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景观社会是由法国著名的情景主义学家居伊·德波[1]所提出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其理论意图相当明显,他希望以此宣告一个新的历史断代,即宣告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已经过度到德波所指认的视觉表象化时代。本文在景观社会的语境下,揭示摄影沦为被商业化了的文化工具,同时,也成为了一种通过广告和某种营销策略来表达商业文化的工具。
关键词:商业摄影;景观;景观社会;商品文化
一、何为景观社会
在《景观社会》第一章的开篇“引语”中,德波引用了《基督教的本质》第二版序言里的一段话,核心要义是批判基督教神学语境中上帝的幻象取代人真实感性的生活。他指认,那是一个“影像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的被颠倒的时代。德波借用马克思这一双重语境来确立自己全新的立意,与上帝的幻象有异曲同工之处。他将19世纪西方社会判断为“符号胜于所指、摹本胜于原本、幻象勝于现实”。他的判断已经完全被景观时代所证实:“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直接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离我们而去,进入了一种表现。[2]”这是德波《景观社会》中最著名的一句断言。
景观作为“景观社会”的关键词,愿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地表演和作秀。首先,景观指认“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所谓少数人演出,指的是作为幕后操控的资本家,他们制造了充斥当今全部生活的景观性演出。而多数人,指的就是被支配的观众,他们在“一种痴迷和惊讶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这种迷入性的“看”意味着控制和默从。
其次,景观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它既不是暴力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也不是商业过程中看得见的强买强卖,而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景观”的最重要原则就是“不干预主义”只有不干预的隐性控制才是最深刻的奴役。贝斯特对此也曾说到:“景观是一种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的现实状况,是十分实际并在物质上得以解释,并且这种意识形态拥有一种真正的“催眠行为”和“刺激力量”。”
深入《景观社会》,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篇,马克思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社会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3]”而德波正是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出了“表象化”一词,意指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转变为表象的形式存在,真实世界沦为简单的图像,影像升格成看似真实的存在。景观社会是视觉主导社会现实的影像社会,茫茫世界,视觉影像成了决定性力量。影像制造欲望,欲望决定生产,物质生产依旧客观,但是在景象制造出来的假象和操控之下的劳作。
二、景观社会与商业摄影
在21世纪,商品文化主导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对此可能还未察觉,但它已经成为人类建构的某种历史、文化来主导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关系。在景观社会的语境下,摄影成为了一种被商业化的文化工具,资本家通过运用摄影和一系列的大众媒体来创造一种状态或者假象来使消费者麻痹,从而促进商品文化的发展。
摄影和媒体让消费者卷入一个充斥着幻象与虚假意识的世界里,德波将其称之为“一场持久的鸦片战争”,并讨论了“景观作为幻象”的不可置疑性。德波称:“大量的摄影和视觉信息正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无论我们是呆在家中还是出门在外,广告、杂志、报纸、电影、互联网、包装袋等等都传达着商业信息。它们主要致力于表现一个迷人的、娱乐的、消费世界。”对此一些后现代主义者也认识到商品景观和摄影所创造的媒体信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的影响。让·鲍德里亚称:“景观社会是超真实的。[4]”道格拉斯·凯尔纳称:“商品景观是一种全球化的超级景观,它大量的占用了人们生活的空间与时间。”
摄影影像是景观社会的关键支撑。德波指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逻辑中,照相机以两种方式定义事实:对大众而言,摄影创造商品景观;对统治者而言,摄影是一种监控对象。”摄影影像的生产同样完善了统治思想。摄影影像的变化取代了社会的变化,消费“影像”及商品的自由也成为自由本身。
摄影作为一种文化工具及传播媒介,不仅本身就是商品,也对商业利益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在商品文化中,摄影与广义上的政治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不仅要谈论商业摄影,还要以广揉的视角来探讨摄影再现中的政治学问题。
参考文献:
[1] 居伊·德波: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之一。
[2] 《景观社会》:居伊·德波著,张新木译,[M].南京大学出版社。
[3] 《资本论》:马克思著,郭大力,王亚南译,[M].三联书店。
[4] 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被称为“知识的恐怖主义者”。
作者简介:
安梦帆(1994.9~)女 河北省石家庄市 大连工业大学(17级硕士)当代艺术方向;
张婉宁(1998.3~)女 辽宁省葫芦岛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 美术学系观念绘画方向。
关键词:商业摄影;景观;景观社会;商品文化
一、何为景观社会
在《景观社会》第一章的开篇“引语”中,德波引用了《基督教的本质》第二版序言里的一段话,核心要义是批判基督教神学语境中上帝的幻象取代人真实感性的生活。他指认,那是一个“影像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的被颠倒的时代。德波借用马克思这一双重语境来确立自己全新的立意,与上帝的幻象有异曲同工之处。他将19世纪西方社会判断为“符号胜于所指、摹本胜于原本、幻象勝于现实”。他的判断已经完全被景观时代所证实:“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直接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离我们而去,进入了一种表现。[2]”这是德波《景观社会》中最著名的一句断言。
景观作为“景观社会”的关键词,愿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地表演和作秀。首先,景观指认“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所谓少数人演出,指的是作为幕后操控的资本家,他们制造了充斥当今全部生活的景观性演出。而多数人,指的就是被支配的观众,他们在“一种痴迷和惊讶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这种迷入性的“看”意味着控制和默从。
其次,景观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它既不是暴力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也不是商业过程中看得见的强买强卖,而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景观”的最重要原则就是“不干预主义”只有不干预的隐性控制才是最深刻的奴役。贝斯特对此也曾说到:“景观是一种意识形态,源于社会的现实状况,是十分实际并在物质上得以解释,并且这种意识形态拥有一种真正的“催眠行为”和“刺激力量”。”
深入《景观社会》,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篇,马克思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社会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3]”而德波正是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出了“表象化”一词,意指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转变为表象的形式存在,真实世界沦为简单的图像,影像升格成看似真实的存在。景观社会是视觉主导社会现实的影像社会,茫茫世界,视觉影像成了决定性力量。影像制造欲望,欲望决定生产,物质生产依旧客观,但是在景象制造出来的假象和操控之下的劳作。
二、景观社会与商业摄影
在21世纪,商品文化主导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对此可能还未察觉,但它已经成为人类建构的某种历史、文化来主导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关系。在景观社会的语境下,摄影成为了一种被商业化的文化工具,资本家通过运用摄影和一系列的大众媒体来创造一种状态或者假象来使消费者麻痹,从而促进商品文化的发展。
摄影和媒体让消费者卷入一个充斥着幻象与虚假意识的世界里,德波将其称之为“一场持久的鸦片战争”,并讨论了“景观作为幻象”的不可置疑性。德波称:“大量的摄影和视觉信息正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无论我们是呆在家中还是出门在外,广告、杂志、报纸、电影、互联网、包装袋等等都传达着商业信息。它们主要致力于表现一个迷人的、娱乐的、消费世界。”对此一些后现代主义者也认识到商品景观和摄影所创造的媒体信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的影响。让·鲍德里亚称:“景观社会是超真实的。[4]”道格拉斯·凯尔纳称:“商品景观是一种全球化的超级景观,它大量的占用了人们生活的空间与时间。”
摄影影像是景观社会的关键支撑。德波指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逻辑中,照相机以两种方式定义事实:对大众而言,摄影创造商品景观;对统治者而言,摄影是一种监控对象。”摄影影像的生产同样完善了统治思想。摄影影像的变化取代了社会的变化,消费“影像”及商品的自由也成为自由本身。
摄影作为一种文化工具及传播媒介,不仅本身就是商品,也对商业利益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在商品文化中,摄影与广义上的政治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不仅要谈论商业摄影,还要以广揉的视角来探讨摄影再现中的政治学问题。
参考文献:
[1] 居伊·德波: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之一。
[2] 《景观社会》:居伊·德波著,张新木译,[M].南京大学出版社。
[3] 《资本论》:马克思著,郭大力,王亚南译,[M].三联书店。
[4] 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被称为“知识的恐怖主义者”。
作者简介:
安梦帆(1994.9~)女 河北省石家庄市 大连工业大学(17级硕士)当代艺术方向;
张婉宁(1998.3~)女 辽宁省葫芦岛市 大连工业大学16级 美术学系观念绘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