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彻电影中的金庸群侠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a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76年,楚原执导改编自古龙小说的武侠电影《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大受欢迎,与此同时,佳视制作的金庸武侠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白彪、米雪主演)亦家喻户晓,由此便掀起影视界争拍武侠电影的风潮。1977年,邵逸夫眼见古龙武侠片大卖,遂决意开拍武侠盟主金庸的系列作品,开篇之作便是由张彻执导、倪匡编剧的《射雕英雄传》,其后则有楚原版《倚天屠龙记》、《书剑恩仇录》等作品相继问世。
  自1977年拍摄《射雕英雄传》以来,张彻一共执导过七部改编自金庸小说的武侠电影,是迄今为止香港导演中把金庸小说拍摄成电影最多的一位。这七部电影分别是,《射雕英雄传》(1977)、《射雕英雄传续集》(1978)、《飞狐外传》(1980)、《射雕英雄传第三集》(1981)、《碧血剑》(1981)、《神雕侠侣》(1982)和《侠客行》(1982)。
  其实从早在1967年张彻名震香港的武侠电影巅峰之作《独臂刀》中就已经能找到金庸武侠作品的影子。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改编自金庸武侠小说,但整部电影从故事构思创意到人物设置都来源于金庸先生最中意的作品《神雕侠侣》。而在1982年张彻与倪匡合作拍摄的《神雕侠侣》中,桃花岛上郭芙和武家两兄弟欺负杨过的场景和《独臂刀》中断臂的主人公方刚被齐佩和两位师兄欺辱的场景甚为相似。
  仅从张彻的这七部电影来看,改编得最好的可算是1980年的《飞狐外传》,它在情节上最为完整,剔除庞杂的次要人物后,主线情节提取展示得恰到好处,在人物性格塑造上也比较完整,并且这是张彻电影中为数不多的没有过分血腥场面的影片。
  
  二
  
  很多由原著改编的电影作品都容易被原著的叙事结构和风格所左右,从而影响导演和编剧的二次创造。但对于张彻而言,他能极其清楚地分辨和提炼出一切能代表他个人风格的片段和线索,从而使原作很好地为他的电影服务。
  张彻电影一直以阳刚著称,多用于表现男性间的热血情谊,影片中洋溢着青春、热血、激情,在这一点上说,与金庸的武侠小说是相通的,我想这也是张彻选择改编金庸作品而非古龙的原因之一。但电影的核心毕竟是导演而非编剧,更加不会是原著者,所以,这些影片中的金庸群侠也明显被打上了张彻的风格和烙印。
  1.男主人公阳刚青春。即使是金庸先生笔下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由于电影时间的限制,首先在拍摄成电影时也必然会做出一些改动,尤其是这样信息量庞杂的原著;其次,受类型电影的限制,武侠功夫片必需要有好看的打戏,既然要加重打戏上的笔墨,人物的性格自然也就会被简化了。所以往日各具特色的金庸群侠们,在张彻的影片中,开始渐渐具有同一性。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第一部中郭啸天的盘肠大战和杨铁心自杀谢世时的血腥镜头都带有明显的标签性质,郭啸天和杨铁心的大侠形象是得到提升还是贬低暂且不论,但第二部《射雕英雄传续集》中的郭靖,确是一味与人缠斗。在黄蓉暂代丐帮帮主的那一段,对于已经要离去的铁掌帮,郭靖还是一股脑地冲上前去,什么也不说就和裘千仞打斗起来,斗了约有三分钟,谁也没伤着谁,于是这一仗没有结果的就结束了,既没有阻挡铁掌帮的离去也没有其他任何实质性作用,纯粹是为了打给观众看,让观众过把瘾。但这样一来,张彻电影里的郭靖就变成了一个有勇无谋并且冲动好动的青年,再加上傅声本来形象灵动活泼,就不是很适合郭靖这样一个憨厚的角色,他为了演出郭靖憨直的感觉难免会让人觉得有装傻充愣的嫌疑。由此可见,张彻在改编金庸小说时,注重的依然是他自己擅长的打斗戏,而对于男性人物形象并没有多加挖掘和塑造。又如《飞狐外传》中的胡斐。张彻版的胡斐在影片中明显因为刻画人物蜻蜒点水而显得灵动不足。影片中的胡斐少了原著中的机智,似乎变成了一个以复仇为中心的壮汉,遇事冲动而少思考,是典型的阳刚之人,尤其是在影片结尾处,胡一刀墓前的大混战,胡斐在斩杀毒手药王的弟子后,一刀砍断田归农的身体,田归农尸身在空中断成两截,是张彻标志性的分尸画面。
  2.女性角色地位依然不高。为了刻画突出男性的阳刚英雄之美,在张彻执导的金庸武侠电影中,原著中主要女性角色要么缺席,要么就被符号化了。如《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没有小龙女的《神雕侠侣》大概所有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张彻版的《神雕侠侣》就真的这么做了。整部影片从郭靖的七个师傅桃花岛被害开始讲起,注重杨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桃花岛受辱、对身世产生怀疑、跟欧阳锋修习武功、终南山办事学艺,讲的都是杨过,小龙女这个名字在影片末尾才被提到,并且直到最后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所以一部《神雕侠侣》,不见神雕,也没有侠侣。“神雕侠侣”中的一代侠女就这样在张彻的电影里被堙没了。没有了杨过和小龙女缠绵的爱情故事,没有了李莫愁揪心的过往,没有了尹志平的痴恋,没有了郭襄的纯情,张彻版的《神雕侠侣》里若是没有黄蓉的出现,就几乎完全变成了一部男人的戏。《飞狐外传》中的程灵素算是张彻着墨较多的女性了,但片中程灵素的形象与原著也确有很大差别。首先是程灵素出场时的那件大红色裙子,活脱脱一个新娘子,与原本朴素少言的灵素差别实在太大;其次,片中的程灵素几乎可以用甜蜜可人来形容,妩媚又爱笑,但原著中程灵素则是一位超然于世的少女,寡言少语,眼眸清亮。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反差,我认为是张彻将原著中的袁紫衣与程灵素合二为一了,由于袁紫衣这一重要人物在影片中没有出现,而原著中程灵素的形象又不足以吸引观众眼球,于是将二人在性格上融为一体,使影片更加好看一些。但即便如此,灵素在这部充斥着男性荷尔蒙的影片中也不过是个点缀,这与张彻一贯的风格相吻合,在这个以复仇为主题的故事下,程灵素更多的像是一个解毒的工具而并非胡斐的意中人。
  总之,张彻电影中的金庸群侠都被深深烙上了张彻阳刚的印签,澎湃流畅的打斗场面甚为常见,但在追求影片票房和可看性的同时,人物个性塑造往往就被忽略掉了。
  
  三
  
  对于金庸作品的改编,张彻有自己的看法:“就我拍摄的金庸小说而论,成绩并非很好。原因在我二人性格不同,查良镛兄为人沉着厚重,作品如长江大河;我却是反叛尖锐的性格;只是激流瀑布,故此只能表现他作品的一枝一节。我自觉拍得较好的是《射雕英雄传第三集》,因集中在瑛姑、南帝之间的情怨故事。我始终拍不出金庸小说的博大精深,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最后放弃了。”
  在我看来,金庸是温雅的而张彻是粗砺的,张彻将金庸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最致命的缺陷就是他最显著的强调影像特征,也就是过分追求阳刚之美。在他的影片中我们的确很难看到那个富有历史感的、极具中国古典文化和东方气质的金庸的影子。张彻拍出的是金庸小说作品的某一个侧面,在这个部分里,张彻将他自己的东西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张彻是借用了金庸的整体框架和噱头来为自己的影片服务,这几部改编的作品除了最先着手拍摄的《射雕英雄传》还在尽量忠于原著之外,越往后张彻个人的发挥就愈加天马行空。
  毋庸置疑,张彻确实是一个能坚持自己个人风格的导演,即使是金庸小说这样优秀的作品也不能左右甚或影响他的风格和拍摄手法。然而也只有这样对作品有独特理解的导演才能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独特的影像标签,比如白衣大侠,又如西乐配乐。所以,虽然张彻改编的金庸作品存在着这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粗枝大叶的张彻并不计较这些,毕竟他又一次为邵氏赚足了票房。
其他文献
《庄子·山木》云:“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对于赞誉和诋毁都无所谓,能伸能屈,应时而变,不固守一端;可上可下,以和顺自然为原则,游心于万物之源;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所主宰,怎么会受累呢?这是庄子向往的一种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超越境界。人生在世,真正做到放达随意,以忘却自我的态度处世很难,也是不现实的。然作为一种审美
期刊
王跃文,湖南溆浦人。198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政府机关工作。主要作品有《国画》、《梅次故事》、《大清相国》、《苍黄》等,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2010年冬,在他的寓所,我们采访了这位执着于现实主义的作家。  问:王老师,非常感谢你给我们采访的机会。今天就你被当前批评界称为“官场小说第一人”开始。你看如何?  答:好的,别客气,我尽量就你们提的问题聊。如果跑题,就提醒我。  问:对于这样一个命名,不管
期刊
曾经以“市长作家”驰名的谭仲池,已出版过多部长篇小说,就小说技艺而言,已经驾轻就熟;他的追求,在于风格和立意。擅长诗歌、散文和歌词创作的他,转而做小说,一开始就储满着诗意的情感,实行着诗意的灵性的表达。张承志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诗。无论小说、散文、随笔、剧本,只要达到诗的境界就是上品。”湖南文艺出版社最新推出的谭仲池的小说《土地》,就是这样的上品。他的小说,以生活为根基,以人生为母题,以自我心灵
期刊
今年是“五四”新文运动90周年,这的确是值得中国人纪念的特殊日子,因为正是从90年前的这一天开始,我们曾不无自豪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告别了“传统”走向了“现代”。  实际上,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来讲,“五四”只不过是一个历史变革的时间窗口,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巨大能量,却是聚集于晚清时代思想启蒙的屡次运动。如果没有梁启超等思想界与文化界前辈声嘶力竭的振臂呐喊,即使胡适与陈独秀等新锐再有天大的本事也将一事
期刊
悲歌一曲动地来/大爱如海化彩虹  悲壮出诗人,诗的激情在抗震救灾中奔涌燃烧!  尼采有句名言“我们只有在艺术中能够容忍激情的东西,生活的人们则应该质朴谦逊,不事喧哗”。这是非常对的,没有激情,不可能创作艺术,写出诗歌。但呈现出来的作品则必须呈现深刻、质朴、凝重和冷静,这样能真正给读者提供一个让人震撼、共鸣和心灵享受的艺术印象和纯洁情感、神秘梦幻和生命的光芒!  去年五月十二日十四时二十八分,突然发
期刊
谭仲池的长篇小说新作《土地》新近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对于这位长期在文学园地辛勤耕耘、在诗歌(歌词)、散文与小说诸多文学体裁写作上均有丰硕收获的业余作家来说,决不是简单地增添了一部新作,也不是一位多年从政的党政领导的附会风雅之举。他在“题记”之一中说:“有幸能为在土地上生息、劳作、奋争、建设、雕塑农村、城市和承延历史、铸造现代文明的农民兄弟写一部关于他们当代命运的书,我以为应是人生一件极为重要极有
期刊
戴望舒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家,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他融合西方象征主义诗学,有选择地运用西方现代诗歌技巧,并立足于中国古典诗词资源,积极调动已有的旧诗积淀,巧妙地点化中国传统诗歌意象,完成了对新诗的发展,显示出了鲜明的主观性和民族化特征,成功地传达出1930年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现代情绪。    一、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和文学思潮,发端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
期刊
众所周知,中西诗学在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上具有极大的差别,西方诗学注重的是概念演绎和逻辑推理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铸就了西方诗学条理严密、逻辑贯通和表述清晰的体系特征,而中国诗学则注重的是感悟体验的非理性或超理性的感悟思维,感悟思维培育了中国传统诗学直观体验、灵气飘逸和整体把握的生命形态。我们完全可以说,中西诗学之所以迥然有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它们在思维方式上的这种截然不同。由此,要实现中西异质诗
期刊
盛琼是近年来活跃在广东文坛上的新兴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多描写主人公的心灵世界、生活中的欲望挣扎,《生命中的几个关键词》、《我的东方》就是如此。2006年出版的《杨花之痛》是又一部探视心灵世界欲望问题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夏云与不同男人的情感纠结,揭示了现代人在面临着众多选择的时候,却最终丧失了幸福感。  小说的主人公叫夏云,她是特区电视台的女主播,有着耀眼而时尚的身份。借助于这样的身份,她
期刊
第六代导演路学长的《租期》原名《租妻》,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的是一个具有戏剧性和荒诞性的故事,生活在某城市的男子濒临公司倒闭的事业边缘,此时远在农村的父亲病危,为了满足父亲临死的愿望,男子租了个偶然遇上的小姐假扮未婚妻回家。在传统中国的观念习俗里,妻子代表着端庄、贤淑和善良,是传宗接代的母体,是伟大和坚韧的同义词,娶妻也被看作是人生中最为神圣的事情之一,它常被视为一个男人成长与成熟的标志。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