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e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文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但是,在说明文的写作实践中很多同学抓不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把握不住说明的中心,因而文章写得很散,不能把事物介绍明白,很难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因此,学生写说明文,常常感到自己在心理上与描写的对象有着难以言说的“距离”。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说明文的写作也不例外,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一定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打破说明文写作的“僵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说明文的写作呢?下面就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谈一谈体会。
  
  一、写作对象的特征是说明中心
  
  说明文是用来说明写作对象的。因此,把写作对象说清楚、说透彻是写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说明写作对象往往需要说清这一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成因、关系、作用等等,而最要紧的就是必须要抓住写作对象的特征。也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根本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就要以这个特征为说明中心。从各个方面有层次地介绍和说明。比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设计上的共同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中心来写。并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和说明。可见,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以这个特征为说明中心,有层次地进行说明和介绍,就能使读者对苏州园林有基本了解。
  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把握说明中心呢?最根本的是要对被说明的事物有深入的了解和细致的研究。这就要对事物进行认真观察,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它的特征,认清它的本质,找出它的规律。
  总之,抓住了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就能避免只在事物表面现象上转圈圈,就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里,抓住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而展开充分说明。
  
  二、选好说明对象的写作角度
  
  所谓选好写作角度,就是选择从哪种因素、哪个侧面入笔写起。选择什么样的写作角度,不能由学生自已主观臆想,而是由写作对象即被说明的事物的特点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被说明的事物不同,写作时入笔的角度就不一样。比如对于城市、建筑的介绍,既可以从内到外,又可以从外到内,也可以以一点为中心,按它的方位(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分部位来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文章,在点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和交代了建碑的起因后,立即按照不同的部位做介绍:白玉台阶、二层平台、汉白玉栏杆;碑身正面毛泽东同志的题字,碑身背面周恩来同志书写的碑文;又以东南西北为顺序,分别介绍了碑身的浮雕。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鲜明、清晰的印象。
  
  三、运用多种方法。力求说明清楚
  
  为了将事物说明清楚,学生单用一种方法是不行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方法大致有二:1、以说明为主,适当地穿插叙述、描写、议论,借助这些表达方式增强说明效果。2、可同时运用几种说明方法如定义、分类、举例、比较、数字等,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说明。
  譬如,《中國石拱桥》以说明为主,但也恰倒好处地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的手法,使被说明的石拱桥更生动、真切,增强了表达效果。在说明方法上,作者不是单用一种方法,而是将概说、举例、数字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收到了理想的说明效果。
  
  四、语言文字通俗浅显
  
  说明文一定要做到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力避晦涩难懂的字句,要求语言文字通俗浅显。如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就用简明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沙漠的危害、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等科学知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说明文的写作同其他体裁的文章相比,更要认真、全面地了解说明对象,准确把握其特点。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注意上述几点是必要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学生多阅读,多练习。说明文离我们生活很近,用处很大,又是中学语文考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和写好说明文。
其他文献
传统的教学理论把课堂教学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思想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其实思想教育在教学工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现代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是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现代化的一代,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认识到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并让他们有信心承担自己的使命。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教育教学中師生教与学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指出:“在教育活动中准确地自我表现定位是教师观的核心。教师应意识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要为人师,不做经师;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不同层次上提高数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
期刊
多年来,教与学总是相辅相成的。在过去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教师耐心地教,学生刻苦地学,最后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收效甚微,学生应得到的智力开发、思维形式的拓展都没有到位,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教学方式上大做文章,把教学活动彻底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让新的课程理念占领整个教学领域,真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真的做到引导学生会学、巧学、灵活、创新,到了关键之处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期刊
摘要: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欣赏,相互创造的课堂。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表扬,赏识学生,面向全体,尊重个性,真情鼓励,推陈出新,肯定优点,正视不足,跟踪鼓励,着眼发展。让学生“抬头”学习,使学生在鼓励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鞭策中得到上进的力量。  关键词:赏识 尊重 鼓励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主动设问和研究,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并进行各种体验。从中学会如何去收集、分析和判断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起应对急剧变化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力。这种学习方式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其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已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析、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结合地理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研
期刊
数学新教材大纲把原来对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改为“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只有两字之差。概念的内涵却更加丰富了,使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了认识上的转变。在注重逻辑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其中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看不到数学的本质,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学中过多注重
期刊
“学问”,顾名思义,不仅要学,还要会问,只有能提出问题来才能把学问搞好。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问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 教师是一本会说话的书  教学中我经常告诉学生,不懂就要问,越是爱问问题的学生越是爱学习的学生,老师也越器重,不要怕难为情。要把教师当作会说话的书。在以往的学生中,问问题最多的学生往往科学成绩也是最好的,因为他们在思考、在
期刊
摘要: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工伤事故频繁发生。当前我国工伤事故处理中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工伤事故处理模式必须确立制度保障功能、补偿功能、惩戒与预防功能,须兼收民事侵权责任的优点。构建我国工伤事故处理综合模式,要以工伤保险优先选用为原则,以企业存在过错时的补充方式为基础,企业无过错时采用取代模式,第三人侵权时适用相加模式,但当企业未缴纳保险费时,则由企业直接承担特殊侵权责任,本文对我国当前立
期刊
摘要:笔者对尖子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尖子生在思想、心理素质上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并据此提出对尖子学生实施德育的对策: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推向社会的大课堂,加强集体主义教育,重视榜样的作用,争取家校的配合。  关键词:尖子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对策    德育历来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但长期以来,人们实施德育总习惯于侧重道德行为方面,因而把教育的对象集中于少数的所谓“差生”。我以为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