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王朝的强大和繁盛,是与其奉行的国策密不可分的。代宗朝(762—779)诗人张惟俭《赋得西戎献白玉环》一诗,就颂扬了唐王朝的开放及平等的民族政策带来的四海统一,人心所向:
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
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
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
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
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功。
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
诗的开头两句“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是说唐王朝实行开放政策,交通畅达,方物来自四面八方的国家。唐王朝的强大得益于开放的国策,并在开放中成就伟业,彪炳千秋,所谓“大业来四夷,仁风和万国”(张衮《梁郊祀乐章·庆休》),唐王朝的开放和繁盛,吸引了周边众多的国家,就像大禹当年涂山盟会一样,有万国争相执玉前往。
“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两句,是说唐王朝国土面积广大,北至金河以北、玉门关以东的各国也争相来朝。从太宗、高宗、武则天到玄宗,唐王朝不断拓土开疆,加强边防,疆域北抵金河以北,安北都护府一度设在哈尔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向西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行政统辖直达今天的中亚、西亚,在大宛、康居、昆墟、条支、修鲜、波斯,均设有都督府、都护府;安东都护府、熊津都护府、鸡林都护府均设在今天的朝鲜半岛。诗人怀念“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太宗朝和“承平岁久,自开远门至藩界一万二千里,居人满野,桑麻如织”的玄宗朝,认为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盛世。太宗、玄宗朝国家统一安定,敞开国门与四方交通:“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齎粮,取给于道路焉。”即便是看似荒远的金河之北,也分封土地;玉门关以东的僻远之邦,也入国朝贡。和平、富裕、繁荣的景象随处可见。
“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两句中,“荆璞”出自《韩非子·何氏》: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武王,王不识玉反断其左足和右足。到文王时,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王使人剖璞,果真得到宝玉,名之为“和氏璧”,后用献和氏璧比喻一片赤诚。“郑环”出于《左传》昭公十六年:晋国的韩宣子有一玉环,其中一半在郑国商人手里,韩宣子向郑国国君请求得到,相国子产不愿意给,说这不是公家府库保存的东西,寡君不知道。这两句诗是说,西戎所献白玉环如荆璞一样完美无缺,珍贵异常,与当年晋人所看重的郑环不能同日而语,何况白玉环本身包含了进献者的一片真情。
“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二句最有内涵,说的是“胡”文化对唐文化的影响。正朔,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的新历法,后亦泛指历法。《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这两句诗说,唐王朝的历法和文化虽传自于汉朝,但唐人的风俗好尚却明显地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唐人推崇“胡”文化,好胡食、胡乐、胡服,“胡”文化的阳刚大气、摒弃苛细,深得唐人之心,也与向上的时代要求相一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唐文化的开放和大度。
“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功”两句,是说西戎所献白玉环有幸获得手提胸佩的亲近,也不白费朝觐者花了许多功夫的精心打磨,表明了西戎对用作礼物的白玉环的郑重和用心。
结尾“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两句,是说由于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和魅力,即使是隔绝难通的边远地方,也渴望来到唐王朝,争相向文明大国学习,这也是德宗朝的毛涣“万里求文教,王春怆别离”所要表达的。历史上的西戎并不和东方的中国交通,由于西域的凿空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汉朝开始交往渐渐增多。唐王朝建立之后,不断前来献纳贡品的西戎国家有百国之多。唐王朝体恤诸国地处僻远,朝贡不易,“视地远近而给费”。这两句以精练准确的语言指出了唐文化对“胡”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丝绸之路畅通、繁盛带来的结果。当时,天竺、扶南、西凉、龟兹、疏勒、康国、高昌以及高丽、日本等,竞相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唐王朝频繁交往,并从中获取文化上的养分以发展壮大自己。
英国艺术史学者贡布里奇先生说:“论地理,欧洲跟中国遥相睽隔,然而艺术史家和文明史家知道,这地域的悬隔未尝阻碍东西方之间所建立的必不可少的相互接触,跟今天的常情相比,古人大概比我们要坚毅,要大胆。商人、工匠、民间歌手或木偶戏班在某天决定动身启程,就会加入商旅队伍,漫游‘丝绸之路’,穿过草原和沙漠,骑马甚或步行走上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寻找工作或赢利的机会。”这段话可视为“争趋上国风”的形象注釋。
张惟俭的这首诗是大唐繁盛的缩影,“上国风”如描如绘,可感可见,至今读来让人振奋不已。它告诉人们,无论古代还是今天,开放是强国的必由之路。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就必须有大国风范,必须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血肉之中。
(选自《学习时报》2017年7月7日)
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
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
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
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
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功。
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
诗的开头两句“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是说唐王朝实行开放政策,交通畅达,方物来自四面八方的国家。唐王朝的强大得益于开放的国策,并在开放中成就伟业,彪炳千秋,所谓“大业来四夷,仁风和万国”(张衮《梁郊祀乐章·庆休》),唐王朝的开放和繁盛,吸引了周边众多的国家,就像大禹当年涂山盟会一样,有万国争相执玉前往。
“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两句,是说唐王朝国土面积广大,北至金河以北、玉门关以东的各国也争相来朝。从太宗、高宗、武则天到玄宗,唐王朝不断拓土开疆,加强边防,疆域北抵金河以北,安北都护府一度设在哈尔和林(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向西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行政统辖直达今天的中亚、西亚,在大宛、康居、昆墟、条支、修鲜、波斯,均设有都督府、都护府;安东都护府、熊津都护府、鸡林都护府均设在今天的朝鲜半岛。诗人怀念“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太宗朝和“承平岁久,自开远门至藩界一万二千里,居人满野,桑麻如织”的玄宗朝,认为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盛世。太宗、玄宗朝国家统一安定,敞开国门与四方交通:“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齎粮,取给于道路焉。”即便是看似荒远的金河之北,也分封土地;玉门关以东的僻远之邦,也入国朝贡。和平、富裕、繁荣的景象随处可见。
“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两句中,“荆璞”出自《韩非子·何氏》: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武王,王不识玉反断其左足和右足。到文王时,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王使人剖璞,果真得到宝玉,名之为“和氏璧”,后用献和氏璧比喻一片赤诚。“郑环”出于《左传》昭公十六年:晋国的韩宣子有一玉环,其中一半在郑国商人手里,韩宣子向郑国国君请求得到,相国子产不愿意给,说这不是公家府库保存的东西,寡君不知道。这两句诗是说,西戎所献白玉环如荆璞一样完美无缺,珍贵异常,与当年晋人所看重的郑环不能同日而语,何况白玉环本身包含了进献者的一片真情。
“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二句最有内涵,说的是“胡”文化对唐文化的影响。正朔,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的新历法,后亦泛指历法。《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这两句诗说,唐王朝的历法和文化虽传自于汉朝,但唐人的风俗好尚却明显地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唐人推崇“胡”文化,好胡食、胡乐、胡服,“胡”文化的阳刚大气、摒弃苛细,深得唐人之心,也与向上的时代要求相一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唐文化的开放和大度。
“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功”两句,是说西戎所献白玉环有幸获得手提胸佩的亲近,也不白费朝觐者花了许多功夫的精心打磨,表明了西戎对用作礼物的白玉环的郑重和用心。
结尾“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两句,是说由于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和魅力,即使是隔绝难通的边远地方,也渴望来到唐王朝,争相向文明大国学习,这也是德宗朝的毛涣“万里求文教,王春怆别离”所要表达的。历史上的西戎并不和东方的中国交通,由于西域的凿空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汉朝开始交往渐渐增多。唐王朝建立之后,不断前来献纳贡品的西戎国家有百国之多。唐王朝体恤诸国地处僻远,朝贡不易,“视地远近而给费”。这两句以精练准确的语言指出了唐文化对“胡”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丝绸之路畅通、繁盛带来的结果。当时,天竺、扶南、西凉、龟兹、疏勒、康国、高昌以及高丽、日本等,竞相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唐王朝频繁交往,并从中获取文化上的养分以发展壮大自己。
英国艺术史学者贡布里奇先生说:“论地理,欧洲跟中国遥相睽隔,然而艺术史家和文明史家知道,这地域的悬隔未尝阻碍东西方之间所建立的必不可少的相互接触,跟今天的常情相比,古人大概比我们要坚毅,要大胆。商人、工匠、民间歌手或木偶戏班在某天决定动身启程,就会加入商旅队伍,漫游‘丝绸之路’,穿过草原和沙漠,骑马甚或步行走上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寻找工作或赢利的机会。”这段话可视为“争趋上国风”的形象注釋。
张惟俭的这首诗是大唐繁盛的缩影,“上国风”如描如绘,可感可见,至今读来让人振奋不已。它告诉人们,无论古代还是今天,开放是强国的必由之路。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就必须有大国风范,必须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血肉之中。
(选自《学习时报》2017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