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种信仰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jiren_rub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翠珍女士
  少时喜画,常年接受艺术熏陶和父亲的教导,绘画技艺日益提升。创作寻求“仪式感”,以花鸟写意为主。她言艺术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东西,遂不断提升内在的艺术修为,达至炉火纯青的绘画境界。学成后,她开班教学,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热爱艺术的学生,直至退休之年依然耕耘不止,为传承传统文化献出心力。
  绘画之路没有终点
  她的绘画之路始於父亲,一生便也没有终点。如今,父亲对待艺术的态度依然鞭笞着她,让她一步一步踩实脚下这片土地,在离艺术最近的地方感悟绘画的真谛。
  画画,对於孩童时期的李翠珍来说毫无概念。待到再大些,她开始拿起小树枝,在沙地上画各种小动物,画到开心处,蹦着进屋拉起父亲或母亲的手,出来看她的“傑作”。日子久了,画画渐渐在她脑海里有了概念。
  父女之间的情分,可以有很多种连结方式,对於李翠珍女士来说,与父亲之间的连结,多半来源於画画。其父亲是当代艺术名家,尤其注重精緻的细节。那时候,家里富有品味的各种摆设,让她得以长期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父亲认为,艺术是人生重要的调味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问,对於女儿,他自然也寄予厚望,希望将毕生所学传授予她。
  入门的时候,她是一张白纸,可家庭氛围的长年熏陶让她这张“白纸”跟别人有点不一样。她已早早的对艺术作品中的那些光与线、浓与淡的组合有了自己的认知,这些都为她学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对於一个年幼的孩子而言,未免也有顽皮不想学的时候,父亲便会很严肃地对她说:“学的东西是自己的,你既随我学了画画,就得严格按照我的要求来。”父亲教会了她从学习的知识和本领里汲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以此充实自己的生命。
  後来她顺利考取了美术院校,接受专业的艺术培训,进一步强化了美学功底。在学校的几年中,她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感悟越来越深,工笔画成了其擅长的画种。她运用扎实的绘画功底,融合水墨,创作出一幅又一幅色彩鲜明、内蕴厚重的作品,令专业老师称讚不已。
  流光易逝,学画的脚步卻一直没有停止。李翠珍女士不断修炼着自己的内功,沉住气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外力。“艺术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东西,内在的功力足夠深厚,则会表现出独特的绘画气质和绘画语言。”她说。
  後來,她有幸跟随岭南派画家赵少昂先生学习绘画。老师做学问的态度、对绘画独到的见解和领悟,深深地影响着李翠珍女士。她用心学习,汲取赵少昂老师绘画技艺之精髓,再将其借鉴到自己的创作中,终得长足进步。
  一直以来,李翠珍女士的绘画都以花鸟为主。相比父亲擅画的山水,花鸟的灵动、灵慧对她而言更有吸引力。绘画时,李翠珍女士总有自己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让她能更精準地把握主题,进而更好地进行创作。她说,绘画要捕捉到事物灵动的一面,如此作品才会生动传神。因此画鱼时,她便自己养了一缸鱼,閒暇时间多观察鱼儿灵动的画面;画花时,她会走到阳台,仔细揣摩花的颜色和形态,以此寻找创作灵感;再远些,她会去不同的地方旅行,路上拍些风景回来细细揣摩,並用自己的角度和方式去表达和记录,这未免不是一件乐事。
  她的绘画之路始於父亲,一生便也没有终点。如今,父亲对待艺术的态度依然鞭笞着她,让她一步一步踩实脚下这片土地,在离艺术最近的地方感悟绘画的真谛。离世前夕,父亲留给李翠珍女士一个本子,翻开本子时,那密密麻麻的字跡、乾净整洁的笔记,让她内心非常沉重。时至今日,无论走到哪里,李翠珍女士都会常常翻开本子,回想父亲当年的教诲,鼓励自己按照父亲的要求不断自我提升。
  从事艺术教学
  十几年来,一批又一批学生从她的课堂走出,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各行各业坚守着一份热爱艺术的初心。
  学成之後,李翠珍女士走上了教学的道路。2001年,做了几年家庭主妇的她回到香港,重新拾起棄置的画笔,开始开班教画画。她所收授的学生,幼及几岁的稚童,长及六七十岁的老者。孩童的天真时常令她回味起自己儿时学画的乐趣,长者的投入又让她感悟到学无止境的道理。她一边教学,一边从学生身上领悟对自己的绘画和人生有用的东西,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她平易近人、耐心教学的风格,倍受学生们的喜爱、尊敬。十几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她的课堂走出,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各行各业里坚守着一份热爱艺术的初心,让李翠珍女士充满欣慰。
  为更好地凝聚艺术爱好者,传承艺术文化,2008年,李翠珍女士在众学生和朋友们的支持下,创办了香港华翠艺文会。创办以来,香港华翠艺文会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师生画展。每次画展现场,她和学生的画作都是两道不一样的风景线。她的画作以花鸟为主,既有工笔画的精巧细密,又有写意派的物我共一,呈现出无穷的生活趣味。学生们的作品往往亦不落俗套,且每年都会诞生惊叹观众之作,诉说着师生一脈相承的艺术理想和绘画境界。
  回想自己多年的教学之路,她百感交集。“一开始从事教学,只是出於一份好奇。慢慢地,我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如今,这种乐趣可能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完成艺术梦想,创作出受人欢迎的作品。”她说,这也似乎成了她心中的一份信念。
  而今,儿孙绕膝,坐享天伦之乐,周末则在家画画,这便是李翠珍女士退休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过,她仍会每周抽出一天的时间,教一些和她一样的长者画画,帮助他们打发退休时光。偶尔她也会组织学生进行一日遊的採风活动,採购素材,参观艺术展馆,做思维创作等,和大家共同体会多元化的生活。“老龄化趋势严重的香港社会,令很多长者无所适从。”李翠珍女士说,她希望每位长者都多走出去参加娱乐活动,抑或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如此才会充满热情和活力。
  她的“艺术信仰”
  她认为艺术应是一种信仰,它和传统意义上的信仰一样,给人以无穷的力量与精神支撑。
  李翠珍女士的几十年从艺路,並非只与画画有关。她年少时喜欢与艺术有关的各种东西,在舞蹈方面也有着很高的造诣。
  早年,李翠珍女士在兴趣的促使下,开始学习舞蹈。可她渐渐觉得枯燥、辛苦,後来舞蹈在她看来,除了满足心中的一点“小虚荣”外,就是能起到健身的作用,她並不想坚持。“要不就不学,要学就学好。”和教她画画时一样,父亲的批评严厉而坚决。她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幸好她坚持了,後来的成绩告诉她,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都会在合适的时候,以多倍的果实回报予她。勤学苦练之下,她渐渐在舞蹈中绽放,看到了自己更美好的一面。2007年,李翠珍女士开始考舞蹈专业的文凭。2011年1月,她经由香港国际专业舞蹈总会推荐,成功考取英国国际舞蹈教师协会标準舞高级院士文凭与拉丁舞高级文凭十项全能,在舞蹈的道路上赢得了斐然成绩。
  此时她又想到了舞蹈教学。因此在绘画教学时期,她在任教“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荣誉委员组国画班及各大学校国画兴趣班的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教学范围,担任俊儿教学中心的舞蹈老师,专为成人教授国际社交舞。这些年间,李翠珍女士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她亦在这种忙碌间体会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况味。
  如果说,人生的许多幸运都是有缘由的,那麽,李翠珍女士的一路坚持,一路努力,一路付出,大概正是她的“艺术信仰”使然。是的,她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信仰,它和传统意义上的信仰一样,给人以无穷的力量与精神支撑。这种信仰,将伴随她的一生。
其他文献
【本刊综合报道】由国际五邑书画家协会主办的“国粹宏扬——首届国际五邑书画家协会名家邀请展”於9月21日起至9月25日下午五时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地下一至五号展览馆举行,展出九十多位书画家的逾二百幅书画作品,从山水至花鸟、人物、书法,多角度展示香港水墨发展面貌。  传统艺术 西方技法  国际五邑书画家协会会长司徒乃锺介绍时说:“协会成立於二OO八年,以弘扬国粹,联络乡谊,团结内地江门五邑籍的书画家及海外
期刊
张玉其先生  是香港东莞凤岗同乡会理事长,他爱香港,也爱自己的家乡,因此与一众旅港同乡秉承“爱国、爱港、爱乡”的精神,努力推动家乡与香港的交流合作,为实现两地资源互补,取得共同进步而努力。他们让那份浓厚的情愫,融到奔流不息的江流之中,沿西江入香江,连接了两地,最终汇入浩瀚无边的海洋里。  凤岗情 侨胞心  凤岗镇,被誉为“客家第一珠玑巷”“客侨文化之乡”。据史料记载,早在三百多年前,粤东地区就有一
期刊
10月1日开始,2018年诺贝尔奖各奖项得主陆续揭晓。从1901年到2018年,诺贝尔奖已经走过117个年头,不过,今年的诺贝尔奖有一个重大变化——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将取消颁发,只颁发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这5个奖项。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分别是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物理学奖
期刊
戴泽良博士  香港製造行业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的他,棄文投商,专注家电生产,事业高峰期间,管理在香港拥有一万多名员工的公司,後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为进入内地的香港製造商先驱,後购得由“光学仪器大王”黄克竞所创办的宝源基业,专注生产相机及望远镜等光学仪器,员工多达四五万人,事业辉煌。他说,创业的成功除了个人艰苦奋斗,更需要运气,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机会,鼓励年轻人充实自己,顺势而为,努力加运气
期刊
郑科雄先生  将青春奋斗的汗水洒在了香港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闽南人爱拼的影子。投身青年社团,他默默为社会发一份热,奉献一点力量。在他眼中这“都是一些平常事”。他言:责任比荣誉重要,热情比获得重要。作为晋江市政协委员,他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身为在外的遊子,他心念故乡,常思香港。  用拼搏写下青春故事  1996年,郑科雄先生从家乡晋江来到香港,与早在香港扎根的父母团聚。初来乍到,不懂广东话的他遇到
期刊
【本刊讯】11月16日晚,九龙乐善堂(简称乐善堂)假香港洲际酒店举行“乐善社屋·家添幸福”九龙乐善堂138周年慈善晚会,並邀请到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博士GBS太平绅士担任主礼嘉宾,各界官员友好、善长仁翁与乐善堂同仁聚首一堂,为“乐善堂社会房屋计划”筹募发展经费。晚会上梁嘉琪和司勳担任大会司仪,一众实力派歌手包括肥妈Maria Cordero、李丽霞及蒋志光担任表演嘉宾,献唱多首经典流行曲,为在场
期刊
萧国炜先生  青年创业家,致力於在香港推广数码摄影的理念,由此,他创办了“PhotoGIFT”公司,为用户提供影像摄录等服务。他创造性地推出了自动拍照机,让其成为市场的宠儿,也让公司成为了行业的先锋。为了在新时代下继续紧跟发展的步伐,他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放眼世界,寻找新时代下新的发展机遇。他极具社会责任心,关心中小企业的发展,关注行业的发展现状,並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  厚积薄发,成为市场先锋 
期刊
欧银女士  香港画家,祖籍阳春市,2009年来港,先後师从毕业於广州美术学院的西画画家詹金友老师,香港西画名家刘贵德老师,海派启蒙徐晓龙老师,香港海派国画画家曾锺贵老师,师从香港岭南派名家车桂新老师、卢清远老师,香港书法名家梁启明老师。她的画作承众家之长,集岭南派的本土化和海派的多元化於一体,具有多样性的艺术面貌,画风遒劲,入古出新。  追寻艺术的历程  出生在“漠水之阳,四季如春”的阳春市的她,
期刊
陈伟霖先生  是香港第一个为自己办丧礼的人,出版有著作《我的遗书》。从一出生就被诊断出患有皮肤癌,被下死亡书,到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他不断向大众传递着一个讯息:天生我材必有用,没有人应该被遗棄。通过歌曲、音乐会、时装秀、演讲活动、自传书籍等各种各样的形式,他帮助重疾患者、有自杀倾向的人士以及抑郁症患者等,度过充满挑战的时刻。最近更创办NGO组织——死嘢SAY YEAH!社,以期关注更多有需要的人
期刊
粤剧是以粤语演唱和唸白的戏曲,流行於粤方言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粤剧通过唱、做、唸、打的艺术手段,配合化粧、服饰、道具和锣鼓等演绎故事情节,其表现形式糅合了文学、戏剧、曲艺、舞蹈及武打,它的唱腔、行当、化粧、身段及曲谱等都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除了单纯的表演艺术外,粤剧作为地方酬神、打醮等宗教活动的“神功戏”,更甚具社会及文化价值。粤剧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