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呐喊带你领略一场正义与与邪恶的对抗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i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好莱坞大片还是小清新来袭,都已无法满足现代人在越来越浮躁的影视剧中寻求真实的节奏。而总有一些电影以似乎写实的手法向我们呈现着我们不曾看到甚至不可想象的人性黑暗的地方,这样的故事因为残忍所以才更感觉到真实。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原本善良纯真的我们。”这是韩国电影《熔炉》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这是一部真实到无以复加的电影,而这句话也是每个观影者在看完《熔炉》后,脑海中第一时间能想出来的对影片的形容。
  影片一切始于大雾又终于大雾,男主角大叔在一片大雾弥漫之地,来到自己任职的学校。校长虚假的笑容,双胞胎兄弟政务主任的现实,宿舍老师完全是个现实版容嬷嬷。影片从一开始,就没有悬疑地揭露出每个人。事实一点点随之浮出水面,孩子们的惊恐与畏惧,公众的愤怒,政府的迂腐,事态的炎凉,一件件发生在现实中的事情,在电影里都细腻地被描绘出来。
  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叫雾津,可以理解成白雾弥漫的渡口,也是熔炉一般的社会的缩影。当社会正义得不到弘扬,不公正作为一种社会常态出现时,生活于底层的弱势群体便只能隐忍。这部电影刻画了太多的社会残酷现实,但也有人情冷暖,比如大叔的母亲一开始和大多数人一样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很反对他趟这趟浑水,但当她在一旁默默听完一场官司后,她只是平和地把吃的东西交给儿子,让他办完事情就回家,然后步履蹒跚地离开法院。无形间,又刻画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联想到现实中的许多人,也似乎有着这样一颗对于现实有太多的妥协,但仍旧保有纯正的质朴的心。
  如果说这个故事只是一个正义对抗邪恶的故事的话,那么影片或许就会流于肤浅。然而随着故事的铺开,我们可以看到在黑色体制下无可奈何的老师,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孩子的亲人,所有带着正义面具却又都败在了欲望和利益面前的普通人,以及随心所欲操控权利和关系而无视法律的校长。最后,主人公抱着孩子的遗像在水中挣扎的一幕,为这样的一次控诉带上了沉重的拷问以及一种令人心痛的悲剧色彩,从而也将影片推向了最高潮。
  影片的表演同样很出色,孔侑抛弃了花样美男的头衔,出演了这样一个在良知和现实中挣扎的平凡教师。小演员长得也很好看,又那么聪明懂事,指证校长成功的时候那个微笑真的是温暖人心阳光满溢,让人错觉她从没经历过那些恶心的事,让人错觉这件事一定会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都是错觉罢了。
  所以最讽刺的不是互相推诿的教育部和市政府,不是女医生作伪证被揭穿却不了了之,不是校长夫人吐口水爆粗口动手打架,不是原告律师最后倒戈,而是,那个审判,“……但是……”,这个转折才是最大的讽刺,明明已经认定性侵成立施暴有罪而且罪大恶极,“但是……”,但是,就这样结束了。
  弱势群体受到伤害是真实存在的。
  正义人士出面帮助是真实存在的。
  坏人得不到惩罚也是真实存在的。
  看到的看不到的,每天都在上演,不分国家民族肤色年龄性别。
  《告白》——善良崩坏,铅色冰心
  《告白》讲述了一个初中女老师森口悠子的6岁女儿溺死于学校的游泳池,而凶手竟是自己班级两个年仅13岁的学生。依据日本的法律,13岁的少年犯罪甚至杀人不必承担法律责任,两个学生在犯罪之后丝毫没有悔意和罪恶感。痛失爱女的森口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始了“复仇”。
  《告白》是一部有良心的推理作品,杀人者荒唐,但有社会成因,复仇者冰冷,但意在警世;故事人物不多,但格局很大;拍摄角度海量,但叙事效率很高。和许多强调谋杀手段奇特的故事相比,这是真正关注现实,不落俗套的好故事。从神职者到传道者,森口从未单纯地理解善意,在她冰一样凄凉的心里,世界就如电影中的教室那样,泛着深蓝的铅色。于是在这个黑板般熟悉的小世界里,她开始说出真相。
  在《告白》里,导演花了很大的心思降低用色,强调明暗对比,用心叙事。可称为中岛迄今为止各方面最收敛的电影。
  《牯岭街杀人事件》——各有前缘各自伤
  杨德昌导演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剧情完成了对青春的回忆和致敬,细针密线地解析了少年逐渐对世界幻灭的过程。
  一方面,杨德昌立足那个时期,取材真实案件,拍得足够真实可信;另一方面,杨德昌透过这个故事穿越时代,赋予这一群小孩宿命式的鲜明性格以及由性格而决定的命运,通过对不同人的命运的探讨,折射出一丝亮眼的阳光——那是人性之光的理想光芒。
  整部影片中所包含的信息和传达出的精神水乳交融,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切伟大艺术作品的共性。
  《永远的莉莉亚》——最残酷的青春
  这是一部看着让人揪心的电影,导演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展现了一个女孩在生活中的挣扎。片中另一个人物是个有些早熟的小男孩,与莉莉亚一样,他孤独无助,于是他成为了同样孤独的莉莉亚的唯一朋友,只有莉莉亚与他在一起时才能体会到一点快乐和温馨。
  就是这样一部残酷的电影,它残忍地将现实以最残酷的方式呈现,但是,它不会让你看后消沉,虽然,它展示的是现实的一面,展示的是最弱势孤独的群体。而在目睹了这一出悲剧后,大多数人都会从心底涌现出一丝同情,在这个世界,还有多少如莉莉亚这样不幸的少女在倍受摧残,她们的生活愈见灰暗,她们的生命日渐凋零,她们势单力薄无力抗争,惟有忍受,而经受不住这种梦想被丑陋吞噬的少女们则只有带着悲哀与不甘,走入另一个世界去寻求安宁。
其他文献
[摘 要]旅游演艺是全国各地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文化创意产品,是旅游产品发展的基本形态,在“演艺+”剧场、景区、山水实景等不同类型产品中,旅游演艺顺应了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提升了旅游地的人气和消费,让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历史有了更多的视听感受和理解,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增长和目的地的吸引力,同时也对城市文旅产业演艺产品的打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旅游演艺;品牌;策略     
期刊
细数来,我在景德镇这个城市已待了四年多。四年多的时间,不长也不短,我没什么变化,这个城市也没什么变化。  每座城市都有其主要的属性,上千年来,景德镇的属性一直是属火的。在千年窑火不断的景德镇,当操着外地口音的路人问路时,当地人的脸上就会涌现出一种浸在骨子里的自豪感,热情地回答路人的询问。也许是受窑火的熏染,景德镇人的性子稳稳的,像极了窑火虽温高却含而不发,小心翼翼地淬炼自己那一方瓷。这儿的人没有太
期刊
[摘 要]以“钢琴家—作曲家”双重身份的杜宁武的钢琴作品为文本,进行了中国色彩的体验与分析,并以“钢琴家—作曲家”为观点,提出两者互为推动的关系,这是众多中国优秀钢琴曲成功的内在基因,也是形成中國钢琴音乐独特艺术品质的原动力。  [关键词]中国色彩 ;《小曲五首》;“钢琴家—作曲家”        一、“钢琴家、作曲家”杜宁武   杜宁武教授是中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和施坦威双钢琴艺术家,
期刊
大学一年级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接受新环境、感受新事物的一年,比起高三枯燥的书本生涯,那一年充满了各种新奇与欢乐。有段时间,我们整天想着找点新鲜事儿去做,所以当我所在的外语系收到“年度英语话剧与演讲比赛”的通知时,大家都跃跃欲试了。这可真是一场及时雨,酣畅淋漓地浇透了我们躁动的心。  都说大学不同于中学生活,吃、穿、学习、活动都是“自给自足型”,凡事要亲力亲为,自我协调,虽然实则分班管理,但班主任一年到
期刊
[摘 要]岩脚侗寨以其久远的历史古迹,浓厚的民俗风情,丰富的传统乐舞而彰显出文化旅游的生态价值,笔者来此地进行了多次田野考察,对其音乐文化和民俗特色有了初步了解。对岩脚侗寨的古碑、古道、古建筑以及侗族传统的琵琶歌、敬酒歌进行现场考察、记录,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细致的音乐形态分析,对侗寨的古道文化与其传统乐舞进行文化阐释。  [关键词]岩脚;琵琶歌;田野考察;族群认同        一、靖
期刊
送走了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我们迎来了温婉热情的初夏五月。这个月份对大部分高中生来说没什么不寻常,依然是上课、下课、啃书本。而对高三的学生来说,此时则是高考冲刺的最关键时段。如果说六月因为高考而被称为“黑六月”,那么五月一定可以说是高考前“黑”得最透的一段时间。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算不上什么,惶恐不安、萎靡不振很常见,“头悬梁锥刺股”、打着吊针奋战的也不在少数,这就是我们常常听说或者正经历着的高考前最后
期刊
说到教育创新,中科大的少年班应该能算得上是中国内地最早的典型了。30多年前的一次历史偶然促成了中科大少年班,也开辟了一项非常有意义教育实践之路。  中科大少年班主要招收还没有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或能力突出的的青少年来提前接受大学教育。也正是因为中科大少年班生源的特殊性,让它成为了坊间流传的所谓“神童班”。  他们是会学习的少年才俊  神童之说自然是有些夸张了,但将中科大少年班的学生称为早慧
期刊
选择西交利物浦大学对我来说几乎算是偶然中的必然。当初与留学机会失之交臂,错过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利物浦大学,我的心情非常沮丧。后来在选择自己的出路时,我有点任性又有点赌气地选择了西交利物浦大学,一所由西安交大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办的大学。也许是为了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吧。就这样,我来到了这所有点争议、又有点神秘的学校。  起初我只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母校之一利物浦大学是英国著名的红砖大学,却一点都不了解
期刊
一  在四季如春的南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自北向南,常年流淌着甘甜清冽的河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大河两岸的人民。江上有座不大不小的平南大桥,桥的一头通向一座正在蓬勃发展的县城,那就是我的家乡。  德敏、老江和我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少年,是在同一所高中里混在一起的铁哥们。那一年,当别人正在为期末考试废寝忘食的时候,我们却在恣意挥霍着年少的岁月。就像在中考前一天,别人都是背着单词睡着的,而我却用被子盖
期刊
那年夏天,高三的师哥师姐们奔赴考场,我们整个高二年级忽然有点“物伤其类”,气氛凝重了好几天。之后的一段日子里,班主任、校长、各科老师,轮番对我们进行的动员大会一如当时的天气那般热情洋溢,可怜我们一群还没有正式升入高三的学生提早被戴上了“准毕业生”的帽子。  “准毕业生”的帽子还没戴稳当,班主任又是“重锤一击”:要在教室里挂上一个高考倒计时的牌子,以确保我们时刻记得要为高考奋力拼搏。  其实心理施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