惦着赶会哩。
吃罢早起饭,收拾收拾,就八点多了,俩人出门去赶会。
马茹坡就住着马茹花一户人家,马茹花娘又叫哑巴娘,因为马茹花哥哥是个哑巴,按当地习惯,乡人们就叫她哑巴娘。哑巴还有个媳妇,也是个哑巴,两个人说话靠比画。两个哑巴生下一个闺女,闺女却不是哑巴,不但不哑,反而口齿伶俐,十个月时就会叫奶奶,如今叫了七年了。
马茹坡到乡上有十五里路,石墩的皮卡车早早就过来接人了,车上坐着哑巴夫妇。
哑巴夫妇一年有多半年住在乡上石墩家,老石匠在世时在马茹坡的青石沟有个小小的采石场,每年活儿闲时就带着儿子到青石沟采青石,就和哑巴一家人结下了交情。那时候哑巴爹还活着,哑巴爹是在马茹花考上县高中那年不在的,过两年老石匠也下世了。石墩娘死得早,老石匠死后,老石家就剩下石墩一根独苗。所幸石墩生在石匠世家,石匠的十八般手艺早就学了个七七八八,老石匠死后,他就子承父业,成了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小石匠。
石墩和哑巴是父一辈子一辈的关系,哑巴没事时就去采石场帮忙。哑巴虽说比石墩大几岁,毕竟是个残疾人,采青石有一定的危险性,又需要技术,但时间长了哑巴还是学会了,甚至比石墩还能行,哑巴不但胆子大,还有一身好力气。到后来,石墩就把采青石的活儿交给了哑巴,他还给哑巴配了一辆农用三轮车,采下青石由哑巴送到乡上。哑巴心实,到了乡上,卸下青石,见石墩忙不过来,就帮忙打打下手,一来二去,就學会了雕刻手艺,不但会用錾子锤子手工雕刻,还会使用切割机、打磨机、抛光机这些机械设备。到了这时,石墩算是离不开哑巴了,在每年清明前石活儿最忙的时候,就把哑巴两口子叫过来帮忙,吃住都在他家,两家人像一家人似的。
事情就是在这个关口发生的,马小倩一见爹娘和石墩叔叔开车来接她们就兴奋起来,平时她就爱坐石墩的皮卡车,有人没人都钻进车楼里不出来,只要是逢星期天,总是要石墩的皮卡把她从乡上的小学校送到奶奶家。马小倩一出院门,远远望见石墩的皮卡开过来,就兴奋地支挓起两只小手像只小鸟般朝前跑去,却不知前面是个斜坡,碎石上覆着薄薄一层湿土,看似冻了,其实没冻,马小倩脚下一滑就要栽倒,奶奶身手利索,紧跑几步从后面去扶马小倩,结果是马小倩没栽倒,她却跪倒在地上,左腿膝盖恰好磕在一块石头上,一阵钻心的疼痛,奶奶登时昏了过去。
石墩和哑巴赶紧把娘抬上车,一家人着急忙慌朝乡卫生院赶去,在乡卫生院拍了片,确定是膝盖骨粉碎性骨折,需要立刻转院到县城骨科医院做手术。
事情的前后经过就是这样,本来是想好好赶个会的,会没赶成,娘反而把腿摔伤了,这个年怕是要在炕上过了。
三
因为有个年在前头等着,腊月里的日子就过得快,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乡下人叫过小年。
早起饭照例是马茹花的哑巴嫂子做的,有这样一个哑巴嫂子,身为小姑子的马茹花就成了闲人,在哥嫂无声的世界里,上过大学的马茹花就是贵人,而贵人是不能干粗活儿的,这也是朴实的乡下人世代遵从的习惯。
献过灶王爷,一家人开始吃早饭,娘的饭是马茹花端进窑里的,娘的腿受伤了,但两只手好好的,自己能端碗,只是娘对马茹花没好脸,她再叫也不答应,甚至连眼皮也不眨一下。
自从那年马茹花考上大学走,娘就开始和她作对了,一晃几年过去,娘和马茹花始终都是冤家对头,只要她回到家来,往往是一端上饭碗,娘就开始数落,不记得有多少回马茹花都是丢下饭碗哭着跑开的。娘儿俩的这种敌对情况叫马茹花很难过,一开始她回来的次数还多一点儿,后来越来越少,这二年干脆不回来了。可是眼前,娘已经不吃不喝三天了,有时她会从昏睡中醒来吆喝口渴,喝过水她会颠三倒四说些阴阳两隔的话:“我不死还要叫人气死哩,把我气死了就没这个家拖累了,人就自由啦,想咋飞就咋飞,哪怕人家飞到天上去哩。”
马茹花觉得娘简直就是一把经年刨地的老镢头,浑身渗透出被日月风雨磨损过的伤痕和怨气,而她在娘面前只觉得理短,这种感觉是存在于骨子里的,使她不敢和娘正面对接。
马茹花得不到娘的好脸,觉得自己好没味道好没意思,在这个家里是个多余的人,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她每次都是讪讪的走开,在院里转转,在门外站站,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地,不知道怎样安置自己,不知道怎样打发光阴。
娘前两天才从石墩家回来,从拍的片子上看,娘的膝盖骨复位良好,因为年纪大了,恢复起来要慢一些,接下来就是躺在炕上静养,直到能拆石膏裹腿那一天。
那日马茹花从省城赶到县城,已是天黑时分,在县骨科医院一楼病房,马茹花一见到娘,扑到娘怀里就哭。这时候娘已经动完手术,左腿打着石膏靠在病床上。娘却没有闺女那份矫情,见闺女哭,没好气地说:“哭啥哭,我还没死哩,等我死了再哭也不迟。”
事情就是这样,她和家人从来说不成话,这几年在外头发展,要说她不想娘那是假的,这回回来,她一路上想着娘的好处,攒下一肚子体己话要对娘说。但她忘记了,娘是个粗糙的娘,粗得就像岭坡上粗烈烈的岭风,就像地里粗砺砺的土坷垃,娘不懂闺女的脉脉温情,不习惯闺女表达感情的方式,马茹花一路攒下的满腔热情,被娘一句硬邦邦充满怨气的话兜头浇灭,她心里就恨恨的,就想拿谁出气。一转脸见她的哑巴哥哥像根木椽戳在床前,就站起身走到哥哥面前,用手指指娘又指指他,意思是问娘这是咋回事。哑巴虽说长得高高挑挑,又是哥哥,但他从小就被这个妹妹厉害惯了,所以一见妹妹他就害怕,当下他说不出话,又没有退路,恰在这时石墩从外面车里拿被褥进来,哑巴就往石墩身后躲,把石墩朝前推,嘴里一边“哇啦哇啦”一边指着马茹花,叫石墩替他说话。 马茹花猛一见石墩,一张俏脸一下就红到了耳根,她迎上一步,高高的胸脯几乎顶到石墩怀里抱着的被褥上。
“我娘是咋回事?”她出口就是一句,大有兴师问罪之势。
石墩把情况如实讲了,最后说是他及时用皮卡车把大娘送到医院的,他这句话大有讨好马茹花、在马茹花面前表功的意思。
谁知马茹花不但不领他的情,反而气势汹汹把原因往他身上推。“都是怨你,你要不开你那破皮卡车去接她们,马小倩能那么兴奋?马小倩不那么兴奋能摔倒?她不摔倒我娘能去拉她?我娘不去拉她我娘的腿能磕到石头上?你赔我娘的腿,要是我娘的腿好不了我就跟你搁不下!”
马茹花自小在岭坡上疯劲儿大,本是野惯了的,所以她的双脚一踩到家乡这块土地上就原形毕露,恢复了原先张牙舞爪的性格。再加上爹不在了,她的哑巴哥哥又不执事,在农村哪一家要是没个男人主事,女人家就得出来抛头露面,顶住门事,马家的门事实际上是马茹花顶着的。她指责石墩居心不良,这些年进出她家是有所企图,说着说着想起自己一大早从省城跑回来,临走连张亮的面都没见上,想好的三件重要事情也没有办成,又想起昨夜那个梦,梦里头石墩竟然无耻地说她是他媳妇,气就更大了,指着石墩冲口而出:“你以为这些年你把我娘媚哄顺了我就会成你的人?凭啥?休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说到气愤处不过瘾,手就上去了,石墩两只手抱着被褥躲避不及,就叫马茹花的五根尖细手指在脸上挖了一把,当时脸上就绽放出几道血手印子。哑巴心直,加上这些年受到石墩照顾,自然是站在石墩这一边的,见石墩叫马茹花照脸上挖下一把,一下把脸急红了。和刚才判若两人,他冲到前面用身子护住石墩,一只手搡着妹妹肩膀,嘴里“哇啦哇啦”叫唤。这边哑巴娘一见闺女撒泼,就开口噘骂:“你个死女子,你说你咋恁厉害哩。是我自己不小心摔倒了,关人家啥事情。”嘴里一边噘骂着,一边顺手从床头柜上抓起把扫炕笤帚打过来,马茹花见自己受到一家人的声讨,心里又委屈又气愤多少还有点儿后怕,就一跺脚朝病房外走,丢下娘兀自撵着她脚后跟噘骂:“一个女儿家那么厉害,说话手还就上去了,老马家辈辈世世还没出过你这样的蛮人,你说人家配不上你,我还怕这辈子没人敢娶你哩!”
等到石墩放下被褥,哑巴娘又去安慰石墩:“我的好娃儿哩,你不要和那个妖精一般见识,等大娘我腿好了替你出气,看我咋收拾那个死丫头片子哩!”
自腊八那天见第一面到现在,马茹花就把石墩恨上了,她认为是他离间了她一家人的关系,叫她一家人都起来反对她,弄得她里外不是人。
四
然而,幸福的却是石墩,从马茹花恨他恨得咬牙切齿的这天起,他却在自己家里照镜子。他生怕马茹花留在他脸上的几道手印子消失掉,他珍惜脸上的抓痕就像一个刚从战场上下来的英雄珍惜自己的勋章一样。脸上的抓痕成了他在乡街上炫耀的资本,那光彩夺目的标志,对他来讲仿佛就是一面旗帜,你们不是常说,打是亲骂是爱吗?这就是证据。和他一般大那一茬人这时候大都成了家。东虎和元龙见他端着一张上面醒目地印有几道抓痕的猪脸在乡街上招摇过市,就开他玩笑,说他肯定是黑夜里一不小心走错了地方,摸到了哪个女人的炕头上叫人家挖下一把。他不但不理论,反而洋洋自得的一笑走人,他才没有工夫和这帮没品位的家伙闲扯。他心说:“我不说你们哪里会知道,这手印可是这方圆几十里的第一大美女马茹花留下的,这事情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但我就不给你们说,叫你们羡慕嫉妒去吧。”于是他就每天为心里装着这样一个神圣的秘密兴奋着,兴奋得两只猪眼无时无刻不在闪闪发光。都说男人在女人面前生来就贱,这话真没说差,在一段时间里,石墩手捂着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发痴,脸上表情似笑非笑,似哭非哭,倒是有几分猪八戒的憨像。
时间过去了半个月,脸上的抓痕已经模糊不清,只有细细辨认,才能看清那几道红印子。石墩一边细细体会马茹花尖利的手指在他脸上“雕刻”时那种淋漓的感觉,一边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但他终归还是为脸上日渐消失的抓痕感到惋惜,仿佛那几道红印子的消失使他失去了和马茹花讨价还价的资本。这种突如其来的失落使他感到沮丧,难免生出一丝失败感。回想半个月来,无论他每天咋样变着花样讨好马茹花,马茹花始终是对他冷着一张脸,一副高高在上拒他于千里之外的架势。他一边继续不懈努力,一边又恨得咬牙切齿。他可是一直没把马茹花当外人,反而是把她当亲人看待的,甚至像对待亲妹妹一样,这种态度他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他只是奇怪这些女娃子在家时都好好的像个人似的,出去念几天书或者打几天工,回来咋就就变得不像个人了呢?外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改变了她们?石墩不得其解,越想越气,两只手狠狠捏住脸蛋上的肥肉,他的脸在他的拿捏下变了形,镜子里丑陋的样子吓了他一跳。他换了个手法,镜子里又出现了另一张变形的脸,同样是丑陋不堪。他一下子像只皮球泄了气,便模仿大猩猩的动作朝镜子里的自己挥挥拳悻悻走开。
娘在医院里只住了一星期就闹着要出院,石墩理解老人的心思,她是想省下几个钱。尽管石墩大包大揽愿意承担全部医疗费用,老人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石墩提出娘可以不在医院住,但也不能马上回马茹坡,为了治疗和观察方便,娘应该先住在乡上他家里,因为乡卫生院就在他家隔壁。石墩的建议正合娘的心意,娘当时就笑眯眯的答应了。哑巴一家自是巴望不得。唯一不高兴的人是马茹花,但她抗不过娘,只能是对石墩冷眼相向,石墩只是装看不见。
石墩家就在乡街上,一座前楼后院结构的新住宅临街开门,一进门是两间相通的大厅,与其说是大厅倒不如说是车间或者作坊,里面乱七八糟堆满各种工具和石材:石碑、牌匾、奠基石、竣工牌、石人石兽、石栏石坊以及镇宅用的“泰山石敢当”。有的活儿干完了,有的上面还只刻了一半的字撂在那里,铺排得哪里都是。穿过大厅,后院照样堆满各种石材,还有起重架、手推车、切割机、打磨机等笨重设备。院子不小,但堆得满满的,院子的角角落落摆着各种石雕,堆着假山,养着水草野鱼,充满情趣。马茹花看见在正对后門的一面照壁前栽着一株修剪别致的马茹花,这使她心中微微一动,心想马茹花浑身是刺,一不小心就会扎人,他怎么反而把这种浑身是刺的植物栽到自家院里来了呢? 马茹花对这里的环境并不陌生,上高中前尤其是念小学阶段,这里几乎就是她的家。那个令人尊敬叫人怀念的老石匠、也就是眼前这个小石匠的爹对她爱如己出,每逢刮风下雨河水暴涨就让她住在这里,管她吃管她住,还买新衣服和学习用具给她。到了初中,渐省人事之后,她就对这家人慢慢疏远了。但这家人仍在暗暗地帮助她们家,尤其是她爹死后,高中三年,几乎全是这家人供的她。高三那年,老石匠死了,石墩成了孤儿,就退了学,继承了他爹的手艺,但两家人仍然来往着,石墩到青石沟采青石就住在她家,哑巴和娘到乡上必到石匠家看看。自从老石匠下世以后,哑巴娘就把石墩当作自己的亲儿子看,而石墩也把娘当亲娘孝敬着。马茹花上大学期间花的钱其中一部分就是石墩靠给人刻石碑挣下的。这里面当然有另一层意思,只是那时没有说破,这一点马茹花何尝不知道?只是马茹花当时一心想逃离贫穷的家乡,到那热闹繁华没有忧伤的的大城市去生活,所以多年来就一直把对家乡的一切记忆深埋心底,并且试图彻底忘掉它。
后院住人的三间瓦房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屋顶经过了翻盖,室内也进行了彻底装修,她想这一定是她上大学那几年石墩干下的,包括临街新起的那座二层小楼。马茹花想,眼前这个敦敦实实貌似笨拙的男人其实不笨,不但不笨反而心灵手巧胸有大志。
石墩长得就像他的名字敦敦实实的,个子不高也不矮,只是爱留长发,热月天有时还爱扎个小辫,用他的话说:“咱也是搞艺术的,要有艺术家的范儿。”你还别说,石墩这些年搞石雕写铭文还真读了不少古书典籍,正楷魏碑也能见出功夫。这两年,他还偷偷摸摸学起了手工裱画和金石篆刻,没事时开着皮卡就朝山里钻,他还真发现了不少好石头,回来打磨好,拿雕刀在上面刻字,有行家看过他的印章,赞他的刀工好,刻出来的字有金石味道。
但这天早起,石墩的魂丢了,面对空荡荡的屋子,他第一次感到无比孤单、无比凄凉,前两天还是热热闹闹的一家人,如今人去屋空,只丢下他一个人回味马茹花在时的情景,甚至像狗一样来回嗅着马茹花留下的气息。过去的那十来天,娘躺在床上养伤,哑巴嫂子做饭,他和哑巴干活儿,只有马茹花是个闲人,她进进出出,参观了他的石刻作坊,还有二楼裱画刻印的工作室,马茹花虽然不主动和他说话,但他仍然很满足,马茹花存在的本身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那些天,他静静地观察着马茹花,令他不解的是小时候像一枚小青柿子的马茹花,长大以后竟然变成了一株杨柳。石墩是搞石雕和书法艺术的,他想用艺术语言来描绘一下马茹花,于是挖空心思去想,结果就想出一个词儿来——“婀娜多姿”。对,就是婀娜多姿!他这样肯定。石墩想在时机成熟时对马茹花说出他那个伟大计划,但他不知道马茹花眼下心里想的是什么,这回回来又能住多久,这个计划在他心中酝酿思考了很久,绘出了详细的蓝图并做出了投资预算。目前实施这个计划的一切条件都已成熟,只欠马茹花点头同意。当然石墩最终的目的是想拴住马茹花不叫她再走,从此后和他夫唱妇随共享一番创业的乐趣,可是目前看来,他还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怎样才能够使马茹花的心回到家乡来呢?
他想起今天是腊月二十三,马茹花已经回家两天了。不行,不能让马茹花孤零零一个人待在马茹坡,我要去陪她过年。一想起要去陪马茹花过年,幸福感又塞满石墩的胸膛。他一阵旋风似的从屋里刮出去,轰隆隆发动着他那台柴油驱动的皮卡出发了。
乡街上一派繁华,他在市场上割了一刀肉,称了几条黄河鲤鱼,又买下两只鸡和几样蔬菜,花生瓜子水果糖块,最后还没忘记给马小倩买几样礼炮和烟花。他把这些东西装进车斗里,信心十足地朝着那个叫他心热的马茹坡驶去。
五
在东原乡沟壑纵横的古塬边上,有一个叫作马茹坡的地方,马茹坡上只住着一户人家,一座窑院里四孔窑洞整齐排列,清一色砖箍的窑口和窑堤,一道白粉刷过的土墙隔出一个豁亮的四四方方的大院落,院子里一年四季装满天上的日头和月亮。院门外丈余之地便是沟沿,下面沟口外长年奔腾着那条大河,汹汹的河吼声不舍昼夜地传来。沟沿上歪斜着几棵槐树和柿子树,树下散放着几块坐人的石头。在热月季节里,这户人家会端着饭碗坐到沟沿边的树荫下来吃,一边吹着从沟底河槽里刮过来的河风,一边遥看着河南岸蔚蓝色的黛眉山。
相传黛眉山是黛眉娘娘修行的地方,商汤初都亳城,汤王子天乙娶民间女子范小娥为妻,时天下大旱,连续七年天不下雨,百姓身染瘿疽,小娥也在所难免。小娥始决定出宫到河南岸的黛眉山修行,为天下百姓消灾除瘿,后人从此称呼小娥为黛眉娘娘,而黛眉娘娘的娘家就在这河北岸的东原乡。每年春上的三月十五日是娘娘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东原乡人会载歌载舞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地到老黄河边迎接娘娘,乡上的戏台上还要唱大戏,戏台下还要耍社火,再是热闹不过。
马茹坡离着东原乡十五里地,前些年才修的一条“村村通”水泥村道弯弯曲曲通向人家处。
在这十五里地的塬面上,土地平旷,沟渠纵横,大片的土地在冬季高寒的天底下裸露着。石墩开着他的皮卡,由于心热,他把车窗玻璃大开着,寒风从车窗里呼呼灌进来,他像三伏天喝了冰水一样舒畅。就要看到他亲爱的马茹花了,这使他的心跳像皮卡的马达一样强劲,他禁不住热血沸腾,一脚油门下去,皮卡像烈马一样奔腾起来。
石墩瞭望着道路两边大片的土地,眼前幻化出一望无际的红艳艳的朝天椒和一人多高的绿色海洋般的烟叶,田间立着一座座烤烟房和泡沫板搭建的库房,由他领导的农民种植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地里采摘辣椒和烟叶,一辆辆等着收购辣椒和烟叶的大车停靠在路边……石墩想,眼前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个东风就是他亲爱的马茹花。他今天就要向马茹花摊牌,只要马茹花一点头,他的新型农民合作社就要宣告成立,而他就是总经理,就是董事长。不,他要叫马茹花当总经理当董事长,他只是马茹花的司机,马茹花叫他去哪里他就去哪里,一切行动听指挥。想到这里,石墩咧开大嘴笑起来,忍不住对着旷野可嗓子吼喊:“马茹花,我来啦,我是石墩,我来啦——”
就在石墩潑上命吼喊马茹花的同一时间,马茹花正站在自家窑院外的沟沿边打电话,不过马茹花的电话不是打给石墩,而是打给千里之外的张亮。从省城不辞而别半个月来,还是在回家的路上张亮打过一次电话,她接了电话。在电话里她向张亮讲了娘摔伤了的情况,她十分恳切地要求张亮到她家来看看。她说:“我娘腿摔伤了,这是个机会,你要是能来看看她,她一感动,咱们的事就算定了。”电话里张亮没说来也没说不来,只是含糊其辞,“你叫我考虑一下。”过后再无消息。 张亮就是这么一副优柔寡断的性格,别看他一米八几的高挑个儿,但平时做派却是个听话的大男孩儿。这一点和马茹花就不同,马茹花泼辣起来热烈似火,而张亮却是沉静如水。刚才在电话里,她再次要求张亮到她家来,这次她口气强硬了点儿,甚至威胁张亮你要是不来,从此以后就别想再见到我。她明显感到张亮有些慌乱,支支吾吾说他父母不会允许他到外地过年,就是去也得过罢年才能考虑。张亮悲伤地告诉她,他的父母为了断绝他俩的来往,不允许他再搞他心爱的舞蹈事业,通过关系把他安置到省政府大楼里去上班,过了年就要正式去报到。还说他父母这些天把他看得很紧,像克格勃一样监视着他的行动,他每天都像坐监狱一样寸步难行。
俩人通过电话,马茹花就沉入了沉思,张亮父母的态度她是知道的,只是这几年张亮对她不离不弃。张亮的爱叫她感到甜蜜和幸福,成了这些年她在外打拼的精神支柱,她已经习惯了有张亮的日子。回到家乡来这些日子没有张亮,她感到很孤单,娘和家里人又像是仇人一样对待她,使她的心深深地受到傷害的同时又感到绝望。她悲哀地发现天下之大,竟然没有她可以容身的地方,她的归宿在哪里呢?
她每天都在度日如年,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张亮,到了夜里只要一合眼,张亮就会出现在她眼前。她看见张亮英俊的面孔,健美的身材,黑黑的头发,明亮的眼睛,就会心跳加快身上发热,越发的思念起和张亮在一起的日子来。她想着要是张亮来了,她会叫他领着她到乡街上去转,她还要和张亮一起去采购年货,大包小包装满一车。张亮有一辆牧马人,比石墩的皮卡可要威风多了,她要叫石墩瞅瞅,她的男朋友的派头,保管石墩一见张亮,就会亮瞎他一对儿猪眼,再不会在她跟前猪八戒戴花臭美。她还要全东原乡人都知道,她马茹花可是这东原乡第一大美女,凡是美女都要配俊男,而张亮才是她的男神,他们才叫郎才女貌。可是一睁眼,眼前黑漆漆一片,刚刚分明就在眼前的心上人却踪迹全无,马茹花心里委屈,只能暗暗哭泣悄悄流泪。
但就在这天早起,马茹花突然发现,她自从回到家里就像变了一个人,变成了马茹花自己。谁给她的胆量?她不再委曲求全,不再一味迁就,她有了胆量,敢于对张亮发号施令下最后通牒。而在省城那几年,无论是在大学期间还是在培训中心,她都是看着别人,尽量想做得和别人一样。现在想来,那几年真正的马茹花哪里去了?为什么在城市里她会变得那么渺小和胆怯?像一粒沙子扔进沙漠里。为什么总是那么战战兢兢心里发虚没有底气?好像总是欠着别人什么,时时处处都在看别人脸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展过,连踩在脚下的土地都是实实在在的。
挂了电话,马茹花长长出了一口气,感觉心情从未有过的舒畅和放松,面对家乡鲜丽丽的阳光和明澈的山水,马茹花忍不住舞蹈起来。她舒展起长长的双臂,向左向右来了几个跃步,突然一个劈叉大跳,落地后做掀身探海动作,收式,吸腿旋转,定格。这一套动作完成得干净利落,专业典雅。
正当马茹花沉浸在对神圣的艺术和自己精湛的技艺感动之中的时刻,突然听见马小倩在她身后欢呼雀跃:“都来看呀,姑姑跳舞了,姑姑跳天鹅舞了,大家都来看呀。”可是没有人响应她,哥嫂是哑巴,耳朵聋听不见,娘能听见,可是娘的腿受伤了卧床不起。马茹花一下子泄了气,有些伤感,原来这个小鬼头偷偷尾随着自己哩。这些天小家伙总是对自己若即若离,保持着距离,刚刚是情不自禁发出了惊呼,看来这小鬼头变得越来越胆大了。
马茹花回过头对侄女儿笑笑,招手叫她到自己身边来,可是马小倩倚着院门不过来,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她,像看着一个外星人,不知不觉的还把身子藏到了门后。马茹花不免想到,在这个家庭里,马小倩的童年太孤单了,马小倩是她上大学那年出生的,现在长到了七岁。在这漫长的七年里,她这个当姑姑的居然一天都没有带过她。
马茹花感到深深的内疚,甚至产生出一种负罪感。哑巴哥嫂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供她上学念书,可是她却没给这个家庭带来一点儿回报,甚至连自己的亲侄女儿都把她当陌生人。农村有句老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可是她却从骨子里嫌弃这个家,嫌弃这一家人。这些年说是在外面发展,可是她在外面究竟发展了什么?还不是在给城市打工?头顶着别人的天,脚踩着别人的地,自己却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说是挣人家那点儿工钱,可是买买衣服下来,一年到头啥也落不下,反而丢了亲情、丢了自己,把自己的大好时光都耽搁了。在省城待了七年,难道你真的以为你能脱胎换骨、摇身一变成为省城人吗?她自问自话。
就在这天早起,马茹花陷入深深的自责,她心里绞扭着难以忍受的疼痛,有一会儿她感到脸上似有虫子在爬,顺手摸一把,竟摸了一手凉浸浸的泪水,不知什么时候,她哭了。
石墩开着他的皮卡轰轰隆隆过来了,大老远就摁喇叭,马小倩一见石墩的皮卡就兴奋地尖叫起来:“石墩叔叔来啦,石墩叔叔,石墩叔叔——”马小倩边跑边叫迎上前去。马茹花被侄女儿的热情感染,不由自主地也朝前走了几步,但是她突然意识到什么,就又矜持地停下脚步,这一刻她感觉到,她对石墩的到来是喜欢的,她不知道她的情绪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石墩的皮卡车停在了沟沿边,石墩推开车门从车上下来,刚伸出手要去抱马小倩,突然他像被电击了一样僵在了那里,他甚至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他明明听见冤家马茹花问候了他一句:“石墩哥你来啦?”这句问候把他吓住了,他瞅着玉人一般高高在上的马茹花愣在那里。
“你瞅我干啥?没见过我?还是我脸上有花?”
石墩更是吓了一跳,平时在他面前张牙舞爪的马茹花咋就变了个人?他瞅着马茹花想笑不敢笑,想说不敢说,那副憨样逗得马茹花“咯咯”笑开来:“咋了?傻啦?”
石墩这才反应过来,猛地折回身子,从皮卡车斗里往外搬东西,鸡鸭鱼肉,烟花鞭炮,他和马小倩俩人各自满满搂了一大抱,兴冲冲地朝窑院走去。走到马如花身边时,他把一袋花生瓜子糖果递给马茹花,说句搭把手。马茹花居然伸手接了过去,石墩更加得意了,马茹花就厉害了他一句:“看把你扬武的。”石墩听见这话,心里顿时像喝了蜜一样甜。 “奶奶——石墩叔叔来啦!石墩叔叔来咱家过年来啦!奶奶——”
马茹坡上响起马小倩稚嫩尖细的欢叫声……
六
这年冬天是个暖冬,日头出奇的好,虽然季节还在寒冬,但黄河流域的气候却是暖融融的,已经能闻见春天的气息。
临近年根儿,马茹花也没闲着,她又是帮着哥嫂煮肉,又是帮着蒸馍馍,按当地风俗这馍馍要吃到过了正月十五哩。现在不时兴蒸馍了,过去年间,在只有一把米一把面的日子里,年下蒸馍那可是件大事情,一家人要蒸整整一天,从早蒸到黑,院子里的大柴火锅头燃烧着熊熊大火,坐在火上的笼屉“呼呼”冒着热气,锅底放着的砵硓(碗底子)发出“咯咯哒哒”母鸡下蛋的叫声。马茹花记得她小时候,年年都是娘在案板上忙,娘手巧,用面捏出枣花寿桃,捏出猪头兔子,叫作花馍。这些花馍可不是随便叫人吃的,是用来跑亲戚用的,年龄大的人吃枣花寿桃和猪头,娃儿们只能吃兔子和豆馅馍。那时人穷,没钱买猪头和水果点心,就用面去捏。那时候马茹花总是想,大人们可真是能呀,拿面捏出来的猪头兔子寿桃可真像,可再像也是拿面捏出來的,要是能吃上真的猪肉兔肉和寿桃就好了。她就在这样的期盼中一年年长大,等到年下真能吃上肉的时候,人们反而不稀罕了。但蒸花馍的习惯还是在农村保留了下来,只是蒸的少了。年年,娘在案板上和面搋面搓面捏面那些活儿,也在日月替换中不知不觉由哑巴嫂子接了过去。哑巴嫂子虽然是个哑巴,可人不憨不痴,屋里地里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马茹花也跟着凑热闹,自然也少不了马小倩。马茹花属鼠的就给自己捏了一个四不像的小老鼠,马小倩属兔的,她就给马小倩捏了一只小白兔,石墩属猪的,马茹花给他捏了一个大猪头,她有意把那猪头捏得很丑,捏完了一看,果然很像石墩那张大猪脸,她就很高兴,生出一种报复了的畅快。
马茹花能看出来,娘眼里只有一个石墩,娘还就听石墩一个人的话。她记得腊月二十三那天早起,娘赌气不接她的饭碗,但听见马小倩在院里喊叫石墩叔叔来了,娘就在窑里长声回应:“石墩,是我娃儿来了吗?”
石墩应声进去窑里,在娘宽大的热炕边坐下,随口就叫了声“娘”。马茹花在窑外听见石墩居然管她娘叫娘,心想这个笨人脸皮可真厚,钻起空子来不择手段,就站在窑门口偷听他俩说话。
“娘。”该死的又叫了一声娘,“我可是听说你又耍小孩子脾气哩,三天三夜水米不沾牙,你要是闹出些啥乱子来,叫大家这年还咋过哩?”
她听见娘向石墩诉苦:“我就是要死给那死闺女看哩,天底下哪有这样没良心的,我生她养她一场,几年价都不回来看我一眼,她心里还有我这个娘吗?”
“人家不是在外面图发展哩嘛,干大事情哩嘛。”
听见这话,马茹花恨得直想拿鞋底子朝他那张猪嘴上抽,这个笨人倒还学会了讽刺人,都是我这个糊涂娘纵得他。
“狗屁大事,在外头混得叫个啥,二十大几人了连个对头都没混下,将来死了,连块儿埋她的坟地都没有,就叫她活着时当孤魂野鬼,死了还当孤魂野鬼。”
石墩趁机火上浇油:“人家啥人找不下,人家只是人样好些,眼光高些,咱东原乡还真没有能配上人家的。”
“哼,她眼是高到天上去啦,可是没人瞅见顶啥用哩。”
石墩笑着哄她:“我看你也不像三天不吃饭的样子,三天不吃饭还这么大气性,吃饱了我看你还要上房揭瓦哩。”
马茹花这时偷偷瞅见,娘忽然花一样绽开笑容,她从炕头摸出一把蚕豆大小的东西摊在手心给石墩看,那是嫂子用白土炒制的一种叫作“炒祺”的面食,她在外面这些年娘经常给她捎。“这三天我就吃这个,吃渴了我就跟他们要水喝。”娘说着还拿眼朝窑门口瞅,只怕人听见,见哑巴给石墩端饭进来,赶紧就把手里的吃食藏起来。
石墩说:“看看,我就知道你又在装神弄鬼哩。来吧,吃口饭吧。”
“我不吃,我就是要往死饿哩。”
石墩从哥哥手里接过饭碗,笑着说:“看多好的清水面,我想喝都喝不上,你要不喝,我可就喝了啊。”
“你喝你喝,你喝了我就喝。”
就这样,石墩一来就哄得娘吃了饭。马茹花看娘吃完了饭,进窑收碗,娘看见她进来,本来坐着的她一出溜又躺下了,比腿好着时还利落,还拿被子把自己裹了个严实。马茹花看见娘耍那一套把戏,心说:“哼!自己一身毛,还说别人是妖怪。”
一家人忙忙活活,就忙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的时候。石墩把一张大八仙桌搬到了娘的炕沿边,再给娘搬一把凳子搁在炕沿边,他扶娘坐在炕沿边,把一条打着石膏的伤腿担在那把凳子上。马茹花看在眼里,心里感动的同时又感到羞愧,这些年石墩作为一个外人,对待娘对待哥嫂对待她一家人可真是无微不至,这么一想,她就觉得她这个亲闺女比石墩差多了。
马茹花正胡思乱想着,娘吩咐她和哑巴哥嫂一家去献祖先和娘娘。马茹花记得年年吃年夜饭之前,娘都要吩咐他们献祖先和娘娘,献过一家人才开始动筷子。马茹花还想起她小时候,每年三十晚上,她也像现在的马小倩那样脱鞋上炕偎在娘怀里,听娘给她讲娘娘的故事,娘总是这样开头:从前,咱东原乡出了个娘娘,娘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黛眉……
一家人献过祖先和娘娘,围着桌子坐下来开始吃饭。哑巴和石墩像哼哈二将一左一右坐娘两边,马茹花和嫂子俩女人坐下手,马小倩则脱鞋上炕早早偎到了她奶奶身边。桌子中央摆着一尊硕大的红铜火锅,炉膛里炭火烧得正旺,浓浓的香气溢满整个窑洞。火锅四周摆满了热菜凉菜和各式各样的好吃食,石墩打开一瓶本县酒厂生产的“晋垣白”,给哑巴和自己满上,又给四个女人热了几桶大寨郭凤莲领导生产的核桃露,一家人就在热火朝天的气氛中吃开来喝开来,一台二十四英寸的大彩电在对面桌上哇哇响着,播放着春晚的节目。
马茹花看着眼前的情景,油然想起她儿时的情形。那时候她也就是马小倩现在的样子,年年都在盼过年,在她的小脑袋瓜子里想着的只是,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才有好吃食吃。那时候年下上街能买的东西很少,也就是些油盐酱醋,顶多割二斤肉,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包一顿白面饺子。马茹花记得有一年年下,她和哑巴哥哥跟着爹到乡街上去买年货,爹发给她和哥哥一人五毛钱,到了街上哑巴哥哥就把那五毛钱买了糖块儿吃,可她就舍不得花,把那五毛钱攥得紧紧的,生怕丢了,生怕被乡上的赖小子们抢走。到了儿她那五毛钱也没花出去,回到马茹坡,她展开手给娘看那五毛钱,那钱已经湿湿的了,她记得那一刹那,娘一下背过脸去,甩下一串眼泪…… 石墩和哑巴俩人在喝酒,石墩喝到興头上,向大家宣布了一条好消息,东原乡年年三月十五到黄河边接黛眉娘娘回娘家,可就是从马茹坡到黄河边这截路太难走,乡上决定过罢年正式动工,把这截路修成水泥路,和去乡上的路接上。石墩还说,今年三月十五接娘娘的旱船表演,乡上决定由马茹花来扮演娘娘。
马小倩当下雀跃地嚷着说:“我要去看接娘娘,我要去看接娘娘。”好像接娘娘就在当下一刻。
娘听见这个消息很高兴,嘴上却说:“哼,几千年了,人家黛眉娘娘还知道年年回娘家,不像有些人才出门几天就不知道回来,连自己亲娘都忘了。”
石墩酒喝多了,有些得意忘形,当下就附和着娘说:“就是,你看咱东原乡,现在哪还有女娃儿。”
马茹花没喝酒,当然能听出石墩这句话带着气味哩,而且明明白白是在讽刺她。马茹花当然不吃他这一套,就反唇相讥:“你算是哪块地里的一苗葱,恐怕屋里连镜子都没有,也不照照自己那副嘴脸就跑出来了。”
石墩被噎了一下,脸憋得通红,瞪着一对儿猪眼在那里,却是想不出词来。
马茹花却是不依不饶,乘胜追击,起身到窑后笸箩里找出自己捏的那个猪头,摆到石墩面前。石墩瞅瞅那个猪头,大大的耳朵,长长的嘴巴,两颗红枣做的猪眼,两只朝天鼻孔里不知啥时候还插上了两根青葱。石墩不明白啥意思,瞅瞅猪头,再瞅瞅马茹花,说出一句无比忠厚老实的话来:“你这是比喻我哩。”
石墩本来面带几分蠢相,再喝了酒,红头涨脸瞪眼噘嘴的样子还真有点儿像那只猪头,再加上他那句“你这是比喻我哩”的老实话,一下子把一家人都逗笑了,马茹花更是笑得“咯咯”的,连腰都笑弯得直不起来了。
娘也忍不住笑,说:“看我娃儿多老实,哪像那个死丫头。我娃别理她个妖精,咱斗不过她,吃亏。”
哑巴两口子听不见大家说的话,见大家笑也跟着笑,石墩有些不自在,抓抓肥厚的腮帮子,也自嘲地笑了。倒是马小倩不高兴了,尖声嚷着为她的石墩叔叔打抱不平:“你们不能笑我石墩叔叔,我石墩叔叔是好人,姑姑才是坏人,是妖怪。”
这一下,形势立刻被马小倩扭转过来了,轮到马茹花不自在了,她感到自己被孤立了,脸上有些挂不住,想发火,可又找不到发火的茬口,正别扭着,外面传来隐隐约约的鞭炮声,几乎是同时,黄河两岸的村村庄庄同时放起炮来。这几年农村也学城里人,到了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准时放炮,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石墩一听见炮响就从凳子上跳起来,说句“该放炮了”就拉着哑巴朝窑外走。马小倩本来偎在奶奶怀里迷迷糊糊睡着了,一听见要放炮,一下子从奶奶怀里挣出来,嘴里嚷着“我也要放炮,我也要放炮”,出溜下炕穿上鞋子就朝外跑,只怕把她丢下。
马茹花和嫂子开始收拾桌子,这时候外面炮响了,马茹花听出,“噼噼啪啪”响的是小鞭炮的响声,“咚咚”响的是大雷炮的动静,“吱溜吱溜”叫的是蹿天猴儿,“哔哔啵啵”的是烟花……
哦,新年来到了。
七
往年,只要过了“破五”,东原乡人就开始蠢蠢欲动,男人女人们都思谋着出外打工,这时南方很多合资公司雇用的当地代理人也开始忙活,各家各户跑着做工作,动员人们到工厂的流水线上去干活,乡街上贴满各种招工小广告。但是近几年东原乡出门打工的人少了,自从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种植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工程活儿多起来,家门口的活儿就干不完。这不,刚过破五,为了赶工期,从马茹坡到黄河边的水泥路修建工程就破土动工了,大型的挖掘机和铲车“轰轰隆隆”开始挖土平路基。嫂子被工队聘为炊事员,在院子里搭起锅灶案板,一天到晚叮叮当当乱个不停。
石墩的雕刻社到了这个季节也开始忙活,每年清明前的一个多月,是他的雕刻社最忙的时候。清明节是祭祖的节日,东原乡四邻八村和从外地赶回来的孝子贤孙们纷纷前来订制石碑,要在选定的吉日立在祖宗坟前,以示孝思。石墩因为注册公司和组织农民种植合作社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好在有哑巴帮忙,他只负责抽空把碑文用一丝不苟的小楷字体写到磨好抛光的石碑上,雕刻的活儿就全部交给哑巴了,哑巴这时已成了刻碑的行家里手,甚至连上下的花边也会拓到石碑上。
马茹花也被乡里村上请去,负责正月十五的耍旱船社火排练,同时也是为三月十五那天接娘娘闹社火做准备搞预演。
往年耍旱船和接娘娘石墩都是敲锣鼓的,今年他却要求扮演划船的艄公,因为马茹花要扮演过黄河的黛眉娘娘,他就一厢情愿地认为理应由他来扮演划船的艄公。但是马茹花不同意,马茹花说旱船表演是模仿水上动作,又是浪涛又是漩涡的,要求划船的艄公不但要完成浪里白条的高难度动作,还要完成水上漂的轻盈动作,这全凭身上的功夫,就凭石墩你碌碡一样的身材哪里能表现出那个灵巧劲儿,你装扮个猪八戒还差不多。
马茹花一席话说得大家伙儿哄然大笑,石墩却被羞臊得满面通红,差一点儿就要哭出来。乡上村上负责的干部多少看出来点儿眉目,不忍心了,就给马茹花做工作,说叫石墩试试。石墩虽然争取上了,却是受到马茹花打击,就很气馁,表演起来就显得底气不足,很多动作做不到家,拿拿捏捏的样子还真像个猪八戒。但是没有人笑话石墩,这是社火表演,又不是跳芭蕾舞,乡亲们高兴就行,难不成还去北京天安门广场耍去?尤其是石墩那伙狐朋狗友,东虎和元龙几个,见马茹花对石墩态度不好,他们就替石墩打抱不平,对马茹花态度冷淡白眼相加。乡人的态度,叫马茹花看出了石墩平时在东原乡的为人来,同时也感觉到了她与他们之间的距离,这使她表演起来不那么自如,感情和动作不能很好地投入。
这天下午排练完,石墩照例送马茹花回家,这次石墩没有像往常那样夸夸其谈,而是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的样子。平时轰隆隆吼叫着像野马一样恣意奔腾的皮卡也不像往日欢势,而是有气无力,有几次还差点儿扭进路边地里去。马茹花偷眼瞧瞧石墩,见石墩紧盯着前方的眼睛里蓄满了泪水,马茹花的心一下子揪紧起来,感觉胸部沉闷呼吸困难,终于,皮卡车有气无力地喘了几下灭了火,敦实粗壮的石墩伏在方向盘上抽抽搭搭哭开来。 石墩哭着说,那一年發大水闹饥荒,逃出来的奶奶拉着他爹沿河而上,一路逃荒要饭来到东原乡,东原乡上那个孤独的老石匠收留了奶奶和他爹。后来老石匠死了,后来奶奶也死了,后来他爹长大了,成了东原上年轻的石匠,再到后来就有了他,再后来他就成了现在这个小石匠。石墩讲的故事马茹花听娘说起过,娘说石墩娘长年吃药,是个药罐子,生下石墩后就死了,石墩爹为了石墩不受后娘气,到死都没有续弦,直到把石墩拉扯成人。这会儿石墩大概想起了过去的事情,哭着说他从小就没有了娘,早早就死了爹,丢下他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活人,没有姊妹,没有兄弟,没有亲人,他一个人活成啥样是啥样。他对马茹花说他很羡慕人家有爹有娘有兄弟姐妹的人,正月天里人家都跑亲戚,只有他没有亲人,每当他开车送马茹花走乡串村跑亲戚,看着她每走进一户家门时他就想,这要是我的亲人多好呀。
石墩呜呜哭着说不下去了,马茹花是第一次看见一个男人哭,她觉得男人哭不像女人,女人是说哭就哭,所以女人的哭就显得轻描淡写没有分量,而男人的哭就不同,男人的哭往往发自肺腑。世人只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却不知那是只因不到伤心处。马茹花不知道该怎样安慰他,只是后悔不该当着众人面打击石墩。这时候她才明白过来,原来在她的潜意识里,她无时无刻不是在拿石墩和张亮相比较哩!想到这里她诚恳地对石墩说:“石墩哥,对不起,我不该当人面打击你,我向你道歉,请你原谅我。”
石墩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他说他这些年虚心学习拼命干活儿,就是为了活得像个人,活出人的尊严,他的努力赢得了东原乡人的尊敬,叫他在东原乡能够高高地抬起头,说句话别人还能听一听。他还说这些年多亏有娘和哑巴哥嫂帮衬,使他不至于流离失所,更不至于饥一顿饱一顿。娘早就把他当亲儿子看待,他也把娘当亲娘孝敬。还有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一个人,那就是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比亲妹子还亲的马茹花。作为一个男人,他说他有能力养活一个女人,他会保护一个女人,给她幸福,城里人能给她的他也能给她。他要叫她展展扬扬的在这块土地上活人,他要叫她感觉到头上的天是蓝的,脚下地是实的,眼前路是宽的,未来是灿烂的……
马茹花头一次听石墩如此动情的说话,而且这话出自貌似蠢笨的石墩之口,她想不到长年采石刻石干着力气活儿石墩有着这么缜密的思维和细腻的感情,此情此景,犹如一块石头投进水里,在她心中激起冲天波澜,她深深地被石墩的深情独白打动了,她觉得她以前并不了解石墩,直到这一刻她才走进一个男人的内心世界,就像在她眼前打开了一个宝库,里面装满了璀璨夺目的珍珠宝藏。而这一切是她在外面感受不到的,城市的心扉对她永远是关闭的,她永远也走不进去,包括她的心上人张亮,就在这一刻,她感觉到张亮离她是那样的遥远,而石墩却离她越来越近……
刹那间,犹如雨后天晴,马茹花心如明镜春潮涌动,心里充满了炙热的温情,她和风细雨地对石墩说:“石墩哥,你别说了,你的心意我都懂了。”
石墩点点头,慢慢收住自己的情绪,他说:“这些话一直在我心里憋着,都快把我憋爆炸了,我就想对你说说,可是我又不敢说,今天终于说出来了。”说完轰轰隆隆发动着他的皮卡,向前冲去……
八
春天的日子一天一个样,一进入二月,天就一天天暖和起来,广袤的东原乡渐渐变绿了,先是浅浅的一抹颜色铺在塬上,抹在半空,而后一天比一天深,忽然间人身上的厚衣裳就穿不住了,性急的女人们迫不及待地换上了色泽艳丽的春装,似乎要和桃红柳绿的春天比美。
这些日子发生的一连串事情叫马茹花眼花缭乱,先是从马茹坡到黄河滩头的村级公路竣工了,由石墩镌刻的青石竣工碑竖立在路边,这是为三月十五接娘娘修的一条专线,竣工那天还剪了彩放了鞭炮。再就是石墩的东原红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的手续办下来了,与此相配套的农民种植合作社也宣告成立,由他镌刻的金字招牌堂而皇之地挂在他家的大门两侧。他联合了十几家贫困户,流转了百十亩土地,准备种植朝天椒,其中就有马茹花家。
石墩雄心勃勃,用他的豪言壮语来说就是,他要以公司加农户的性质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为了支持石墩的扶贫创业,乡上领导和乡信用社的人把国家下发的无息扶贫贷款二十多万元亲自送到他手上,石墩用这笔扶贫贷款购置了拖拉机和与之相配套的机械设备,热火朝天的开始平整土地。之前石墩找到马茹花,要求马茹花做公司的法人代表和农民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但是叫娘给挡住了,娘说男人的事情就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家少掺和。
娘又恢复了过去的脾性,不是躺在床上的娘了。那天石墩开车接娘到县城骨科医院拍了片,医生看过片子后说,娘的腿恢复状况良好,可以拆石膏裹腿了。当天拆掉石膏回到乡里,石墩从皮卡车斗里搬下一把崭新的轮椅叫娘坐。马茹花问他哪里来的轮椅,他笑着说是他从县残联领的。马茹花听了心里很感动,觉得石墩不但心细而且还真会体贴人。
哑巴正在临街的门面房里刻石碑,他左手握一把细凿,右手持一柄手锤,只见他握凿子的手腕在石碑上灵巧地移动转弯儿,在右手锤子不断轻重有序的击打下,细碎的石头碎屑在手下迸溅,一个字一个字的轮廓渐渐在他的手下显现出来。哑巴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见娘面了,见到娘很高兴,嘴里“哇啦哇啦”叫着,不知道该怎样对待他娘,他从石墩手里抢过轮椅,要推上娘到乡街上去转,娘不去,娘说她就喜欢石墩这里。
眼看就要到二月底,离接娘娘的日子越来越近,可是张亮还没有准确消息,马茹花心急如焚,觉得日子越发的难熬。在有日头的好日子里,她总是一个人爬到马茹坡顶,在那里她能望见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和坡下那条大河,能望见整个东原乡广袤的原野和土地。正是平整土地的季节,从东原乡到马茹坡这片一马平川的土地上,要是在过去年间,早就布满了人,但是现在几乎看不见人了,只见几台拖拉机拉着旋耕耙在耙地,被旋耕耙打过的新土湿漉漉的,又蓬松又细致。再过些日子,就能往地里移栽朝天椒苗和烟叶苗了,到那时满塬上都是栽苗的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平旷的土地上一片热闹景象。到了秋后你再来看,满地的辣椒苗结满了辣椒,一簇一簇鲜红欲滴,远远看去像种了一地的鲜花。再看烟叶忽然就长了一人多高,阔大的烟叶赛过芭蕉树,割烟的乡民钻进地里像淹没在浩瀚的绿色海洋里,炮楼一样竖立在塬上的烤烟房一座一座冒出淡蓝色的青烟,把东原洇染得像是画里的水墨江南…… 马茹花自从去年腊月回到家里,眼里看見的是村村房子新了,道路硬化了,农民们的腰杆挺直了,脸色红润了,说话气粗了,能走到人跟前去了,对于想干的事情心里有了底气了。春节期间,马茹花跑亲戚和到同学家串门子,她吃惊地发现,农村不但是样子变了,连人们的生活内容都变了。更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妇女们身上的衣裳新了,颜色和花样多了。大家都在家里搞所谓的什么微商、电商,说话还满嘴跑火车,这个产业那个产业的,又是核桃产业、又是红薯产业,还有香菇产业、辣椒产业、烟叶产业,甚至过去年间土得掉渣的用白土炒制出来的面食“炒祺”也成了宝贝,各家各户都在炒,炒好了装起来,就有物流的车开到家门口来取货,把散货集中到县上的电商中心,经过精心设计和包装,居然就卖到国外去了。马茹花想象不出嚼惯了口香糖的老外嘴里“咯嘣咯嘣”嚼起“炒祺”来是什么样子,但总觉得那是一件很新鲜很滑稽的事情,就忍不住嘻嘻笑个不停。
她一家人也和乡民们一样在忙,哥哥在乡上石墩的雕刻社里帮忙,嫂子每天忙着给工队做饭,娘的腿虽然还不能下地,但两只手却不闲着,她在搞手工艺品编织。去年冬天,县里的电商部门下来一伙人,在东原乡各村建点培训农村电商人才,主要是针对贫困户和妇女们,叫什么“电商+巾帼巧手”手工艺编织培训班。哑巴嫂子去参加了,她虽然听不见讲课,但是她会看,心又灵,手又巧,别人咋样她咋样,还真就学会了珠串手工艺品编织手艺,回来自己编,还教会了娘。俩人用五颜六色钻石一样闪亮的珠串编织出了果盘、花瓶、抽纸匣、洋娃娃、小猫小狗等工艺品,家里哪里摆的都是,还真好看,一点儿都不比省城大超市里卖的差。马茹花想,原来大城市超市里卖的很多东西都是在这穷乡僻壤的农家土窑里生产出来的。她就觉得十分好笑,好像一下子看穿了西洋镜,发现了新大陆,忍不住笑话起城里人来。原来城里人是那样傻,他们挂在钥匙链上、摆在车里家里的那些小装饰品,很多都是经过农家妇女的一双巧手生产出来的。嫂子还学会了上网,开起了微店,家里电脑二十四小时开着,没事时她就和马小倩坐到电脑前鼓捣一番,居然还能销出去,过几天就有县上的物流车开到门前,拿上几样东西就开走了。马茹花觉得嫂子和娘玩儿的花样就像娃娃们玩儿的过家家把戏,又幼稚又可笑,可是娘和嫂子却乐此不疲,把手工编织当成了一件事情来干。在她们看来,手工制作就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加上它饭菜才有滋有味。有时她看着娘编织,不觉手痒,就从娘手里拿过来学着穿,但娘不给她机会,重又从她手里夺回去,她感到娘的手是使了劲的,这说明娘这把老镢头还在和她暗暗较劲,无奈她只能站在院外,望着家乡的远山近水暗自神伤。
在她的印象里,过去乡间的色彩是暗淡的,到处都是裸露的黄土,房子是低矮的土房子,门窗歪歪扭扭,进了家里连坐的地方都没有。那时候的乡街又窄又短,乡街上有数的几家店铺门前冷落车马稀,无精打采的售货员面对着街道上稀稀拉拉的行人直打瞌睡。再看那些乡民们,个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面带菜色,神情寡淡,见了人期期艾艾畏畏缩缩不敢到人跟前去。那时候爹娘一年到头脸上带着愁苦,天不亮就去到地里去熬日头,把一个老日头从东山熬出来,再从西山熬下去,日月似乎熬不到头,熬来的却是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贫穷和苦难。
自打上高中时起,马茹花就暗暗存下逃离的决心,那时她还很稚嫩,一颗小小的敏感的心却已懂得偷偷饮泣,在她贫穷而漫长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她就懂得了人命的贵贱和生存的艰难,从此后离开家乡就成了她刻苦学习的信念和动力。爹死后娘接着供她上学,对于世世代代的庄户人家来讲,这就像赛场上的接力比赛,娘从爹手里接过接力棒继续跑,不到终点誓不罢休。他们异想天开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子女念了书就能出人头地,就会前程似锦过上富贵荣华的日子。他们不懂也永远弄不懂,马茹坡贫瘠的土地上只能长出马茹刺,而长不出大富大贵的牡丹来,这是几千年来天经地义的法则。这些年,娘形同枯树的身影常常走进她的梦境。娘五十几岁的人,精瘦干筋,很硬实,看上去就像是一把经年刨地的镢头,躯干透出被日月风雨磨损过的干练和力道,仿佛她那几乎被岭风风干的身躯天生就是用来对抗风雨的,自从爹死后,她就一个人扛起了一家人的日子。
娘这把老镢头,坚韧地啃噬着岭坡上的每一寸碎石地,这使她时常陷入迷茫,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爹娘咋会有那么强的韧性,是什么塑造了他们如此坚硬的人格,累死累活也要供子女念书。而念书的结果只会使儿女变得不上不下不城不乡不洋不土不伦不类,而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始作俑者归根结底还是贫穷,而由他们供出来的儿女也只会成为他们的敌人,只会成为和他们的日子格格不入的异类,从而和他们老死不相往来。对于家乡的意义,马茹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仔细思考过,就像面对自己的亲娘,明明就在眼前,她却可以视而不见。
马茹花陷入了深深的痛苦,面对着城市和家乡,她不知何去何从。她眼前站着张亮和石墩两个人,这两个人同时手捧鲜花跪地向她求婚,张亮手里捧着的是一束红玫瑰,石墩手里捧着的是一把马茹花。这两个人一个代表城市,一个代表乡村,她该接谁手里的花……如果接了张亮的花,就等于是断绝了和娘家的关系,从此寄人篱下生活在别人的屋檐下,处处看别人的脸色,小心翼翼地做事,没有自己,没有主心骨。反过来,如果接了石墩手里的马茹花,从此就断了她通往城市的路和那向往已久的城市梦想。这样一来,她那几年大学就算白上了,舞蹈就算是白学了,难道说上了几年大学就为了重新回到乡下来吗?
一时间马茹花陷入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她想即使是娘强逼她嫁给石墩,她也要和张亮见上一面,好对张亮有个交代,叫张亮知道,不是她马茹花绝情,而是她别无选择,这样既解脱了张亮,也解放了自己,可是张亮会来这里吗?
九
张亮的电话终于在一天早起时打过来了,他已经从省城出发,长途班车预计下午五点到达垣县。
马茹花接到电话欣喜若狂,她那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就要来到她身边,她就像是注射了一支强心剂,一下子活了过来。而就在几分钟前,她已经彻底绝望,准备放弃,放弃一切。 她觉得全东原乡人好像都把娘娘给忘了,去冬无雪,今春无雨,到了栽种辣椒的季节,地里却干焦龟裂安不上苗。石墩注册的农民种植合作社刚刚成立,就遇上了春旱,石墩急得组织社员用三轮车拉水栽苗,但百十亩土地光靠拉水安苗谈何容易。况且时令不等人,天越来越热,育在苗池里的辣椒苗儿每时每刻都在长,要是不能及时移栽到地里就会在苗池里长成老苗,一旦苗老了栽到地里就不再长。石墩着急上火,一夜之间嘴唇上长出一圈儿火泡。
实际上,东原乡人并没有忘记娘娘,娘娘是东原乡的闺女,每年的三月十五,不管人们有多忙,都会放下手里的活计,投入迎接娘娘的喜庆节日中,而这会儿,迎接娘娘回娘家的各种准备工作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乡上的戏台院粉刷一新,正月十五刚刚入库的锣鼓家伙重新从村部里搬出来,石墩把鼓放在日头地里晒,把受潮发松的鼓皮晒得紧绷绷的,拿小胳膊粗的鼓槌擂起来“嗵嗵”的震天价响。响器班子的人也不甘寂寞,“吱哩哇啦”的唢呐声传到半天云里,四邻八村都能听见。娘娘庙里,几个年龄大的老汉正在用竹篾捆扎新的旱船竹马,过去年间这些旱船竹马是用葵花秆做的,现在改用竹竿竹篾了。老人们在竹竿竹篾上缠上金箔,在旱船的棚顶上蒙上彩绸,一条花花绿绿的旱船就做好了,只等三月十五那天演员们挎上它表演了。
这日,一大早娘和嫂子就忙活起来,娘的腿还没好利索,她坐在轮椅上,哑巴嫂子把她推到案板前,她们要给黛眉娘娘蒸一个大花糕,年年三月十五,娘都要给黛眉娘娘献上一个大花糕。她们提前发了面,放在炕上用被子捂了一夜,早起面发了,她们就开始和面,面和好,她们先是可箅子做出一个巨大的面坨子,这是底座,是粗活儿,接下来的活儿就细了,她们面前摆着剪子菜刀竹签等工具,她们用面捏出牡丹芍药、捏出龙凤喜鹊、捏出各式各样的花草和动物,然后用竹签一个个插到底座上,最后在花糕上点上五颜六色的食用颜料,完成这最后一道工序,娘和嫂子长长出了一口气,接下来就是等着上锅了。
这是一个费时费工费心的活儿,她们几乎用了整整一晌时间才完成她们的杰作,马茹花乍一看见,惊得瞠目结舌,长这么大,她还是第一次发现娘和嫂子的心和手是那样巧,她们做出的花糕看上去像是一顶精美绝伦的凤冠,令人叹为观止。这时候清明已过,石墩雕刻社的石活儿暂告一个段落,哑巴哥哥腾出身子回来给娘和嫂子照护,他在院子的泥锅头上坐上大锅,锅里添上水,等水烧开了,他去到窑里,端出坐着花糕的箅子,小心翼翼地坐到鍋上,盖上笼盖,在锅沿边围上纡条,然后他坐下来加大柴火,火苗儿轰轰地着起来,很快气就上来了,从围了纡条的锅沿边“呼呼”往外冒。由于花糕太厚太大,需要蒸好长时间,等到终于要出锅了,哥哥掀开笼盖,一朵蘑菇云腾起,等热气散开,那个巨大的闪着亮光的花糕出笼了。接下来就是晾,等到花糕晾凉了,变硬以后,才从箅子上取下来,放进一个竹笸箩里,就谁也不能动了。马茹花记得她小时候,有一次花糕蒸好了,她伸手就去拔糕上插的牡丹花,结果叫眼明手快的娘在她手背上狠狠打了一巴掌,一连几天她手背上的肿都没有消下去。这时,娘指挥嫂子打开她炕头的箱子,她亲自从里面取出一面叠得四四方方的红缎被面,打开来,恭恭敬敬地把花糕蒙上,准备明天献到黛眉娘娘的莲座前。
下午,马茹花找到石墩,要他开车到县城去接张亮,还说张亮来了要住在他家里。石墩听马茹花说起过张亮,提起这个人石墩就觉得一根鱼刺卡在了喉咙里,加上他这段时间已经习惯了和马茹花在一起,每时每刻都沉溺在对马茹花热烈的幻想中。猛一下听说那个省城的小子要来找马茹花,他就像是被烙铁烫了一下,他丢下手里正写着正楷字的毛笔,撅着屁股从石碑上爬起来说我不去。马茹花看见石墩脸上的猪表情,这回她不但没撒泼发火,反而笑得很开心,她对石墩只说了一句话,石墩不但同意了去接张亮,而且还很积极。马茹花对石墩说的这句话是:“该是你的别人抢不走,不该是你的你再强求也是白搭。”石墩受到鼓舞,高兴得心花怒放。
张亮是来参加三月十五接娘娘那天的旱船表演的,这个角色是石墩主动让出来的。正月十五是闹红火的时候,石墩通过观看马茹花的表演,确实感到自己的演技拙劣,不但不能够衬托出马茹花的演技,反而使得马茹花的表演黯然失色,不能够尽情的发挥。那天他听了马茹花对角色的讲解和表演技巧的要求,他就明白了他不能够胜任角色,就对马茹花提出他还是打鼓去,叫马茹花重新物色一个能够胜任角色的人来。马茹花就对石墩讲了张亮,她说她和张亮在大学里同学四年,双方配合非常默契,他俩的双人舞表演屡次获奖,在省城和大学里很受观众追捧。她说如果按她的要求,只有张亮能胜任这个角色。张亮来甚至都不必排练,这些日子她和张亮通过手机视频对接,张亮早就把人物角色和舞蹈表演编排好了,来了一化妆直接就可以上场表演。石墩听后沉默不语,他从马茹花的描述中听出马茹花对张亮有好感,他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
眨眼间,张亮来到东原乡已经两天了,这两天马茹花一直陪着他在乡上戏台院熟悉旱船的鼓点节奏和舞蹈配合,她一直没工夫把张亮领到娘跟前,她心里没有底,不知道娘会怎样对待她这个毛头女婿。过去年间,按当地风俗,新女婿上门第一顿饭如果女方家叫吃的是臊子面,那就是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如果是吃清水面,就是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现在不讲究了,但从老人态度上也能看得出几分来。马茹花当然清楚娘的态度,她只怕娘这把老镢头会把张亮一下子刨死,所以她才迟迟没敢把张亮往家里领。但张亮坚持要去看望娘,张亮说哪能到这儿来了不去看望老人,先不说俩人的另一层关系,就是同学几年他也该去看望看望老人。
张亮是坐石墩的皮卡到马茹坡的,才两天工夫,这俩人已经打得火热,还真是不打不相识,这对儿情敌也是经过一番较量才赢得对方尊重的,不过他们不是通过决斗,而是通过酒量。那是张亮来的头一天晚上,石墩伙同东虎元龙一伙狐朋狗友,嘴上说是欢迎张亮到东原乡做客,要给张亮接风洗尘,暗里却是不怀好意,要和张亮在酒桌上一比高低,把张亮灌趴下,打消这个省城来的小子对马茹花的念头。
常言道,小地方的狗,大地方的人。那天,张亮一坐上石墩的车就觉出气氛不对,他一眼看穿那伙人居心不良。但张亮一来年轻气盛,二来也想叫这帮乡下的土包子们瞧瞧他这个大地方来的人也不是稀松软蛋,于是就和他们干起来。两边都暗暗存下心,决不能给马茹花丢人。结果,东虎和元龙俩人早早就喝趴到了地上,只有石墩和张亮互不服气,还在那里硬撑着。马茹花是半夜接到饭店老板娘的电话才叫哥哥的三轮车把她送过来收拾残局的。马茹花赶到酒店时眼前已是一片狼藉,东虎和元龙俩倒卧在地上呼呼大睡,石墩和张亮俩人举着杯,摇晃着身子,站在那里对眼,俩人谁也喝不下去了,但谁都不服气。那天夜里,马茹花打了一圈儿电话,才叫来东虎和元龙媳妇各自把各自的人弄回去。 石墩和张亮一直睡到第二天晌午才醒过来,醒来后俩人瞅着为了照护他们一夜未睡熬红了眼的马茹花大眼瞪小眼,像犯了罪的人一样面对马茹花的厉声呵斥唯唯诺诺。
石墩很高兴送张亮到马茹坡,他心里清楚娘对张亮会是什么态度,但他并不说破,他心怀叵测,想看张亮的笑话,叫这个省城来的小子明白,东原乡的闺女贵气着哩,娘是不会同意马茹花嫁给他的。
但是张亮是何等聪明的人,他早就知道两边老人都不同意他们的交往,他是以马茹花同学的身份上门来看望老人的,所以她对老人的态度已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从东原乡上出发,一路上张亮问这问那,他问石墩,马茹花家为什么不住在乡上,而是住在这么远的马茹坡。他还问为什么这么多人拉水栽辣椒,而不等天下雨后再栽。他还惊呼东原乡的天是这么大,这么蓝,省城的天可没有这么大这么蓝,成天是灰蒙蒙的布满雾霾。
张亮毕竟是一个大孩子,从小生活在城市,很少有机会到天高地阔的大自然中来,当车到马茹坡,远远望见坡下那条大河时,张亮被眼前巨大的河槽惊得目瞪口呆,不等车停稳,他就跳下车跑向早在院门外等着他们的马茹花,他大声赞美着:“马茹花,原来你家住的地方是这样美,这样壮丽,你为什么从没跟我说过,也从未发一张照片给我,要知道你的家乡这么好,我早就来了,而且住下不走了。”
马茹花却有些魂不守舍,这些天她对张亮的到来一边感到幸福,一边感到痛苦,她清楚地知道和张亮这次的短暂相聚,接下来的将会是永久的分离。一想到和她相处了七年的心上人就要面临分手,马茹花心里就充满了痛苦和不舍。她神情郁郁地对张亮说:“风景再好,怕是留不住人呀!”张亮本是兴高采烈的,听马茹花这样一说,知道马茹花的话是有所指的,他和马茹花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抉择,想到即将到来的分别,他的神情顿时萎顿下去,俩人神情戚戚地朝窑里走去……
十
三月十五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东原乡广袤的塬面上,一大早突然冒出了很多人,密密如蚁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乡上。由于这几年县上大力宣传旅游文化,东原乡三月十五接娘娘盛会早已众所周知,为了亲睹娘娘风采,县城和远近乡镇的游客也早早驾车朝东原乡赶,通往东原乡的公路两边停满密密麻麻的小车,人们纷纷攘攘朝乡戏台大院拥去。
一大早,娘和嫂子带上马小倩,还有她们献给娘娘的大花糕,坐哑巴哥哥的三轮车来到戏台下。马茹花把娘交给哥嫂,就到村部里去化妆换衣服去了,不一会儿,她们的旱船队就在乡街外集合站好了队,准备迎接娘娘进庙奉香。
到黄河边迎接娘娘的队伍一共是三辆车,第一辆车是炮车,专司放炮,炮车上除了放鞭炮的还有三杆三眼铳,一共是九响。第二辆车是响器,拉着锣鼓家伙和乐器班子,第三辆车才是接娘娘的“凤辇”。
早上七点多,河南岸那边送娘娘的船只已经出发,河上有雾,遮挡住人们的视线,渐渐河中间显现出一条船的轮廓,马达“突突”响着推开波浪朝北岸驶过来。渐渐的近了,已经能看清楚船上娘娘的花轿了。不一会儿船靠岸,先由河南岸的信男信女把娘娘的花轿抬下船,然后磕头烧香祭拜过,才告别娘娘,回船南返。这边娘娘的娘家人接过娘娘,又是烧香磕头祭拜,祭拜罢把娘娘的花轿抬上车,三声号炮响过,一路吹吹打打锣鼓喧天的朝东原乡进发。
那头,东原乡的乡民早已驻足仰望多时,远远看见娘娘的车队来了,迎候在乡街外的二九一十八担花篮队率先扭起秧歌,旱船队五条旱船也划动起来,在张亮扮演的艄公的指挥下迤逦行來。
娘娘的旱船打头,后面四条旱船并列而行。
张亮一身戏装,头戴皂帽,腮挂髯口,一络白须飘飘摇摇。
张亮本是学舞蹈出身,身材高大健美,两条长腿仙鹤般笔直,只见他手持一把船桨,沿路划将过来,忽左忽右,飘忽如风。由马茹花装扮的娘娘则紧随其后,小碎步犹如凌波仙子,踏波而来,忽而东忽而西,看得东原乡人眼花缭乱。
仪仗队伍经过东原乡街,街两边所有店铺出门迎接,仪仗队后面跟着满满一街筒子人,又是三声号炮响过,仪仗队伍浩浩荡荡拥进戏台大院。
这时候戏台上正在唱的戏停下来,人们“呼啦”一声围过来看社火表演。二九一十八担花篮分列两边,腾出一个场子给旱船表演。
马茹花扮的黛眉娘娘照花了所有东原乡人的眼睛,她头戴凤冠,身披霞帔,里穿粉红色彩衣,衣袂飘飘,环佩叮当,用古书上的话描写那是仪态万方,光彩照人。一只用竹筋和丝绸扎成的彩色旱船像只画舫,马茹花坐在中间,两只假腿盘坐在船上,两条真腿被船四周围着的裙布遮挡住看不见,行走起来就像一只真船在水上漂。
先是张亮扮演的艄公手拿船桨作撑船状,而后船就动起来,晃晃悠悠晃晃悠悠离了岸,紧跟着五条旱船在艄公张亮的引导下蜿蜒作蛇行,徐徐缓缓,而后渐行渐快起伏有致来回穿插。不久船到河心,张亮神情骤变,船桨左右急划,动作加大,五条旱船在风口浪尖上颠簸起伏,左右倾侧,紧紧吸引住人们眼睛,扣住人们的心弦。忽然艄公手里的船桨打起了车轱辘转,五条船也随之旋转起来,好似进了漩涡。张亮手里的船桨越转越快,一只脚慢慢地朝起翘,直到翘到头顶,鹤立不动。马茹花装扮的娘娘也随之旋转,越转越快,就像一只陀螺原地飞速转动,直到转得看不见旱船,只能看见一团五颜六色的颜色在旋转。
而这时,娘娘的“凤辇”已经停驾庙门口,石墩和东虎元龙一伙响器班子已加入到旱船表演队伍中来,随着张亮和马茹花的舞蹈,鼓乐声忽而强忽而弱,强起来时犹如船儿跃上浪尖,弱下去时好比船儿陷入深谷,唢呐朝天吹出“百鸟朝凤”的喜乐,锣鼓家伙敲出“凤凰点头”的节奏。
石墩衣襟大敞,两只猪眼瞪成了铃铛,紫红色的脸膛上汗水淋漓,他抡动胳膊粗的两只鼓槌,随着马茹花的精彩表演一会儿紧打,一会儿慢敲,手里的鼓槌忽而作疾风骤雨,忽而如闲庭信步,鼓点儿密织,细婉时如和风细雨,粗放时如雷霆大作,看来为了心上人马茹花,他今日个是豁出命了。
忽然张亮原地翻起了小翻,只见一团光影犹如风车旋转,再也见不到人,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知张亮翻了多少个小翻,正当大家喘不过气来快要憋死的关键时刻,车轱辘突然停止转动,张亮原地站立,猛地又是一个很高的后空翻后稳稳落地,纹丝不动。观众一声暴喝轰然叫好掌声如雷。 不久,船过河心,张亮动作变得徐缓,五条船荡荡漾漾来回穿插开始变化,似在水中嬉戏。这时石墩他们的锣鼓和响器也徐缓下来,人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旱船表演完,马茹花刚刚卸下挂在肩上的旱船,东原乡的女书记方小雅就带领乡上村上一伙干部走上前来,他们热情祝贺旱船队表演成功,并握住张亮的手热忱感谢他对东原乡的大力支援和帮助。方小雅拉住马茹花的手激动地说:“欢迎你回到家乡来参加新农村建设,咱们东原乡建设美丽乡村正缺少你们这样的专业人才。正月十五看过你的表演后,咱们乡上就向县上打了报告,现在报告已经批下来了,明天你就可以到咱们乡的文化站去上班,正式进入公务员序列,发挥你的专业特长。文化站还专门为你的到来腾出了一排空房子,准备用来教娃儿们跳舞,以后咱们农村的娃儿也要像城市的娃儿们一样学习唱歌跳舞弹琴,从小抓起,真正走上城乡一体化道路。”
马茹花眼含热泪,她没想到在城市里漂泊了几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回到家乡后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这时候周围的一切陷入了沉寂,她什么都听不见了,什么都看不见了,她只想早早看到娘,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娘,叫娘高兴高兴。
此时此刻,还有两个人心里在翻江倒海,他们是张亮和石墩,他们一边替马茹花感到高兴,一边又暗自黯然神伤。
那边,娘娘入庙受香仪式开始。东原乡人分村站好,唱经人开始唱经——
三月里马茹花开满塬坡
黛眉娘娘由河南转河北坐进庙中
惊动了四面八方众香童
千里遥遥送香荣
双脚踏着两个省
河南河北你都照应
大车接来小车迎
要把娘娘迎庙中
庙院以上你坐龙凤
弟子们本都是憨迷僧
一来给你送香荣
二来参拜娘娘宫
生在地,命在天
一年四季送香荣
娘娘你稳坐在這莲花厅
为我村众香童送安宁
嗨嗨咿呀,嗨嗨咿呀
哼呀嗨嗨,哼呀嗨嗨
嗨嗨咿呀嗨
十一
迎接回娘娘的当天下午,张亮就要回省城,还是石墩开着他的皮卡车去县长途汽车站送他,和接他来时一样,东虎和元龙也热热闹闹参与进来。
在候车大厅里,张亮握住石墩的手依依不舍,他对石墩说:“谢谢你们这几天对我的照顾,欢迎你们到省城来。
石墩说:“也欢迎你再到垣县来。”
“我会的。”张亮说。
“我也会的。”石墩说。
说罢,石墩朝东虎和元龙使了个眼色,他们借口有事要先离开一会儿。
张亮一一和东虎、元龙握手言别。东虎说:“回去把酒好好练练,希望下次来别再喝趴下。”
张亮脸一下子窘得红起来,他笑呵呵地对东虎和元龙说:“这里是你们的天下,下次欢迎你们到省城来喝,那里可是咱哥们儿天下,别到时候喝得找不着回家的路。”
张亮的话说一伙年轻人哈哈大笑着挥手而去。
“石墩——”张亮在后面叫住石墩。
张亮紧走几步,再次握住石墩的手,郑重地对他说:“爱护好马茹花,她是个好姑娘。”
“放心吧,在我眼里,马茹花就是黛眉娘娘。”
“对。他是我们共同的黛眉娘娘。”
马茹花被他们友好的气氛感染,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和甜蜜,但当石墩他们走后,当她独自面对张亮的时候,想到再见张亮竟不知何时,心里还是难免一阵刺痛。
她记起那天娘对张亮说的话,觉得实在是对不起张亮。
别看娘平时厉害,对自己闺女不讲理,但对上门的客人可是有礼数的。那日娘坐在轮椅上,瞧着张亮喜欢地说:“果不然是大地方出来的人,还真是一表人才,看来我那傻闺女眼光不错。只是你生在省城,省城那么多好闺女你不要,为啥偏偏看上咱这山沟沟里的穷女子。不过我可对你说,咱们穷门小户的配不上你这大地方的人呀,我劝你还是听你爹娘话,在省城里找一个能配得上你的闺女吧。”
想到这里马茹花一阵心酸,一双好看的眼睛里就蓄满了泪水。
而张亮的神情却是坚毅的,他微蹙剑眉嘴角紧闭,深情地看着马茹花。久久才说:“别难过,我们还会再见面的。这半个月我等于是又受了一次教育,东原乡叫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和生活。马茹花,现在我比任何时候都爱你,尽管我自始至终都爱着你,可是从没有现在爱得这么深刻和真切。你是属于这块土地的,只有脚踩在这块土地上,马茹花才是马茹花自己。在这里,你就像那漫山遍野盛开的马茹花一样,它只有在这片土地上才能自由生长,绽放去生命的灿烂和绚丽。把它移栽到哪里都不行,毕竟它的根在这里。”
张亮有点伤感和动情,他忍不住拉住马茹花的手:“石墩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小伙,他爱你,我看得出来,石墩一定能够使你幸福,希望你能接受他的感情。再见,马茹花,我希望能够喝到你俩的喜酒,同时欢迎你和石墩到太原来看我。”
马茹花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在她的眼里,张亮看上去比过去更加成熟更加英俊了。
这时张亮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在他父母的大力运作下,他就要到省政府去工作了,这意味着他就要放弃自己热爱的舞蹈事业,到死气沉沉中规中矩的政府机构去上班,每天西装革履规规矩矩,小心翼翼满脸逢迎地去看上司油光光的下巴。这使他感到悲哀,恍惚之间,他仿佛看见在不远的将来,就在马茹花热情似火地盛开时,他已经变得默默无闻老气横秋了。
张亮深情地对马茹花说:“我到今天才真正感到后悔,后悔我以前意志不坚强,性格懦弱,没有留住你。马茹花,到了这里我才知道,你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事业,比在城市里开办什么舞蹈班有意义得多。”说到这里,他忽然灵光一闪,兴奋地对马茹花说:“我对你们这里‘黛眉娘娘回家’这个故事很感兴趣,它是一个很好的双人舞题材,咱俩这样吧,同时在两地编舞,然后用手机视频对接,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作品好不好?” 马茹花眼睛倏然一亮,她说:“那太好了,我早就想到了,可是自己一个人力量不够,这回有你加入就好了,我就有信心了。”
张亮也兴奋得满脸通红,一扫脸上的阴霾之气,他想,他们的舞蹈事业又能延续下去了,他们的友谊也将随之延续下去,但他想到就要离开朝夕相处的马茹花了,他心里一酸,眼眶发热,重重一握马茹花的手,转身大步朝检票口走去……
十二
“娘娘回家”的第二天,天就下雨了,石墩高兴的开上车跑去找马茹花,他对马茹花说:“看吧,黛眉娘娘保佑我们,辣椒苗刚栽完,她老人家就给我们送雨来了,有这一场雨,刚栽上的辣椒苗保证百分之百成活。”
这是一场透雨,更是一场及时雨,老天爷从去年冬天憋到今年春天憋坏了,这一下就沥沥拉拉下了一星期。春雨贵如油,再看地里的辣椒苗儿,一垄垄一行行、一苗一苗都直起了腰,翠绿欲滴,显得格外有精神。
这一日,雨过天晴,马茹花从乡文化站出来,石墩的皮卡早已恭候在侧,他绕过车头,殷勤地为马茹花打开车门。
马茹花猛然见石墩脖子歪着,走路一瘸一拐,问他咋回事,石墩支支吾吾不肯说,一旁站着的东虎和元龙争着告诉马茹花:“他哪里是不小心扭伤了,他是在家里练功摔伤的。”
“练什么功?”马如花不解。
石墩急得直朝俩人挤眼睛不叫他俩说,可是他阻挡不住,东虎告诉马茹花,自从省里来的那个小子走了以后,石墩就在家里练习起翻跟头来,他说他不服气,来年一定要和那个省城来的小子比试比试。
马茹花听了哭笑不得,她对石墩说:“你以为翻跟头是容易的,没有几年基本功怎么能行?你这样蛮干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拉伤韧带,甚至会造成骨折。”
但石墩不服气,他对马茹花说:“我一定要学会翻跟头,明年接娘娘的时候,我一定翻它一百个,叫你看一看。”
马茹花瞅着一脸憨相的石墩,又气又急:“你不准再练了,再练我可就不理你了。”
这一下把石墩吓住了,他对马茹花保证:“我不练了,不练了。”
“发誓。”马茹花厉害他。
“我再练我是狗。”
“那不行。”
“我是猪,行了吧?”
他把大家伙儿都逗笑了。
马茹花上了车,车就启动了,车子启动后,石墩和马茹花同时发现车上似乎少了个什么,少了什么呢?俩人同时想起,少了小人精马小倩。可惜马小倩去了乡上的幼儿园,要不然一定不会少了她,他们身后肯定会多出一条小尾巴,那多叫人难为情。
皮卡沿着新修的公路朝坡下的黄河滩上驶去。
蓦地,巨大的河槽在他们眼前轰然展开,一条大河向着远处意境幽远地延伸,大河气势磅礴,翻着波浪朝前涌去。
石墩把车停在黄河滩头,俩人沿河走去。
山坡上马茹花正开得热闹,一簇簇一片片,把马茹坡染成蜡黄,浓郁的香气随着河风涌动,叫人迷醉。
他们走着,不知是谁先开的头,俩人的手就拉到了一块儿。
“石墩哥,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你采来一把马茹花要插到我头上,说要把我装扮成黛眉娘娘。”
“我也记得,那次马茹花刺把我扎得满手流血,当时你还用嘴帮我吹气了呢。”
“是吗?我咋不记得啦?我用嘴帮你吹气了吗?”
“吹啦,我记得。你吹出来的气凉凉的,温温的,痒痒的,像是蚂蚁在爬。”
“没有,我不記得。”
“我记得。”
“我不记得。”
俩人一边对着花花嘴,一边手拉手朝前走。
河槽宽大幽深,头顶丽阳高照,忽然,一道绚丽的彩虹像鹊桥一样搭在了大河两岸,他们迎着彩虹走去,走到了彩虹上面……
马茹花又做梦了,梦醒后泪湿衾枕。梦里,马茹花穿一身洁白婚纱,被众人簇拥着走出家门。一条大车路白光光的伸向远方,路上停着一排迎亲车队。新郎就在她身边,是她大学时期的同学张亮。张亮是省城人,穿一身帅气的黑色西装,健美的身材高大英挺。
阳春三月,丽日高照,马茹坡上,马茹花正在盛开,黄蜡蜡的花朵开得漫山遍野、香气四溢。坡下,那条大河耀着金鳞,巨蟒般舒卷着身躯朝前涌动。
从现在起我就要离开娘家到省城去生活了,娘呀,就叫闺女再看你一眼吧。马茹花回过头,瞅见娘孤零零一个人站在高高的岭坡上,娘的身后是自家的窑院,没有院墙遮挡的窑院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清晰地印着四孔窑洞的影子。岭坡上粗砺砺的风刮得娘站立不住,娘伸出一只手抓住沟沿边的一棵小槐树,看去娘像是拄了根拐棍。泪水顿时糊住马茹花的眼睛,眼前一片波涛汹涌,她什么都看不见了……
就在她要跨入婚车的刹那间,一阵撕心裂肺的呼喊声从岭坡上传来:“马茹花,你不能走,你是我媳妇。马茹花你记得吧,我是石墩,我是石墩呀……”随着喊声,一个身材敦敦实实的长发青年从岭坡上飞奔而下……
这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在那个注定要打进来的电话来到之前,马茹花正躺在被窝里,她一边回味着梦里的情景一边无声地哭泣,凌乱的长发从头顶披散开来,遮住她的脸,她也不去管它,任凭眼泪打湿秀发。
回味梦境,心“怦怦”跳动,最近她频频梦见出嫁,可是出嫁的场面上,总有那个石墩。
石墩是老家东原乡上那个老石匠的儿子,从小学一直伴随她到职业高中毕业的小石匠。
马茹花想不明白,她结婚的场面上为什么会有石墩出现,这预示着什么?
曙色悄然镀上窗棂并漫过窗帘,室内光线朦胧而清冷,外面传来嘈杂声音。
她坐起身靠在床头,从床头柜上抽出张纸巾擦干眼泪,那个电话终于过来了。她猜是张亮的电话,想着张亮有一星期没来看她了,就赌气不接,任由电话音乐铃声响个不停。
一开始艺考,在这里进行短期考前舞蹈培训的各地学生们就作了鸟兽散,临时拼凑来的老师们在分到丰厚的培训费后也都迫不及待地各奔东西了,偌大的艺培中心只留下她孤零零一个人守着冷寂的日子。
自从各大院校纷纷设立艺术专业以来,各地高中学艺术的学生就多了起来,学艺术的学生多起来,各类艺术培训机构也就多起来:明星、春笋、丑小鸭、蓓蕾等培训广告满天飞。
马茹花供职的这所舞蹈培训中心叫作“丑小鸭舞蹈培训中心”,马茹花已经在这里做了三年了。三年,她这只丑小鸭也没有变成白天鹅,还只是个雇用的小临时工,每天领着学生们在把杆上练习身韵:一哒哒,二哒哒,三哒哒……没完没了周而复始。
马茹花住的临时搭建的小屋没有暖气,取暖仅靠一台“嗡嗡”不休的电暖气,她睡下后就把它关掉了,这会儿她也懒得开,任由屋子里硬硬的寒冷,一会儿,当她把手焐到脸上时,两只手竟然冻成了两坨冰块儿。
寒冷使她清醒过来,她的思绪渐渐回到现实中,她慢慢停止哭泣,开始考虑眼前亟待处理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也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她要向张亮言明,他们的事情不能再拖,从大二开始,他們已经谈了五年多了,当时因为没有毕业,她这个“丑媳妇”一直没见过公婆,现在她毕业都三年了,还是没有见过公婆,不知道张亮跟他那在省政府当干部的爹妈咋讲的,人家爹妈同不同意儿子娶她这个农村媳妇。这事情她不止一次问过张亮,每次张亮都是含糊其辞支支吾吾。
第二件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马上就要过年了,张亮是不是可以随她回一趟家,娘最近老是逼她回去,电话里絮絮叨叨说石墩咋好咋好,这些年咋帮她家。问她有啥意见,要是没意见,就赶紧回来订婚,腊月里定了,正月里就能嫁了。怪不得梦里老梦见石墩,原来是娘在作祟。婚姻是终身大事,尽管她承认这些年石墩帮了她们家不少,但也只能是对不起了。所以,最好是张亮跟她回去一次,堵住娘的嘴,也断了石墩的念想。
第三件事情当然也很重要,那就是她看中了“丽人时装城”里的一件中长款羽绒衣,她试过几次,宽窄长短都合适,她就是拿不准颜色,是紫的穿上好看还是白的穿上好看。她想叫张亮陪她去一趟商场,帮她拿个主意,“女为悦己者容”嘛!
把三件事情想好了,马茹花的心情也随之好起来,她准备起床梳洗打扮一番就给张亮打电话,好俩人一起出去。偏偏这时候电话又来了,她随手抓起枕头边的手机,来不及看来电显示,就把电话捂到了耳朵上:“喂,张亮……”只一声她就闭了嘴,那头像扔过来一排手榴弹,把她一下炸晕了:“马茹花,我是石墩,你听出来了吗?刚才你咋不接电话?你娘把腿摔断了,现在在县骨科医院做手术,你赶紧回来。”没等马茹花反应过来,那边就把电话挂了,看来是急着哩。
刚刚停止哭泣的马茹花愣怔了一会儿,等她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时,一寻思,不对,刚才那个电话是石墩打来的,石墩贼心不死,平时说话口气又大,没准是石墩哄她哩,想叫她回去哩。她忽然多了个心眼儿,就哆哆嗦嗦犹犹豫豫拨通了娘的电话。
老家里除了她六十岁的老娘和一个七岁的侄女儿马小倩会说话,她的哑巴哥哥和哑巴嫂子自然不会说话,那么接电话除了娘就是马小倩。电话接通了,是马小倩接的。马小倩在电话里学着大人的口气对她说:“姑姑你快回来,奶奶她不好哩。”“不好哩”是老家话,意思是人害病了。
她问奶奶醒着吗?叫奶奶接电话。一阵踢踢踏踏的声音迟迟艾艾传过来,隐隐还夹杂着哥嫂着急惊诧的“哇啦”声,过了好一阵,话才从那头传过来,竟还是马小倩:“奶奶她不接电话。”“奶奶咋说?”马小倩忽然哭哭啼啼地说:“奶奶说她没闺女,她闺女早死啦。”说完这句话,马小倩“哇”一声哭开了。吓得她心惊肉跳。
半晌,她才慢慢把电话从耳边取下来,她已经听不清那头在说什么了。几年来,每次和老家通电话,那头要么是死活不接,要么是接了却又说不成话,你说你的他说他的,总是自说自话,还有那些扎人心窝的话就像早年间妇女纳鞋底那样一针接一针攮过来,人家哪里疼它往哪里扎,每次通完电话,她的心口窝就会疼上很长一阵子,而后突然喘一口气,人才活过来。 她起身下地,拉开窗帘,冬日灰淡的光线从结了窗花的玻璃上反射进来,叫人感到丝丝寒意……
二
一进入腊月人心就活起来,总觉得日子里短缺点儿啥,总想补点儿啥,可是手脚不闲忙来忙去,一天下来日子还是照旧,没多个啥也没少个啥,倒是把人累乏了。
腊八这一天,乡上有会。东原乡一年有两个会,一个是麦前的四月八会,一个是年前的腊八会,这两个会是方圆几十里最大的会,年年都赶。
孙女儿马小倩自打断奶就跟奶奶睡,这会儿,奶奶起来了,她也起来了。这个小人精,惦着赶会哩。
吃罢早起饭,收拾收拾,就八点多了,俩人出门去赶会。
马茹坡就住着马茹花一户人家,马茹花娘又叫哑巴娘,因为马茹花哥哥是个哑巴,按当地习惯,乡人们就叫她哑巴娘。哑巴还有个媳妇,也是个哑巴,两个人说话靠比画。两个哑巴生下一个闺女,闺女却不是哑巴,不但不哑,反而口齿伶俐,十个月时就会叫奶奶,如今叫了七年了。
马茹坡到乡上有十五里路,石墩的皮卡车早早就过来接人了,车上坐着哑巴夫妇。
哑巴夫妇一年有多半年住在乡上石墩家,老石匠在世时在马茹坡的青石沟有个小小的采石场,每年活儿闲时就带着儿子到青石沟采青石,就和哑巴一家人结下了交情。那时候哑巴爹还活着,哑巴爹是在马茹花考上县高中那年不在的,过两年老石匠也下世了。石墩娘死得早,老石匠死后,老石家就剩下石墩一根独苗。所幸石墩生在石匠世家,石匠的十八般手艺早就学了个七七八八,老石匠死后,他就子承父业,成了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小石匠。
石墩和哑巴是父一辈子一辈的关系,哑巴没事时就去采石场帮忙。哑巴虽说比石墩大几岁,毕竟是个残疾人,采青石有一定的危险性,又需要技术,但时间长了哑巴还是学会了,甚至比石墩还能行,哑巴不但胆子大,还有一身好力气。到后来,石墩就把采青石的活儿交给了哑巴,他还给哑巴配了一辆农用三轮车,采下青石由哑巴送到乡上。哑巴心实,到了乡上,卸下青石,见石墩忙不过来,就帮忙打打下手,一来二去,就學会了雕刻手艺,不但会用錾子锤子手工雕刻,还会使用切割机、打磨机、抛光机这些机械设备。到了这时,石墩算是离不开哑巴了,在每年清明前石活儿最忙的时候,就把哑巴两口子叫过来帮忙,吃住都在他家,两家人像一家人似的。
事情就是在这个关口发生的,马小倩一见爹娘和石墩叔叔开车来接她们就兴奋起来,平时她就爱坐石墩的皮卡车,有人没人都钻进车楼里不出来,只要是逢星期天,总是要石墩的皮卡把她从乡上的小学校送到奶奶家。马小倩一出院门,远远望见石墩的皮卡开过来,就兴奋地支挓起两只小手像只小鸟般朝前跑去,却不知前面是个斜坡,碎石上覆着薄薄一层湿土,看似冻了,其实没冻,马小倩脚下一滑就要栽倒,奶奶身手利索,紧跑几步从后面去扶马小倩,结果是马小倩没栽倒,她却跪倒在地上,左腿膝盖恰好磕在一块石头上,一阵钻心的疼痛,奶奶登时昏了过去。
石墩和哑巴赶紧把娘抬上车,一家人着急忙慌朝乡卫生院赶去,在乡卫生院拍了片,确定是膝盖骨粉碎性骨折,需要立刻转院到县城骨科医院做手术。
事情的前后经过就是这样,本来是想好好赶个会的,会没赶成,娘反而把腿摔伤了,这个年怕是要在炕上过了。
三
因为有个年在前头等着,腊月里的日子就过得快,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乡下人叫过小年。
早起饭照例是马茹花的哑巴嫂子做的,有这样一个哑巴嫂子,身为小姑子的马茹花就成了闲人,在哥嫂无声的世界里,上过大学的马茹花就是贵人,而贵人是不能干粗活儿的,这也是朴实的乡下人世代遵从的习惯。
献过灶王爷,一家人开始吃早饭,娘的饭是马茹花端进窑里的,娘的腿受伤了,但两只手好好的,自己能端碗,只是娘对马茹花没好脸,她再叫也不答应,甚至连眼皮也不眨一下。
自从那年马茹花考上大学走,娘就开始和她作对了,一晃几年过去,娘和马茹花始终都是冤家对头,只要她回到家来,往往是一端上饭碗,娘就开始数落,不记得有多少回马茹花都是丢下饭碗哭着跑开的。娘儿俩的这种敌对情况叫马茹花很难过,一开始她回来的次数还多一点儿,后来越来越少,这二年干脆不回来了。可是眼前,娘已经不吃不喝三天了,有时她会从昏睡中醒来吆喝口渴,喝过水她会颠三倒四说些阴阳两隔的话:“我不死还要叫人气死哩,把我气死了就没这个家拖累了,人就自由啦,想咋飞就咋飞,哪怕人家飞到天上去哩。”
马茹花觉得娘简直就是一把经年刨地的老镢头,浑身渗透出被日月风雨磨损过的伤痕和怨气,而她在娘面前只觉得理短,这种感觉是存在于骨子里的,使她不敢和娘正面对接。
马茹花得不到娘的好脸,觉得自己好没味道好没意思,在这个家里是个多余的人,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她每次都是讪讪的走开,在院里转转,在门外站站,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地,不知道怎样安置自己,不知道怎样打发光阴。
娘前两天才从石墩家回来,从拍的片子上看,娘的膝盖骨复位良好,因为年纪大了,恢复起来要慢一些,接下来就是躺在炕上静养,直到能拆石膏裹腿那一天。
那日马茹花从省城赶到县城,已是天黑时分,在县骨科医院一楼病房,马茹花一见到娘,扑到娘怀里就哭。这时候娘已经动完手术,左腿打着石膏靠在病床上。娘却没有闺女那份矫情,见闺女哭,没好气地说:“哭啥哭,我还没死哩,等我死了再哭也不迟。”
事情就是这样,她和家人从来说不成话,这几年在外头发展,要说她不想娘那是假的,这回回来,她一路上想着娘的好处,攒下一肚子体己话要对娘说。但她忘记了,娘是个粗糙的娘,粗得就像岭坡上粗烈烈的岭风,就像地里粗砺砺的土坷垃,娘不懂闺女的脉脉温情,不习惯闺女表达感情的方式,马茹花一路攒下的满腔热情,被娘一句硬邦邦充满怨气的话兜头浇灭,她心里就恨恨的,就想拿谁出气。一转脸见她的哑巴哥哥像根木椽戳在床前,就站起身走到哥哥面前,用手指指娘又指指他,意思是问娘这是咋回事。哑巴虽说长得高高挑挑,又是哥哥,但他从小就被这个妹妹厉害惯了,所以一见妹妹他就害怕,当下他说不出话,又没有退路,恰在这时石墩从外面车里拿被褥进来,哑巴就往石墩身后躲,把石墩朝前推,嘴里一边“哇啦哇啦”一边指着马茹花,叫石墩替他说话。 马茹花猛一见石墩,一张俏脸一下就红到了耳根,她迎上一步,高高的胸脯几乎顶到石墩怀里抱着的被褥上。
“我娘是咋回事?”她出口就是一句,大有兴师问罪之势。
石墩把情况如实讲了,最后说是他及时用皮卡车把大娘送到医院的,他这句话大有讨好马茹花、在马茹花面前表功的意思。
谁知马茹花不但不领他的情,反而气势汹汹把原因往他身上推。“都是怨你,你要不开你那破皮卡车去接她们,马小倩能那么兴奋?马小倩不那么兴奋能摔倒?她不摔倒我娘能去拉她?我娘不去拉她我娘的腿能磕到石头上?你赔我娘的腿,要是我娘的腿好不了我就跟你搁不下!”
马茹花自小在岭坡上疯劲儿大,本是野惯了的,所以她的双脚一踩到家乡这块土地上就原形毕露,恢复了原先张牙舞爪的性格。再加上爹不在了,她的哑巴哥哥又不执事,在农村哪一家要是没个男人主事,女人家就得出来抛头露面,顶住门事,马家的门事实际上是马茹花顶着的。她指责石墩居心不良,这些年进出她家是有所企图,说着说着想起自己一大早从省城跑回来,临走连张亮的面都没见上,想好的三件重要事情也没有办成,又想起昨夜那个梦,梦里头石墩竟然无耻地说她是他媳妇,气就更大了,指着石墩冲口而出:“你以为这些年你把我娘媚哄顺了我就会成你的人?凭啥?休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说到气愤处不过瘾,手就上去了,石墩两只手抱着被褥躲避不及,就叫马茹花的五根尖细手指在脸上挖了一把,当时脸上就绽放出几道血手印子。哑巴心直,加上这些年受到石墩照顾,自然是站在石墩这一边的,见石墩叫马茹花照脸上挖下一把,一下把脸急红了。和刚才判若两人,他冲到前面用身子护住石墩,一只手搡着妹妹肩膀,嘴里“哇啦哇啦”叫唤。这边哑巴娘一见闺女撒泼,就开口噘骂:“你个死女子,你说你咋恁厉害哩。是我自己不小心摔倒了,关人家啥事情。”嘴里一边噘骂着,一边顺手从床头柜上抓起把扫炕笤帚打过来,马茹花见自己受到一家人的声讨,心里又委屈又气愤多少还有点儿后怕,就一跺脚朝病房外走,丢下娘兀自撵着她脚后跟噘骂:“一个女儿家那么厉害,说话手还就上去了,老马家辈辈世世还没出过你这样的蛮人,你说人家配不上你,我还怕这辈子没人敢娶你哩!”
等到石墩放下被褥,哑巴娘又去安慰石墩:“我的好娃儿哩,你不要和那个妖精一般见识,等大娘我腿好了替你出气,看我咋收拾那个死丫头片子哩!”
自腊八那天见第一面到现在,马茹花就把石墩恨上了,她认为是他离间了她一家人的关系,叫她一家人都起来反对她,弄得她里外不是人。
四
然而,幸福的却是石墩,从马茹花恨他恨得咬牙切齿的这天起,他却在自己家里照镜子。他生怕马茹花留在他脸上的几道手印子消失掉,他珍惜脸上的抓痕就像一个刚从战场上下来的英雄珍惜自己的勋章一样。脸上的抓痕成了他在乡街上炫耀的资本,那光彩夺目的标志,对他来讲仿佛就是一面旗帜,你们不是常说,打是亲骂是爱吗?这就是证据。和他一般大那一茬人这时候大都成了家。东虎和元龙见他端着一张上面醒目地印有几道抓痕的猪脸在乡街上招摇过市,就开他玩笑,说他肯定是黑夜里一不小心走错了地方,摸到了哪个女人的炕头上叫人家挖下一把。他不但不理论,反而洋洋自得的一笑走人,他才没有工夫和这帮没品位的家伙闲扯。他心说:“我不说你们哪里会知道,这手印可是这方圆几十里的第一大美女马茹花留下的,这事情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但我就不给你们说,叫你们羡慕嫉妒去吧。”于是他就每天为心里装着这样一个神圣的秘密兴奋着,兴奋得两只猪眼无时无刻不在闪闪发光。都说男人在女人面前生来就贱,这话真没说差,在一段时间里,石墩手捂着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发痴,脸上表情似笑非笑,似哭非哭,倒是有几分猪八戒的憨像。
时间过去了半个月,脸上的抓痕已经模糊不清,只有细细辨认,才能看清那几道红印子。石墩一边细细体会马茹花尖利的手指在他脸上“雕刻”时那种淋漓的感觉,一边沉浸在幸福的海洋中。但他终归还是为脸上日渐消失的抓痕感到惋惜,仿佛那几道红印子的消失使他失去了和马茹花讨价还价的资本。这种突如其来的失落使他感到沮丧,难免生出一丝失败感。回想半个月来,无论他每天咋样变着花样讨好马茹花,马茹花始终是对他冷着一张脸,一副高高在上拒他于千里之外的架势。他一边继续不懈努力,一边又恨得咬牙切齿。他可是一直没把马茹花当外人,反而是把她当亲人看待的,甚至像对待亲妹妹一样,这种态度他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他只是奇怪这些女娃子在家时都好好的像个人似的,出去念几天书或者打几天工,回来咋就就变得不像个人了呢?外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改变了她们?石墩不得其解,越想越气,两只手狠狠捏住脸蛋上的肥肉,他的脸在他的拿捏下变了形,镜子里丑陋的样子吓了他一跳。他换了个手法,镜子里又出现了另一张变形的脸,同样是丑陋不堪。他一下子像只皮球泄了气,便模仿大猩猩的动作朝镜子里的自己挥挥拳悻悻走开。
娘在医院里只住了一星期就闹着要出院,石墩理解老人的心思,她是想省下几个钱。尽管石墩大包大揽愿意承担全部医疗费用,老人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石墩提出娘可以不在医院住,但也不能马上回马茹坡,为了治疗和观察方便,娘应该先住在乡上他家里,因为乡卫生院就在他家隔壁。石墩的建议正合娘的心意,娘当时就笑眯眯的答应了。哑巴一家自是巴望不得。唯一不高兴的人是马茹花,但她抗不过娘,只能是对石墩冷眼相向,石墩只是装看不见。
石墩家就在乡街上,一座前楼后院结构的新住宅临街开门,一进门是两间相通的大厅,与其说是大厅倒不如说是车间或者作坊,里面乱七八糟堆满各种工具和石材:石碑、牌匾、奠基石、竣工牌、石人石兽、石栏石坊以及镇宅用的“泰山石敢当”。有的活儿干完了,有的上面还只刻了一半的字撂在那里,铺排得哪里都是。穿过大厅,后院照样堆满各种石材,还有起重架、手推车、切割机、打磨机等笨重设备。院子不小,但堆得满满的,院子的角角落落摆着各种石雕,堆着假山,养着水草野鱼,充满情趣。马茹花看见在正对后門的一面照壁前栽着一株修剪别致的马茹花,这使她心中微微一动,心想马茹花浑身是刺,一不小心就会扎人,他怎么反而把这种浑身是刺的植物栽到自家院里来了呢? 马茹花对这里的环境并不陌生,上高中前尤其是念小学阶段,这里几乎就是她的家。那个令人尊敬叫人怀念的老石匠、也就是眼前这个小石匠的爹对她爱如己出,每逢刮风下雨河水暴涨就让她住在这里,管她吃管她住,还买新衣服和学习用具给她。到了初中,渐省人事之后,她就对这家人慢慢疏远了。但这家人仍在暗暗地帮助她们家,尤其是她爹死后,高中三年,几乎全是这家人供的她。高三那年,老石匠死了,石墩成了孤儿,就退了学,继承了他爹的手艺,但两家人仍然来往着,石墩到青石沟采青石就住在她家,哑巴和娘到乡上必到石匠家看看。自从老石匠下世以后,哑巴娘就把石墩当作自己的亲儿子看,而石墩也把娘当亲娘孝敬着。马茹花上大学期间花的钱其中一部分就是石墩靠给人刻石碑挣下的。这里面当然有另一层意思,只是那时没有说破,这一点马茹花何尝不知道?只是马茹花当时一心想逃离贫穷的家乡,到那热闹繁华没有忧伤的的大城市去生活,所以多年来就一直把对家乡的一切记忆深埋心底,并且试图彻底忘掉它。
后院住人的三间瓦房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屋顶经过了翻盖,室内也进行了彻底装修,她想这一定是她上大学那几年石墩干下的,包括临街新起的那座二层小楼。马茹花想,眼前这个敦敦实实貌似笨拙的男人其实不笨,不但不笨反而心灵手巧胸有大志。
石墩长得就像他的名字敦敦实实的,个子不高也不矮,只是爱留长发,热月天有时还爱扎个小辫,用他的话说:“咱也是搞艺术的,要有艺术家的范儿。”你还别说,石墩这些年搞石雕写铭文还真读了不少古书典籍,正楷魏碑也能见出功夫。这两年,他还偷偷摸摸学起了手工裱画和金石篆刻,没事时开着皮卡就朝山里钻,他还真发现了不少好石头,回来打磨好,拿雕刀在上面刻字,有行家看过他的印章,赞他的刀工好,刻出来的字有金石味道。
但这天早起,石墩的魂丢了,面对空荡荡的屋子,他第一次感到无比孤单、无比凄凉,前两天还是热热闹闹的一家人,如今人去屋空,只丢下他一个人回味马茹花在时的情景,甚至像狗一样来回嗅着马茹花留下的气息。过去的那十来天,娘躺在床上养伤,哑巴嫂子做饭,他和哑巴干活儿,只有马茹花是个闲人,她进进出出,参观了他的石刻作坊,还有二楼裱画刻印的工作室,马茹花虽然不主动和他说话,但他仍然很满足,马茹花存在的本身就是他最大的幸福。
那些天,他静静地观察着马茹花,令他不解的是小时候像一枚小青柿子的马茹花,长大以后竟然变成了一株杨柳。石墩是搞石雕和书法艺术的,他想用艺术语言来描绘一下马茹花,于是挖空心思去想,结果就想出一个词儿来——“婀娜多姿”。对,就是婀娜多姿!他这样肯定。石墩想在时机成熟时对马茹花说出他那个伟大计划,但他不知道马茹花眼下心里想的是什么,这回回来又能住多久,这个计划在他心中酝酿思考了很久,绘出了详细的蓝图并做出了投资预算。目前实施这个计划的一切条件都已成熟,只欠马茹花点头同意。当然石墩最终的目的是想拴住马茹花不叫她再走,从此后和他夫唱妇随共享一番创业的乐趣,可是目前看来,他还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怎样才能够使马茹花的心回到家乡来呢?
他想起今天是腊月二十三,马茹花已经回家两天了。不行,不能让马茹花孤零零一个人待在马茹坡,我要去陪她过年。一想起要去陪马茹花过年,幸福感又塞满石墩的胸膛。他一阵旋风似的从屋里刮出去,轰隆隆发动着他那台柴油驱动的皮卡出发了。
乡街上一派繁华,他在市场上割了一刀肉,称了几条黄河鲤鱼,又买下两只鸡和几样蔬菜,花生瓜子水果糖块,最后还没忘记给马小倩买几样礼炮和烟花。他把这些东西装进车斗里,信心十足地朝着那个叫他心热的马茹坡驶去。
五
在东原乡沟壑纵横的古塬边上,有一个叫作马茹坡的地方,马茹坡上只住着一户人家,一座窑院里四孔窑洞整齐排列,清一色砖箍的窑口和窑堤,一道白粉刷过的土墙隔出一个豁亮的四四方方的大院落,院子里一年四季装满天上的日头和月亮。院门外丈余之地便是沟沿,下面沟口外长年奔腾着那条大河,汹汹的河吼声不舍昼夜地传来。沟沿上歪斜着几棵槐树和柿子树,树下散放着几块坐人的石头。在热月季节里,这户人家会端着饭碗坐到沟沿边的树荫下来吃,一边吹着从沟底河槽里刮过来的河风,一边遥看着河南岸蔚蓝色的黛眉山。
相传黛眉山是黛眉娘娘修行的地方,商汤初都亳城,汤王子天乙娶民间女子范小娥为妻,时天下大旱,连续七年天不下雨,百姓身染瘿疽,小娥也在所难免。小娥始决定出宫到河南岸的黛眉山修行,为天下百姓消灾除瘿,后人从此称呼小娥为黛眉娘娘,而黛眉娘娘的娘家就在这河北岸的东原乡。每年春上的三月十五日是娘娘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东原乡人会载歌载舞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地到老黄河边迎接娘娘,乡上的戏台上还要唱大戏,戏台下还要耍社火,再是热闹不过。
马茹坡离着东原乡十五里地,前些年才修的一条“村村通”水泥村道弯弯曲曲通向人家处。
在这十五里地的塬面上,土地平旷,沟渠纵横,大片的土地在冬季高寒的天底下裸露着。石墩开着他的皮卡,由于心热,他把车窗玻璃大开着,寒风从车窗里呼呼灌进来,他像三伏天喝了冰水一样舒畅。就要看到他亲爱的马茹花了,这使他的心跳像皮卡的马达一样强劲,他禁不住热血沸腾,一脚油门下去,皮卡像烈马一样奔腾起来。
石墩瞭望着道路两边大片的土地,眼前幻化出一望无际的红艳艳的朝天椒和一人多高的绿色海洋般的烟叶,田间立着一座座烤烟房和泡沫板搭建的库房,由他领导的农民种植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地里采摘辣椒和烟叶,一辆辆等着收购辣椒和烟叶的大车停靠在路边……石墩想,眼前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个东风就是他亲爱的马茹花。他今天就要向马茹花摊牌,只要马茹花一点头,他的新型农民合作社就要宣告成立,而他就是总经理,就是董事长。不,他要叫马茹花当总经理当董事长,他只是马茹花的司机,马茹花叫他去哪里他就去哪里,一切行动听指挥。想到这里,石墩咧开大嘴笑起来,忍不住对着旷野可嗓子吼喊:“马茹花,我来啦,我是石墩,我来啦——”
就在石墩潑上命吼喊马茹花的同一时间,马茹花正站在自家窑院外的沟沿边打电话,不过马茹花的电话不是打给石墩,而是打给千里之外的张亮。从省城不辞而别半个月来,还是在回家的路上张亮打过一次电话,她接了电话。在电话里她向张亮讲了娘摔伤了的情况,她十分恳切地要求张亮到她家来看看。她说:“我娘腿摔伤了,这是个机会,你要是能来看看她,她一感动,咱们的事就算定了。”电话里张亮没说来也没说不来,只是含糊其辞,“你叫我考虑一下。”过后再无消息。 张亮就是这么一副优柔寡断的性格,别看他一米八几的高挑个儿,但平时做派却是个听话的大男孩儿。这一点和马茹花就不同,马茹花泼辣起来热烈似火,而张亮却是沉静如水。刚才在电话里,她再次要求张亮到她家来,这次她口气强硬了点儿,甚至威胁张亮你要是不来,从此以后就别想再见到我。她明显感到张亮有些慌乱,支支吾吾说他父母不会允许他到外地过年,就是去也得过罢年才能考虑。张亮悲伤地告诉她,他的父母为了断绝他俩的来往,不允许他再搞他心爱的舞蹈事业,通过关系把他安置到省政府大楼里去上班,过了年就要正式去报到。还说他父母这些天把他看得很紧,像克格勃一样监视着他的行动,他每天都像坐监狱一样寸步难行。
俩人通过电话,马茹花就沉入了沉思,张亮父母的态度她是知道的,只是这几年张亮对她不离不弃。张亮的爱叫她感到甜蜜和幸福,成了这些年她在外打拼的精神支柱,她已经习惯了有张亮的日子。回到家乡来这些日子没有张亮,她感到很孤单,娘和家里人又像是仇人一样对待她,使她的心深深地受到傷害的同时又感到绝望。她悲哀地发现天下之大,竟然没有她可以容身的地方,她的归宿在哪里呢?
她每天都在度日如年,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张亮,到了夜里只要一合眼,张亮就会出现在她眼前。她看见张亮英俊的面孔,健美的身材,黑黑的头发,明亮的眼睛,就会心跳加快身上发热,越发的思念起和张亮在一起的日子来。她想着要是张亮来了,她会叫他领着她到乡街上去转,她还要和张亮一起去采购年货,大包小包装满一车。张亮有一辆牧马人,比石墩的皮卡可要威风多了,她要叫石墩瞅瞅,她的男朋友的派头,保管石墩一见张亮,就会亮瞎他一对儿猪眼,再不会在她跟前猪八戒戴花臭美。她还要全东原乡人都知道,她马茹花可是这东原乡第一大美女,凡是美女都要配俊男,而张亮才是她的男神,他们才叫郎才女貌。可是一睁眼,眼前黑漆漆一片,刚刚分明就在眼前的心上人却踪迹全无,马茹花心里委屈,只能暗暗哭泣悄悄流泪。
但就在这天早起,马茹花突然发现,她自从回到家里就像变了一个人,变成了马茹花自己。谁给她的胆量?她不再委曲求全,不再一味迁就,她有了胆量,敢于对张亮发号施令下最后通牒。而在省城那几年,无论是在大学期间还是在培训中心,她都是看着别人,尽量想做得和别人一样。现在想来,那几年真正的马茹花哪里去了?为什么在城市里她会变得那么渺小和胆怯?像一粒沙子扔进沙漠里。为什么总是那么战战兢兢心里发虚没有底气?好像总是欠着别人什么,时时处处都在看别人脸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展过,连踩在脚下的土地都是实实在在的。
挂了电话,马茹花长长出了一口气,感觉心情从未有过的舒畅和放松,面对家乡鲜丽丽的阳光和明澈的山水,马茹花忍不住舞蹈起来。她舒展起长长的双臂,向左向右来了几个跃步,突然一个劈叉大跳,落地后做掀身探海动作,收式,吸腿旋转,定格。这一套动作完成得干净利落,专业典雅。
正当马茹花沉浸在对神圣的艺术和自己精湛的技艺感动之中的时刻,突然听见马小倩在她身后欢呼雀跃:“都来看呀,姑姑跳舞了,姑姑跳天鹅舞了,大家都来看呀。”可是没有人响应她,哥嫂是哑巴,耳朵聋听不见,娘能听见,可是娘的腿受伤了卧床不起。马茹花一下子泄了气,有些伤感,原来这个小鬼头偷偷尾随着自己哩。这些天小家伙总是对自己若即若离,保持着距离,刚刚是情不自禁发出了惊呼,看来这小鬼头变得越来越胆大了。
马茹花回过头对侄女儿笑笑,招手叫她到自己身边来,可是马小倩倚着院门不过来,眼睛直勾勾的盯着她,像看着一个外星人,不知不觉的还把身子藏到了门后。马茹花不免想到,在这个家庭里,马小倩的童年太孤单了,马小倩是她上大学那年出生的,现在长到了七岁。在这漫长的七年里,她这个当姑姑的居然一天都没有带过她。
马茹花感到深深的内疚,甚至产生出一种负罪感。哑巴哥嫂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供她上学念书,可是她却没给这个家庭带来一点儿回报,甚至连自己的亲侄女儿都把她当陌生人。农村有句老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可是她却从骨子里嫌弃这个家,嫌弃这一家人。这些年说是在外面发展,可是她在外面究竟发展了什么?还不是在给城市打工?头顶着别人的天,脚踩着别人的地,自己却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说是挣人家那点儿工钱,可是买买衣服下来,一年到头啥也落不下,反而丢了亲情、丢了自己,把自己的大好时光都耽搁了。在省城待了七年,难道你真的以为你能脱胎换骨、摇身一变成为省城人吗?她自问自话。
就在这天早起,马茹花陷入深深的自责,她心里绞扭着难以忍受的疼痛,有一会儿她感到脸上似有虫子在爬,顺手摸一把,竟摸了一手凉浸浸的泪水,不知什么时候,她哭了。
石墩开着他的皮卡轰轰隆隆过来了,大老远就摁喇叭,马小倩一见石墩的皮卡就兴奋地尖叫起来:“石墩叔叔来啦,石墩叔叔,石墩叔叔——”马小倩边跑边叫迎上前去。马茹花被侄女儿的热情感染,不由自主地也朝前走了几步,但是她突然意识到什么,就又矜持地停下脚步,这一刻她感觉到,她对石墩的到来是喜欢的,她不知道她的情绪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石墩的皮卡车停在了沟沿边,石墩推开车门从车上下来,刚伸出手要去抱马小倩,突然他像被电击了一样僵在了那里,他甚至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他明明听见冤家马茹花问候了他一句:“石墩哥你来啦?”这句问候把他吓住了,他瞅着玉人一般高高在上的马茹花愣在那里。
“你瞅我干啥?没见过我?还是我脸上有花?”
石墩更是吓了一跳,平时在他面前张牙舞爪的马茹花咋就变了个人?他瞅着马茹花想笑不敢笑,想说不敢说,那副憨样逗得马茹花“咯咯”笑开来:“咋了?傻啦?”
石墩这才反应过来,猛地折回身子,从皮卡车斗里往外搬东西,鸡鸭鱼肉,烟花鞭炮,他和马小倩俩人各自满满搂了一大抱,兴冲冲地朝窑院走去。走到马如花身边时,他把一袋花生瓜子糖果递给马茹花,说句搭把手。马茹花居然伸手接了过去,石墩更加得意了,马茹花就厉害了他一句:“看把你扬武的。”石墩听见这话,心里顿时像喝了蜜一样甜。 “奶奶——石墩叔叔来啦!石墩叔叔来咱家过年来啦!奶奶——”
马茹坡上响起马小倩稚嫩尖细的欢叫声……
六
这年冬天是个暖冬,日头出奇的好,虽然季节还在寒冬,但黄河流域的气候却是暖融融的,已经能闻见春天的气息。
临近年根儿,马茹花也没闲着,她又是帮着哥嫂煮肉,又是帮着蒸馍馍,按当地风俗这馍馍要吃到过了正月十五哩。现在不时兴蒸馍了,过去年间,在只有一把米一把面的日子里,年下蒸馍那可是件大事情,一家人要蒸整整一天,从早蒸到黑,院子里的大柴火锅头燃烧着熊熊大火,坐在火上的笼屉“呼呼”冒着热气,锅底放着的砵硓(碗底子)发出“咯咯哒哒”母鸡下蛋的叫声。马茹花记得她小时候,年年都是娘在案板上忙,娘手巧,用面捏出枣花寿桃,捏出猪头兔子,叫作花馍。这些花馍可不是随便叫人吃的,是用来跑亲戚用的,年龄大的人吃枣花寿桃和猪头,娃儿们只能吃兔子和豆馅馍。那时人穷,没钱买猪头和水果点心,就用面去捏。那时候马茹花总是想,大人们可真是能呀,拿面捏出来的猪头兔子寿桃可真像,可再像也是拿面捏出來的,要是能吃上真的猪肉兔肉和寿桃就好了。她就在这样的期盼中一年年长大,等到年下真能吃上肉的时候,人们反而不稀罕了。但蒸花馍的习惯还是在农村保留了下来,只是蒸的少了。年年,娘在案板上和面搋面搓面捏面那些活儿,也在日月替换中不知不觉由哑巴嫂子接了过去。哑巴嫂子虽然是个哑巴,可人不憨不痴,屋里地里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马茹花也跟着凑热闹,自然也少不了马小倩。马茹花属鼠的就给自己捏了一个四不像的小老鼠,马小倩属兔的,她就给马小倩捏了一只小白兔,石墩属猪的,马茹花给他捏了一个大猪头,她有意把那猪头捏得很丑,捏完了一看,果然很像石墩那张大猪脸,她就很高兴,生出一种报复了的畅快。
马茹花能看出来,娘眼里只有一个石墩,娘还就听石墩一个人的话。她记得腊月二十三那天早起,娘赌气不接她的饭碗,但听见马小倩在院里喊叫石墩叔叔来了,娘就在窑里长声回应:“石墩,是我娃儿来了吗?”
石墩应声进去窑里,在娘宽大的热炕边坐下,随口就叫了声“娘”。马茹花在窑外听见石墩居然管她娘叫娘,心想这个笨人脸皮可真厚,钻起空子来不择手段,就站在窑门口偷听他俩说话。
“娘。”该死的又叫了一声娘,“我可是听说你又耍小孩子脾气哩,三天三夜水米不沾牙,你要是闹出些啥乱子来,叫大家这年还咋过哩?”
她听见娘向石墩诉苦:“我就是要死给那死闺女看哩,天底下哪有这样没良心的,我生她养她一场,几年价都不回来看我一眼,她心里还有我这个娘吗?”
“人家不是在外面图发展哩嘛,干大事情哩嘛。”
听见这话,马茹花恨得直想拿鞋底子朝他那张猪嘴上抽,这个笨人倒还学会了讽刺人,都是我这个糊涂娘纵得他。
“狗屁大事,在外头混得叫个啥,二十大几人了连个对头都没混下,将来死了,连块儿埋她的坟地都没有,就叫她活着时当孤魂野鬼,死了还当孤魂野鬼。”
石墩趁机火上浇油:“人家啥人找不下,人家只是人样好些,眼光高些,咱东原乡还真没有能配上人家的。”
“哼,她眼是高到天上去啦,可是没人瞅见顶啥用哩。”
石墩笑着哄她:“我看你也不像三天不吃饭的样子,三天不吃饭还这么大气性,吃饱了我看你还要上房揭瓦哩。”
马茹花这时偷偷瞅见,娘忽然花一样绽开笑容,她从炕头摸出一把蚕豆大小的东西摊在手心给石墩看,那是嫂子用白土炒制的一种叫作“炒祺”的面食,她在外面这些年娘经常给她捎。“这三天我就吃这个,吃渴了我就跟他们要水喝。”娘说着还拿眼朝窑门口瞅,只怕人听见,见哑巴给石墩端饭进来,赶紧就把手里的吃食藏起来。
石墩说:“看看,我就知道你又在装神弄鬼哩。来吧,吃口饭吧。”
“我不吃,我就是要往死饿哩。”
石墩从哥哥手里接过饭碗,笑着说:“看多好的清水面,我想喝都喝不上,你要不喝,我可就喝了啊。”
“你喝你喝,你喝了我就喝。”
就这样,石墩一来就哄得娘吃了饭。马茹花看娘吃完了饭,进窑收碗,娘看见她进来,本来坐着的她一出溜又躺下了,比腿好着时还利落,还拿被子把自己裹了个严实。马茹花看见娘耍那一套把戏,心说:“哼!自己一身毛,还说别人是妖怪。”
一家人忙忙活活,就忙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吃年夜饭的时候。石墩把一张大八仙桌搬到了娘的炕沿边,再给娘搬一把凳子搁在炕沿边,他扶娘坐在炕沿边,把一条打着石膏的伤腿担在那把凳子上。马茹花看在眼里,心里感动的同时又感到羞愧,这些年石墩作为一个外人,对待娘对待哥嫂对待她一家人可真是无微不至,这么一想,她就觉得她这个亲闺女比石墩差多了。
马茹花正胡思乱想着,娘吩咐她和哑巴哥嫂一家去献祖先和娘娘。马茹花记得年年吃年夜饭之前,娘都要吩咐他们献祖先和娘娘,献过一家人才开始动筷子。马茹花还想起她小时候,每年三十晚上,她也像现在的马小倩那样脱鞋上炕偎在娘怀里,听娘给她讲娘娘的故事,娘总是这样开头:从前,咱东原乡出了个娘娘,娘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黛眉……
一家人献过祖先和娘娘,围着桌子坐下来开始吃饭。哑巴和石墩像哼哈二将一左一右坐娘两边,马茹花和嫂子俩女人坐下手,马小倩则脱鞋上炕早早偎到了她奶奶身边。桌子中央摆着一尊硕大的红铜火锅,炉膛里炭火烧得正旺,浓浓的香气溢满整个窑洞。火锅四周摆满了热菜凉菜和各式各样的好吃食,石墩打开一瓶本县酒厂生产的“晋垣白”,给哑巴和自己满上,又给四个女人热了几桶大寨郭凤莲领导生产的核桃露,一家人就在热火朝天的气氛中吃开来喝开来,一台二十四英寸的大彩电在对面桌上哇哇响着,播放着春晚的节目。
马茹花看着眼前的情景,油然想起她儿时的情形。那时候她也就是马小倩现在的样子,年年都在盼过年,在她的小脑袋瓜子里想着的只是,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穿,才有好吃食吃。那时候年下上街能买的东西很少,也就是些油盐酱醋,顶多割二斤肉,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包一顿白面饺子。马茹花记得有一年年下,她和哑巴哥哥跟着爹到乡街上去买年货,爹发给她和哥哥一人五毛钱,到了街上哑巴哥哥就把那五毛钱买了糖块儿吃,可她就舍不得花,把那五毛钱攥得紧紧的,生怕丢了,生怕被乡上的赖小子们抢走。到了儿她那五毛钱也没花出去,回到马茹坡,她展开手给娘看那五毛钱,那钱已经湿湿的了,她记得那一刹那,娘一下背过脸去,甩下一串眼泪…… 石墩和哑巴俩人在喝酒,石墩喝到興头上,向大家宣布了一条好消息,东原乡年年三月十五到黄河边接黛眉娘娘回娘家,可就是从马茹坡到黄河边这截路太难走,乡上决定过罢年正式动工,把这截路修成水泥路,和去乡上的路接上。石墩还说,今年三月十五接娘娘的旱船表演,乡上决定由马茹花来扮演娘娘。
马小倩当下雀跃地嚷着说:“我要去看接娘娘,我要去看接娘娘。”好像接娘娘就在当下一刻。
娘听见这个消息很高兴,嘴上却说:“哼,几千年了,人家黛眉娘娘还知道年年回娘家,不像有些人才出门几天就不知道回来,连自己亲娘都忘了。”
石墩酒喝多了,有些得意忘形,当下就附和着娘说:“就是,你看咱东原乡,现在哪还有女娃儿。”
马茹花没喝酒,当然能听出石墩这句话带着气味哩,而且明明白白是在讽刺她。马茹花当然不吃他这一套,就反唇相讥:“你算是哪块地里的一苗葱,恐怕屋里连镜子都没有,也不照照自己那副嘴脸就跑出来了。”
石墩被噎了一下,脸憋得通红,瞪着一对儿猪眼在那里,却是想不出词来。
马茹花却是不依不饶,乘胜追击,起身到窑后笸箩里找出自己捏的那个猪头,摆到石墩面前。石墩瞅瞅那个猪头,大大的耳朵,长长的嘴巴,两颗红枣做的猪眼,两只朝天鼻孔里不知啥时候还插上了两根青葱。石墩不明白啥意思,瞅瞅猪头,再瞅瞅马茹花,说出一句无比忠厚老实的话来:“你这是比喻我哩。”
石墩本来面带几分蠢相,再喝了酒,红头涨脸瞪眼噘嘴的样子还真有点儿像那只猪头,再加上他那句“你这是比喻我哩”的老实话,一下子把一家人都逗笑了,马茹花更是笑得“咯咯”的,连腰都笑弯得直不起来了。
娘也忍不住笑,说:“看我娃儿多老实,哪像那个死丫头。我娃别理她个妖精,咱斗不过她,吃亏。”
哑巴两口子听不见大家说的话,见大家笑也跟着笑,石墩有些不自在,抓抓肥厚的腮帮子,也自嘲地笑了。倒是马小倩不高兴了,尖声嚷着为她的石墩叔叔打抱不平:“你们不能笑我石墩叔叔,我石墩叔叔是好人,姑姑才是坏人,是妖怪。”
这一下,形势立刻被马小倩扭转过来了,轮到马茹花不自在了,她感到自己被孤立了,脸上有些挂不住,想发火,可又找不到发火的茬口,正别扭着,外面传来隐隐约约的鞭炮声,几乎是同时,黄河两岸的村村庄庄同时放起炮来。这几年农村也学城里人,到了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准时放炮,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石墩一听见炮响就从凳子上跳起来,说句“该放炮了”就拉着哑巴朝窑外走。马小倩本来偎在奶奶怀里迷迷糊糊睡着了,一听见要放炮,一下子从奶奶怀里挣出来,嘴里嚷着“我也要放炮,我也要放炮”,出溜下炕穿上鞋子就朝外跑,只怕把她丢下。
马茹花和嫂子开始收拾桌子,这时候外面炮响了,马茹花听出,“噼噼啪啪”响的是小鞭炮的响声,“咚咚”响的是大雷炮的动静,“吱溜吱溜”叫的是蹿天猴儿,“哔哔啵啵”的是烟花……
哦,新年来到了。
七
往年,只要过了“破五”,东原乡人就开始蠢蠢欲动,男人女人们都思谋着出外打工,这时南方很多合资公司雇用的当地代理人也开始忙活,各家各户跑着做工作,动员人们到工厂的流水线上去干活,乡街上贴满各种招工小广告。但是近几年东原乡出门打工的人少了,自从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种植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工程活儿多起来,家门口的活儿就干不完。这不,刚过破五,为了赶工期,从马茹坡到黄河边的水泥路修建工程就破土动工了,大型的挖掘机和铲车“轰轰隆隆”开始挖土平路基。嫂子被工队聘为炊事员,在院子里搭起锅灶案板,一天到晚叮叮当当乱个不停。
石墩的雕刻社到了这个季节也开始忙活,每年清明前的一个多月,是他的雕刻社最忙的时候。清明节是祭祖的节日,东原乡四邻八村和从外地赶回来的孝子贤孙们纷纷前来订制石碑,要在选定的吉日立在祖宗坟前,以示孝思。石墩因为注册公司和组织农民种植合作社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好在有哑巴帮忙,他只负责抽空把碑文用一丝不苟的小楷字体写到磨好抛光的石碑上,雕刻的活儿就全部交给哑巴了,哑巴这时已成了刻碑的行家里手,甚至连上下的花边也会拓到石碑上。
马茹花也被乡里村上请去,负责正月十五的耍旱船社火排练,同时也是为三月十五那天接娘娘闹社火做准备搞预演。
往年耍旱船和接娘娘石墩都是敲锣鼓的,今年他却要求扮演划船的艄公,因为马茹花要扮演过黄河的黛眉娘娘,他就一厢情愿地认为理应由他来扮演划船的艄公。但是马茹花不同意,马茹花说旱船表演是模仿水上动作,又是浪涛又是漩涡的,要求划船的艄公不但要完成浪里白条的高难度动作,还要完成水上漂的轻盈动作,这全凭身上的功夫,就凭石墩你碌碡一样的身材哪里能表现出那个灵巧劲儿,你装扮个猪八戒还差不多。
马茹花一席话说得大家伙儿哄然大笑,石墩却被羞臊得满面通红,差一点儿就要哭出来。乡上村上负责的干部多少看出来点儿眉目,不忍心了,就给马茹花做工作,说叫石墩试试。石墩虽然争取上了,却是受到马茹花打击,就很气馁,表演起来就显得底气不足,很多动作做不到家,拿拿捏捏的样子还真像个猪八戒。但是没有人笑话石墩,这是社火表演,又不是跳芭蕾舞,乡亲们高兴就行,难不成还去北京天安门广场耍去?尤其是石墩那伙狐朋狗友,东虎和元龙几个,见马茹花对石墩态度不好,他们就替石墩打抱不平,对马茹花态度冷淡白眼相加。乡人的态度,叫马茹花看出了石墩平时在东原乡的为人来,同时也感觉到了她与他们之间的距离,这使她表演起来不那么自如,感情和动作不能很好地投入。
这天下午排练完,石墩照例送马茹花回家,这次石墩没有像往常那样夸夸其谈,而是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的样子。平时轰隆隆吼叫着像野马一样恣意奔腾的皮卡也不像往日欢势,而是有气无力,有几次还差点儿扭进路边地里去。马茹花偷眼瞧瞧石墩,见石墩紧盯着前方的眼睛里蓄满了泪水,马茹花的心一下子揪紧起来,感觉胸部沉闷呼吸困难,终于,皮卡车有气无力地喘了几下灭了火,敦实粗壮的石墩伏在方向盘上抽抽搭搭哭开来。 石墩哭着说,那一年發大水闹饥荒,逃出来的奶奶拉着他爹沿河而上,一路逃荒要饭来到东原乡,东原乡上那个孤独的老石匠收留了奶奶和他爹。后来老石匠死了,后来奶奶也死了,后来他爹长大了,成了东原上年轻的石匠,再到后来就有了他,再后来他就成了现在这个小石匠。石墩讲的故事马茹花听娘说起过,娘说石墩娘长年吃药,是个药罐子,生下石墩后就死了,石墩爹为了石墩不受后娘气,到死都没有续弦,直到把石墩拉扯成人。这会儿石墩大概想起了过去的事情,哭着说他从小就没有了娘,早早就死了爹,丢下他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活人,没有姊妹,没有兄弟,没有亲人,他一个人活成啥样是啥样。他对马茹花说他很羡慕人家有爹有娘有兄弟姐妹的人,正月天里人家都跑亲戚,只有他没有亲人,每当他开车送马茹花走乡串村跑亲戚,看着她每走进一户家门时他就想,这要是我的亲人多好呀。
石墩呜呜哭着说不下去了,马茹花是第一次看见一个男人哭,她觉得男人哭不像女人,女人是说哭就哭,所以女人的哭就显得轻描淡写没有分量,而男人的哭就不同,男人的哭往往发自肺腑。世人只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却不知那是只因不到伤心处。马茹花不知道该怎样安慰他,只是后悔不该当着众人面打击石墩。这时候她才明白过来,原来在她的潜意识里,她无时无刻不是在拿石墩和张亮相比较哩!想到这里她诚恳地对石墩说:“石墩哥,对不起,我不该当人面打击你,我向你道歉,请你原谅我。”
石墩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他说他这些年虚心学习拼命干活儿,就是为了活得像个人,活出人的尊严,他的努力赢得了东原乡人的尊敬,叫他在东原乡能够高高地抬起头,说句话别人还能听一听。他还说这些年多亏有娘和哑巴哥嫂帮衬,使他不至于流离失所,更不至于饥一顿饱一顿。娘早就把他当亲儿子看待,他也把娘当亲娘孝敬。还有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一个人,那就是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比亲妹子还亲的马茹花。作为一个男人,他说他有能力养活一个女人,他会保护一个女人,给她幸福,城里人能给她的他也能给她。他要叫她展展扬扬的在这块土地上活人,他要叫她感觉到头上的天是蓝的,脚下地是实的,眼前路是宽的,未来是灿烂的……
马茹花头一次听石墩如此动情的说话,而且这话出自貌似蠢笨的石墩之口,她想不到长年采石刻石干着力气活儿石墩有着这么缜密的思维和细腻的感情,此情此景,犹如一块石头投进水里,在她心中激起冲天波澜,她深深地被石墩的深情独白打动了,她觉得她以前并不了解石墩,直到这一刻她才走进一个男人的内心世界,就像在她眼前打开了一个宝库,里面装满了璀璨夺目的珍珠宝藏。而这一切是她在外面感受不到的,城市的心扉对她永远是关闭的,她永远也走不进去,包括她的心上人张亮,就在这一刻,她感觉到张亮离她是那样的遥远,而石墩却离她越来越近……
刹那间,犹如雨后天晴,马茹花心如明镜春潮涌动,心里充满了炙热的温情,她和风细雨地对石墩说:“石墩哥,你别说了,你的心意我都懂了。”
石墩点点头,慢慢收住自己的情绪,他说:“这些话一直在我心里憋着,都快把我憋爆炸了,我就想对你说说,可是我又不敢说,今天终于说出来了。”说完轰轰隆隆发动着他的皮卡,向前冲去……
八
春天的日子一天一个样,一进入二月,天就一天天暖和起来,广袤的东原乡渐渐变绿了,先是浅浅的一抹颜色铺在塬上,抹在半空,而后一天比一天深,忽然间人身上的厚衣裳就穿不住了,性急的女人们迫不及待地换上了色泽艳丽的春装,似乎要和桃红柳绿的春天比美。
这些日子发生的一连串事情叫马茹花眼花缭乱,先是从马茹坡到黄河滩头的村级公路竣工了,由石墩镌刻的青石竣工碑竖立在路边,这是为三月十五接娘娘修的一条专线,竣工那天还剪了彩放了鞭炮。再就是石墩的东原红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的手续办下来了,与此相配套的农民种植合作社也宣告成立,由他镌刻的金字招牌堂而皇之地挂在他家的大门两侧。他联合了十几家贫困户,流转了百十亩土地,准备种植朝天椒,其中就有马茹花家。
石墩雄心勃勃,用他的豪言壮语来说就是,他要以公司加农户的性质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为了支持石墩的扶贫创业,乡上领导和乡信用社的人把国家下发的无息扶贫贷款二十多万元亲自送到他手上,石墩用这笔扶贫贷款购置了拖拉机和与之相配套的机械设备,热火朝天的开始平整土地。之前石墩找到马茹花,要求马茹花做公司的法人代表和农民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但是叫娘给挡住了,娘说男人的事情就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家少掺和。
娘又恢复了过去的脾性,不是躺在床上的娘了。那天石墩开车接娘到县城骨科医院拍了片,医生看过片子后说,娘的腿恢复状况良好,可以拆石膏裹腿了。当天拆掉石膏回到乡里,石墩从皮卡车斗里搬下一把崭新的轮椅叫娘坐。马茹花问他哪里来的轮椅,他笑着说是他从县残联领的。马茹花听了心里很感动,觉得石墩不但心细而且还真会体贴人。
哑巴正在临街的门面房里刻石碑,他左手握一把细凿,右手持一柄手锤,只见他握凿子的手腕在石碑上灵巧地移动转弯儿,在右手锤子不断轻重有序的击打下,细碎的石头碎屑在手下迸溅,一个字一个字的轮廓渐渐在他的手下显现出来。哑巴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见娘面了,见到娘很高兴,嘴里“哇啦哇啦”叫着,不知道该怎样对待他娘,他从石墩手里抢过轮椅,要推上娘到乡街上去转,娘不去,娘说她就喜欢石墩这里。
眼看就要到二月底,离接娘娘的日子越来越近,可是张亮还没有准确消息,马茹花心急如焚,觉得日子越发的难熬。在有日头的好日子里,她总是一个人爬到马茹坡顶,在那里她能望见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和坡下那条大河,能望见整个东原乡广袤的原野和土地。正是平整土地的季节,从东原乡到马茹坡这片一马平川的土地上,要是在过去年间,早就布满了人,但是现在几乎看不见人了,只见几台拖拉机拉着旋耕耙在耙地,被旋耕耙打过的新土湿漉漉的,又蓬松又细致。再过些日子,就能往地里移栽朝天椒苗和烟叶苗了,到那时满塬上都是栽苗的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平旷的土地上一片热闹景象。到了秋后你再来看,满地的辣椒苗结满了辣椒,一簇一簇鲜红欲滴,远远看去像种了一地的鲜花。再看烟叶忽然就长了一人多高,阔大的烟叶赛过芭蕉树,割烟的乡民钻进地里像淹没在浩瀚的绿色海洋里,炮楼一样竖立在塬上的烤烟房一座一座冒出淡蓝色的青烟,把东原洇染得像是画里的水墨江南…… 马茹花自从去年腊月回到家里,眼里看見的是村村房子新了,道路硬化了,农民们的腰杆挺直了,脸色红润了,说话气粗了,能走到人跟前去了,对于想干的事情心里有了底气了。春节期间,马茹花跑亲戚和到同学家串门子,她吃惊地发现,农村不但是样子变了,连人们的生活内容都变了。更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妇女们身上的衣裳新了,颜色和花样多了。大家都在家里搞所谓的什么微商、电商,说话还满嘴跑火车,这个产业那个产业的,又是核桃产业、又是红薯产业,还有香菇产业、辣椒产业、烟叶产业,甚至过去年间土得掉渣的用白土炒制出来的面食“炒祺”也成了宝贝,各家各户都在炒,炒好了装起来,就有物流的车开到家门口来取货,把散货集中到县上的电商中心,经过精心设计和包装,居然就卖到国外去了。马茹花想象不出嚼惯了口香糖的老外嘴里“咯嘣咯嘣”嚼起“炒祺”来是什么样子,但总觉得那是一件很新鲜很滑稽的事情,就忍不住嘻嘻笑个不停。
她一家人也和乡民们一样在忙,哥哥在乡上石墩的雕刻社里帮忙,嫂子每天忙着给工队做饭,娘的腿虽然还不能下地,但两只手却不闲着,她在搞手工艺品编织。去年冬天,县里的电商部门下来一伙人,在东原乡各村建点培训农村电商人才,主要是针对贫困户和妇女们,叫什么“电商+巾帼巧手”手工艺编织培训班。哑巴嫂子去参加了,她虽然听不见讲课,但是她会看,心又灵,手又巧,别人咋样她咋样,还真就学会了珠串手工艺品编织手艺,回来自己编,还教会了娘。俩人用五颜六色钻石一样闪亮的珠串编织出了果盘、花瓶、抽纸匣、洋娃娃、小猫小狗等工艺品,家里哪里摆的都是,还真好看,一点儿都不比省城大超市里卖的差。马茹花想,原来大城市超市里卖的很多东西都是在这穷乡僻壤的农家土窑里生产出来的。她就觉得十分好笑,好像一下子看穿了西洋镜,发现了新大陆,忍不住笑话起城里人来。原来城里人是那样傻,他们挂在钥匙链上、摆在车里家里的那些小装饰品,很多都是经过农家妇女的一双巧手生产出来的。嫂子还学会了上网,开起了微店,家里电脑二十四小时开着,没事时她就和马小倩坐到电脑前鼓捣一番,居然还能销出去,过几天就有县上的物流车开到门前,拿上几样东西就开走了。马茹花觉得嫂子和娘玩儿的花样就像娃娃们玩儿的过家家把戏,又幼稚又可笑,可是娘和嫂子却乐此不疲,把手工编织当成了一件事情来干。在她们看来,手工制作就像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加上它饭菜才有滋有味。有时她看着娘编织,不觉手痒,就从娘手里拿过来学着穿,但娘不给她机会,重又从她手里夺回去,她感到娘的手是使了劲的,这说明娘这把老镢头还在和她暗暗较劲,无奈她只能站在院外,望着家乡的远山近水暗自神伤。
在她的印象里,过去乡间的色彩是暗淡的,到处都是裸露的黄土,房子是低矮的土房子,门窗歪歪扭扭,进了家里连坐的地方都没有。那时候的乡街又窄又短,乡街上有数的几家店铺门前冷落车马稀,无精打采的售货员面对着街道上稀稀拉拉的行人直打瞌睡。再看那些乡民们,个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面带菜色,神情寡淡,见了人期期艾艾畏畏缩缩不敢到人跟前去。那时候爹娘一年到头脸上带着愁苦,天不亮就去到地里去熬日头,把一个老日头从东山熬出来,再从西山熬下去,日月似乎熬不到头,熬来的却是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贫穷和苦难。
自打上高中时起,马茹花就暗暗存下逃离的决心,那时她还很稚嫩,一颗小小的敏感的心却已懂得偷偷饮泣,在她贫穷而漫长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她就懂得了人命的贵贱和生存的艰难,从此后离开家乡就成了她刻苦学习的信念和动力。爹死后娘接着供她上学,对于世世代代的庄户人家来讲,这就像赛场上的接力比赛,娘从爹手里接过接力棒继续跑,不到终点誓不罢休。他们异想天开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子女念了书就能出人头地,就会前程似锦过上富贵荣华的日子。他们不懂也永远弄不懂,马茹坡贫瘠的土地上只能长出马茹刺,而长不出大富大贵的牡丹来,这是几千年来天经地义的法则。这些年,娘形同枯树的身影常常走进她的梦境。娘五十几岁的人,精瘦干筋,很硬实,看上去就像是一把经年刨地的镢头,躯干透出被日月风雨磨损过的干练和力道,仿佛她那几乎被岭风风干的身躯天生就是用来对抗风雨的,自从爹死后,她就一个人扛起了一家人的日子。
娘这把老镢头,坚韧地啃噬着岭坡上的每一寸碎石地,这使她时常陷入迷茫,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爹娘咋会有那么强的韧性,是什么塑造了他们如此坚硬的人格,累死累活也要供子女念书。而念书的结果只会使儿女变得不上不下不城不乡不洋不土不伦不类,而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始作俑者归根结底还是贫穷,而由他们供出来的儿女也只会成为他们的敌人,只会成为和他们的日子格格不入的异类,从而和他们老死不相往来。对于家乡的意义,马茹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仔细思考过,就像面对自己的亲娘,明明就在眼前,她却可以视而不见。
马茹花陷入了深深的痛苦,面对着城市和家乡,她不知何去何从。她眼前站着张亮和石墩两个人,这两个人同时手捧鲜花跪地向她求婚,张亮手里捧着的是一束红玫瑰,石墩手里捧着的是一把马茹花。这两个人一个代表城市,一个代表乡村,她该接谁手里的花……如果接了张亮的花,就等于是断绝了和娘家的关系,从此寄人篱下生活在别人的屋檐下,处处看别人的脸色,小心翼翼地做事,没有自己,没有主心骨。反过来,如果接了石墩手里的马茹花,从此就断了她通往城市的路和那向往已久的城市梦想。这样一来,她那几年大学就算白上了,舞蹈就算是白学了,难道说上了几年大学就为了重新回到乡下来吗?
一时间马茹花陷入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她想即使是娘强逼她嫁给石墩,她也要和张亮见上一面,好对张亮有个交代,叫张亮知道,不是她马茹花绝情,而是她别无选择,这样既解脱了张亮,也解放了自己,可是张亮会来这里吗?
九
张亮的电话终于在一天早起时打过来了,他已经从省城出发,长途班车预计下午五点到达垣县。
马茹花接到电话欣喜若狂,她那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就要来到她身边,她就像是注射了一支强心剂,一下子活了过来。而就在几分钟前,她已经彻底绝望,准备放弃,放弃一切。 她觉得全东原乡人好像都把娘娘给忘了,去冬无雪,今春无雨,到了栽种辣椒的季节,地里却干焦龟裂安不上苗。石墩注册的农民种植合作社刚刚成立,就遇上了春旱,石墩急得组织社员用三轮车拉水栽苗,但百十亩土地光靠拉水安苗谈何容易。况且时令不等人,天越来越热,育在苗池里的辣椒苗儿每时每刻都在长,要是不能及时移栽到地里就会在苗池里长成老苗,一旦苗老了栽到地里就不再长。石墩着急上火,一夜之间嘴唇上长出一圈儿火泡。
实际上,东原乡人并没有忘记娘娘,娘娘是东原乡的闺女,每年的三月十五,不管人们有多忙,都会放下手里的活计,投入迎接娘娘的喜庆节日中,而这会儿,迎接娘娘回娘家的各种准备工作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乡上的戏台院粉刷一新,正月十五刚刚入库的锣鼓家伙重新从村部里搬出来,石墩把鼓放在日头地里晒,把受潮发松的鼓皮晒得紧绷绷的,拿小胳膊粗的鼓槌擂起来“嗵嗵”的震天价响。响器班子的人也不甘寂寞,“吱哩哇啦”的唢呐声传到半天云里,四邻八村都能听见。娘娘庙里,几个年龄大的老汉正在用竹篾捆扎新的旱船竹马,过去年间这些旱船竹马是用葵花秆做的,现在改用竹竿竹篾了。老人们在竹竿竹篾上缠上金箔,在旱船的棚顶上蒙上彩绸,一条花花绿绿的旱船就做好了,只等三月十五那天演员们挎上它表演了。
这日,一大早娘和嫂子就忙活起来,娘的腿还没好利索,她坐在轮椅上,哑巴嫂子把她推到案板前,她们要给黛眉娘娘蒸一个大花糕,年年三月十五,娘都要给黛眉娘娘献上一个大花糕。她们提前发了面,放在炕上用被子捂了一夜,早起面发了,她们就开始和面,面和好,她们先是可箅子做出一个巨大的面坨子,这是底座,是粗活儿,接下来的活儿就细了,她们面前摆着剪子菜刀竹签等工具,她们用面捏出牡丹芍药、捏出龙凤喜鹊、捏出各式各样的花草和动物,然后用竹签一个个插到底座上,最后在花糕上点上五颜六色的食用颜料,完成这最后一道工序,娘和嫂子长长出了一口气,接下来就是等着上锅了。
这是一个费时费工费心的活儿,她们几乎用了整整一晌时间才完成她们的杰作,马茹花乍一看见,惊得瞠目结舌,长这么大,她还是第一次发现娘和嫂子的心和手是那样巧,她们做出的花糕看上去像是一顶精美绝伦的凤冠,令人叹为观止。这时候清明已过,石墩雕刻社的石活儿暂告一个段落,哑巴哥哥腾出身子回来给娘和嫂子照护,他在院子的泥锅头上坐上大锅,锅里添上水,等水烧开了,他去到窑里,端出坐着花糕的箅子,小心翼翼地坐到鍋上,盖上笼盖,在锅沿边围上纡条,然后他坐下来加大柴火,火苗儿轰轰地着起来,很快气就上来了,从围了纡条的锅沿边“呼呼”往外冒。由于花糕太厚太大,需要蒸好长时间,等到终于要出锅了,哥哥掀开笼盖,一朵蘑菇云腾起,等热气散开,那个巨大的闪着亮光的花糕出笼了。接下来就是晾,等到花糕晾凉了,变硬以后,才从箅子上取下来,放进一个竹笸箩里,就谁也不能动了。马茹花记得她小时候,有一次花糕蒸好了,她伸手就去拔糕上插的牡丹花,结果叫眼明手快的娘在她手背上狠狠打了一巴掌,一连几天她手背上的肿都没有消下去。这时,娘指挥嫂子打开她炕头的箱子,她亲自从里面取出一面叠得四四方方的红缎被面,打开来,恭恭敬敬地把花糕蒙上,准备明天献到黛眉娘娘的莲座前。
下午,马茹花找到石墩,要他开车到县城去接张亮,还说张亮来了要住在他家里。石墩听马茹花说起过张亮,提起这个人石墩就觉得一根鱼刺卡在了喉咙里,加上他这段时间已经习惯了和马茹花在一起,每时每刻都沉溺在对马茹花热烈的幻想中。猛一下听说那个省城的小子要来找马茹花,他就像是被烙铁烫了一下,他丢下手里正写着正楷字的毛笔,撅着屁股从石碑上爬起来说我不去。马茹花看见石墩脸上的猪表情,这回她不但没撒泼发火,反而笑得很开心,她对石墩只说了一句话,石墩不但同意了去接张亮,而且还很积极。马茹花对石墩说的这句话是:“该是你的别人抢不走,不该是你的你再强求也是白搭。”石墩受到鼓舞,高兴得心花怒放。
张亮是来参加三月十五接娘娘那天的旱船表演的,这个角色是石墩主动让出来的。正月十五是闹红火的时候,石墩通过观看马茹花的表演,确实感到自己的演技拙劣,不但不能够衬托出马茹花的演技,反而使得马茹花的表演黯然失色,不能够尽情的发挥。那天他听了马茹花对角色的讲解和表演技巧的要求,他就明白了他不能够胜任角色,就对马茹花提出他还是打鼓去,叫马茹花重新物色一个能够胜任角色的人来。马茹花就对石墩讲了张亮,她说她和张亮在大学里同学四年,双方配合非常默契,他俩的双人舞表演屡次获奖,在省城和大学里很受观众追捧。她说如果按她的要求,只有张亮能胜任这个角色。张亮来甚至都不必排练,这些日子她和张亮通过手机视频对接,张亮早就把人物角色和舞蹈表演编排好了,来了一化妆直接就可以上场表演。石墩听后沉默不语,他从马茹花的描述中听出马茹花对张亮有好感,他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
眨眼间,张亮来到东原乡已经两天了,这两天马茹花一直陪着他在乡上戏台院熟悉旱船的鼓点节奏和舞蹈配合,她一直没工夫把张亮领到娘跟前,她心里没有底,不知道娘会怎样对待她这个毛头女婿。过去年间,按当地风俗,新女婿上门第一顿饭如果女方家叫吃的是臊子面,那就是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如果是吃清水面,就是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现在不讲究了,但从老人态度上也能看得出几分来。马茹花当然清楚娘的态度,她只怕娘这把老镢头会把张亮一下子刨死,所以她才迟迟没敢把张亮往家里领。但张亮坚持要去看望娘,张亮说哪能到这儿来了不去看望老人,先不说俩人的另一层关系,就是同学几年他也该去看望看望老人。
张亮是坐石墩的皮卡到马茹坡的,才两天工夫,这俩人已经打得火热,还真是不打不相识,这对儿情敌也是经过一番较量才赢得对方尊重的,不过他们不是通过决斗,而是通过酒量。那是张亮来的头一天晚上,石墩伙同东虎元龙一伙狐朋狗友,嘴上说是欢迎张亮到东原乡做客,要给张亮接风洗尘,暗里却是不怀好意,要和张亮在酒桌上一比高低,把张亮灌趴下,打消这个省城来的小子对马茹花的念头。
常言道,小地方的狗,大地方的人。那天,张亮一坐上石墩的车就觉出气氛不对,他一眼看穿那伙人居心不良。但张亮一来年轻气盛,二来也想叫这帮乡下的土包子们瞧瞧他这个大地方来的人也不是稀松软蛋,于是就和他们干起来。两边都暗暗存下心,决不能给马茹花丢人。结果,东虎和元龙俩人早早就喝趴到了地上,只有石墩和张亮互不服气,还在那里硬撑着。马茹花是半夜接到饭店老板娘的电话才叫哥哥的三轮车把她送过来收拾残局的。马茹花赶到酒店时眼前已是一片狼藉,东虎和元龙俩倒卧在地上呼呼大睡,石墩和张亮俩人举着杯,摇晃着身子,站在那里对眼,俩人谁也喝不下去了,但谁都不服气。那天夜里,马茹花打了一圈儿电话,才叫来东虎和元龙媳妇各自把各自的人弄回去。 石墩和张亮一直睡到第二天晌午才醒过来,醒来后俩人瞅着为了照护他们一夜未睡熬红了眼的马茹花大眼瞪小眼,像犯了罪的人一样面对马茹花的厉声呵斥唯唯诺诺。
石墩很高兴送张亮到马茹坡,他心里清楚娘对张亮会是什么态度,但他并不说破,他心怀叵测,想看张亮的笑话,叫这个省城来的小子明白,东原乡的闺女贵气着哩,娘是不会同意马茹花嫁给他的。
但是张亮是何等聪明的人,他早就知道两边老人都不同意他们的交往,他是以马茹花同学的身份上门来看望老人的,所以她对老人的态度已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从东原乡上出发,一路上张亮问这问那,他问石墩,马茹花家为什么不住在乡上,而是住在这么远的马茹坡。他还问为什么这么多人拉水栽辣椒,而不等天下雨后再栽。他还惊呼东原乡的天是这么大,这么蓝,省城的天可没有这么大这么蓝,成天是灰蒙蒙的布满雾霾。
张亮毕竟是一个大孩子,从小生活在城市,很少有机会到天高地阔的大自然中来,当车到马茹坡,远远望见坡下那条大河时,张亮被眼前巨大的河槽惊得目瞪口呆,不等车停稳,他就跳下车跑向早在院门外等着他们的马茹花,他大声赞美着:“马茹花,原来你家住的地方是这样美,这样壮丽,你为什么从没跟我说过,也从未发一张照片给我,要知道你的家乡这么好,我早就来了,而且住下不走了。”
马茹花却有些魂不守舍,这些天她对张亮的到来一边感到幸福,一边感到痛苦,她清楚地知道和张亮这次的短暂相聚,接下来的将会是永久的分离。一想到和她相处了七年的心上人就要面临分手,马茹花心里就充满了痛苦和不舍。她神情郁郁地对张亮说:“风景再好,怕是留不住人呀!”张亮本是兴高采烈的,听马茹花这样一说,知道马茹花的话是有所指的,他和马茹花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抉择,想到即将到来的分别,他的神情顿时萎顿下去,俩人神情戚戚地朝窑里走去……
十
三月十五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东原乡广袤的塬面上,一大早突然冒出了很多人,密密如蚁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乡上。由于这几年县上大力宣传旅游文化,东原乡三月十五接娘娘盛会早已众所周知,为了亲睹娘娘风采,县城和远近乡镇的游客也早早驾车朝东原乡赶,通往东原乡的公路两边停满密密麻麻的小车,人们纷纷攘攘朝乡戏台大院拥去。
一大早,娘和嫂子带上马小倩,还有她们献给娘娘的大花糕,坐哑巴哥哥的三轮车来到戏台下。马茹花把娘交给哥嫂,就到村部里去化妆换衣服去了,不一会儿,她们的旱船队就在乡街外集合站好了队,准备迎接娘娘进庙奉香。
到黄河边迎接娘娘的队伍一共是三辆车,第一辆车是炮车,专司放炮,炮车上除了放鞭炮的还有三杆三眼铳,一共是九响。第二辆车是响器,拉着锣鼓家伙和乐器班子,第三辆车才是接娘娘的“凤辇”。
早上七点多,河南岸那边送娘娘的船只已经出发,河上有雾,遮挡住人们的视线,渐渐河中间显现出一条船的轮廓,马达“突突”响着推开波浪朝北岸驶过来。渐渐的近了,已经能看清楚船上娘娘的花轿了。不一会儿船靠岸,先由河南岸的信男信女把娘娘的花轿抬下船,然后磕头烧香祭拜过,才告别娘娘,回船南返。这边娘娘的娘家人接过娘娘,又是烧香磕头祭拜,祭拜罢把娘娘的花轿抬上车,三声号炮响过,一路吹吹打打锣鼓喧天的朝东原乡进发。
那头,东原乡的乡民早已驻足仰望多时,远远看见娘娘的车队来了,迎候在乡街外的二九一十八担花篮队率先扭起秧歌,旱船队五条旱船也划动起来,在张亮扮演的艄公的指挥下迤逦行來。
娘娘的旱船打头,后面四条旱船并列而行。
张亮一身戏装,头戴皂帽,腮挂髯口,一络白须飘飘摇摇。
张亮本是学舞蹈出身,身材高大健美,两条长腿仙鹤般笔直,只见他手持一把船桨,沿路划将过来,忽左忽右,飘忽如风。由马茹花装扮的娘娘则紧随其后,小碎步犹如凌波仙子,踏波而来,忽而东忽而西,看得东原乡人眼花缭乱。
仪仗队伍经过东原乡街,街两边所有店铺出门迎接,仪仗队后面跟着满满一街筒子人,又是三声号炮响过,仪仗队伍浩浩荡荡拥进戏台大院。
这时候戏台上正在唱的戏停下来,人们“呼啦”一声围过来看社火表演。二九一十八担花篮分列两边,腾出一个场子给旱船表演。
马茹花扮的黛眉娘娘照花了所有东原乡人的眼睛,她头戴凤冠,身披霞帔,里穿粉红色彩衣,衣袂飘飘,环佩叮当,用古书上的话描写那是仪态万方,光彩照人。一只用竹筋和丝绸扎成的彩色旱船像只画舫,马茹花坐在中间,两只假腿盘坐在船上,两条真腿被船四周围着的裙布遮挡住看不见,行走起来就像一只真船在水上漂。
先是张亮扮演的艄公手拿船桨作撑船状,而后船就动起来,晃晃悠悠晃晃悠悠离了岸,紧跟着五条旱船在艄公张亮的引导下蜿蜒作蛇行,徐徐缓缓,而后渐行渐快起伏有致来回穿插。不久船到河心,张亮神情骤变,船桨左右急划,动作加大,五条旱船在风口浪尖上颠簸起伏,左右倾侧,紧紧吸引住人们眼睛,扣住人们的心弦。忽然艄公手里的船桨打起了车轱辘转,五条船也随之旋转起来,好似进了漩涡。张亮手里的船桨越转越快,一只脚慢慢地朝起翘,直到翘到头顶,鹤立不动。马茹花装扮的娘娘也随之旋转,越转越快,就像一只陀螺原地飞速转动,直到转得看不见旱船,只能看见一团五颜六色的颜色在旋转。
而这时,娘娘的“凤辇”已经停驾庙门口,石墩和东虎元龙一伙响器班子已加入到旱船表演队伍中来,随着张亮和马茹花的舞蹈,鼓乐声忽而强忽而弱,强起来时犹如船儿跃上浪尖,弱下去时好比船儿陷入深谷,唢呐朝天吹出“百鸟朝凤”的喜乐,锣鼓家伙敲出“凤凰点头”的节奏。
石墩衣襟大敞,两只猪眼瞪成了铃铛,紫红色的脸膛上汗水淋漓,他抡动胳膊粗的两只鼓槌,随着马茹花的精彩表演一会儿紧打,一会儿慢敲,手里的鼓槌忽而作疾风骤雨,忽而如闲庭信步,鼓点儿密织,细婉时如和风细雨,粗放时如雷霆大作,看来为了心上人马茹花,他今日个是豁出命了。
忽然张亮原地翻起了小翻,只见一团光影犹如风车旋转,再也见不到人,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不知张亮翻了多少个小翻,正当大家喘不过气来快要憋死的关键时刻,车轱辘突然停止转动,张亮原地站立,猛地又是一个很高的后空翻后稳稳落地,纹丝不动。观众一声暴喝轰然叫好掌声如雷。 不久,船过河心,张亮动作变得徐缓,五条船荡荡漾漾来回穿插开始变化,似在水中嬉戏。这时石墩他们的锣鼓和响器也徐缓下来,人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旱船表演完,马茹花刚刚卸下挂在肩上的旱船,东原乡的女书记方小雅就带领乡上村上一伙干部走上前来,他们热情祝贺旱船队表演成功,并握住张亮的手热忱感谢他对东原乡的大力支援和帮助。方小雅拉住马茹花的手激动地说:“欢迎你回到家乡来参加新农村建设,咱们东原乡建设美丽乡村正缺少你们这样的专业人才。正月十五看过你的表演后,咱们乡上就向县上打了报告,现在报告已经批下来了,明天你就可以到咱们乡的文化站去上班,正式进入公务员序列,发挥你的专业特长。文化站还专门为你的到来腾出了一排空房子,准备用来教娃儿们跳舞,以后咱们农村的娃儿也要像城市的娃儿们一样学习唱歌跳舞弹琴,从小抓起,真正走上城乡一体化道路。”
马茹花眼含热泪,她没想到在城市里漂泊了几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回到家乡后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这时候周围的一切陷入了沉寂,她什么都听不见了,什么都看不见了,她只想早早看到娘,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娘,叫娘高兴高兴。
此时此刻,还有两个人心里在翻江倒海,他们是张亮和石墩,他们一边替马茹花感到高兴,一边又暗自黯然神伤。
那边,娘娘入庙受香仪式开始。东原乡人分村站好,唱经人开始唱经——
三月里马茹花开满塬坡
黛眉娘娘由河南转河北坐进庙中
惊动了四面八方众香童
千里遥遥送香荣
双脚踏着两个省
河南河北你都照应
大车接来小车迎
要把娘娘迎庙中
庙院以上你坐龙凤
弟子们本都是憨迷僧
一来给你送香荣
二来参拜娘娘宫
生在地,命在天
一年四季送香荣
娘娘你稳坐在這莲花厅
为我村众香童送安宁
嗨嗨咿呀,嗨嗨咿呀
哼呀嗨嗨,哼呀嗨嗨
嗨嗨咿呀嗨
十一
迎接回娘娘的当天下午,张亮就要回省城,还是石墩开着他的皮卡车去县长途汽车站送他,和接他来时一样,东虎和元龙也热热闹闹参与进来。
在候车大厅里,张亮握住石墩的手依依不舍,他对石墩说:“谢谢你们这几天对我的照顾,欢迎你们到省城来。
石墩说:“也欢迎你再到垣县来。”
“我会的。”张亮说。
“我也会的。”石墩说。
说罢,石墩朝东虎和元龙使了个眼色,他们借口有事要先离开一会儿。
张亮一一和东虎、元龙握手言别。东虎说:“回去把酒好好练练,希望下次来别再喝趴下。”
张亮脸一下子窘得红起来,他笑呵呵地对东虎和元龙说:“这里是你们的天下,下次欢迎你们到省城来喝,那里可是咱哥们儿天下,别到时候喝得找不着回家的路。”
张亮的话说一伙年轻人哈哈大笑着挥手而去。
“石墩——”张亮在后面叫住石墩。
张亮紧走几步,再次握住石墩的手,郑重地对他说:“爱护好马茹花,她是个好姑娘。”
“放心吧,在我眼里,马茹花就是黛眉娘娘。”
“对。他是我们共同的黛眉娘娘。”
马茹花被他们友好的气氛感染,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和甜蜜,但当石墩他们走后,当她独自面对张亮的时候,想到再见张亮竟不知何时,心里还是难免一阵刺痛。
她记起那天娘对张亮说的话,觉得实在是对不起张亮。
别看娘平时厉害,对自己闺女不讲理,但对上门的客人可是有礼数的。那日娘坐在轮椅上,瞧着张亮喜欢地说:“果不然是大地方出来的人,还真是一表人才,看来我那傻闺女眼光不错。只是你生在省城,省城那么多好闺女你不要,为啥偏偏看上咱这山沟沟里的穷女子。不过我可对你说,咱们穷门小户的配不上你这大地方的人呀,我劝你还是听你爹娘话,在省城里找一个能配得上你的闺女吧。”
想到这里马茹花一阵心酸,一双好看的眼睛里就蓄满了泪水。
而张亮的神情却是坚毅的,他微蹙剑眉嘴角紧闭,深情地看着马茹花。久久才说:“别难过,我们还会再见面的。这半个月我等于是又受了一次教育,东原乡叫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和生活。马茹花,现在我比任何时候都爱你,尽管我自始至终都爱着你,可是从没有现在爱得这么深刻和真切。你是属于这块土地的,只有脚踩在这块土地上,马茹花才是马茹花自己。在这里,你就像那漫山遍野盛开的马茹花一样,它只有在这片土地上才能自由生长,绽放去生命的灿烂和绚丽。把它移栽到哪里都不行,毕竟它的根在这里。”
张亮有点伤感和动情,他忍不住拉住马茹花的手:“石墩是个重情重义的好小伙,他爱你,我看得出来,石墩一定能够使你幸福,希望你能接受他的感情。再见,马茹花,我希望能够喝到你俩的喜酒,同时欢迎你和石墩到太原来看我。”
马茹花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在她的眼里,张亮看上去比过去更加成熟更加英俊了。
这时张亮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在他父母的大力运作下,他就要到省政府去工作了,这意味着他就要放弃自己热爱的舞蹈事业,到死气沉沉中规中矩的政府机构去上班,每天西装革履规规矩矩,小心翼翼满脸逢迎地去看上司油光光的下巴。这使他感到悲哀,恍惚之间,他仿佛看见在不远的将来,就在马茹花热情似火地盛开时,他已经变得默默无闻老气横秋了。
张亮深情地对马茹花说:“我到今天才真正感到后悔,后悔我以前意志不坚强,性格懦弱,没有留住你。马茹花,到了这里我才知道,你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事业,比在城市里开办什么舞蹈班有意义得多。”说到这里,他忽然灵光一闪,兴奋地对马茹花说:“我对你们这里‘黛眉娘娘回家’这个故事很感兴趣,它是一个很好的双人舞题材,咱俩这样吧,同时在两地编舞,然后用手机视频对接,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作品好不好?” 马茹花眼睛倏然一亮,她说:“那太好了,我早就想到了,可是自己一个人力量不够,这回有你加入就好了,我就有信心了。”
张亮也兴奋得满脸通红,一扫脸上的阴霾之气,他想,他们的舞蹈事业又能延续下去了,他们的友谊也将随之延续下去,但他想到就要离开朝夕相处的马茹花了,他心里一酸,眼眶发热,重重一握马茹花的手,转身大步朝检票口走去……
十二
“娘娘回家”的第二天,天就下雨了,石墩高兴的开上车跑去找马茹花,他对马茹花说:“看吧,黛眉娘娘保佑我们,辣椒苗刚栽完,她老人家就给我们送雨来了,有这一场雨,刚栽上的辣椒苗保证百分之百成活。”
这是一场透雨,更是一场及时雨,老天爷从去年冬天憋到今年春天憋坏了,这一下就沥沥拉拉下了一星期。春雨贵如油,再看地里的辣椒苗儿,一垄垄一行行、一苗一苗都直起了腰,翠绿欲滴,显得格外有精神。
这一日,雨过天晴,马茹花从乡文化站出来,石墩的皮卡早已恭候在侧,他绕过车头,殷勤地为马茹花打开车门。
马茹花猛然见石墩脖子歪着,走路一瘸一拐,问他咋回事,石墩支支吾吾不肯说,一旁站着的东虎和元龙争着告诉马茹花:“他哪里是不小心扭伤了,他是在家里练功摔伤的。”
“练什么功?”马如花不解。
石墩急得直朝俩人挤眼睛不叫他俩说,可是他阻挡不住,东虎告诉马茹花,自从省里来的那个小子走了以后,石墩就在家里练习起翻跟头来,他说他不服气,来年一定要和那个省城来的小子比试比试。
马茹花听了哭笑不得,她对石墩说:“你以为翻跟头是容易的,没有几年基本功怎么能行?你这样蛮干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拉伤韧带,甚至会造成骨折。”
但石墩不服气,他对马茹花说:“我一定要学会翻跟头,明年接娘娘的时候,我一定翻它一百个,叫你看一看。”
马茹花瞅着一脸憨相的石墩,又气又急:“你不准再练了,再练我可就不理你了。”
这一下把石墩吓住了,他对马茹花保证:“我不练了,不练了。”
“发誓。”马茹花厉害他。
“我再练我是狗。”
“那不行。”
“我是猪,行了吧?”
他把大家伙儿都逗笑了。
马茹花上了车,车就启动了,车子启动后,石墩和马茹花同时发现车上似乎少了个什么,少了什么呢?俩人同时想起,少了小人精马小倩。可惜马小倩去了乡上的幼儿园,要不然一定不会少了她,他们身后肯定会多出一条小尾巴,那多叫人难为情。
皮卡沿着新修的公路朝坡下的黄河滩上驶去。
蓦地,巨大的河槽在他们眼前轰然展开,一条大河向着远处意境幽远地延伸,大河气势磅礴,翻着波浪朝前涌去。
石墩把车停在黄河滩头,俩人沿河走去。
山坡上马茹花正开得热闹,一簇簇一片片,把马茹坡染成蜡黄,浓郁的香气随着河风涌动,叫人迷醉。
他们走着,不知是谁先开的头,俩人的手就拉到了一块儿。
“石墩哥,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你采来一把马茹花要插到我头上,说要把我装扮成黛眉娘娘。”
“我也记得,那次马茹花刺把我扎得满手流血,当时你还用嘴帮我吹气了呢。”
“是吗?我咋不记得啦?我用嘴帮你吹气了吗?”
“吹啦,我记得。你吹出来的气凉凉的,温温的,痒痒的,像是蚂蚁在爬。”
“没有,我不記得。”
“我记得。”
“我不记得。”
俩人一边对着花花嘴,一边手拉手朝前走。
河槽宽大幽深,头顶丽阳高照,忽然,一道绚丽的彩虹像鹊桥一样搭在了大河两岸,他们迎着彩虹走去,走到了彩虹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