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精神以敢于摒弃旧事物旧思想、创立新事物新思想为特征,创新精神提倡胆大,不怕犯错误;提倡新颖独特;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提倡大胆质疑……
传统的科学教学时常显现教师对学生意识淡漠的现象,表现在善于让学生配合教师,而不倡导教师配合学生,影响了学生自主活动的实质与深刻性,堵塞了学生的创新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赋予科学教学多年来倡导的“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的教学原则以新的内容和要求。作为科学教师必须重视体现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在价值,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在认识事物的活动中,要充分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发散了才有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愿意并能够对自然界的事物及其联系提出问题,观察到尽可能多的现象,发现到其他人未留意的东西,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等。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通过“自己想办法”来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是可贵的,具有独立性、独特性,教师的操作过程越“放手”,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越高,因而,教师要做的,只是把问题交给学生。
例如:要把水中的细菌、病毒杀死,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加热。但有个学生却问:“老师,细菌被杀死后,它们的尸体应该还留在水中,我们吃了为什么没事呢?”我听后一愣,对呀,这个问题我可从没想过,他们跳跃的思维火花,真够活跃的。尽管当时我不会立刻回答,但课后我认真查阅了有关资料,在第二节课前及时告诉了学生。如四年级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课,要求讨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我让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想象后自行实验验证,学生们一开始说的就超出了教材要求的范围,有江河湖海中的水,有植物体内的水,有动物体内的水,甚至于有人体内的水……他们把所学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水循环场景,从而更进一步,更完整地认识了水的循环过程。
二、在实验活动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
思维产生于动作,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学科特点的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脑想”进而“动手做”,因此,实验作为科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三年级下册《果实和种子》一课的教学,要求探究种子萌发时需要什么条件,当要讨论是否需要空气时,我没有说出具体要求,只是布置任务,请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空气,结果同学们想出了好多办法,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把种子固定在泡沫塑料的边缘,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外,另一颗绑在泡沫塑料的下部,这样就弥补了教材中把种子绑在木棒上必须随时注意水量多少而带来的麻烦。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对这种实验就有了更加浓厚的研究兴趣。
三、在课外活动中,重视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努力实践
科学课外的研究活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独立性、实践性更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有些培养学生种养能力的科学课,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努力去实践。如,五年级下册《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要求同学们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由于学生生在农村,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知道很多植物可以用茎繁殖:桑树、柳树、月季花、空心菜等,同学们在家前屋后用压条法或扦插法繁殖他们认为可以用茎繁殖的植物,其品种繁多,甚至有些连我都没听说过的植物居然也在他们的尝试实践中繁殖成功了。用根和叶繁殖的植物同样也精彩纷呈。
又如《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要求认识自己家乡的空气是否受到了污染,我只把学生分成几个调查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展开了各项调查,运用了各种辅助手段,各种调查渠道,真是各显神通,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精彩纷呈,令我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倡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今天,不可能是在守陈守旧的教育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目标、观念、手段、方法、评价等都必须与创新精神相协调,为学生构建起创新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教好科学很难,面对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有时真让我无所适从,但就在这些千奇百怪的甚至有点荒唐的问题中,跳跃着学生们创新的火花,教师只有细心呵护才能让这束看似极微弱的火花,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传统的科学教学时常显现教师对学生意识淡漠的现象,表现在善于让学生配合教师,而不倡导教师配合学生,影响了学生自主活动的实质与深刻性,堵塞了学生的创新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赋予科学教学多年来倡导的“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的教学原则以新的内容和要求。作为科学教师必须重视体现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在价值,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在认识事物的活动中,要充分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发散了才有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愿意并能够对自然界的事物及其联系提出问题,观察到尽可能多的现象,发现到其他人未留意的东西,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等。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通过“自己想办法”来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是可贵的,具有独立性、独特性,教师的操作过程越“放手”,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越高,因而,教师要做的,只是把问题交给学生。
例如:要把水中的细菌、病毒杀死,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加热。但有个学生却问:“老师,细菌被杀死后,它们的尸体应该还留在水中,我们吃了为什么没事呢?”我听后一愣,对呀,这个问题我可从没想过,他们跳跃的思维火花,真够活跃的。尽管当时我不会立刻回答,但课后我认真查阅了有关资料,在第二节课前及时告诉了学生。如四年级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课,要求讨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我让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想象后自行实验验证,学生们一开始说的就超出了教材要求的范围,有江河湖海中的水,有植物体内的水,有动物体内的水,甚至于有人体内的水……他们把所学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水循环场景,从而更进一步,更完整地认识了水的循环过程。
二、在实验活动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
思维产生于动作,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学科特点的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脑想”进而“动手做”,因此,实验作为科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三年级下册《果实和种子》一课的教学,要求探究种子萌发时需要什么条件,当要讨论是否需要空气时,我没有说出具体要求,只是布置任务,请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空气,结果同学们想出了好多办法,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把种子固定在泡沫塑料的边缘,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外,另一颗绑在泡沫塑料的下部,这样就弥补了教材中把种子绑在木棒上必须随时注意水量多少而带来的麻烦。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对这种实验就有了更加浓厚的研究兴趣。
三、在课外活动中,重视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大胆尝试,大胆探索,努力实践
科学课外的研究活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独立性、实践性更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有些培养学生种养能力的科学课,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努力去实践。如,五年级下册《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要求同学们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由于学生生在农村,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知道很多植物可以用茎繁殖:桑树、柳树、月季花、空心菜等,同学们在家前屋后用压条法或扦插法繁殖他们认为可以用茎繁殖的植物,其品种繁多,甚至有些连我都没听说过的植物居然也在他们的尝试实践中繁殖成功了。用根和叶繁殖的植物同样也精彩纷呈。
又如《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要求认识自己家乡的空气是否受到了污染,我只把学生分成几个调查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展开了各项调查,运用了各种辅助手段,各种调查渠道,真是各显神通,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精彩纷呈,令我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倡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今天,不可能是在守陈守旧的教育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目标、观念、手段、方法、评价等都必须与创新精神相协调,为学生构建起创新的空间,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教好科学很难,面对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有时真让我无所适从,但就在这些千奇百怪的甚至有点荒唐的问题中,跳跃着学生们创新的火花,教师只有细心呵护才能让这束看似极微弱的火花,绽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