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4hb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充分整理传世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将历来学术界关于《葛覃》主旨的观点依据内容归纳为六大类,并一一进行考证辨析,以种种观点的矛盾为切入点,并结合上博简《孔子诗论》中有关《葛覃》的资料,重新考证《葛覃》的主旨。
  [关键词]《葛覃》 主旨 辨证 《孔子诗论》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62-03
  《葛覃》为《诗经·周南》的第二篇,位居《关雎》之后。全诗共3章18句。诗虽不及《关雎》有名,然而其主旨的阐释历来也是众说纷纭。
  一、《葛覃》主旨众说
  关于《葛覃》主旨,迄今主要有20种观点,罗列如下:
  1.后妃之本说。出自汉代《毛诗注疏》:“《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1]此说支持者甚多。2.治葛说。出自欧阳修《诗本义》:“诗人言后妃为女时,勤于女事,见葛生,引蔓于中谷,其叶萋萋然茂盛。葛常生于丛木之间,故又仰见丛木之上,黄鸟之声喈喈然,知此黄鸟之鸣,乃盛夏之时,草木方茂,葛将成就而可采。因时感事,乐女功之将作,故其次章遂言葛以成就,刈濩而为絺绤也。”[1]明代万时华《诗经偶笺》也同意治葛说。3.德美说。出自宋代刘敞《七经小传》:“‘葛之覃兮’谓葛之茂盛,则有人就而刈之,以为绤。如后妃在家,德美充茂,则王者就而聘之,以为后妃。”[1]4.勤俭敬孝说。出自宋代朱熹《诗集传》:“此诗后妃所自作,故无赞美之辞。然于此可以见其,已贵而能勤,已富而能俭,已长而敬不弛于师傅,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是皆德之厚而人所难也。《小序》以为后妃之本,庶几近之。”[1]5.四德说。出自元代刘玉汝《诗缵绪》:“此篇《传》以勤俭敬孝论之精切矣,窃又因此而推之,以为古者女子,姆教四徳,今诗所言为絺为绤者,妇功也。服绤澣濯者,妇容也。言告妇言也,勤俭孝敬,妇徳也。四徳咸备故曰:后妃之本,本即有。”[1]6.美太姒庶妾说。出自明代朱谋玮《诗故》:“《葛覃》后妃之本也。何以言本?内教之所由立也,太姒位乎正嫡,广求庶妾,并处宫中,不有所以教之,得无安于怠荒乎?蚕桑者,后夫人之所有事,而葛枲细务,则庶妇之职也。太姒身率絺绤,服之无斁,蚕桑可知矣。‘言告师氏’太姒自宁其亲也;‘薄污薄澣,归宁父母’语庶妾也。”[1]清代李光地《诗所》也同意此种观点:“后妃所自作以训嫔御者。”[1]7.妇道说。出自清代范家相《诗瀋》:“《序》曰:‘后妃之本也’合全诗观之治絺绤勤也;服无斁俭也;念归寜孝也;澣私衣敬也;告师氏礼也。一诗而五美具足,为天下万世妇道法矣。”[1]8.去妇词说。出自清代牟庭《诗切》:“《葛覃》去妇词也。”[2]9.民间妇德说。出自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可见周家王业,勤俭为本,以故民间妇道亦观感成风。圣人取之以次《关雎》,亦欲为万世妇德立之范耳。”[3]10.劝妇功说。出自牟应震《诗问》:“《葛覃》劝妇功也……黄鸟集而葛成,所以劝其采绤,服而宁亲,所以劝其成。”[4]11.女奴探望父母说。出自高亨《诗经今注》:“这首诗反映了贵族家的女奴们给贵族割葛、煮葛、织布以及告假洗衣回家等一段生活情景。”[5]12.女奴思归说。出自邓荃《诗经国风译注》:“写的是女奴在领主家服劳役,割葛、纺纱、织布等等。时间长久,渴望父母。她浣洗衣服,准备回家探问父母。这首诗,以美丽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被压迫做女奴的农奴的女儿劳苦与不自由,表达了对农奴制的不满思想,憧憬着解放。”[6]13.女子探望父母说。出自金启华《诗经全译》:“女子完工后,准备回家看她的父母。”[7]14.省亲说。出自袁梅《诗经译注》(国风部分)“这是一个妇女将要回娘家省亲时所唱的歌。”[8]15.少女受训后回家团聚说。出自鲍昌《风诗名篇新解》:“诗作者或是一位少女。她刚在“公宫”里受训结束,正在洗自己的衣服,准备回家去同父母团聚。”[9]16.贵族女子归宁说。出自余冠英《诗经选》:“这诗写一个贵族女子准备归宁的事。群鸟鸣集和家人团聚是诗人可能有的联想。”[10]17.抒发劳动愉快说。出自陈介白《诗经选译》:“这是描写一个妇女在采葛织布作衣的劳动过程中的愉快心情。最后借浣衣归宁作结,正为治葛点染生色,显示劳动的愉快。”[11]18.后妃的基本教育说。出自魏炯若《读风知新记》:“《序》言‘之本’,意思是,这样的教育,是一个可能作后妃的女子的基本教育。”[12]19.随军妇女告假探望父母说。出自樊树云《诗经全译注》:“这是一个随军妇女的歌。她采集葛藤,制作衣衫,洗洗刷刷,忙个不停,然后请假回家探望父母。”[13]20.新婚之妇省亲说。杨任之《诗经今译今注》:“这是一篇写新婚之妇归宁省亲的诗,并赞扬其勤劳恭谨。”[14]
  二、《葛覃》主旨众说辨证
  以上种种观点可以根据解诗的内容归纳为五大类1.赞美后妃说。上段中1、3、4、5、6、7、10、19都属于这一大类。这些说法都承袭了《毛诗注疏》的思想,把诗的主人公都确定为后妃,或是赞美后妃在家的时候美德好,才能嫁给文王;或是后妃出嫁之后不改本性,已贵而能勤,已富而能俭,已长而敬不弛于师傅,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这些美德都是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所以成为天下妇女的模范;又或是劝后妃要勤俭孝敬。2.探望父母说。包括上段的11、12、13、14、16、17、20、21。依据探望主人公的身份又可分为6种人:贵族女子、一般女子、女奴女仆、受训女子、新婚女子和随军女子。虽然身份各异,但是都是想尽快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3.治葛说。上段中2、18属于此类。描写后妃或者一般女子采葛织布做衣洗衣的过程。4.民间妇德说。5.去妇词说。
  《诗经》的年代距今有三千年之久,已经很难获知诗原本的意思,今人只能通过古典文献资料并结合诗文本身去考证,尽量推敲出诗的原始意义。首先看第一大类——赞美后妃说。此说源自《毛诗注疏》,是一种传统的看法,支持者甚多,但是不一定可靠。《毛诗注疏》认为此诗是歌颂后妃之本,并罗列其“本”有三:一是志在于女功之事;二是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三是尊敬师傅。如此“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志在女功即二章“是刈是濩,为为绤”;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即三章“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尊敬师傅即三章“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这些对于诗的解释都很适合,但是“化天下以妇道”一句在诗中无对应的内容,恐怕是《毛诗注疏》在解诗过程中附会的教化内容。此外,历来学术界对《毛诗注疏》的质疑很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归安父母”一句的解释和“采葛女”身份的争议。“归安父母”一句歧义甚多:简单说来分为两派:一派以孔颖达为代表,可以称之为“归宁派”,认为指女子出嫁后回家探望父母。另一派以马瑞辰、陈奂等为代表,可以称之为“归安派”,认为“归宁父母”应读成“归,宁父母”,归是归嫁的归,宁解作安,意为女子出嫁了才可以安父母的心。由此牵涉到“采葛女”已嫁、未嫁的问题,解决这一纠纷需要从诗中末章“归宁父母”的“归宁”一词来考察。《说文·止部》:“归,女嫁也。从止,从妇省, 声。”《诗经》中多次用到“归”作“出嫁”义讲,如《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疏曰:然是此行嫁之子往归嫁于夫,正得善时宜其为家室矣。”[15]这里“归”作“女子出嫁”并无疑义,但是“归”也可作“返回、归来”讲。同样《诗经》中也有例子为证,如《诗经·小雅·出车》:“执讯获丑,薄言还归。笺曰:伐西戎以冻释时,反朔方之壘,息戎役至此时而归京师。”[15]又如《尚书·商书·汤誓》:“王归自克夏,至于亳。疏曰:既已克夏改正名号,还至于亳,海内尽来。”[15]可见“归”作“返回、归来”义在《诗经》和上古其他文献中也是常用意思。以此来断定“采葛女”的身份恐怕不够说服力。
  其次看看第二类探望父母说。此说的依据建立在对“归宁”一词的解诗,通过上文的分析,“归”本义是指女子出嫁,引申义为返回、归来。单从诗文本身的“归宁父母”我们无法判断是否是已经出嫁的女子回家探望父母。依据诸家的说法,把回家探望的主人公分为六种:
  一是后妃说。清代以前无人质疑《葛覃》主人公的身份,都认为是关于后妃的诗。或是赞美后妃,教化百姓;或是后妃回娘家探望父母;又或是后妃治葛抒情。无论哪种说法,有一点是肯定的,主人公是后妃。比如郑玄、孔颖达等都明确指出这一点。宋朱熹在后妃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提出“后妃自作”说,其认为《葛覃》无赞美之辞,乃是后妃所自作。清儒姚际恒同意朱熹的勤俭敬孝的观点,但是认为“后妃自作”之说比较武断,他指出后妃不可能作出这样的诗,因为“后宫深处,安得见葛之延于谷中以及此原野之间鸟鸣丛木景象乎?”[16]清代的方玉润也指出:“愚谓后从勤劳,岂必亲手‘是刈是濩’,后即节俭,亦不至归宁尚服澣衣。纵或有之,亦属矫强,非情之正,启得为一国母仪乎?”[3]他认为《葛覃》叙述的是后妃是不可信的,因为并没有任何的根据来证明此点,至于后世据此的辨析更是穿凿附会。但他的论据仅为自己的推测,也没有实证。而且在《周礼·天官·典妇功》中也谈及王后进行女工的情况:“典妇功掌妇式之法,以授嫔妇,及内人女工之事赍。疏曰:王后织玄紞,公侯夫人纮綖,卿之内子大带则贵贱皆职事也。”[15]那在《葛覃》中受师氏教导的是否就是女仆、女奴呢?
  二是女仆女奴说。此种说法源自方玉润的“民间诗”的观点。自20世纪50年代起,学术界开始推崇方玉润的主张。《周礼·地官·师氏》:“掌以媺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 三曰顺行,以事师长。”[15]贾公彦疏:“以此三德教国子,王大子已下至元士之适子也。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者。此经直言国子。案,礼记《王制》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下文云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皆造焉。故知国子之中有卿大夫之子也。”[15]《礼记·昏义》:“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室;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教成祭之。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15]由此可知师氏是一职务之称谓。自然,普通人家的少女是不可能有这种待遇的,能有师氏教导之待遇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女性。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葛覃》中的师氏为妇女的教导者,而诗中受教导者则至少是贵族,惟有贵族方可有师氏。
  三是士大夫之妻说。此种说法成立的理由是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引:“《公羊》庄二十七年《传》何休《解诂》云:‘诸侯夫人尊重,既嫁,非有大故不得反。惟自大夫妻,虽无事,岁一归宁。’徐颜《疏》:‘自,从也。言从大夫妻一下,即《诗》云归宁父母是也。诗是后妃之事,而云大夫妻者,何不信《毛序》故也。”[17]王先谦还引用了鲁诗来证明,当代《诗经》学家陈子展也同意此种说法。
  四是受训女子说。此说出自鲍昌《风诗名篇新解》,推断此说源自孔颖达《疏》引《礼记·昏义》文:“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祖庙未毁教于公宮,三月祖庙既毁,教于宗室。”[15]有些学者以新几内亚原始部落将少女隐藏在灌木丛中进行集训的习俗对照,认为公宮是对未婚少女集训的地方,本诗所描写的,就是少女在葛藤遍野的山谷即公宮受训的生活。虽然很有想象力,但是把它同《诗经》中所有有关葛与黄鸟的意象综合比较起来可以发现这种说法并不符合诗意。
  五是随军女子说。出自樊树云《诗经全译注》,樊树云解释“师氏”:“古官名。统兵之官,西周今文中常见。”[13]由“师氏”一词的解释引申出诗旨,断章取义不足为信。
  六是新婚女子说。此说出自杨任之,“归宁省亲”和“勤劳恭谨”从诗文看还是能说得过去,但是,是否新婚女子我们单从诗文中无法判断。由于主人公分身的不同,造成了对《葛覃》的诠释也各种各样,从而无法推断出诗的主旨。上文所列的种种矛盾表明了《毛诗注疏》的不可信。
  再次看看民间妇德说和去妇词说。方玉润的观点突破了《毛诗注疏》的束缚,认为主人公来自民间,可是这样并不能解释诗中有关“师氏”的内容,证据不足。牟庭的去妇词说从诗文本身也无法判断,而且牟庭也没有给出有力的证据证明。陈子展的大夫家婚姻说把主人公定位在士大夫上,同于王先谦,是比较合理的一种说法。至于是否有关婚姻从诗的本身并不能肯定。
  最后看欧阳修的《诗本义》中的观点。虽然欧阳修认为“采葛女”是后妃似有不妥,但他对《葛覃》的解释与《孔子诗论》相似。综上所述,《葛覃》不是赞美后妃美德,也不是回家探望父母,更不是歌颂女奴勤劳。那么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得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启示。上博简《孔子诗论》评诗惜墨如金,一般只有几个字,有的甚至仅有一字。而对于《葛覃》则有大段评论,足见孔子对《葛覃》一诗的重视。《孔子诗论》中有第16号简和第24号简两号简评述《葛覃》。整理好的简文如下:
  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初之志,民眚(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返)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以上16简)以絺绤之故也;后稷之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以上24简)
  从《孔子诗论》简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孔子对于《葛覃》一诗的评述,并不如后人那样看重“采葛女”的身份,而只是用了一句“民性固然”加以概括。不管“采葛女”是后妃或是士大夫之妻,甚至是女仆女奴,在《孔子诗论》中,她们都是民。孔子并没有更多地关注《葛覃》主人公的身份,而是强调了人性中的本质因素。不管采葛的是后妃还是贵族女子或者是女仆女奴这样地位卑微的女子,她们在采葛的时候拥有的感触是相同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如见其美必欲返其本”。
  【参考文献】
  [1](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毛诗注疏》,《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2](清)牟庭.诗切.齐鲁书社,1983年.
  [3](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
  [4](清)牟应震.诗问,卷一,诗经要籍集成.学苑出版社,2003年.
  [5]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6]邓荃.诗经国风译注.宝文堂书店,1986年.
  [7]金启华.诗经全译.凤凰出版社,1984年.
  [8]袁梅.诗经译注.(国风部分).齐鲁书社,1985年.
  [9]鲍昌.风诗名篇新解.中州书画社,1982年.
  [10]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1]陈介白.诗经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12]魏炯若.读风知新记,卷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3]樊树云.诗经全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14]杨任之.诗经今译今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
  [15](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16](清)姚际恒.诗经通论,诗经要籍集成.学苑出版社,2003年.
  [17](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
  
其他文献
[摘要]智能手机的应用软件中,腾讯微信已成为每位智能手机用户的必备软件之一。国内部分图书馆已经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为读者进行信息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及其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并研究了该种信息服务模式特点。  [关键词]图书馆 微信 微信公众平台 读者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09-01  伴
[摘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党的全部工作中的根本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群众路线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根植于党的全部历史中。为民、务实、清廉是党在适应新形势下确保做好群众工作的破冰之举,彰显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群众路线 为民 务实 清廉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12-01  
[摘要]本文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介绍该学院“英语 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新时期探索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英语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09-01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多年来,高校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便。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创设多种问题情境,优化知识形成的过程,改进教學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个体——合作”相结合,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中特别强调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关注每个学生
[摘要]“苦难”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自古便是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之一。而今日的“苦难意识”多集中于“西部文学”中,笔者通过对马丽华散文中“苦难意识”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探讨,结合其他“西部散文”作家的创作特点,来窥探西部散文中“苦难意识”的起因、特点和发展。  [关键词]马丽华 苦难意识 西部散文  [中图分类号]I1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
[摘要]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德育课教学效果就尤其重要,而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最重要是根据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课教学 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92-02  现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难,所以学生的生源广泛
[摘要]日本中世五山文学盛行,而担当五山文学主体的是五山禅僧,其中中岩圆月是五山僧人中独特的存在,也是富于个性的僧人之一。中岩有很高的汉文学素养,不仅著述了论说文,而且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汉诗。他奔放不羁的性格也影响了汉诗的创作。从汉诗中,能窥见作者坎坷的一生和思想的变化,值得细细品读。  [关键词]五山文学 中岩圆月 汉诗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
[摘要]网络流行词极大地丰富了中文词汇,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如何向更多渴望了解当代中国语言文化的外国友人有效传达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特征和文化内涵,成了翻译学新的实践领域。文章从概念隐喻视角出发,结合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网络词汇,分析这些词的语义特征和文化内涵,并结合国外媒体对这些流行词的报道,分析总结网络流行词汇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隐喻 翻译技巧 外国媒体  [中
[摘要]通过对海南省白沙县人民币流通情况的调查,笔者发现人民银行撤并基层发行库在改变当地现金供应模式的同时,也导致了撤库地区现金调拨成本增加、供应结构失衡、人民币流通质量下降、人民银行现金管理难度增加等诸多问题,影响了白沙县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此种状况亟需转变。   [关键词]发行库 撤并 人民币 流通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
[摘要]国家公休制度的实施催生了独特的“假日经济”现象,长假成了争抢收视的“黄金周”,由此产生了“假日电视”。本文提出了现阶段假日电视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借鉴了国外电视的“播出季”理念,提出了假日电视节目“项目管理”概念,为国内的假日电视制作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假日 电视节目 黄金周 电视媒体 节目编排 季播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