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异常凝血酶原(APT)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同期健康查体正常人各100例,采用改进的凝血酶原-ECV(P-E)一步测定法检测所有对象APT水平,比较肝癌组与正常组APT差异;同时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100例PHC患者甲胎蛋白(AFP),比较PHC患者APT与AFP阳性检出率。结果 PHC患者APT检测平均值为(513.2±121.4)ng/L,显著高于正常人的(57.3±23.7)ng/L,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PHC患者APT阳性检出率为93.0%(93/100),显著高于AFP阳性检出率67.0%(6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PT可作为PHC筛选的重要实验室生化指标,对于AFP浓度较低或阴性PHC患者更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指标。
【关键词】 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原发性肝癌;诊断
我国是肝癌高发地区,肝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排位第二。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有明显增高趋势。目前关于原发性肝癌(PHC)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甲胎蛋白(AFP)等血清肿瘤学标志物的测定。近年来有人发现异常凝血酶原(APT)在PHC患者中表现出较高水平,并致力于将其用于PHC诊断的研究。笔者测定了100例PHC患者血清APT、AFP,比较两者阳性检出率,同时比较PHC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APT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PHC患者100例,作为肝癌组,其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龄34岁-76岁,平均年龄(47.6±11.7)岁,病程2月-3年,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或针刺活检确诊为PHC;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成人100例,作为正常组,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33岁-81岁,平均年龄(46.9±12.3)岁,100例健康成人均无恶性肿瘤及全身其他系统性疾病病史。所有研究对象在2周内均无抗凝或促凝药物使用史。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背景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PT检测采用杨玉芳等研发并改进的凝血酶原-ECV(P-E)一步测定法[1]进行测定,正常参考值为APT<100ug/L;AFP检测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进行测定,使用新波公司ANYTEST2000时间分辨荧光测定仪,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AFP正常参考值为≤10.00 ng/mL。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癌组与正常组APT比较 100例健康体检正常人的APT检测平均值为(57.3±23.7)ng/L,100例PHC患者APT检测平均值为(513.2±121.4)ng/L,PHC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肝癌患者与正常人群APT检测值对比()
2.2 PHC患者APT与AFP阳性率比较 100例PHC患者中APT阳性检出率为93.0%(93/100),显著高于AFP的阳性检出率67.0%(67/100)(x2=21.1250,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关于肝癌的实验室诊断,多年以来AFP的检测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有人发现AFP并不是最为理想的肝癌标志物,在已经确诊的肝癌患者中仍存在AFP假阴性现象[2],故寻找更为敏感、准确的实验室指标成为国际肝脏肿瘤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凝血酶原在肝脏合成,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蛋白,在维生素K作用下,凝血酶原可羧化成为γ-羧基谷氨酸,发挥其在凝血中的生理作用。但当患者体内维生素K缺乏时,羧化过程所需羧化酶活性减低,导致凝血酶原不能正常羧化,从而产生APT[3]。Liebman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肝癌患者中发现了高水平的APT,随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APT的研究不断涌现。近年来,APT检测方法不断完善,使其与PHC的关系更受关注。
另有学者指出,PHC可自主产生APT,该观点的证据主要有:在肝癌细胞株培养的上清液中可发现APT;肝癌病灶经外科手术切除后,APT则降至正常范围;而病情复发者则又可出现APT的异常增高;APT异常升高患者并不伴有维生素K的缺乏。笔者在对本组资料的研究中发现,PHC患者的APT检测值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中的水平(P<0.05)。相关研究对于PHC患者的APT阳性率的报道多在56.4%-94.7%,笔者在研究中通过对100例PHC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发现,APT阳性率为93.0%,与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相似。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PHC患者APT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在PHC患者中,APT阳性率显著高于AFP。
综上所述,APT可作为PHC筛选的重要实验室生化指标,且阳性率高于AFP,故对于AFP浓度较低或阴性PHC患者更不失为一种较为敏感的生化指标。在临床应用中若能将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杨玉芳,梁宁生,蒙子卿.改进凝血酶原ECV一步测定法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5):607.
[2]卜丽莎,刘也,朴松旭.异常凝血酶原含量的测定及其在肝癌診断中的临床应用[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26(5):482-483.
[3]刘志肖,窦亚玲.诊断肝细胞癌的一个新肿瘤标志物—异常凝血酶原[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6(16):56-57
【关键词】 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原发性肝癌;诊断
我国是肝癌高发地区,肝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排位第二。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有明显增高趋势。目前关于原发性肝癌(PHC)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甲胎蛋白(AFP)等血清肿瘤学标志物的测定。近年来有人发现异常凝血酶原(APT)在PHC患者中表现出较高水平,并致力于将其用于PHC诊断的研究。笔者测定了100例PHC患者血清APT、AFP,比较两者阳性检出率,同时比较PHC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APT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PHC患者100例,作为肝癌组,其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龄34岁-76岁,平均年龄(47.6±11.7)岁,病程2月-3年,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或针刺活检确诊为PHC;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成人100例,作为正常组,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33岁-81岁,平均年龄(46.9±12.3)岁,100例健康成人均无恶性肿瘤及全身其他系统性疾病病史。所有研究对象在2周内均无抗凝或促凝药物使用史。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背景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PT检测采用杨玉芳等研发并改进的凝血酶原-ECV(P-E)一步测定法[1]进行测定,正常参考值为APT<100ug/L;AFP检测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进行测定,使用新波公司ANYTEST2000时间分辨荧光测定仪,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AFP正常参考值为≤10.00 ng/mL。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癌组与正常组APT比较 100例健康体检正常人的APT检测平均值为(57.3±23.7)ng/L,100例PHC患者APT检测平均值为(513.2±121.4)ng/L,PHC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肝癌患者与正常人群APT检测值对比()
2.2 PHC患者APT与AFP阳性率比较 100例PHC患者中APT阳性检出率为93.0%(93/100),显著高于AFP的阳性检出率67.0%(67/100)(x2=21.1250,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关于肝癌的实验室诊断,多年以来AFP的检测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有人发现AFP并不是最为理想的肝癌标志物,在已经确诊的肝癌患者中仍存在AFP假阴性现象[2],故寻找更为敏感、准确的实验室指标成为国际肝脏肿瘤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凝血酶原在肝脏合成,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蛋白,在维生素K作用下,凝血酶原可羧化成为γ-羧基谷氨酸,发挥其在凝血中的生理作用。但当患者体内维生素K缺乏时,羧化过程所需羧化酶活性减低,导致凝血酶原不能正常羧化,从而产生APT[3]。Liebman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肝癌患者中发现了高水平的APT,随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APT的研究不断涌现。近年来,APT检测方法不断完善,使其与PHC的关系更受关注。
另有学者指出,PHC可自主产生APT,该观点的证据主要有:在肝癌细胞株培养的上清液中可发现APT;肝癌病灶经外科手术切除后,APT则降至正常范围;而病情复发者则又可出现APT的异常增高;APT异常升高患者并不伴有维生素K的缺乏。笔者在对本组资料的研究中发现,PHC患者的APT检测值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中的水平(P<0.05)。相关研究对于PHC患者的APT阳性率的报道多在56.4%-94.7%,笔者在研究中通过对100例PHC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发现,APT阳性率为93.0%,与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相似。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PHC患者APT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在PHC患者中,APT阳性率显著高于AFP。
综上所述,APT可作为PHC筛选的重要实验室生化指标,且阳性率高于AFP,故对于AFP浓度较低或阴性PHC患者更不失为一种较为敏感的生化指标。在临床应用中若能将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杨玉芳,梁宁生,蒙子卿.改进凝血酶原ECV一步测定法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5):607.
[2]卜丽莎,刘也,朴松旭.异常凝血酶原含量的测定及其在肝癌診断中的临床应用[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26(5):482-483.
[3]刘志肖,窦亚玲.诊断肝细胞癌的一个新肿瘤标志物—异常凝血酶原[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6(1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