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人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新课导人,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那么,如何把握好多媒体技术在导入环节中运用最佳时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呢?
创编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故事对各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教学内容所反映的问题情境,创编简短、新奇的小故事,并结合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比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除法、比、分数”的相互关系,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导人新课:“话说‘除法大师’打着自己的旗号招兵买马,广收弟子。在众多弟子中,有两位十分好学,得到了除法大师的真传。学成师满之日,除法大师对两位爱徒说:“你们已功德圆满,该自立门户了,临别时为师也没什么礼物可送,在我的宝库里只有除号,你们拿去分了吧。”这师兄弟俩倒是聪明,合计了一会儿之后,师兄扛走了除号中的横线,师弟拿了剩下的两个小圆点各自闯江湖去了。除法大师用除号表示两数的关系:例3÷5,大师兄表示成3/5,而师弟则表示成3:5。3:5叫作比,‘:’及前后两数又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板书:认识比。
教材编排比的意义是通过三个实例告诉学生“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我认为与其直白告诉,不如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境里感受数学知识,自主建构数学模型。于是我设计以上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故事氛围中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并对“÷”、“-”、“:”进行自创式的符号分解。这样的设计方便了学生对新概念的建立,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比、除法、分数的本质联系。同时,课件动态的呈现有效地集中了学生注意力,唤醒了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学习的殿堂。
创设情境导入,激活生活经验
思考是从问题开始,问题缘于特定情境。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帮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因此,导人教学时就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发认知冲突,进而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我是这样导人: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新奇的圆的世界,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面对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接着用多媒体呈现平静的水面,创设往水里丢进一颗小石子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发现是一定的,表情是惊喜的。然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激情的解说,继续用多媒体呈现一组组美妙绝伦的圆形画面,让学生找圆,在充分感知圆的神奇后揭示课题。这样巧妙的设计,结合漂亮的画面和动态的演示,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心情经历了“注视一好奇一激动一惊羡一高涨”这一连串的复杂变化。学生似乎已触摸到了圆跳动的脉搏,感觉自己正融入圆的世界。
新旧连接导入,触发探究意识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凭借多媒体手段,巧用旧知导入新课,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迁移法让学生学会推导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在导人时,我借助多媒体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的过程。接着,在直观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之处。随后,出示一个梯形提出质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我们是否可以仿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这样水到渠成地触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同时在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安排下,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演示,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设置悬念导入,提升数学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疑、激疑,根据小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适时运用信息技术导入,使学生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如“数学广角《简单的容斥问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多媒体出示题目:四(3)班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9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8人。参加这两个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觉得老师真幼稚,想都不想回答有17人。而我告诉学生不是17人,是14人。学生立刻产生疑问,怎么可能呢?这种认知冲突把他们带进自主探索的轨道。然后我出示表格和学生姓名,让学生用鼠标尝试把姓名“拖人”韦恩图。经过集体思考,讨论,操作后,学生肯定会想到有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所以只有14人。接着再让学生看着韦恩图思考不同的算式,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的导入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能触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更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创编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故事对各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教学内容所反映的问题情境,创编简短、新奇的小故事,并结合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比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除法、比、分数”的相互关系,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导人新课:“话说‘除法大师’打着自己的旗号招兵买马,广收弟子。在众多弟子中,有两位十分好学,得到了除法大师的真传。学成师满之日,除法大师对两位爱徒说:“你们已功德圆满,该自立门户了,临别时为师也没什么礼物可送,在我的宝库里只有除号,你们拿去分了吧。”这师兄弟俩倒是聪明,合计了一会儿之后,师兄扛走了除号中的横线,师弟拿了剩下的两个小圆点各自闯江湖去了。除法大师用除号表示两数的关系:例3÷5,大师兄表示成3/5,而师弟则表示成3:5。3:5叫作比,‘:’及前后两数又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板书:认识比。
教材编排比的意义是通过三个实例告诉学生“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我认为与其直白告诉,不如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境里感受数学知识,自主建构数学模型。于是我设计以上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故事氛围中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并对“÷”、“-”、“:”进行自创式的符号分解。这样的设计方便了学生对新概念的建立,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比、除法、分数的本质联系。同时,课件动态的呈现有效地集中了学生注意力,唤醒了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学习的殿堂。
创设情境导入,激活生活经验
思考是从问题开始,问题缘于特定情境。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帮助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因此,导人教学时就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发认知冲突,进而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我是这样导人: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新奇的圆的世界,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面对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接着用多媒体呈现平静的水面,创设往水里丢进一颗小石子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发现是一定的,表情是惊喜的。然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激情的解说,继续用多媒体呈现一组组美妙绝伦的圆形画面,让学生找圆,在充分感知圆的神奇后揭示课题。这样巧妙的设计,结合漂亮的画面和动态的演示,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心情经历了“注视一好奇一激动一惊羡一高涨”这一连串的复杂变化。学生似乎已触摸到了圆跳动的脉搏,感觉自己正融入圆的世界。
新旧连接导入,触发探究意识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凭借多媒体手段,巧用旧知导入新课,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迁移法让学生学会推导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在导人时,我借助多媒体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的过程。接着,在直观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之处。随后,出示一个梯形提出质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我们是否可以仿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这样水到渠成地触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同时在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安排下,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演示,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设置悬念导入,提升数学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疑、激疑,根据小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特点,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适时运用信息技术导入,使学生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如“数学广角《简单的容斥问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多媒体出示题目:四(3)班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9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8人。参加这两个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觉得老师真幼稚,想都不想回答有17人。而我告诉学生不是17人,是14人。学生立刻产生疑问,怎么可能呢?这种认知冲突把他们带进自主探索的轨道。然后我出示表格和学生姓名,让学生用鼠标尝试把姓名“拖人”韦恩图。经过集体思考,讨论,操作后,学生肯定会想到有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所以只有14人。接着再让学生看着韦恩图思考不同的算式,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的导入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能触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更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