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凝血酶原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异常凝血酶原(APT)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同期健康查体正常人各100例,采用改进的凝血酶原-ECV(P-E)一步测定法检测所有对象APT水平,比较肝癌组与正常组APT差异;同时用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100例PHC患者甲胎蛋白(AFP),比较PHC患者APT与AFP阳性检出率。结果 PHC患者APT检测平均值为(513.2±121.4)ng/L,显著高于正常人的(57.3±23.7)ng/L,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PHC患者APT阳性检出率为93.0%(93/100),显著高于AFP阳性检出率67.0%(6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PT可作为PHC筛选的重要实验室生化指标,对于AFP浓度较低或阴性PHC患者更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指标。
  【关键词】 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原发性肝癌;诊断
  我国是肝癌高发地区,肝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排位第二。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有明显增高趋势。目前关于原发性肝癌(PHC)的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甲胎蛋白(AFP)等血清肿瘤学标志物的测定。近年来有人发现异常凝血酶原(APT)在PHC患者中表现出较高水平,并致力于将其用于PHC诊断的研究。笔者测定了100例PHC患者血清APT、AFP,比较两者阳性检出率,同时比较PHC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APT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PHC患者100例,作为肝癌组,其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龄34岁-76岁,平均年龄(47.6±11.7)岁,病程2月-3年,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或针刺活检确诊为PHC;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成人100例,作为正常组,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33岁-81岁,平均年龄(46.9±12.3)岁,100例健康成人均无恶性肿瘤及全身其他系统性疾病病史。所有研究对象在2周内均无抗凝或促凝药物使用史。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背景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PT检测采用杨玉芳等研发并改进的凝血酶原-ECV(P-E)一步测定法[1]进行测定,正常参考值为APT<100ug/L;AFP检测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进行测定,使用新波公司ANYTEST2000时间分辨荧光测定仪,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AFP正常参考值为≤10.00 ng/mL。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癌组与正常组APT比较 100例健康体检正常人的APT检测平均值为(57.3±23.7)ng/L,100例PHC患者APT检测平均值为(513.2±121.4)ng/L,PHC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肝癌患者与正常人群APT检测值对比()
  2.2 PHC患者APT与AFP阳性率比较 100例PHC患者中APT阳性检出率为93.0%(93/100),显著高于AFP的阳性检出率67.0%(67/100)(x2=21.1250,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关于肝癌的实验室诊断,多年以来AFP的检测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有人发现AFP并不是最为理想的肝癌标志物,在已经确诊的肝癌患者中仍存在AFP假阴性现象[2],故寻找更为敏感、准确的实验室指标成为国际肝脏肿瘤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凝血酶原在肝脏合成,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蛋白,在维生素K作用下,凝血酶原可羧化成为γ-羧基谷氨酸,发挥其在凝血中的生理作用。但当患者体内维生素K缺乏时,羧化过程所需羧化酶活性减低,导致凝血酶原不能正常羧化,从而产生APT[3]。Liebman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肝癌患者中发现了高水平的APT,随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APT的研究不断涌现。近年来,APT检测方法不断完善,使其与PHC的关系更受关注。
  另有学者指出,PHC可自主产生APT,该观点的证据主要有:在肝癌细胞株培养的上清液中可发现APT;肝癌病灶经外科手术切除后,APT则降至正常范围;而病情复发者则又可出现APT的异常增高;APT异常升高患者并不伴有维生素K的缺乏。笔者在对本组资料的研究中发现,PHC患者的APT检测值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中的水平(P<0.05)。相关研究对于PHC患者的APT阳性率的报道多在56.4%-94.7%,笔者在研究中通过对100例PHC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发现,APT阳性率为93.0%,与相关研究报道结果相似。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PHC患者APT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在PHC患者中,APT阳性率显著高于AFP。
  综上所述,APT可作为PHC筛选的重要实验室生化指标,且阳性率高于AFP,故对于AFP浓度较低或阴性PHC患者更不失为一种较为敏感的生化指标。在临床应用中若能将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杨玉芳,梁宁生,蒙子卿.改进凝血酶原ECV一步测定法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19(5):607.
  [2]卜丽莎,刘也,朴松旭.异常凝血酶原含量的测定及其在肝癌診断中的临床应用[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26(5):482-483.
  [3]刘志肖,窦亚玲.诊断肝细胞癌的一个新肿瘤标志物—异常凝血酶原[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6(16):56-57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电絮凝技术对废水磷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电絮凝过程对废水中的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当电能消耗为0.36kw·h/t-0.72kw·h/t、进水含磷量为2.41-9.57m
本文介绍了利用北斗通信终端以及传统的总线控制方式搭建的在线式和紧急状态测报两种典型应用系统.详细阐述了传感器技术、传统的经典总线控制技术与北斗通信系统的结合方式.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性疝气病的有效防治。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老年性疝气患者。针对症状较轻、发作次数不频繁者或者身体不允许手术治疗的老年疝气患者,可以采取药物疗法以及疝气带疗法。针对症状急以及症状重的老年疝气患者,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通过将缺损周围组织缝合修补疝环口。结果 本组3例老年患者因体弱,并伴有肺心病,进行保守治疗后
【摘要】 护理工作具有应急水平较高,作用持久的特点,使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差。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基础设施硬件落后,护理设施陈旧,护士数量严重不足,而综合外科病房多种外科疾病患者集中在一起,病情复杂多变,要求护士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还要有精湛的技术及快速准确的决策能力、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长期在这种高强度的护理环境中工作,护士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 不仅给护士本人身心带来巨大痛苦,而且给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北斗一号系统的组成、原理及主要功能,概述北斗一号系统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要民用服务应用及优势,概要分析了系统的安全性.
【摘要】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胃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将我院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90例入院受经检验,B超、胃镜等检查后诊断为晚期胃癌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FOLFOX新辅助化疗方案。B组采用ECF化疗方案。C组直接手术。观察A、B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A组新辅助化疗后的临床有效率(CR+PR)为63.3%(19/30)显著
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推动了海洋遥感应用的深入发展,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随着卫星遥感信息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国家各级管理部门、生产单
【摘要】 目的 探讨放置吉妮节育环与T型环的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要求放置节育环育龄妇女500例临床资料,依据放置节育环不同分为吉妮节育环组300例和T型环组200例。结果 吉妮节育环组疼痛、出血、脱落、带器妊娠、移位、月经异常、白带增多发生率均明显低于T型环组,P0.05,提示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T型环组:常规通过放置T型环,口服抗生素防止感染。吉妮
本文介绍了北京创飞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北斗一号”卫星系统在云南澜沧江船舶实时监控和通信管理上的应用情况。说明了系统应用背景概况,详细阐述了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以及未来
"北斗"导航系统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具有快速定位、双向通信和精密授时三大功能,可以代替当前的Inmarsat-C和ARGOS系统在海洋监测平台上的短报文数