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损失标准与违法获利标准的顺位问题研究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向纵深处推进,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不断涌现,实际损失标准与违法获利标准的顺位问题一直广受学术界与司法实践的关注.通过考察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计算标准及其顺位的司法实践,分析我国实际损失标准与违法获利标准的司法适用困境,借鉴域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侵权损害赔偿计算标准的有益经验[1],提出完善我国实际损失标准与违法获利标准的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以会展合同为重点进行阐述,以会展合同的种类、会展合同特征为基础展开分析,阐述了当前会展合同法律问题存在的缺陷,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会展合同法律法规的建议,旨在能够有效保障会展活动的开展,保障会展活动各方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并为推动我国会展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校园欺凌,是文明社会的一颗毒瘤,它不仅给欺凌者自身心理带来危害,更给被欺凌者造成严重的身心创伤,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应该及时遏制这种势头的蔓延.本文分析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借鉴了美日英德四国防治校园欺凌的经验,提出了应对我国校园欺凌可以采取的策略.
居住权制度作为《民法典》新增制度,仍有规定模糊之处和规范上的空白.在居住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中可以探知,居住权的人役性并不是固有属性,居住权的本质属性是所有与使用的分离.居住权客体是他人房屋,农村房屋、房屋部分及附属设施也为居住权客体.居住权是用益物权,可依合同、遗嘱或者遗赠设立,通过遗嘱的方式设定居住权,在继承开始时,继承人当然地、直接地取得居住权.未来,居住权制度还会随着实践的积累不断丰富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创新创业越来越关注.与此同时,一批新的风险投资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要顺利规避风险,就要加强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安全管理的实际成效和质量.本文从不同方面来探讨风险投资企业所面对的法律风险,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以及思路,希望可以更好地保障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稳定性和发展的效果,促进风险投资企业顺利稳定运行.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中心环节.本文从当下中国社会凝聚共识的共性问题入手,从人民政协独特的组织性质、职能定位出发,提出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优化路径:把凝聚共识贯穿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履职全过程,充分运用人民政协特殊的组织平台.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以确保政治方向,强化理论武装以增进“四个认同”,发挥制度优势以提升政治自觉.在“广泛凝聚共识”方面,通过目标价值聚集精神合力,通过共享互通化解隔阂歧见,通过协商议政调节各方利益,促进相互理解
对刑法理论中的义务冲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仅可以促进刑法体系结构的完善和刑法理论的发展,还能对刑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指导,帮助无罪的人不受到法律的追究,使有罪的人得到其应有的惩罚.文章从义务冲突的含义及其相关学说,义务冲突理论的司法适用等关键词入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对我国犯罪构成要件和法律结果的剖析来论证义务冲突行为在当下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是一种超出刑法法律规范的正当化行为,并对其相关规定与司法适用进行阐述.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而充分发挥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已为学界所共识.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一部分,传统乡规民约蕴含宝贵的乡村治理智慧,并分别表现在其文本形态、组织形态、礼俗形态和法律形态中.挖掘传统乡规民约基本形态所蕴含的治理资源,并从中获得当代启示,既是传承传统农耕文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需要,也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需求.新时代提升乡规民约的乡村治理能力,需要充分发挥文本形态的成文性优势,促使乡规民约在治理上有章可循;充分发挥组织形态的自主性优势,提升乡规民约的自治效能;充分发挥礼
由于留置盘问时效性极强、调查效果极好,现绝大部分的公安机关都习惯于利用留置盘问调查侦办案件,常取得可观的侦查效果.但从法律角度上讲,留置盘问并不属于强制手段,仅是一种具有形式强制效果的“准强制手段”,该权力的行使可能会造成职权滥用或侵犯行为人权利的情况.基于此,本文以公安机关留置盘问权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法律性质与完善路径,争取为留置盘问的合理应用提供帮助.
“非刑罚化处理”是当今刑法改革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在当代刑法改革背景下,通过阐释非刑罚化的含义,结合非刑罚化相关的理论基础,对非刑罚化处理的实施途径展开论述,并且提出了关于非刑罚化处理的评价与选择的要点把握.
欺诈例外是内地与香港间拒绝承认与执行法院判决的法定理由,根据判决样本的分析结果,内地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欺诈”的内涵、范围、审查标准尚有诸多问题.“欺诈”内涵的认定应注意内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欺诈”与本文研究主题的区别;认定“欺诈”范围应更细化具体,不应一刀切否认内在欺诈;“欺诈”的审查标准可以参照内地再审制度的规定.本文针对内地现行制度的不足,梳理出一套欺诈例外制度,以期推进两地司法判决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